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

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包括底层过滤槽和上层过滤槽;上层过滤槽设置有至少两个;在每个上层过滤槽的槽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口,在相邻两个上层过滤槽之间和相邻的上层过滤槽和底层过滤槽之间均设置有流水通道;在每个所述上层过滤槽的槽壁外围且位于所述流水通道内还设置有沉淀槽;在位于最上方的上层过滤槽的槽口处设置有过滤格栅,所述底层过滤槽和上层过滤槽的槽底均设置为过滤介质层。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装置在使用时,径流先进入上方的上层过滤槽,当降雨量较大时,进而进入下层的上层过滤槽或者底层过滤槽继续过滤,从而增加整个过滤装置的处理能力。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855033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2220227670.7

  • 发明设计人 王笑;赵溦;齐亚楠;倪栋;邵社刚;

    申请日2022-01-27

  • 分类号B01D36/04(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覃婧婵

  • 地址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8号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30: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22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径流污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公路交通会在路面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污染物等,降水冲刷公路路面产生的径流会将污染物带入公路两侧,从而对沿途土壤或者水体造成污染。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径流污染也日益受到重视,因而针对公路路面径流的处理工艺也随之发展起来。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8585099A公开了一种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方法以及含活性炭的净化材料,该净化方法通过加入净水滤料活性炭与多孔隙水泥混凝土集料对雨水径流污染物进行净化,净水滤料活性炭铺放于多孔隙水泥混凝土集料的下面,从而实现对悬浮物、氨氮污染物和总磷污染物的吸附处理。

经过滤料介质层对径流进行处理具有成本低廉,结构简单且便于维护的优点。因而在公路的排水下游设置相应的滤料过滤装置,将滤料层置于池体中实现对径流的过滤吸附处理,往往被作为路面径流处理的初级处理手段。其后续可再配合植物或者生物处理装置,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径流的深度净化。为了起到更加优良的处理效果,所述滤料过滤装置亦可设置多级过滤层。但是,直接将滤料过滤装置用作径流的初级结构,其存在的问题在于,多级过滤的设置方式易于造成过滤装置水流速度的降低,在降雨量较大时无法完成及时处理,造成溢水的现象;如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上游增加调节池,则无疑会增加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是现有技术中的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在降雨量较大时无法完成及时处理的技术问题,进而提供了一种能够满足高降雨量条件下的应用需求、兼具沉淀池功能且占地面积小的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包括:底层过滤槽,在所述底层过滤槽的下方设置有排水腔,所述排水腔设置有排水口;上层过滤槽,位于所述底层过滤槽的上方;所述上层过滤槽设置有至少两个;在每个所述上层过滤槽的槽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口,在相邻两个上层过滤槽之间和相邻的上层过滤槽和底层过滤槽之间均设置有流水通道;位于上方的上层过滤槽的溢流口通过流水通道与位于下方的上层过滤槽或底层过滤槽的槽口连通;在每个所述上层过滤槽的槽壁外围且位于所述流水通道内还设置有沉淀槽;在位于最上方的上层过滤槽的槽口处设置有过滤格栅,所述底层过滤槽和上层过滤槽的槽底均设置为过滤介质层。

所述沉淀槽紧贴所述上层过滤槽的槽壁的外壁面设置。

所述沉淀槽远离所述上层过滤槽的槽壁的一侧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沉淀槽的溢流口的高度低于所述上层过滤槽的溢流口的高度。

所述上层过滤槽和底层过滤槽均设置为圆柱形槽体。

所述沉淀槽为环绕所述过滤槽的槽壁的外壁面设置的环形槽体。

在所述过滤格栅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为5-8mm。

位于所述上层过滤槽的槽底的过滤介质层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底部滤网、土工布层和砂石过滤层。

位于所述底层过滤槽的槽底的过滤介质层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底部滤网和砂石过滤层。

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包括底层过滤槽和上层过滤槽,在每个所述上层过滤槽的槽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口,在相邻两个上层过滤槽之间和相邻的上层过滤槽和底层过滤槽之间均设置有流水通道;所述底层过滤槽和上层过滤槽的槽底均设置为过滤介质层。通过这种设置方式,径流先进入上方的上层过滤槽,当降雨量较大时,水流由溢流口流出,进而进入下层的上层过滤槽或者底层过滤槽继续过滤,从而增加整个过滤装置的处理能力。同时,在每个所述上层过滤槽的槽壁外围且位于所述流水通道内还设置有沉淀槽,对进入沉淀槽的径流进行沉淀处理,从而减少强降雨冲刷下带来的泥砂颗粒。

本申请中所述过滤装置,在位于最上方的上层过滤槽的槽口处设置有过滤格栅,从而可完成对大颗粒或大块物品的初步拦截,防止大块物体进入过滤装置造成堵塞的问题。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过滤格栅的上表面上还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为5-8mm。从而可防止树叶、塑料片等贴附在过滤格栅的上表面引起堵塞的问题。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附图说明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过滤装置筒体;2-过滤格栅;3-上层过滤槽;31-上层过滤槽的过滤介质层;32-沉淀槽;33-导流板;34-上层过滤槽的溢流口;4-底层过滤槽;41-底层过滤槽的过滤介质层;5-排水口;6-流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滤装置设置为一个筒体1,如图1所示。所述过滤装置包括底层过滤槽4和上层过滤槽3。所述底层过滤槽4和上层过滤槽3的槽底均设置为过滤介质层,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层过滤槽的过滤介质层31设置为复合层结构,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底部滤网、土工布层和砂石过滤层。所述土工布层的厚度为2-2.5mm,土工布层起到减缓水流速率,提升径流污水与过滤介质接触时间的作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层过滤槽4和上层过滤槽3的直径为1米,所述底层过滤槽4的深度为30cm,所述底层过滤槽4的过滤介质层41包括由下向上依次设置的底部滤网和砂石过滤层,所述底层过滤槽4的砂石过滤层的高度为20cm,底层过滤槽4不再设置土工布层,从而在降水量大时,提高出水的速度。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层过滤槽3和所述底层过滤槽4的砂石过滤层中的砂石粒径范围设置为3-5mm。

所述上层过滤槽3和底层过滤槽4也均设置为圆柱形槽体。在所述底层过滤槽4的下方设置有排水腔,所述排水腔设置有排水口5。上层过滤槽3位于所述底层过滤槽4的上方,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层过滤槽3设置有两个,作为可选择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层过滤槽3也可设置为多于两个。在每个所述上层过滤槽3的槽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口3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层过滤槽3的溢流口34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上层过滤槽3侧壁的相对位置处。两个所述上层过滤槽3的溢流口34的下沿到所述上层过滤槽3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为5-8cm。所述上层过滤槽3的砂石过滤层的高度为10cm。

在相邻两个上层过滤槽3之间和相邻的上层过滤槽3和底层过滤槽4之间均设置有流水通道6,位于上方的上层过滤槽3的溢流口34通过流水通道6与位于下方的上层过滤槽3或底层过滤槽4的槽口连通。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下方的上层过滤槽3的槽口处设置有导流板33,用于对流水进行导流,使得流水直接落入上层过滤槽的槽内。在位于最上方的上层过滤槽3的槽口处设置有过滤格栅2,所述底层过滤槽4和上层过滤槽3的槽底均设置为过滤介质层。在所述过滤格栅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的高度为5-8mm。

在每个所述上层过滤槽3的槽壁外围且位于所述流水通道6内还设置有沉淀槽32,所述沉淀槽32紧贴所述上层过滤槽3的槽壁的外壁面设置。所述沉淀槽32远离所述上层过滤槽3的槽壁的一侧同样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沉淀槽32的溢流口的高度低于所述上层过滤槽3的溢流口的高度。所述沉淀槽32为环绕所述过滤槽的槽壁的外壁面设置的环形槽体。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用于公路径流污染控制的过滤装置在使用时,可安装在公路两侧,公路径流通过沟渠或者管道引流至过滤装置的上方。进水先经过所述过滤格栅2进行过滤,拦截进水中的大颗粒石子、塑料袋、落叶等大块物品,然后进入位于最上方的上层过滤槽3。在降水量不大的季节,进水经过最上方的上层过滤槽3过滤后再进入下方的上层过滤槽3过滤,经过滤后进入底层过滤槽4再次过滤,这种情况下污染物的负荷主要作用于最上方的上层过滤槽3,在维护时,可定期对上层过滤槽3内的过滤介质进行清理和替换。当进入雨季,降雨量大幅增大时,最上方的上层过滤槽3无法对进水进行及时处理发生溢流,此时溢流出的进水可通过流水通道6进入下方的上层过滤槽3,如二级上层过滤槽3仍处理不及,则进入底层过滤槽4,直接由底层过滤槽4吸附过滤后排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