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电池转接结构、电池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

电池转接结构、电池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转接结构、电池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电池转接结构,用于连接电芯的电极极柱,包括转接件,包括插接壳体,所述插接壳体形成一侧具有开口的容置腔;以及弹性卡接件,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其中,所述弹性卡接件形成有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弹性卡接空间,所述弹性卡接空间用于与电极极柱弹性卡接。通过在转接件上设置插接壳体,能够在操作者的操作下,轻松地使电芯的电极极柱自开口向容置腔进入,并且通过在插接壳体的容置腔内安装弹性卡接件,使得电极极柱能够进入弹性卡接件的弹性卡接空间内,以与弹性卡接件弹性卡接,进而使弹性卡接件产生形变而与电极极柱紧密接触。如此,在实现快速插接同时,也确保了插接可靠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768674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0419262.1

  • 发明设计人 王庆;

    申请日2022-02-28

  • 分类号H01M50/503(2021.01);H01M50/517(2021.01);H01M50/505(2021.01);

  • 代理机构北京华进京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6;

  • 代理人赵永辉

  • 地址 352100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新港路2号

  • 入库时间 2022-11-28 18:37:2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08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转接结构、电池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池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电池通常包含几个电池模组,电池模组通过多个电芯通过串/并联的方式连接成组,相邻两个或者多个电芯之间可通过汇流排(Busbar)连接。

传统技术中,汇流排与电芯的电极极柱采用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存在成组质量差且效率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转接结构、电池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及电池,能够解决汇流排与电芯的电极极柱采用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存在成组质量差且效率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转接结构,用于连接电芯的电极极柱,所述电池转接结构包括:

转接件,包括插接壳体,所述插接壳体形成一侧具有开口的容置腔;以及

弹性卡接件,安装于所述容置腔;

其中,所述弹性卡接件形成有与所述开口连通的弹性卡接空间,所述弹性卡接空间用于与电极极柱弹性卡接。

上述电池转接结构,通过在转接件上设置插接壳体,能够在操作者的操作下,轻松地使电芯的电极极柱自开口向容置腔进入,并且通过在插接壳体的容置腔内安装弹性卡接件,使得电极极柱能够进入弹性卡接件的弹性卡接空间内,以与弹性卡接件弹性卡接,进而使弹性卡接件产生形变而与电极极柱紧密接触。如此,在实现快速插接同时,也确保了插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接件包括多个弹性卡接部,所述多个弹性卡接部呈环状间隔布设以形成所述弹性卡接空间。通过设置呈环状间隔布设的多个弹性卡接部,能够在电极极柱的周向形成多个弹性卡接位,使得弹性卡接件与电极极柱的接触不易松动,进而使弹性卡接件与电极极柱的接触更加稳定且可靠,确保连接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接件还包括主体,所述弹性卡接部包括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至少一端与所述主体相连。通过设置第一弹性臂与电极极柱弹性卡接的方式简单,占用空间小,且弹性臂的弹性力度较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臂具有向远离所述插接壳体凹陷形成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与所述电极极柱弹性卡接。通过设置凹陷部,能够提升第一弹性臂与电极极柱弹性卡接处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卡接力度,确保卡接稳定性及持久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的数量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凹陷部沿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纵长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个凹陷部,能够增加第一弹性臂与电机极柱的弹性卡接位,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弹性卡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所述凹陷部错位设置。通过将相邻两个第一弹性臂的凹陷部的错位设置,能够使相邻两个第一弹性臂的凹陷部的距离拉开,进而能够使卡接在弹性卡接空间内的电极极柱不易受力不均而产生倾斜,提高了弹性卡接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接件包括第一定位部,所述插接壳体包括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相配合,以使所述弹性卡接件定位于所述插接壳体。通过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的配合,能够使弹性卡接件的位置被固定,进而使电极极柱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进入弹性卡接空间内,并且能使弹性卡接件与电极极柱保持稳定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其中之一包括定位凹槽,其中之另一包括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凹槽与所述定位凸起相配合。通过设置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的配合来实现弹性卡接件相对插接壳体的定位,不仅定位方式简单,以提高弹性卡接件在插接壳体上的安装效率,并且定位也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卡接件朝向所述插接壳体的一侧具有多个配合部,所述多个配合部之间间隔设置,每一所述配合部与所述插接壳体的内壁相贴合。通过设置多个配合部,能够使弹性卡接件更稳靠的安装在容置腔内,进而提高与电极极柱的弹性卡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配合部与所述插接壳体的内壁呈线接触。通过线接触的方式,虽然减小了配合部与插接壳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但能够有利于加大插接配合压紧力,而使弹性卡接件与插接壳体紧密接触,进而使两者电连接可靠,并且使得弹性卡接件不受常规的振动、冲击等工况影响而脱离插接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件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插接壳体相连,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插接壳体的一端延伸。通过设置延伸部,能够使插接壳体通过延伸部与外部部件实现接触,而不破坏插接壳体本身的结构。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电芯的电极极柱,所述电池连接结构包括两个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转接结构;

所述电池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电池转接结构的所述插接壳体的外侧相连,每一所述电池转接结构的所述弹性卡接空间与对应一所述电芯的所述电极极柱弹性卡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沿直线延伸。

上述电池连接结构,通过设置两个电池转接结构通过第一连接件相连,能够实现电芯之间串/并联,并且由于第一连接件是沿直线延伸的,因此,能够应用于电芯间不会产生较大位移的情况,简化了连接结构。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电芯的电极极柱,所述电池连接结构包括两个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转接结构;

所述电池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电池转接结构的所述插接壳体的外侧相连,每一所述电池转接结构的所述弹性卡接空间与对应一所述电芯的所述电极极柱弹性卡接;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弹性,用于提供两个所述电池转接结构具有朝向彼此靠近或者远离的运动趋势的力。

上述电池连接结构,通过设置两个电池转接结构通过第二连接件相连,能够实现电芯之间串/并联,并且由于第二连接件是具有弹性的,因此,能够应用于电芯间会产生较大位移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和连接部,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相对设置,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之间,且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端及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另一端与其中一所述电池转接结构的所述插接壳体相连,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另一端与其中另一所述电池转接结构的所述插接壳体相连。通过设置第二弹性臂、第三弹性臂和连接部,能够简化第二连接件的结构,且弹性调节稳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电池转接结构的所述插接壳体之间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及所述连接部组合形成一朝向所述容置空间凹陷的凹陷结构。通过设置第二弹性臂、第三弹性臂及连接部向容置空间凹陷,能够使第二连接件尽量内收,而避免第二连接件凸伸对外部结构的设置产生位置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可充分利用容置空间,而减小电池连接结构的占用空间。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转接结构;和/或

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连接结构。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对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全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转接结构中的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转接结构中的弹性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转接结构中的弹性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与电池模组的支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电池转接结构100;

转接件10,开口12,容置腔13,第二定位部14,延伸部15,第一部分 151,第二部分152,弹性卡接件20,弹性卡接空间21,弹性卡接部22,第一弹性臂221,凹陷部2211,主体23,环状连接部231,第一定位部24,配合部25;

电芯200;

电极极柱210;

电池连接结构300;

第一连接件310;

第二连接件410,第二弹性臂411、第三弹性臂412,连接部413,固定部414,容置空间420;

电池模组500;

支架5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资源枯竭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居住环境和保障能源供给,各国政府不惜巨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途径。电动汽车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缓解能源短缺和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目前发展电动汽车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汽车行业的共识。

而单个电池提供的动力是有限的,因此要满足电动汽车的动力需求势必要将众多的电芯采用串/并联的方式连接成组,将成组的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目前,电池成组时其正负极柱与汇流排(铜排或者铝排等)之间的连接一般使用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的方法。

本发明人注意到,螺栓连接需要借助外部辅助工具完成,连接效率低,并且在安装过程中容易螺栓松动而产生电接触变差等质量问题。焊接的方式目前一般采用激光点焊。激光焊接工艺虽然容易实现自动化,但由于其本身的特点,焊接的工艺条件受到限制,主要是要求汇流排的厚度不能太厚,否则如果采用激光焊接工艺来将其连接到电芯的正负极柱上,需要相对较高的能量,而目前的激光焊接技术和设备很难实现稳定的生产,焊接质量难以保证,接触电阻、过流能力和机械强度都不能满足需求。

为了提高成组质量和成组效率,发明人研究发现,设计上仍然要改变现有的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的方法。具体为汇流排通过插接的方式与电芯的极柱相连。然而,插接方式虽然能够加快成组效率,但是由于极柱与插接外壳是硬性接触,因此,可能存在插接间隙,而难以确保连接可靠性,进而使成组质量无法提高。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提高成组质量,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电池转接结构,在前述的插接的基础上,额外增设弹性卡接件与极柱弹性卡接。如此,不仅能够通过插接方式提高成组效率,并且能够通过弹性卡接确保连接可靠性,进而使成组质量高。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池转接结构用于与电池中的电芯的电极极柱相连,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池可以但不限于车辆、船舶或飞行器等用电装置中。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并请进一步参照图2和图3,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转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转接结构中的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转接结构中的弹性卡接件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转接结构100,用于连接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电池转接结构100包括转接件10 以及弹性卡接件20。转接件10包括插接壳体11,插接壳体11形成一侧具有开口12的容置腔13。弹性卡接件20安装于容置腔13。其中,弹性卡接件20形成有与开口12连通的弹性卡接空间21,弹性卡接空间21用于与电极极柱210 弹性卡接。

本申请所指的电极极柱210,即电极端子,呈柱状,具体可呈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等,以方便进入插接进入弹性卡接空间21内。

本申请的电池转接结构100能够与单个电芯200的单个电极极柱210相连,即弹性卡接空间21仅与单个电极极柱210弹性卡接。

弹性卡接空间21用于与电极极柱210弹性卡接是指,电极极柱210能够伸入弹性卡接空间21内与弹性卡接件20弹性卡接。

弹性卡接件及弹性卡接中的弹性是指,物体发生形变后,能恢复原来大小和形状的性质。因此,电极极柱210与弹性卡接件20弹性卡接后,弹性卡接件 20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形变,而使电极极柱210与弹性卡接件20卡紧,进而使电池转接结构100与电极极柱210保持紧密接触。而当电极极柱210脱离弹性卡接件20后,弹性卡接件20将失去外力作用而使形变恢复。

还需要指出的是,转接件10及弹性件20均为导电材质,具体可为金属导电材质,例如铜材或者铝材,以使电极极柱210通过电池转接结构与外部部件电连接。

通过在转接件10上设置插接壳体11,能够在操作者的操作下,轻松地使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自开口12向容置腔13进入,并且通过在插接壳体11 的容置腔13内安装弹性卡接件20,使得电极极柱210能够进入弹性卡接件20 的弹性卡接空间21内,以与弹性卡接件20弹性卡接,进而使弹性卡接件20产生形变而与电极极柱210紧密接触。如此,在实现快速插接同时,也确保了插接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3,弹性卡接件20包括多个弹性卡接部22,多个弹性卡接部22呈环状间隔布设以形成弹性卡接空间 21。

多个弹性卡接部22呈环状间隔布设,可具体根据电极极柱210的外廓形状确定,具体地,当电极极柱210呈圆柱状时,多个弹性卡接部22呈圆形环状间隔布设,当电极极柱210呈棱柱状时,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弹性卡接部22 呈棱形环状间隔布设。

通过设置呈环状间隔布设的多个弹性卡接部22,能够在电极极柱210的周向形成多个弹性卡接位,使得弹性卡接件20与电极极柱210的接触不易松动,进而使弹性卡接件20与电极极柱210的接触更加稳定且可靠,确保连接质量。

当然,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弹性卡接件20包括多个弹性卡接部22,多个弹性卡接部22呈半环形间隔布设,根据本申请的其他些实施例,可选地,多个弹性卡接部22呈直线间隔布设,如此,可在多个弹性卡接部22的一侧与插接壳体11的内壁之间界定形成弹性卡接空间21。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3,弹性卡接件20还包括主体23,弹性卡接部22包括第一弹性臂221,第一弹性臂221的至少一端与主体23相连。

通过设置第一弹性臂221与电极极柱210弹性卡接的方式简单,占用空间小,且弹性臂的弹性力度较大。

具体地,第一弹性臂221的两端均与主体23相连。如此,可提高第一弹性臂221的形态保持能力,避免第一弹性臂221变形而影响电极极柱210向弹性卡接空间21内插接。

具体地,主体23包括环状连接部231,环状连接部231位于呈环状间隔布设的多个弹性卡接部22的一端,并与多个第一弹性臂221的一端相连。当第一弹性臂221的两端均与主体23相连时,主体23包括两个环状连接部231,两个环状连接部231分别位于呈环状间隔布设的多个弹性卡接部22的两端,并分别与多个第一弹性臂221的两端相连。

通过设置环状连接部231,不仅能够提高弹性卡接部22的结构可靠性,并且能够使多个弹性卡接部22形成的弹性卡接空间21的形态稳定。

本申请的第一弹性臂221沿容置腔13的轴向延伸,也即电极极柱210的高度方向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221也能够沿与容置腔13的轴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也即电极极柱210的宽度方向延伸,在此不作限制。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3,第一弹性臂221具有向远离插接壳体11凹陷形成的凹陷部2211,凹陷部2211用于与电极极柱 210弹性卡接。

通过设置凹陷部2211,能够提升第一弹性臂221与电极极柱210弹性卡接处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卡接力度,确保卡接稳定性及持久性。

具体地,凹陷部2211可通过第一弹性臂221折弯形成。

具体地,凹陷部2211的截面形状具体可呈圆弧形,如此,凹陷部2211与电极极柱210是线接触弹性卡接,通过减小接触面积而使两者紧密贴合。

具体地,凹陷部2211的设置位置可在第一弹性臂221的中部。如此,可使凹陷部2211也能够与电极极柱210的中部接触,确保两者接触可靠。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3,凹陷部2211的数量包括多个,多个凹陷部2211沿第一弹性臂221的纵长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设置多个凹陷部221,能够增加第一弹性臂221与电机极柱210的弹性卡接位,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弹性卡接可靠性。

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5,每一第一弹性臂221的凹陷部 221包括两个。两个凹陷部221沿第一弹性臂22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5,相邻两个第一弹性臂221的凹陷部221错位设置。

通过将相邻两个第一弹性臂221的凹陷部221的错位设置,能够使相邻两个第一弹性臂221的凹陷部221的距离拉开,进而能够使卡接在弹性卡接空间 21内的电极极柱210不易受力不均而产生倾斜,提高了弹性卡接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弹性卡接件 20包括第一定位部24,插接壳体11包括第二定位部14,第一定位部24与第二定位部14,以使弹性卡接件20定位于插接壳体11。

通过第一定位部24与第二定位部14的配合,能够使弹性卡接件20的位置被固定,进而使电极极柱210能够快速且准确地进入弹性卡接空间21内,并且能使弹性卡接件20与电极极柱210保持稳定接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第一定位部 24和第二定位部14其中之一包括定位凹槽,其中至另一包括定位凸起,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相配合。

通过设置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的配合来实现弹性卡接件20相对插接壳体 11的定位,不仅定位方式简单,以提高弹性卡接件20在插接壳体11上的安装效率,并且定位也可靠。

在一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部24包括定位凸起,第二定位部14包括定位凹槽。如此,可方便弹性卡接件20在容置腔13内的安装。

具体地,第一定位部24包括多个,多个第一定位部24分别设于弹性卡接件20沿其轴向的两端,第二定位部14包括多个,多个第二定位部14分别设于也设于插接壳体11沿其轴向的两端。具体地,第一定位部24与主体23的环状连接部231相连。

更具体地,当第二定位部14包括定位凹槽时,定位凹槽能够贯穿插接壳体11的侧壁,且被构造为在插接壳体11的轴向端面上形成有一连通口。第一定位部24的定位凸起能够自连通口进入定位凹槽内。

具体地,第一定位部24包括多个,多个第一定位部24沿弹性卡接件20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定位部14包括多个,每一第一定位部24与对应一第二定位部14配合。优选地,第一定位部24的数量为至少三个。如此,可实现三角形定位,确保定位可靠。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照图5,弹性卡接件20朝向插接壳体11的一侧具有多个配合部25,多个配合部25之间间隔设置,每一配合部 25与插接壳体11的内壁相贴合。优选地,多个配合部25分别沿弹性卡接件20 的轴向设于其两端。

通过设置多个配合部25,能够使弹性卡接件20更稳靠的安装在容置腔13 内,进而提高与电极极柱21的弹性卡接可靠性。

具体地,多个配合部25沿弹性卡接件20的周向间隔设置。更具体地,多个配合部25设置在主体23的环状连接部231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5,配合部25与插接壳体11的内壁呈线接触。

通过线接触的方式,虽然减小了配合部25与插接壳体11之间的接触面积,但能够有利于加大插接配合压紧力,而使弹性卡接件20与插接壳体11紧密接触,进而使两者电连接可靠,并且使得弹性卡接件20不受常规的振动、冲击等工况影响而脱离插接壳体11。

具体地,配合部25凸设于弹性卡接件20的外侧。更具体地,配合部25的横截面形状呈弧形。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1,转接件10还包括延伸部15,延伸部15的一端与插接壳体11相连,另一端朝向远离插接壳体11 的一端延伸。

通过设置延伸部15,能够使插接壳体11通过延伸部15与外部部件实现接触,而不破坏插接壳体11本身的结构。

具体地,请继续参照图2,延伸部15包括第一部分151以及第二部分 152,第一部分151与插接壳体11相连,第二部分152与第一部分151相连,且与第一部分151呈角度设置。更具体地,第一部分151沿插接壳体11的径向位于插接壳体11的一侧,且沿平行于插接壳体11的轴向延伸,第二部分152 与第一部分15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6,图6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3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连接结构300,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电池连接结构300包括两个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转接结构100。电池连接结构3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310,第一连接件310的两端分别与电池转接结构100的转接件10的外侧相连,每一电池转接结构100的弹性卡接空间21与对应一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弹性卡接。其中,第一连接件310沿直线延伸。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310通过转接件10的延伸部15与插接壳体11相连。

通过设置两个电池转接结构100通过第一连接件310相连,能够实现电芯 200之间串/并联,并且由于第一连接件310是沿直线延伸的,因此,能够应用于电芯200间不会产生较大位移的情况,简化了连接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7,图7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连接结构30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连接结构300,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电池连接结构300包括两个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转接结构100。电池连接结构3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10,第二连接件410的两端分别与电池转接结构100的插接壳体11的外侧相连,每一电池转接结构100的弹性卡接空间21与对应一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弹性卡接。其中,第二连接件410具有弹性,用于提供两个电池转接结构100具有朝向彼此靠近的运动趋势的力。

需要指出的是,当两个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增大时,第二连接件410能够提供两个电池转接结构100具有朝向彼此靠近的运动趋势的力,以使两者电极极柱210彼此靠近,进而使两者之间的距离恢复如初。当两个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变小时,第二连接件 410能够提供两个电池转接结构100具有朝向彼此远离的运动趋势的力,以使两者电极极柱210彼此远离,进而使两者之间的距离恢复如初。

具体地,第二连接件410通过转接件10的延伸部15与插接壳体11相连。

通过设置两个电池转接结构100通过第二连接件410相连,能够实现电芯 200之间串/并联,并且由于第二连接件410是具有弹性的,因此,能够应用于电芯200间会产生较大位移的情况。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7,第二连接件410包括第二弹性臂411、第三弹性臂412和连接部413,第二弹性臂411与第三弹性臂412相对设置,连接部413位于第二弹性臂411与第三弹性臂412之间,且连接部413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弹性臂411的一端及第三弹性臂412的一端相连,第二弹性臂411的另一端与其中一电池转接结构100的插接壳体11相连,第三弹性臂412的另一端与其中另一电池转接结构100的插接壳体11相连。

通过设置第二弹性臂411、第三弹性臂412和连接部413,能够简化第二连接件410的结构,且弹性调节稳靠。

具体地,第二弹性臂411与第三弹性臂412沿两个电芯200的电极极柱 210的间隔方向相对设置。如此,能够使弹性臂的弹性作用方向与电极极柱 210之间的间隔方向相同,进而快速调节电极极柱210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第二弹性臂411、第三弹性臂412与连接部413均呈角度设置,优选地,第二弹性臂411及第三弹性臂412与连接部413均呈90度夹角设置。如此,可使第二弹性臂411与第三弹性臂412相对连接部413的弹性充足,提高调节距离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7,两个电池转接结构 100的插接壳体1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420,第二弹性臂411、第三弹性臂412 及连接部413组合形成一朝向容置空间420凹陷的凹陷结构。

通过设置第二弹性臂411、第三弹性臂412及连接部413向容置空间420 凹陷,能够使第二连接件410尽量内收,而避免第二连接件410凸伸对外部结构的设置产生位置干涉。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继续参照图7,连接部413位于容置空间420内。如此,可充分利用容置空间420,而减小电池连接结构300的占用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弹性臂411及第三弹性臂412也有至少部分位于容置空间420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参照图7和图8,第二连接件410还包括固定部414,固定部414能够与外部部件相连。

具体地,固定部414能够与电池模组500的支架510相连。支架510位于多个电芯200的一侧,用于定位多个电芯200。更具体地,固定部414能够与支架510卡接或嵌注。如此,使得整个电池连接结构300能够与支架510一体,形成一体式快插结构。

具体地,固定部414与连接部413相连。如此,可使第二弹性臂411、第三弹性臂412的施力更稳定。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9,图9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500,包括多个电芯200,电池模组500还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转接结构1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继续参照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500,包括多个电芯200,电池模组500还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连接结构 3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继续参照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 500,包括多个电芯200,电池模组500还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连接结构 3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继续参照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 500,包括多个电芯200,电池模组500还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转接结构 100和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连接结构3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继续参照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 500,包括多个电芯200,电池模组500还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转接结构100和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连接结构3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继续参照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 500,包括多个电芯200,电池模组500还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连接结构 300和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连接结构3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继续参照图9,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模组 500,包括多个电芯200,电池模组500还包括以上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转接结构100、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连接结构300和上任一方案的电池连接结构 300。

需要指出的是,当上述的电池模组500的方案中包括电池连接结构300 时,电池连接结构300能够连接沿电池模组500宽度方向上的相邻的两个电芯 200的电极极柱210,当上述的电池模组500的方案中包括电池连接结构300 时,电池连接结构300能够连接沿电池模组500的长度方向上的相离的两个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

需要指出的是,电池模组500的宽度方向通常为非电芯200膨胀方向或非行车方向,受到膨胀力或冲击力的影响较小,因此,电池连接结构300的直连结构也可承受正常的载荷需求。而电池模组500长度方向一般为电芯200大面膨胀或行车方向,受到膨胀力或冲击力影响,使得电芯极柱210之间的电池连接结构300需要设置一定的弹性变形件缓冲吸能结构,从而减小对电芯极柱 210的直接拉扯力,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池模组5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转接结构100,用于连接电芯200的电极极柱210。电池转接结构100包括转接件10以及弹性卡接件20。转接件10包括插接壳体11,插接壳体11形成一侧具有开口12的容置腔13。弹性卡接件20安装于容置腔13。其中,弹性卡接件 20形成有与开口12连通的弹性卡接空间21,弹性卡接空间21用于与电极极柱 210弹性卡接。弹性卡接件20包括多个弹性卡接部22,多个弹性卡接部22呈环状间隔布设以形成弹性卡接空间21。弹性卡接件20还包括主体23,主体23 包括两个环状连接部231,两个环状连接部231位于呈环状间隔布设的多个弹性卡接部22的两端,弹性卡接部22包括第一弹性臂221,第一弹性臂2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环状连接部231相连。第一弹性臂221具有向远离插接壳体11 凹陷形成的凹陷部2211,凹陷部2211用于与电极极柱210弹性卡接。凹陷部 2211的截面形状具体可呈圆弧形。凹陷部2211的设置位置可在第一弹性臂221 的中部。弹性卡接件20包括多个定位凸起,插接壳体11包括多个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与定位凸起相配合,以使弹性卡接件20定位于插接壳体11。多个定位凸起分别设于弹性卡接件20沿其轴向的两端,多个定位凹槽分别设于插接壳体11沿其轴向的两端。弹性卡接件20朝向插接壳体11的一侧具有多个配合部25,多个配合部25之间间隔设置,每一配合部25与插接壳体11的内壁相贴合。配合部25凸设于弹性卡接件20的外侧。配合部25的横截面形状呈弧形。转接件10还包括延伸部15,延伸部15的一端与插接壳体11相连,另一端朝向远离插接壳体11的一端延伸。延伸部15包括第一部分151以及第二部分152,第一部分151与插接壳体11相连,第二部分152与第一部分151相连,且与第一部分151呈角度设置。第一部分151沿平行于插接壳体11的轴向延伸,第二部分152与第一部分15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