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预制墩柱可行走开合模板

一种预制墩柱可行走开合模板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墩柱可行走开合模板,包括侧模、开合模系统和行走系统。本发明通过液压油缸的回顶和出顶作为驱动实现模板的移动和开合,模板移动和开合过程由两次定位保证其对准精度:侧模移至台座时沿行走支架移动,行走支架上有防止侧模左右偏移的行走挂件,侧模的移动位置由行走支架上的卡槽确定,实现侧模在合模前的第一次定位;侧模在合模时是沿预定轨道进行的,通过固定在行走托架上的开模小车上的限位装置来保证侧模不发生偏移,实现侧模在合模前的第二次定位。本发明能显著提高对准精度,进而提高墩柱预制效率。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7-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8B21/82 专利申请号:2023101051349 申请日:202302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6-30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墩柱可行走开合模板。

背景技术

墩柱预制技术在快速施工、绿色施工等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公路桥梁施工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墩柱预制施工过程需考虑模板的调节和重复利用等问题,模板调节和重复利用所涉及的拆装工作较为繁琐。目前,国内墩柱预制模板多采用散拼散拆的形式:组装时,先安装模板支架,再采用支架螺栓连接拼装模板;拆除时,先松开支架与模板之间的螺栓,吊走支架后再依次吊卸拼装模板。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3226888U公开了一种预制墩柱模板装置,该装置的墩柱模板通过驱动机构行走至墩柱钢筋笼两侧,随后向模板内部浇筑混凝土,当墩柱的混凝土强度达标后,撤去两侧的墩柱模板,随后支架驱动机构驱动支架移动至下一个台座。该装置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散拼散拆墩柱模板拆装步骤繁琐的缺点,但依靠滚轮调节对准精确度的方式效率较低,也会影响对准精确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墩柱可行走开合模板,克服了墩柱模板对准精度不足和对准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为克服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预制墩柱可行走开合模板,包括两个侧模和开合模系统,所述侧模左右相对设置;所述侧模通过所述开合模系统的驱动开模和合模;

所述开合模系统下方连接有行走系统,所述侧模沿所述开合模系统的预定轨道开合,沿行走系统的预定轨道移动;

所述行走系统还包括下方的平行行走支架,行走支架分为两组设置在柱芯支架两侧,所述行走支架沿长度方向两侧面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上设置有两个行走挂件和一可拆卸的牵引挂件,所述行走挂件之间设置有行走托架,用于架设所述开合模系统,行走托架架设在行走支架串接的四个行走挂架上,靠后的行走挂件与液压油缸前端铰接,液压油缸的出顶和回顶可使所述行走托架可带动侧模沿所述滑轨移动;所述液压油缸的后端铰接连接所述牵引挂件,所述牵引挂件下方附有棘块,所述棘块可落入行走支架上用于定位的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开合模系统还包括连接支架、液压油缸和开模小车,所述连接支架内侧与侧模外侧背肋固定连接,所述侧模外侧设置有竖向背肋,背肋一方面可以增加模板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为组装其他部件提供连接点;所述液压油缸移动端与侧模底端相邻背肋之间安插的连接件与固定连接,所述液压油缸固定端连接在行走托架右端;所述连接支架下方固定连接在所述开模小车上,所述开模小车滑动连接在所述行走托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开模小车中线处左右两端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内侧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螺栓板A和螺栓板B;所述开模小车外侧设置有防止所述滑轮偏离的限位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柱芯支架包括锥形底座和顶面;所述底座和顶面之间环绕设置有若干可供墩柱主筋插入的孔道,所述孔道顶端设置有橡胶塞,橡胶塞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浇筑时孔道内漏浆。

优选地,所述棘块是楔状体,楔状体的斜面方向即为侧模的允许移动方向。

优选地,所述行走托架是方形工字钢框架结构,框架对角与中间横向位置设置加强钢,使行走托架具有一定的刚度,不易发生变形。

优选地,所述侧模外侧设置可供工人上下的爬梯,所述爬梯左侧与所述侧模栓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模有相配的用于清洁的电机刷辊,在浇筑完成后需对侧模进行清洁后才可以转到下一台座。

优选地,所述侧模底部设置滑板,能使开合模过程更加流畅。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本发明通过液压油缸的回顶和出顶作为驱动实现模板的移动和开合,模板移动和开合过程由两次定位保证其对准精度:侧模移至台座时沿行走支架移动,行走支架上有防止侧模左右偏移的行走挂件,侧模的移动位置由行走支架上的卡槽确定,实现侧模在合模前的第一次定位;侧模在合模时是沿预定轨道进行的,通过固定在行走托架上的开模小车上的限位装置来保证侧模不发生偏移,实现侧模在合模前的第二次定位。行走系统中的行走挂件和牵引挂件将驱动装置和移动装置连接在一起,其中,牵引挂件是可拆卸的,其下方的棘块是楔形块,楔形块斜边的倾斜方向即为侧模的移动方向,通过翻转牵引挂件即可实现侧模的正向和反向行走。本发明中的相配的爬梯可供工人上下作业,电机刷辊主要用于浇筑完成后侧模内壁的清洁,侧模底部的滑板滑板可以减小对底部的摩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在使用时无需反复调整模板位置使其对准,通过预定轨道开模和合模时能显著提高对准精度,进而提高墩柱预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开模状态立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合模状态立面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行走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开模小车结构示意图;

图6为柱芯支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侧模,11背肋,2开合模系统,21连接支架,22开模小车,221滑轮,222螺栓板,223限位装置,3行走系统,31行走支架,32滑轨,33行走挂件,34行走托架,35牵引挂件,36棘块,37卡槽,4柱芯支架,41底座,42顶面,43孔道,44橡胶塞,5液压油缸,6墩柱。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预制墩柱可行走开合装置,包括左右相对的两个侧模1和开合模系统2;侧模1外侧设置有背肋11,侧模1通过所述开合模系统2的驱动开模和合模,开合模系统2包括连接支架21、液压油缸5和开模小车22,连接支架21的材料是80mm方形钢管,连接支架21内侧与背肋11固定连接,液压油缸5的一端与侧模1底端相邻背肋11之间安插的连接件32与固定连接,液压油缸5另一端连接在行走托架34右端,液压油缸5通过两侧的耳板固定,耳板焊接在行走托架上;连接支架21下方固定连接在开模小车22上,开模小车22上设置有两个滑轮221,滑轮221旁侧设置有用于连接连接支架21的螺栓板A222和螺栓板B224;开模小车外侧设置有防止滑轮221偏离的限位装置223。

开合模系统2下方连接有行走系统3,开合模系统2沿开模小车的轨道进行准确的开合,行走系统2设置于柱芯支架4两侧。行走系统2还包括下方的平行行走支架31,行走支架31的材料是80mm方形钢管,行走支架31置于水平场地,行走支架31沿轴向两侧面设置有滑轨32,滑轨32上设置有两个行走挂件33和一可拆卸的牵引挂件35,行走挂件33之间设置有行走托架34,行走托架34方形工字钢框架结构,框架对角与中间横向位置设置加强钢。用于架设所述开合模系统2,靠后的行走挂件33与液压油缸5前端铰接,行走托架34可带动侧模1沿所述滑轨32移动;液压油缸5的后端铰接连接所述牵引挂件3,铰接的目的在于液压油缸在出顶和回顶时可以拉动牵引挂件,行走挂架33和牵引挂件35的构造相近,区别在于牵引挂件35下方附有棘块36,棘块36是楔形体,其倾斜方向即表示允许移动方向,反之,则无法移动,棘块36通过落入行走支架31上用于定位的卡槽37内实现定位,当需要反向移动侧模1时,应将牵引挂件拆下后翻转使用。

柱芯支架4括锥形底座41和顶面42;底座41和顶面42之间环绕设置有若干可供墩柱主筋插入的孔道43,孔道43顶端设置有橡胶塞44(未示出),橡胶塞44的目的防止在浇筑时孔道43内的漏浆。

侧模1外侧还可以安装可供工人上下的爬梯,爬梯左侧与所述侧模栓接;侧模1有相配的用于清洁的电机刷辊,在浇筑完成后需对侧模进行清洁后才可以转到下一台座;侧模1底部设置滑板,能使开合模过程更加流畅。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

1.墩柱浇筑前准备,具体步骤:

1)使用两台小型龙门吊将墩柱钢筋笼水平吊送至预制场地中的柱芯支架4附近。

2)两台小型龙门吊相互配合,将钢筋笼翻转竖立后,吊放至柱芯支架4上方进行孔位对准,钢筋笼底部主筋安装橡胶塞,避免混凝土浇筑时底部漏浆,橡胶塞安装后,吊放钢筋笼落入柱芯支架4。

3)启动行走系统3,使两侧墩柱侧模1行走至适当位置,棘块36落入行走卡槽口37。

4)启动开合模系统2,液压油缸通过出顶配合开模小车实现合模。

2.使用泵车配合串筒浇筑墩柱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待混凝土达到相应强度。

3.浇筑完成后:

1)启动开合模系统2,两侧液压油缸通过回顶配合开模小车实现开模,开模完成后,立即进行混凝土养护工作。

2)翻转使用牵引挂件35,启动行走系统3,使两侧侧模1行走至目标台座之间,棘块落入行走卡槽口37。

3)启动开合模系统2,进行模板合模,合模后,利用小型龙门吊吊起硬质干刷辊,龙门吊的上下移动进行模板打磨和清洁,后更换为软质湿刷辊涂刷脱模剂。

3)模板清理后,启动开合模系统2,开模。后启动行走系统1,重复上述步骤。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无需反复调整模板位置使其对准,通过预定轨道开模和合模时能显著提高对准精度,进而提高墩柱预制效率。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