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一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包括:模型主体单元,所述模型主体单元包括模型箱、盾尾模型、盾构隧道模型和滑动组件,所述盾构隧道模型、滑动组件和盾尾模型从下至上依次放置在所述模型箱底部,所述模型箱正前方开有供所述盾尾模型抽出的窗口,所述盾尾模型上开有注浆孔,所述盾构隧道模型上开有注浆连通孔;注浆装置,所述注浆装置通过所述注浆连通孔向所述盾尾模型抽拉产生的空间注浆;抽拉装置,与所述盾尾模型相连,用于将其从所述模型箱中抽出;数据量测装置,包括砂浆应力传感器、土压计、孔隙水压力计和位移计中的一个或多个,用于量测、记录同步注浆过程中各类试验数据的变化情况。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606814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大城市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2211502625.9

  • 申请日2022-11-28

  • 分类号G01N33/24(2006.01);G01D21/02(2006.01);G01L1/00(2006.01);G01L11/00(2006.01);G01B21/02(2006.01);

  • 代理机构杭州君锐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544;

  • 代理人应孔月

  • 地址 310015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湖州街5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9:33:4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5-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N33/24 专利申请号:2022115026259 申请日:202211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5-05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模型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步注浆盾尾空隙的浆液扩散与填充机理研究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适用于盾构隧道工程的同步注浆,尤其是复杂岩土层地区的盾构隧道工程。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地下交通工程大规模兴建,而盾构法是城市地下交通工程建设的主要施工方法,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盾构机的施工工艺决定了隧道超挖现象的存在,即随着盾构机在土层中的不断推进,管片和开挖土层边界存在一定体积的空隙,需要进行同步注浆来填充隧道空隙,如果同步注浆不到位,将会引起土体变形、地表沉降、管片错位和变形等问题,因此,盾构隧道的安全性和地面沉降控制能力与隧道的同步注浆密不可分。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的效果取决于空隙土体的塌落速度与注浆填充速度的博弈,因此很有必要通过试验了解同步注浆的浆液扩散和填充机理,寻求最佳的同步注浆参数。国内外的学者和专家针对盾构隧道同步注浆开展了相关研究,对浆液注入、充填和扩散过程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开展,但工程实际中盾构掘进过程注浆参数的确定、工艺流程的控制仍多依赖于工程经验,在较为复杂的盾构隧道环境中,将注浆参数的控制与前端注浆空隙的充盈和盾尾间隙中浆液的扩散情况相匹配具有一定难度。由于工程现场操作的不可重复性和空间闭塞性,现场试验的方法在增加工程成本的同时,增加了监测与施工的难度,也无法充分掌握浆液填充后的状态,更是无法了解浆液扩散和填充的机理。

综上所述,采用现场试验方法成本高,布设测点的空间闭塞,可操作性差,且监测设备在复杂地层条件下较难正常发挥功效,更不能系统全面地研究同步注浆的扩散与填充机理。因此亟需通过设计模型试验方法探索同步注浆扩散和填充规律,寻求最佳的工艺参数,为实际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机理研究的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以模拟实际工程中盾构隧道同步注浆浆液的扩散和填充过程,解决现场试验方法成本高,布设测点的空间闭塞,可操作性差,监测设备在复杂地层条件下较难正常发挥功效等问题。通过设计模型试验方法探索同步注浆扩散和填充机理,寻求最佳的工艺参数,为实际工程提供借鉴和指导。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装置,包括:

模型主体单元,所述模型主体单元包括模型箱、盾尾模型、盾构隧道模型和滑动组件,所述盾尾模型和盾构隧道模型依次从上至下放置在所述模型箱底部,所述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盾尾模型和盾构隧道模型之间,所述模型箱侧壁开有供所述盾尾模型抽出的窗口,所述盾尾模型上开有注浆孔,所述盾构隧道模型上开有注浆连通孔;

注浆装置,所述注浆装置通过所述注浆连通孔向所述盾尾模型抽拉产生的空间内进行注浆;

抽拉装置,与所述盾尾模型相连,用于将所述盾尾模型从所述模型箱中抽出;

数据量测装置,包括砂浆应力传感器、土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位移计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砂浆应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注浆管口位置处的浆液压力变化情况,所述土压力计用于测量盾构隧道模型在同步注浆过程中所受到的土体压力,所述孔隙水压力计用于测量盾构隧道模型在同步注浆过程中所受到的水压力,所述位移计用于测量土体地表的位移。

可选的,所述盾尾模型是具备一定竖向厚度的弧形板,其中部贯穿开有注浆孔;所述盾尾模型下部预留有通道,用于放置数据量测装置或线路;所述盾构隧道模型是具有一定径向厚度的弧形板,在其几何中心预留纵向贯通的圆形孔洞;所述模型箱外围有钢框架加固,底部几何中心位置处对应于盾构隧道模型预留纵向贯通的圆形孔洞。

可选的,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轮和轨道,所述滑轮安装在所述盾尾模型的下表面,所述轨道安装在所述盾构隧道模型的上表面,所述滑轮设置在所述轨道上。

可选的,所述注浆装置,包括搅拌机、灌浆机,所述搅拌机用于拌合试验材料水泥砂浆,所述灌浆机用于将水泥砂浆注入到所述注浆孔中。

可选的,所述灌浆机上加设变频器,用于控制注浆速度,在注浆头位置处加装压力表,用于显示注浆过程在注浆头位置处的浆液压力情况。

可选的,所述模型箱顶部四边各开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安装有固定件,所述位移计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件上。

可选的,所述模型箱的正面板与左右两侧的面板采用可拆卸的方式相连,通过竖向抽拉正面板即可将所述正面板抽拉出来。

可选的,所述盾构隧道模型上方隔一定距离均匀布设土压力计和孔隙水压力计。

可选的,所述位移计的测量点位沿着所述盾构隧道模型的水平隧道管轴线方向及与之垂直的方向进行布置,土体表面安装位移计,其底部设置螺帽、垫片和硬质薄片,硬质薄片抵在土体表面,传感器与上方所述固定件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方法,该方法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装置中实现,该方法包括:

1)将外部的细砂均匀填入所述模型箱内,直至砂土填充至标高处;

2)根据工况,通过抽拉装置将盾尾模型抽出模型箱,同时按照工况要求的注浆速度和注浆管尺寸,对盾尾模型抽出后产生的间隙通过注浆装置进行注浆,观察所述间隙的形成和充填过程以及土体的沉降变化,同时得到数据测量装置的数据;

3)结束后静置一段时间,对模型箱内的土体进行清理,得到浆液在盾尾间隙中充填扩散后的结合体,结合数据测量装置得到的数据对浆液的注入、充填和扩散机理进行分析;

4)当完成某种工况下的同步注浆试验后,重复步骤1)到3)变换盾构掘进速度、注浆速度、注浆管尺寸及注浆位置,进行下一个工况下的试验。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的模型主体单元包括模型箱、盾尾模型、盾构隧道模型和滑动组件,所述盾尾模型和盾构隧道模型依次从上至下放置在所述模型箱底部,所述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盾尾模型和盾构隧道模型之间,所述模型箱侧壁开有供所述盾尾模型抽出的窗口,所述盾尾模型上开有注浆孔,所述盾构隧道模型上开有注浆连通孔;所述注浆装置通过所述注浆连通孔向所述盾尾模型抽拉产生的空间内进行注浆;抽拉装置与所述盾尾模型相连,用于将所述盾尾模型从所述模型箱中抽出,通过抽拉装置,在抽拉盾尾模型的同时进行注浆等技术手段,克服了盾构隧道工程的几何原型较大、工作场景较难还原的难题,在保证与原隧道管片结构和工况一致性的前提下对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的同步注浆过程进行模拟。

本试验根据盾构掘进速度、浆液注入速度、注浆管直径及同步注浆位置的改变设置不同的正交试验组别,将所述的盾构隧道模型和盾尾模型按照要求组装于模型箱内,分别进行模拟试验。这种试验方法不仅可以再现同步注浆的不同工况,对盾尾注浆、管片注浆和二次注浆的工艺进行模拟,而且能够有效解决盾构隧道同步注浆试验参数数目过多,模拟试验强度过大的难题,通过甄选后的有限组试验来寻求同步注浆的最佳工艺参数,探索同步注浆机理,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本试验装置采用开放式操作方法,可有效解决实际盾构隧道同步注浆工作场景闭塞、较难观测的技术难题,提高模型试验的有益成果。具体地,试验开始前将各个测量仪器布设于对应空间位置处,透明模型箱可使实验过程中盾尾间隙部分的变化发展可视化,试验结束后可将模型箱正面板拆开,对盾尾空腔清理后结合浆液—土体的结核体对量测结果的时程曲线进行分析,通过剖析土体内浆液的填充情况分析同步注浆的扩散和填充机理。

本试验的监测设备布设较为完备,可解决对环境闭塞的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状况进行监测的技术难题,实现对同步注浆效果的完整有效监测。可在注浆管口位置处布设砂浆应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浆液压力变化情况,可在管片不同位置处均匀布设土压力计用于测量管片在同步注浆过程中所受到的土体压力,可布设孔隙水压力计用于测量管片在同步注浆过程中所受到的水压力,在模型箱顶部方形钢管上布设位移计用于测量土体地表的位移,可在灌浆机注浆头位置处加装压力表显示浆液进行注浆管时的压力。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型主体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盾构隧道模型和盾尾模型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型主体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土压力计、孔隙水压力计和位移计的布点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注浆位置与盾尾模型抽出过程所处位置的对应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模型箱;2、盾构隧道模型;3、盾尾模型;4、钢框架;5、支架;6、注浆孔;7、固定件;8、位移计;9、土样;10、预留孔洞;11、电葫芦;12、立架;13、灌浆机;14、注浆管;15、土压力计;16、孔隙水压力计;17、滑轮;18、砂浆应力传感器;19、抽拉装置;20、数据采集器;21、计算机;22、正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装置,包括:模型主体单元、注浆装置、抽拉装置、数据量测装置,所述模型主体单元包括模型箱1、盾构隧道模型2、盾尾模型3、和滑动组件,所述盾尾模型3和盾构隧道模型2依次从上至下放置在所述模型箱1底部,所述滑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盾尾模型3和盾构隧道模型2之间,所述模型箱1侧壁开有供所述盾尾模型3抽出的窗口,所述盾尾模型3上开有注浆孔6,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上开有注浆连通孔;所述注浆装置与所述注浆孔6相连,用于给所述注浆孔6注浆;所述抽拉装置19与所述盾尾模型3相连,用于将所述盾尾模型3从所述模型箱1中抽出;所述数据量测装置包括砂浆应力传感器18、土压力计15、孔隙水压力计16、位移计8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砂浆应力传感器18用于测量注浆管14口位置处的浆液压力变化情况,所述土压力计15用于测量盾构隧道模型2在同步注浆过程中所受到的土体压力,所述孔隙水压力计16用于测量盾构隧道模型2在同步注浆过程中所受到的水压力,所述位移计8用于测量土体地表的位移。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所提供的盾构隧道同步注浆试验装置和方法,对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的同步注浆效果进行探究,在揭示浆液在盾尾间隙中的充填扩散机理的同时,为实际工程提供有益指导。通过对盾构隧道结构原型和工程状况的还原模拟,可有效探究庞大、复杂的盾构施工实际;通过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正交试验组别,可对复杂多样的盾构隧道同步注浆工况进行模拟,探究注浆效果明显的注浆参数,从而为工程实际给予指导;通过设置完备的数据监测方案,对盾构隧道同步注浆过程进行全过程监测,可完整显现封闭环境中盾构隧道注浆效果的各类数据,为模型试验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通过建立开放式操作方法,对闭塞的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环境实现可视化,并对试验结果做可观性分析,有利于揭示浆液在盾尾间隙中的充填扩散机理。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模型箱1为顶部不加盖的矩形箱体,不加盖便于对土体表面的位移监测布设仪器,所述模型箱1的正面板22与左右两侧的面板采用可拆卸的方式相连,通过竖向抽拉正面板22即可将所述正面板22抽拉出来,这样设计便于试验结束后对所述模型箱1内的土体9进行清理,对清理后得到的注浆结核体做可观分析,利于进一步揭示浆液的充填扩散机理;具体地,在所述模型箱1的左右两侧的面板上设置导槽,将正面板22插入导槽即可。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模型箱1外围还有钢框架4加固,这样可以增强模型箱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模型箱1顶部四边各开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安装有固定件7,所述位移计8通过支架5固定在所述固定件7上,用于监测试验过程中土体表面发生的位移。若是试验所用位移计8为接触式传感器,可在砂土表层铺设玻璃布,防止接触式位移计8接触砂土表面后刺入砂土内部,若试验所用位移计8为激光位移计8则不做此考虑。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盾尾模型3是具备一定竖向厚度的弧形板,其中部贯穿开有注浆孔6,用于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进行盾尾同步注浆时连通注浆管14,这样便于所述注浆管14随所述盾尾模型3在试验过程中的位移;所述盾尾模型3下部预留有矩形通道,可为布设土压力计15、孔隙水压力计16和连通测线提供空间,这样设计可保证所述盾尾模型3在试验过程中的位移不会影响所述土压力计15和孔隙水压力计16的正常运作。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是具有一定径向厚度的弧形板,底部几何中心位置处对应于盾构隧道模型2预留纵向贯通的圆形孔洞,用于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进行管片同步注浆时连通注浆管14。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轮17和轨道,所述滑轮17安装在所述盾尾模型3的下表面,所述轨道安装在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的上表面,所述滑轮17设置在所述轨道上。这样设计可将所述盾尾模型3与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的相对滑动变为相对滚动,在减小摩擦阻力的同时便于操作。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注浆装置可包括搅拌机、灌浆机13,所述搅拌机用于拌合试验材料水泥砂浆,采用机器搅拌可尽可能将试验材料拌合均匀、稳定,所述灌浆机13用于将水泥砂浆通过注浆管14注入到所述注浆孔6中,可实现浆液以稳定速率泵入所述模型箱1,这样设计可从材料性能和注浆参数方面保证了试验的注浆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灌浆机13上还加设变频器,用于控制注浆速度,在注浆头位置处还加装压力表,用于显示注浆过程在注浆头位置处的浆液压力情况,从而实现结合注浆速度和注浆压力对所述灌浆机13进行控制,便于分析两者在浆液充填扩散机理中的影响和作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上方隔一定距离均匀布设土压力计15和孔隙水压力计16。所述位移计8的测量点位沿着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的水平隧道管轴线方向及与之垂直的方向进行布置,这样布置监测点可较为完整地显现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表面在试验过程中所受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在土体表面安装位移计8,其底部设置螺帽、垫片和硬质薄片,硬质薄片抵在土体表面,传感器与上方所述固定件7连接,这样可较为完整地显现所述模型箱1内土体表面的位移情况。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抽拉装置19通过牵引绳与盾尾模型3相连,一般抽拉装置19可以选择小型卷扬机等能够提供抽拉力的设备即可,这样可简易控制所述盾尾模型3在试验过程中的位移,实现对盾构隧道掘进过程工况的有效模拟,基于此进行同步注浆的模拟,提高了试验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可包括支架5和立架12,所述模型箱1放置于所述支架5上,底部预留30cm的高度空间方便操作,便于拉通所述注浆管14和其他设备管线等;所述立架12上固定有电葫芦11,连接所述正面板22的两个预留孔洞10,通过所述电葫芦11来将所述正面板22从模型箱1中抽出,采用便携稳定的机械方法抽出所述正面板22,可实现试验结束后对所述模型箱1内浆液充填扩散状况的可视化分析,便于探究注浆效果和揭示浆液的充填扩散机理。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模拟浆液在盾构隧道形成过程中的注入、充填和扩散过程,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盾尾模型3和注浆孔6与真实工程中的尺寸接近,且为了节约空间,所述盾构隧道和盾尾模型3可选取真实整环形的1/12,这样设置模型尺寸,可实现模型试验与工程原型的结构一致性,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可靠度;在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底部垫有弧形板,可有效防止试验过程中所受压力过大而被压断。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结合实际工况,在本试验中设置了五种对应于不同盾尾脱离进度时的注浆位置,分为盾尾注浆和管片注浆,管片注浆需在盾尾脱离1/2后开始或盾尾注浆结束后进行补浆。这样设置试验工况,实现了对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的各类实际工况的对应模拟,对不同工况下的试验结果分析,探究多工况下的同步注浆效果,对实际工程的适用价值高。

参考图1,还可包括数据采集器20和计算机21,所述砂浆应力传感器18、土压力计15、孔隙水压力计16、位移计8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器20相连,数据采集器20与计算机21相连,通过数据采集器20将砂浆应力传感器18、土压力计15、孔隙水压力计16、位移计8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收集,再传到计算机21上可进行数据分析、显示、形成曲线等。这样设置试验监测方案,可解决对环境闭塞的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状况进行监测的技术难题,实现对同步注浆效果的完整有效监测。

参考图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方法,该方法在上述的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研究的试验装置中实现,该方法包括:

1)将土样9均匀填入所述模型箱1内,直至砂土填充至标高处,即为在所述盾尾模型3的上部堆放一定高度的土样9;

2)根据工况,通过抽拉装置19将盾尾模型3抽出模型箱1,同时按照工况要求的注浆速度和注浆管14尺寸,对盾尾模型3抽出后产生的间隙通过注浆装置进行注浆,观察所述间隙的形成和充填过程以及土体的沉降变化,同时得到数据测量装置的数据;

具体地,根据实际工程需求选定所注浆液的材料种类及配比,通过搅拌机搅拌后定量倒入所述灌浆机13中;根据试验选定的盾尾模型3脱离速度、注浆管14尺寸、灌浆机13的注浆速度和注浆位置,在转动小型卷扬机拉动所述盾尾模型3抽离所述模型箱1的同时,控制灌浆机13将所配制浆液以一定的注浆速度泵入产生的空隙中,所述土样9也会下陷落入所述盾尾模型3抽离产生的空隙,相关测量元件会实时监测所述盾构隧道模型2表面所受的水土压力、土样9表面位移、灌浆机13注浆头位置处的浆液压力及所述盾尾模型3后侧的注浆口位置处的注浆压力的变化情况;

3)结束后静置一段时间,对模型箱1内的土体进行清理,得到浆液在盾尾间隙中充填扩散后的结合体,结合数据测量装置的数据,探究盾构隧道同步注浆过程中浆液在盾尾空隙中的注入、充填和扩散机理及对盾构隧道管片和周围土体的影响规律;

4)当完成某种工况下的同步注浆试验后,重复步骤1)到3)变换盾构掘进速度、注浆速度、注浆管14尺寸及注浆位置,进行下一个工况下的试验。

具体地,本试验根据盾构掘进速度、浆液注入速度、注浆管直径及同步注浆位置的改变设置不同的正交试验组别,将所述的盾构隧道模型和盾尾模型按照要求组装于模型箱内,分别进行模拟试验。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试验系统与实际工程的匹配性较好,可操作性强

在本模型试验装置中,通过采用实际盾构隧道的形状尺寸,对实验过程中的土体厚度、注浆速度、盾构掘进速度等关键参数进行等比例换算,并通过匀速转动手摇绞盘小型卷扬机,在抽拉盾尾模型的同时进行注浆等技术手段,克服了盾构隧道工程的几何原型较大、工作场景较难还原的难题,在保证与原隧道管片结构和工况一致性的前提下对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的同步注浆过程进行模拟。

2)正交试验法,寻求同步注浆的最佳工艺参数

本试验根据盾构掘进速度、浆液注入速度、注浆管直径及同步注浆位置的改变设置不同的正交试验组别,将所述的盾构隧道模型和盾尾模型按照要求组装于模型箱内,分别进行模拟试验。这种试验方法不仅可以再现同步注浆的不同工况,对盾尾注浆、管片注浆和二次注浆的工艺进行模拟,而且能够有效解决盾构隧道同步注浆试验参数数目过多,模拟试验强度过大的难题,通过甄选后的有限组试验来寻求同步注浆的最佳工艺参数,探索同步注浆机理,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3)开放式操作,充分掌握同步注浆的填充机理

本试验装置采用开放式操作方法,可有效解决实际盾构隧道同步注浆工作场景闭塞、较难观测的技术难题,提高模型试验的有益成果。具体地,试验开始前将各个测量仪器布设于对应空间位置处,透明模型箱可使实验过程中盾尾间隙部分的变化发展可视化,试验结束后可将模型箱正面板拆开,对盾尾空腔清理后结合浆液—土体的结核体对量测结果的时程曲线进行分析,通过剖析土体内浆液的填充情况分析同步注浆的扩散和填充机理。

4)监测设备布置较为完备,精确反映试验结果

本试验的监测设备布设较为完备,可解决对环境闭塞的盾构隧道同步注浆状况进行监测的技术难题,实现对同步注浆效果的完整有效监测。可在注浆管口位置处布设砂浆应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浆液压力变化情况,可在管片不同位置处均匀布设土压力计用于测量管片在同步注浆过程中所受到的土体压力,可布设孔隙水压力计用于测量管片在同步注浆过程中所受到的水压力,在模型箱顶部方形钢管上布设位移计用于测量土体地表的位移,可在灌浆机注浆头位置处加装压力表显示浆液进行注浆管时的压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内容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