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方法及配套设施

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方法及配套设施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方法,具体包括菱种的选择、保存、催芽、育苗以及栽培管理等,从而保障南湖红菱能于6月份之前上市,提升农户种植效益,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本发明的栽培方法还涉及了一种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配套设施:使用水泥硬化操作道配套轨道,将载重床架悬空于菱盘上方,并且可通过马达移动床架,操作人员无需下水即可管理菱苗,不管是施肥、洒药还是采菱均可使用,使用该装置可简化管理,降低劳动强度,使菱角采摘应用于农旅主体中。也可用于科研,方便统计菱角种质资源数据,方便杂交授粉工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79380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2111677399.3

  • 申请日2021-12-31

  • 分类号A01G22/25(2018.01);A01G9/14(2006.01);

  • 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刘畅

  • 地址 314016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双桥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1: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22/25 专利申请号:2021116773993 申请日:202112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菱角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方法及其专用带有可移动菱角栽培设施的大棚。

背景技术

南湖菱属无角菱,又名馄饨菱、圆菱、和尚菱,因其历史上主要产区集中在嘉兴南湖及周边水域而得名,其皮色翠绿,两端圆滑,并以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胜于其他品种,常作为鲜食的特产果品,为菱中珍品。

南湖菱在嘉兴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记载,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无角炭化菱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南湖菱作为嘉兴一个土生土长的特产,在当地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是唯一以‘南湖’命名的农产品而享誉中外,有着明显的地方产品特色,已成为嘉兴的城市名片。

但该品种属中晚熟品种,正常栽培条件下,生育期较南湖菱迟1周左右,正常上市要等到8月底,传统‘南湖菱’在正常栽培情况下,也都在8月底开始上市,且商品主要是以嫩菱或以嫩菱剥菱肉的形式供应,商品性要求较高且货架期较短,集中上市后对价格影响较大,经常造成菱角丰产不丰收的现象,而早上市的南湖菱商品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近几年南湖菱刚上市的时候价格可以卖到每kg30元以上,早熟菱角的经济效益明显,目前本地市场上有早熟的两角红菱品种销售,南湖菱大棚早熟栽培报道也不多,种植技术也不成熟。

此外,设施栽培菱角采用浅水栽培,水面宽度也小,菱盘大且密集,使用采菱桶移动吃力,还会损伤菱盘,采摘不彻底,新手采摘容易翻,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工。而采菱船体积太大,在大棚内更加难以施展。除了菱角采摘不方便以外,菱角早熟栽培时下水寒冷,施肥洒药等工作都需要穿下水裤在水中操作,在劳动力紧缺的社会环境下,此类工作雇佣劳动力困难。本发明的配套设施能完美解决这类问题,由于菱盘漂浮在水面,菱盘上方空间开阔,床架可在菱盘上方自由移动,使用该床架无需专业培训,可用于设施菱角栽培日常操作使用,菱角育种,品种性状调查,也可用于菱角农旅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有效方法,具体包括菱种的选择、保存、催芽、育苗以及栽培管理等,从而保障南湖红菱能于6月份之前上市,提升农户种植效益,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提出了一种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S1、建设带有可移动菱角栽培设施的生产大棚,它包括:水泥硬化操作道,轨道,水,夯实土堆,床架支撑杆,连接板,固定马达连接板,床架,固定杆,马达,单边轨道轮,控制器,减速机,双边轨道轮;

水泥硬化操作道铺设于种植池四周的夯实土堆上,一面开口;轨道平行设置于两侧水泥硬化操作道上;种植池内蓄水,床架的两侧通过床架支撑杆架设于水泥硬化操作道之上,床架支撑杆通过固定其下方的双边轨道轮在轨道上行走;行走动力来源于马达,马达配套设置有控制器、减速机;床架单侧的床架支撑杆设置为2根,二者之间通过固定杆固定;

床架支撑杆在垂直处高度可调,调节范围为:20-40cm;

床架在马达的工作下,在种植池中纵向前进或后退;

S2、选取具有种植品种典型特征的单果重13g以上的老熟菱种,将菱种放于60目网丝袋种,放置于保种池内,冬季水深不低于1m(优选的实施例中,池底具有10~20cm厚的淤泥层),防止冻伤菱种;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选取具有种植品种典型特征的老熟菱种,具体为:

于9、10月份,筛选具有南湖红菱典型性状的老熟菱果,让其自然脱落于留种池内,自然老熟;

于12月初,将池水放干,对菱种进行进一步筛选,选择饱满、性状典型、单果重13g以上的优质老菱作为老熟菱种,用60目网丝袋装好后放入保种池进行保存。

作为优选,南湖红菱菱种选用育种单位嘉兴市农科院提纯保留菱种。

S3、1月初从保种池中拿出老熟菱种,于催芽池(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催芽池造在育苗大棚内,作为优选,催芽池在育苗池中间位置挖一个长5m、宽2m,深20cm的池子,并在其上面搭拱棚,进行保温催芽,采用多层薄膜覆盖,要求冬天最低水温不得低于5℃,保水20cm,白天可调节温度)中培养至90%以上菱种发芽时,将已发芽菱种排布于育苗池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育苗池为大棚,最大蓄水深度30cm,池底具有10cm以上的淤泥层,面积不小于300m

催芽时,要求:筛选S2中饱满、健康的老熟菱种,装入网丝袋后平铺于催芽池中进行催芽,催芽池水位保持20cm,用小拱棚,中棚进行多层覆盖。

育苗时,要求:芽头朝上将菱种嵌入到池底泥中,按行距30cm,株距10cm进行排种育苗,育苗池保持10~20cm水深;育苗期间注意大棚温度,仅在大太阳的中午进行少量通风。

S4、3月上中旬菱苗中出现菱盘时进行移栽(优选的实施例中,待90%以上菱苗具有至少一个菱盘时进行移栽),将S3所育的菱苗移栽至生产大棚(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生产大棚的深度不小于0.8m,面积不小于400m

-种植前大棚施底肥,浅耕后养薄水闷棚;

-移栽前一周视棚内青苔生长情况进行青苔处理,青苔严重田块于移栽前2d用硫酸铜 150~250g/667m

-使用移动床架定植,要求单株定植:床架支撑杆调节至40cm,工人趴在床架上定植,

-定植完成后,池塘灌水;

-3月上中旬菱苗移栽,保持大棚内18-22cm水位,随着菱苗的生长逐渐将水位加深到 50cm左右,以不淹没移动栽培装置为宜;

-严格通过通风来控制大棚温度,作为优选,大棚内气温不高于35℃,水温不高于20℃,于5月底,最低气温稳定在20℃左右时,撤掉薄膜,露天栽培。

S5、将S4种植好的菱苗进行栽培管理,每平方米留下19~20个菱盘,多余的菱盘使用可移动栽培装置进行摘除,50%以上菱盘出现花蕾时,进行保果管理,促进菱果座果;

优选的实施例中,促果管理为:采用氨基酸水溶肥料(作为优选,水溶肥采用深圳润康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含氨基酸水溶肥料-阿迈速,每20ml阿迈速兑水15kg)或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进行保果管理,于晴天早上9点前或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施,喷施前将移动栽培装置床架调整到菱盘上方5~10cm,将手推式高压喷洒机放置在连接板上,工人站在床架上进行喷洒,每隔7天施用一次,连施3次;喷洒农药时方法相同。

S6、5月中旬,对菱盘进行检查,菱果充分膨大时采收。南湖红菱以采收嫩菱作水果或剥肉炒食为主,主要采收嫩果。

优选的实施例中,菱果采收时,使用网袋悬挂于床架上,网袋深度20cm,宽度40cm,将水深调节至适合采摘的高度,采收工人趴在床架上,手臂至头部在床架外部进行采摘,调节床架移动速度使工人能及时采摘每个菱盘,来回采摘2-3次;

每批次采摘间隔为5-7天。

采收后将菱果在桶内进行筛选,浮于水面的作嫩菱销售,沉于水底的作老菱销售。

在更优的实施例中,S4和S5中,严格通过通风来控制大棚温度,确保大棚内气温不高于35℃,水温不高于20℃;于5月底,最低气温稳定在20℃左右时,撤掉大棚棚膜。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配套设施,它包括:水泥硬化操作道,轨道,水,夯实土堆,床架支撑杆,连接板,固定马达连接板,床架,固定杆,马达,单边轨道轮,控制器,减速机,双边轨道轮;

水泥硬化操作道铺设于种植池四周的夯实土堆上,一面开口;轨道平行设置于两侧水泥硬化操作道上;种植池内蓄水,床架的两侧通过床架支撑杆架设于水泥硬化操作道之上,床架支撑杆通过固定其下方的双边轨道轮在轨道上行走;行走动力来源于马达,马达配套设置有控制器、减速机;床架单侧的床架支撑杆设置为2根,二者之间通过固定杆固定;

床架支撑杆在垂直处高度可调,调节范围为:20-40cm;

床架在马达的工作下,在种植池中纵向前进或后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方法,对南湖红菱的菱种筛选、催芽、育苗、移栽以及水位管理等技术进行了规范,能有效促使南湖红菱进行省工早熟栽培。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有效提早南湖红菱的上市时间,保证南湖红菱在5月底之前采收上市,并能保证南湖红菱商品性,提升南湖红菱种种植农户的生产效益,有利促进当地菱角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发明的栽培方法还涉及了一种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配套设施(专用带有可移动菱角栽培设施的生产大棚):使用水泥硬化操作道配套轨道,将载重床架悬空于菱盘上方,并且可通过马达移动床架,操作人员无需下水即可管理菱苗,不管是施肥、洒药还是采菱均可使用,使用该装置可简化管理,降低劳动强度,使菱角采摘应用于农旅主体中。也可用于科研,方便统计菱角种质资源数据,方便杂交授粉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带有可移动菱角栽培设施的生产大棚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可移动栽培装置的行走机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行走机构的双边轨道轮与水泥硬化操作道的特写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

结合图1-图3,建设带有可移动菱角栽培设施的生产大棚,它包括:水泥硬化操作道1,轨道2,水3,夯实土堆4,床架支撑杆5,连接板6,固定马达连接板7,床架8,固定杆9,马达10,单边轨道轮11,控制器12,减速机13,双边轨道轮14;

水泥硬化操作道1铺设于种植池四周的夯实土堆4上,一面开口;轨道2平行设置于两侧水泥硬化操作道1上;种植池内蓄水3,床架8的两侧通过床架支撑杆5架设于水泥硬化操作道1之上,床架支撑杆5通过固定其下方的双边轨道轮14在轨道2上行走;行走动力来源于马达10,马达10配套设置有控制器12、减速机13;床架8单侧的床架支撑杆5设置为2根,二者之间通过固定杆9固定;

床架支撑杆5在垂直处高度可调,调节范围为:20-40cm;

床架8在马达10的工作下,在种植池中纵向前进或后退。

菱苗移栽时,使用移动床架定植,要求单株定植:床架支撑杆5调节至40cm,工人趴在床架8上定植。

菱果采收时,使用网袋悬挂于床架8上,网袋深度20cm,宽度40cm,将水深调节至适合采摘的高度,采收工人趴在床架8上,手臂至头部在床架8外部进行采摘,调节床架8移动速度使工人能及时采摘每个菱盘。

申请人按照发明内容所记载方案进行了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的具体实施,说明如下。

a.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大棚的构建:

为了进行南湖红菱的早熟栽培,本实例中,项目实施在原先池塘中搭建了4个大棚,具体作为为采用挖机作业,在池塘中挖出4个52m长,7.5m宽,深50cm的小池,池塘四周及池塘与池塘中间为宽1.5m、高50cm的夯土层,以夯土层为基础,搭建4个长50m,宽度为8m的标准大棚,并在其中一个大棚作为育苗棚,并中间位置挖出一个长5m,宽2m,深 20cm的小池作为催芽池,用竹拱搭一小棚,覆盖薄膜用于催芽。所有大棚搭建好之后,每个大棚均匀撒施商品有机肥200kg(普通有机肥),并用小型旋耕机进行翻耕,之后养薄水备用,催芽池挖好后采用人工松土的方法翻松底土备用。

b.南湖红菱菱种筛选及催芽

2021年1月初,项目实施单位对其保存的南湖红菱菱种进行挑选,筛选到15kg饱满,老熟的优质菱种,分3包放置于50×70cm的网丝袋,平铺于催芽池中,覆水10-20cm,上面盖一层薄膜,小拱棚上薄膜覆盖进行催芽,寒潮天气于小拱棚外盖无纺布,防止霜冻,并确保催芽池水温不低于5℃,防止菱种受冻。1月20日有少量菱种发芽,2月1日,大部分菱种发芽,于2月2日将已发芽的菱种挑出,于育苗大棚内进行统一育苗,按行株距30×10cm进行播种,播种后养薄水10cm左右,利用大棚保证棚内温度,促进菱苗生长。

c.南湖红菱的移栽

菱苗移栽前,于2月20日对大棚进行青苔防治处理,每个棚用150g硫酸铜兑水20kg喷洒,2月23日,挑选已具有2个菱盘的菱苗进行移栽1个大棚,2月25日将育苗棚菱苗全部拔起,重新平整后育苗棚移栽。移栽密度按每个大棚种4行,株距1m进行移栽,一个大棚定植200株,移栽后保持30cm水深。

d.南湖红菱省工早熟栽培管理

3月份,保持各大棚30cm水深,大太阳时,棚内温度高温时,利用大棚裙膜通风降温,平常只开大棚两头的门通风,晚上闭棚,以保持棚内温度,促进菱苗营养生长。于3月底、4月初视菱苗生长情况,每个大棚施全效复合肥10kg,保证菱苗生长营养。4月20日,观察到少量菱花,4月30日,观察到大部分菱盘上均有花苞,于4月30日下午4点以后喷施阿迈速,20ml原液兑水15kg喷施,5月7日、5月14日分3次喷施阿迈速。期间保持棚内水位在30cm-40cm之间,并做好大棚通风和温度管理,确保大棚内气温在35℃以内,大棚内水温在20℃以下,以促进菱角座果。于5月7日观察到少量菱角座果,后续陆续发现菱角座果,于5月20日首次采收,一个大棚采收到10kg左右,早熟菱角栽培成功。

本发明在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嘉兴市农科院试验园区内进行了试验,从2021年的实际效果看,通过本发明进行南湖红菱栽培,原来大棚栽培在7月底上市,普通栽培8月底上市的南湖红菱,在5月底就能上市,真正达到了早熟栽培的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做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