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该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川芎44‑60份,广香藤22‑30份,白芷66‑90份,吴茱萸30‑40份,百合20‑30份,薄荷1‑3份和菊花1‑4份。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入手,采用合理的中药配伍,具有活血祛风、温经止痛的功效,且药味少,安全性高。本发明将该中药组合物制备成贴剂,具有储存方便和携带方便的优点,且经体表皮肤穴位给药,经经络发挥作用,不是胃肠道给药,故不受消化道的吸收、排泄功能的干扰和影响,同时也不存在损伤脾胃之害,也无伤害肝肾之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51531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633409.3

  • 发明设计人 张小利;穆竟伟;许露;袁元;

    申请日2021-12-28

  • 分类号A61K36/8967;A61K9/70;A61P25/06;

  • 代理机构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郎祺

  • 地址 201401 上海市奉贤区工业综合开发区程普路8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5:24: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5-20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以其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迁延难遇,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WHO认为,重度偏头痛居最常见的使人丧失工作能力的内科疾病的前20位。现代研究表明,偏头痛与遗传、环境、饮食和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偏头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全球抗偏头痛药物市场快速增长,1991年全球抗偏头痛药物销售额为3亿美元,到1997年已接近15亿美元,1993至2000年的年增长率达40%。目前西药治疗偏头痛以曲普坦类和麦角胺类为主,在偏头痛药物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其中曲普坦类药物约占80%。然而这两类药以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为主,缓解症状尚可,控制复发则效果欠佳。目前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中,单是养血清脑颗粒2004年销售额就达1.6亿人民币,治疗偏头痛的中成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但都认为与血管的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导致血流量的变化有关。阳虚、血瘀是偏头痛缓解期的病机特点,也是偏头痛发作的内在基础,其发作是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的基础上,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引发,因此活血温通法是偏头痛标本兼治之法。

基于上述原理,现有许多相关的用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口服制剂,多是胶囊和片剂,缺乏外用制剂,且关于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还有待挖掘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其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川芎44-60份,广香藤22-30份,白芷66-90份,吴茱萸30-40份,百合20-30份,薄荷1-3份和菊花1-4份。

进一步地,上述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川芎50份,广香藤25份,白芷75份,吴茱萸37份,百合27份,薄荷1.7份和菊花2份。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偏头痛的贴剂中的应用,该贴剂除了包括上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药学上允许的辅料。

进一步地,上述药学上允许的辅料包括增粘剂、促透剂、交联剂、交联剂、湿润剂、防腐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防腐剂为苯甲酸和山梨酸钾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中药组合物的治疗偏头痛的贴剂,还包括药学上允许的辅料。

进一步地,上述药学上允许的辅料包括增粘剂、促透剂、交联剂、交联剂、湿润剂、防腐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提供上述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川芎、白芷粉碎成粗粉,按照渗漉法,用4~12倍量80%乙醇作溶剂,浸渍12~36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漉液回收乙醇,药液用乙酸乙酯提取,然后合并乙酸乙酯液,减压回收得到川芎和白芷的提取物;

步骤二,取广香藤加水,在90-100℃下提取1-2小时,过滤,得广香藤水提取物;将药加入2-4倍60%乙醇溶液回流提取0.6-1.2小时,滤取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广香藤醇提取物;将广香藤水提取物和广香藤醇提取物混合搅拌便得到广香藤的提取物;

步骤三,将吴茱萸、百合和菊花分别粉碎成粗粉,混合均匀,以50%-80%的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l-3小时,过滤,合并提取液,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稠膏加95%的乙醇,充分搅拌均匀,使药液含醇量为60%-80%,静置,过滤,取上清液,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得到吴茱萸、百合和菊花的提取物;

步骤四,称取薄荷,加水,浸泡0.5-1小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收集挥发油;

步骤五,将上述步骤制备的中间产物混合加入药学上允许的辅料,搅拌均匀,涂布、盖衬、切成小片,即得该贴剂。

进一步地,上述药学上允许的辅料选自聚乙烯醇、山梨酸钾、丙二醇和高岭土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上述贴剂被切成适合贴在太阳穴上的形状和尺寸。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入手,采用合理的中药配伍,具有活血祛风、温经止痛的功效,且药味少,安全性高。本发明将该中药组合物制备成贴剂,具有储存方便和携带方便的优点,且经体表皮肤穴位给药,经经络发挥作用,不是胃肠道给药,故不受消化道的吸收、排泄功能的干扰和影响,同时也不存在损伤脾胃之害,也无伤害肝肾之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偏头疼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该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川芎44-60份,广香藤22-30份,白芷66-90份,吴茱萸30-40份,百合20-30份,薄荷1-3份和菊花1-4份;其中,川芎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之效;广香藤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效;白芷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之效;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效;百合具有清心安神之效;薄荷,味辛性凉,具有疏风、清热、解读、清利头目等功效;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上述配方严谨,配伍精当,活血与祛风共举,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范围。

实施例中方法如无特殊说明的采用常规方法,使用的试剂如无特殊说明的使用常规市售试剂或按常规方法配制的试剂。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其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其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偏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其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治疗偏头痛的贴剂,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川芎、白芷粉碎成粗粉,按照渗漉法,用4~12倍量80%乙醇作溶剂,浸渍12~36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漉液回收乙醇,药液用乙酸乙酯提取,然后合并乙酸乙酯液,减压回收得到川芎和白芷的提取物;

步骤二,取广香藤加水,在90-100℃下提取1-2小时,过滤,得广香藤水提取物;将药加入2-4倍60%乙醇溶液回流提取0.6-1.2小时,滤取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广香藤醇提取物;将广香藤水提取物和广香藤醇提取物混合搅拌便得到广香藤的提取物;

步骤三,将吴茱萸、百合和菊花分别粉碎成粗粉,混合均匀,以50%-80%的乙醇回流提取1-3次,每次l-3小时,过滤,合并提取液,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稠膏加95%的乙醇,充分搅拌均匀,使药液含醇量为60%-80%,静置,过滤,取上清液,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得到吴茱萸、百合和菊花的提取物;

步骤四,称取薄荷,加水,浸泡0.5-1小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收集挥发油;

步骤五,将上述步骤制备的中间产物混合加入聚乙烯醇、山梨酸钾、丙二醇和高岭土,搅拌均匀,涂布、盖衬、切成小片,即得该贴剂。

验证实施例

1.动物毒理实验

将实施例1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按照实施例4提供的步骤一至四制备各个组分的提取物混合制备原料药混合物验证其生物安全性,具体的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将12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大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小剂量药物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大、中、小剂量药物组分别按照18g/kg、9g/kg和4.5g/kg灌胃给予对应组别的大鼠。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作为空白对照。每天给药1次,每周给药6天,连续24周。

结果显示:连续灌胃给药12周、24周和停药3周,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禁食以及大小便皆正常,且主要脏器的脏器系数均无明显改变,也未见有病理形态学损伤。

2.动物药效实验

(1)采用醋酸扭体法研究实施例1提供的中药组合物的镇痛作用

将18~20g ICR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按照如下表1所示的组别灌胃不同的药物或者生理盐水(按照1ml/100g的给药以及灌胃),灌胃后30分钟,腹腔注射0.4%冰醋酸0.1ml/kg。记录各组小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潜伏期和0-15分钟内的扭体次数,并按照下式计算药物对扭体反应的抑制率:

抑制率%=(生理盐水组扭体均数-实验组扭体均数)/生理盐水组扭体均数×100%。

表1小鼠分类组别以及处理方式

通过测得或计算各组小鼠扭体反应的潜伏时间、15分钟内的扭体次数和扭体抑制率可知,各组的扭体潜伏时间军交生理盐水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15分钟内的扭体次数均比生理盐水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抑制率来讲,实施例1制备中药组合物的抑制率与剂量呈正相关,且中剂量药物组与羊角胶囊的效果相当。

(2)实施例1提供的药物对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作用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根据体重和分组的不同,按照1ml/10g的体积灌胃不同的药物(给药组别如上表1),连续5天,其中第5天重新称重,根据新测的体重灌胃给药。最后一天给药后30分钟,用20%的乌拉坦麻醉后,暴露双侧的颈总动脉,将左侧远心端动脉结扎,近心端插入血压监测探头以监测血压,将右侧颈外动脉结扎后,用多普勒探头监测右侧颈外动脉的血流量,稳定后测量1分钟,记录测到的血压、血流速度和血流量。

通过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

①小剂量组收缩压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小剂量组与羊角胶囊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血压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②大、中、小剂量组与羊角胶囊组的最大流速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小剂量组与羊角胶囊组的最大流速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最小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③大、中、小剂量组的平均流速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羊角胶囊组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羊角胶囊组的平均血流速度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④大、中、小剂量组与羊角胶囊组的最大血流量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中、小剂量组与羊角胶囊组的最大血流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的最小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⑤大、中、小剂量组的平均血流量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羊角胶囊组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羊角胶囊组的平均血流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实施例1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且可以改善脑部供血,不会引起血压的波动。

3.临床效果验证

本试验共纳入偏头痛(寒凝血瘀挟风证)患者48例,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其中,治疗组采用实施例1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和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制备的贴剂贴于患者两侧的太阳穴,每次贴敷2小时,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来自山东沃华医药技术有限公司,1日3次,一次4粒。

两组治疗前受试者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职业等人口学资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体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体温等一般状况及生命体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身高比较,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临床意义;两组治疗前病程、头痛类型、过敏史、中西医治疗史、现患他病及用药、头痛综合评分、头痛程度VAS最痛及平均分、头痛症状实测与评分、中医症状、头痛伴随症状及舌脉象构成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对乙酰氨基酚片服用量、服用次数及服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两组基线资料均衡,组间具有可比性。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以及停药4周的头痛程度采用VAS评分法进行评分:

疼痛程度的计分法采用目前国际上临床较为通用的直观模拟标尺法(VAS)。在一支10cm长直线上,直线0端表示“不痛”,10cm端表示“极度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感觉,在直线相应位置垂直于直线作标记,测量用0端至标记的距离即为疼痛评分。VAS评分0为无疼痛;0<VAS评分≤3表示轻度疼痛;3<VAS评分≤7表示中度疼痛;7<VAS评分≤10表示重度疼痛。

治疗4周、8周、12周及停药4周后头痛程度VAS评分平均值历时性变化分析的结果如下表2。

表2头痛程度VAS评分平均分值历时性变化比较

由上表2显示,治疗4周、8周、12周及停药4周后头痛程度VAS评分平均分值组间比较,经F检验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试验组头痛程度VAS评分平均值低于对照组;两组用药12周末与基线前后配对t检验显示有显著差异(P<0.01);停药4周后继续访视因样本量过小,不具有说服力,但对疗后趋势有一定提示作用。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