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其中,所述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包括:相机;屈光度调节装置,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设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一侧,所述光学模组置于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背离所述相机的一侧,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匹配;其中,所述相机用于拍摄所述光学模组所成的虚像。本发明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包括近视、远视或散光)的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保证测试便捷高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3463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000193.7

  • 发明设计人 滕雪英;韩欣欣;

    申请日2021-08-30

  • 分类号G01M1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87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关向兰

  • 地址 261031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清池街道永春社区惠贤路3999号歌尔光电产业园三期1号厂房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49:3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人眼视觉的不正常状态包括三种屈光不正的形式:近视、远视和散光。其中,近视是指当人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人眼内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远视则相反,其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之后),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散光是指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等,平行光不能聚集于一点(焦点),从而导致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

目前,一般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模组不能调节屈光度,通常,AR模组的虚像距设置计在∞远,VR模组的虚像距设置计在1~3米。为了更加适配不同客户群体的生理需求,已有部分AR/VR模组在光学设计中增加了矫正近视、远视或散光的功能,即每个AR/VR模组可能具有不同的屈光度。而现有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是针对正常视力的屈光度的AR/VR模组设计的,虽然可通过调整光学性能测试系统中相机与AR/VR模组之间的测试距离,来完成对具有近视或远视屈光度的AR/VR模组的测试,但该调整操作较为繁琐,这无疑增加了测试的难度,此外,无法对具有散光屈光度的AR/VR模组进行测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旨在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包括近视、远视或散光)的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保证测试便捷高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应用于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包括:

相机;

屈光度调节装置,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设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一侧,所述光学模组置于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背离所述相机的一侧,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匹配;

其中,所述相机用于拍摄所述光学模组所成的虚像。

可选地,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变焦镜头,所述变焦镜头固定设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

其中,所述变焦镜头为机械变焦镜头或液态镜头。

可选地,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还包括:

多个散光镜,多个所述散光镜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且多个所述散光镜可活动设置,以使其中一个所述散光镜位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可选地,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还包括:

散光镜转盘,多个所述散光镜沿所述散光镜转盘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通过所述散光镜转盘转动,使其中一个所述散光镜位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可选地,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

定焦镜头,所述定焦镜头固定设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

多个视力镜和/或多个散光镜,所述视力镜为近视镜或远视镜,多个所述视力镜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且多个所述视力镜可活动设置,以使其中一个所述视力镜位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散光镜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且多个所述散光镜可活动设置,以使其中一个所述散光镜位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可选地,在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多个所述视力镜时,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还包括:视力镜转盘,多个所述视力镜沿所述视力镜转盘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通过所述视力镜转盘转动,使其中一个所述视力镜位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在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散光镜时,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散光镜转盘,多个所述散光镜沿所述散光镜转盘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通过所述散光镜转盘转动,使其中一个所述散光镜位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所述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包括相机和屈光度调节装置,所述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

根据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调整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匹配;

控制所述光学模组工作,并通过所述相机拍摄所述光学模组所成的虚像。

进一步地,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视力调节装置,所述视力调节装置为变焦镜头,所述根据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调整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匹配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确定所述变焦镜头对应的目标焦距;

控制所述变焦镜头调整至所述目标焦距。

进一步地,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视力调节装置,所述视力调节装置包括多个视力镜和视力镜转盘,所述根据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调整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匹配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确定所述视力镜对应的第一屈光度;

根据具有所述第一屈光度的视力镜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所述视力镜转盘的第一转动角度;

控制所述视力镜转盘按照所述第一转动角度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散光调节装置,所述散光调节装置包括散光镜和散光镜转盘,所述根据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调整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匹配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光学模组的屈光度,确定所述散光镜对应的第二屈光度;

根据具有所述第二屈光度的视力镜与所述相机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所述散光镜转盘的第二转动角度;

控制所述散光镜转盘按照所述第二转动角度转动。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在相机和受测试的光学模组之间设置有屈光度调节装置,当相机透过屈光度调节装置拍摄受测试光学模组所成的虚像时,通过调节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的屈光度相匹配,使得二者的屈光度能够相互抵消,可消除光学模组自身的屈光度对光学性能测试造成的影响,从而能够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包括近视、远视或散光)的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而不必频繁地调整相机与光学模组之间的测试距离,使得测试便捷高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第二实施例中步骤S20的细化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第三实施例中步骤S20的细化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第四实施例中步骤S20的细化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10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2所示,该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100,应用于光学模组80,所述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100包括相机10和屈光度调节装置,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设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一侧,所述光学模组80置于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背离所述相机10的一侧,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所述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匹配;其中,所述相机10用于拍摄所述光学模组80所成的虚像。

具体地,光学模组80可以为AR模组或VR模组。测试时,将光学模组80置于屈光度调节装置背离相机10一侧的测试位上,此时,相机10的光轴、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光轴以及光学模组80的光轴三者共线。其中,光学模组80工作时,光学模组80在背离相机10的一侧形成图像,并在朝向相机10的一侧反向汇聚形成相应的虚像,相机10拍摄时,可透过屈光度调节装置捕捉到光学模组80所成的虚像。容易理解地,此处的相机10模拟的是人眼,相机10将采集的虚像信息发送至测试系统的处理器,由处理器对虚像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完成对光学模组80的各项光学性能的测试。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可以是具有视力(近视或远视)矫正和/或散光矫正功能的光学模组80,也即是说,相较于现有的常规光学模组80,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内设置有视力矫正镜(近视矫正镜或远视矫正镜)和/或散光矫正镜,具有一定的屈光度。屈光度是屈光力的大小单位,以D表示,即指平行光线经过该屈光物质,以焦点在1m时该屈光物质的屈光力为1屈光度或1D。容易理解地,由于不同光学模组80具有不同的屈光度,若使用相机10直接拍摄不同的光学模组80所成的虚像,将需要频繁地改变相机10与受测试光学模组80之间的测试距离,以满足光学性能测试的条件。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相机10和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之间设置有屈光度调节装置。屈光度调节装置具有调节屈光度的功能,即调节与近视、远视或散光相关屈光度的功能,以使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此处匹配的意思,是指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能够相互抵消。如此,当相机10透过屈光度调节装置拍摄受测试光学模组80所成的虚像时,通过调节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使得二者的屈光度能够相互抵消,从而可消除光学模组80自身的屈光度对光学性能测试造成的影响,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包括近视、远视或散光)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而不必频繁地调整相机10与光学模组80之间的测试距离,使得测试便捷高效。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变焦镜头20,所述变焦镜头20固定设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

本实施例的测试系统可对具有视力(近视或远视)矫正功能的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其中,变焦镜头20可在一定的焦距范围进行调节,使得其工作距离可以从位置A变化到位置B(如图1所示),因此,光学模组80在变焦镜头20的工作距离内的不同位置所成的图像均可进行测试。变焦镜头20通过调整其焦距来改变其屈光度,以与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达到二者的屈光度相互抵消的效果,从而可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包括近视或远视)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而不必频繁地调整相机10与光学模组80之间的测试距离,测试便捷高效。

具体地,变焦镜头20可以为机械变焦镜头或液态镜头。所谓机械变焦镜头,是指利用一组设置在镜头上的机械构造来调节镜头上所设一组透镜的相对间距,以改变镜头内光路,从而实现改变镜头焦距的目的。所谓液态镜头,简单来说就是透镜的介质由玻璃变为液体。更准确地来说就是一种动态调整透镜折射率或通过改变其表面形状来改变焦距的新型光学元件,但其材质是可以改变形状的光学液态材料。玻璃镜头焦距取决于其材质和曲率半径。液态镜头也遵从相同的基本原理,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改变曲率半径,从而改变焦距。这种半径变化采用电控方式,能够实现微秒级的变化。基于仿生学的原理,液态镜头的工作原理是当光线穿过水滴时,该装置将转换成为一个微型照相机透镜,当水滴往返穿过圆柱形小洞时,根据透镜距离拍摄物体的远近,画面将进入或脱离焦距范围。图像拍摄通过电子自动化完成,同时软件可用于自动化编辑任何未聚焦画面,从而使操作者获得清晰的图像。可调焦液态镜头基于光反馈通过电流改变聚焦镜形状(曲率),从而改变其焦距。而这一过程能在数微秒内完成。其独特的机理可以使系统省去一系列复杂的机械结构,变得更加迅捷和紧凑。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还包括:多个散光镜60,多个所述散光镜60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且多个所述散光镜60可活动设置,以使其中一个所述散光镜60位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本实施例的测试系统可对同时具有视力矫正功能和散光矫正功能的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即变焦镜头20(或定焦镜头30及视力镜40)与散光镜60配合使用。其中,多个散光镜60各自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不同屈光度的多个散光镜60与受测试的不同光学模组80的散光矫正镜一一对应。多个散光镜60均可相对相机10活动及定位,散光镜60的活动方式可以为平移、转动或二者的结合。通过多个散光镜60的活动设置,可选择与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的散光镜60定位于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即该散光镜60的光轴与相机10的光轴共线,以使散光镜60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互抵消,从而可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散光)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便捷高效。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散光镜转盘70,多个所述散光镜60沿所述散光镜转盘70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通过所述散光镜转盘70转动,使其中一个所述散光镜60位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具体地,散光镜转盘70的中心可设置转轴,转轴平行于相机10的光轴设置,散光镜转盘70沿其圆周方向可开设与多个散光镜60数量相同的安装口,多个散光镜60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安装口内,当转盘转动一定角度时,其中一个散光镜60位于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即该散光镜60的光轴与相机10的光轴共线。进一步地,可设置驱动件(如电机)与散光镜转盘70的转轴连接,以实现对散光镜转盘70转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如此,在对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时,通过驱动件驱动散光镜转盘70转动,可使与受测试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的散光镜60转动至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使得散光镜60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互抵消,从而可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便捷高效。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定焦镜头30、多个视力镜40和/或多个散光镜60,所述定焦镜头30固定设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多个所述视力镜40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且多个所述视力镜40可活动设置,以使其中一个所述视力镜40位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散光镜60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且多个所述散光镜60可活动设置,以使其中一个所述散光镜60位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本实施例具体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定焦镜头30+多个视力镜40,第二种:定焦镜头30+多个散光镜60,第三种:定焦镜头30+多个视力镜40+多个散光镜60。

在第一种情况下,测试系统可对具有视力(近视或远视)矫正功能的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其中,定焦镜头30即焦距固定、不可变焦的镜头,而多个视力镜40(近视镜或远视镜)各自具有不同的屈光度,可与不同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其中,多个视力镜40均可相对相机10活动及定位,视力镜40的活动方式可以为平移、转动或二者的结合。通过多个视力镜40的活动设置,可选择与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的视力镜40定位于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即该视力镜40的光轴与相机10的光轴以及定焦镜头30的光轴共线,以使视力镜40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互抵消,从而可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近视或远视)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而不必频繁地调整相机10与光学模组80之间的测试距离,测试便捷高效。

在第二种情况下,测试系统可单独对具有散光矫正功能的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其中,多个散光镜60各自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不同屈光度的多个散光镜60与受测试的不同光学模组80的散光矫正镜一一对应。多个散光镜60均可相对相机10活动及定位,散光镜60的活动方式可以为平移、转动或二者的结合。通过多个散光镜60的活动设置,可选择与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的散光镜60定位于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即该散光镜60的光轴与相机10的光轴共线,以使散光镜60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互抵消,从而可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散光)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便捷高效。

在第三种情况下,测试系统可对同时具有视力(近视或远视)矫正功能和散光矫正功能的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测试时,其中一个匹配的视力镜40和其中一个匹配的散光镜60沿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测试方式参照上述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所述视力镜40为近视镜或远视镜。

根据视力镜40的屈光度正负的不同,可将视力镜40划分为近视镜和远视镜。对应地,可将视力镜转盘50上的多个视力镜40设置为屈光度不同的多个近视镜,不同屈光度的多个近视镜与受测试的不同光学模组80的近视矫正镜一一对应;或者将视力镜转盘50上的多个视力镜40设置为屈光度不同的多个远视镜,不同屈光度的多个远视镜与受测试的不同光学模组80的远视矫正镜一一对应;当然,也可以在视力镜转盘50上同时设置屈光度不同的多个近视镜和屈光度不同的多个远视镜,不同屈光度的多个近视镜或远视镜与受测试的不同光学模组80的近视镜或远视矫正镜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在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多个所述视力镜40时,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还包括:视力镜转盘50,多个所述视力镜40沿所述视力镜转盘50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通过所述视力镜转盘50转动,使其中一个所述视力镜40位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具体地,视力镜转盘50的中心可设置转轴,转轴平行于相机10的光轴设置,视力镜转盘50沿其圆周方向可开设与多个视力镜40数量相同的安装口,多个视力镜40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安装口内,当转盘转动一定角度时,其中一个视力镜40位于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即该视力镜40的光轴与相机10的光轴共线。进一步地,可设置驱动件(如电机)与视力镜转盘50的转轴连接,以实现对视力镜转盘50转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如此,在对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时,通过驱动件驱动视力镜转盘50转动,可使与受测试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的视力镜40转动至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使得视力镜40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互抵消,从而可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而不必频繁地调整相机10与光学模组80之间的测试距离,测试便捷高效。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在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多个所述散光镜60时,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还包括:散光镜转盘70,多个所述散光镜60沿所述散光镜转盘70的圆周方向排列设置,通过所述散光镜转盘70转动,使其中一个所述散光镜60位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

具体地,散光镜转盘70的中心可设置转轴,转轴平行于相机10的光轴设置,散光镜转盘70沿其圆周方向可开设与多个散光镜60数量相同的安装口,多个散光镜60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安装口内,当转盘转动一定角度时,其中一个散光镜60位于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即该散光镜60的光轴与相机10的光轴共线。进一步地,可设置驱动件(如电机)与散光镜转盘70的转轴连接,以实现对散光镜转盘70转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如此,在对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时,通过驱动件驱动散光镜转盘70转动,可使与受测试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的散光镜60转动至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使得散光镜60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互抵消,从而可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便捷高效。

基于上述硬件架构,本发明提供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100,所述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100包括相机10和屈光度调节装置,请参阅图3,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获取所述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

S20、根据所述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调整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所述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匹配;

S30、控制所述光学模组80工作,并通过所述相机10拍摄所述光学模组80所成的虚像。

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模组的光学性能测试系统100包括处理器,例如CPU,网络接口,用户接口,存储器,通信总线。其中,通信总线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用户接口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可选用户接口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可选的还可以是独立于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其中,相机10和屈光度调节装置与处理器连接。测试时,光学模组80与处理器连接。

测试时,将光学模组80置于屈光度调节装置背离相机10一侧的测试位上,此时,相机10的光轴、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光轴以及光学模组80的光轴三者共线。其中,光学模组80工作时,光学模组80在背离相机10的一侧形成图像,并在朝向相机10的一侧反向汇聚形成相应的虚像,相机10拍摄时,可透过屈光度调节装置捕捉到光学模组80所成的虚像。容易理解地,此处的相机10模拟的是人眼,相机10将采集的虚像信息发送至测试系统的处理器,由处理器对虚像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完成对光学模组80的各项光学性能的测试。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相机10和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之间设置有屈光度调节装置。屈光度调节装置具有调节屈光度的功能,即调节与近视、远视或散光相关屈光度的功能,以使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此处匹配的意思,是指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受测试的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能够相互抵消。如此,当相机10透过屈光度调节装置拍摄受测试光学模组80所成的虚像时,通过调节屈光度调节装置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使得二者的屈光度能够相互抵消,从而可消除光学模组80自身的屈光度对光学性能测试造成的影响,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包括近视、远视或散光)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而不必频繁地调整相机10与光学模组80之间的测试距离,使得测试便捷高效。

请参照图4,本发明提供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的第二实施例,基于第一实施例,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变焦镜头20,所述步骤S20包括:

S21、根据所述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确定所述变焦镜头20对应的目标焦距;

S22、控制所述变焦镜头20调整至所述目标焦距。

本实施例中,变焦镜头20具体可以为机械变焦镜头或液态镜头。当变焦镜头20为机械变焦镜头时,在确定了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对应的目标焦距后,可进一步基于机械变焦镜头的镜片间距与焦距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机械变焦镜头所需调整的镜片间距,并通过控制机械变焦镜头的机械部件动作,来调整镜片间距。当变焦镜头20为液态镜头时,在确定了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对应的目标焦距后,可进一步基于液态镜头的工作电流与焦距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液态镜头的目标电流,并按照确定的目标电流向液态镜头施加电流,控制液态镜头工作。

如此,在对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时,根据光学模组80不同的屈光度,可以通过调整变焦镜头20的焦距,使变焦镜头20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达到二者的屈光度相互抵消的效果,从而可消除光学模组80自身的屈光度对光学性能测试的影响,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而不必频繁地调整相机10与光学模组80之间的测试距离,使得测试便捷高效。

请参照图5,本发明提供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的第三实施例,基于第一实施例,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多个视力镜40和视力镜转盘50,所述步骤S20包括:

S23、根据所述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确定所述视力镜40对应的第一屈光度;

S24、根据具有所述第一屈光度的视力镜40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所述视力镜转盘50的第一转动角度;

S25、控制所述视力镜转盘50按照第一转动角度转动。

本实施例中,多个视力镜40(近视镜或远视镜)各自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不同屈光度的多个视力镜40与受测试的不同光学模组80的视力矫正镜(近视矫正镜或远视矫正镜)一一对应。视力镜转盘50的中心可设置转轴,转轴平行于相机10的光轴设置,视力镜转盘50沿其圆周方向可开设与多个视力镜40数量相同的安装口,多个视力镜40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安装口内,当转盘转动一定角度时,其中一个视力镜40位于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即该视力镜40的光轴与相机10的光轴共线。进一步地,可设置驱动件(如电机)与视力镜转盘50的转轴连接,驱动件由处理器控制,以实现对视力镜转盘50转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如此,在对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时,通过驱动件驱动视力镜转盘50转动,可使与受测试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的视力镜40转动至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使得视力镜40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互抵消,从而可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便捷高效。

请参照图6,本发明提供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测试方法的第四实施例,基于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所述屈光度调节装置包括散光镜60和散光镜转盘70,所述步骤S20包括:

S26、根据所述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确定所述散光镜60对应的第二屈光度;

S27、根据具有所述第二屈光度的视力镜40与所述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所述散光镜转盘70的第二转动角度;

S28、控制所述散光镜转盘70第二转动角度转动。

本实施例中,多个散光镜60各自具有不同的屈光度,不同屈光度的多个散光镜60与受测试的不同光学模组80的散光矫正镜一一对应。散光镜转盘70的中心可设置转轴,转轴平行于相机10的光轴设置,散光镜转盘70沿其圆周方向可开设与多个散光镜60数量相同的安装口,多个散光镜60分别安装在对应的安装口内,当转盘转动一定角度时,其中一个散光镜60位于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即该散光镜60的光轴与相机10的光轴共线。进一步地,可设置驱动件(如电机)与散光镜转盘70的转轴连接,驱动件由处理器控制,以实现对散光镜转盘70转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如此,在对光学模组80进行光学性能测试时,通过驱动件驱动散光镜转盘70转动,可使与受测试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匹配的散光镜60转动至相机10的采集端的延伸方向上,使得散光镜60的屈光度与光学模组80的屈光度相互抵消,从而可实现在同一测试位置对不同屈光度的光学模组80的光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便捷高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