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提高中药药效抗新冠的治疗设备

一种提高中药药效抗新冠的治疗设备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中药药效抗新冠的治疗设备。现代医学研究鼻腔肺部给药是口服药效的16倍,出现雾化疫苗就是证明,中医草药熏蒸即是鼻腔肺部给药,它与西医雾化给药的区别是热身体排汗排毒与药力扶正协同,药力可到达人体深部,中医称瘟疫为寒湿疫属感冒范畴,应对寒湿疫的方法是以热克寒,问题是,草药熏蒸障碍是蒸汽难忍制约给药时间,本发明是对原有发明专利CN201510111310.5《一种低温草药熏蒸装置》进行的延伸性创新,能大幅提高药效解决口服中药不治重症的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1316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宫本海;

    申请/专利号CN202011491224.9

  • 发明设计人 宫本海;

    申请日2020-12-15

  • 分类号A61H33/06(20060101);A61M13/00(20060101);A61M15/00(20060101);A61M3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街道村头西区聚龙里西街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48:08

说明书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抗新冠作用的气化给药熏蒸设备。

背景技术

合理用药是前沿基础科学,世卫组织确定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指用药方法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还要参考给药速度排序公式:①输液→②雾化(鼻腔吸入)→③舌下含服(心脏急救)→④直肠粘膜(肛门给药)→⑤肌肉注射→⑥口服→⑦皮肤渗透,选择和研发药效高、药速快、损伤小的给药方法是医学界长期研究的课题,本发明气化给药属于这种技术。

机理相似的给药方法是排序②临床雾化给药,是成熟科学,是将药物稀释成含有细微颗粒的液体,用喷雾器加压形成喷射气流经口鼻吸入,学术领域叫鼻腔肺部给药,不经胃肠吸收肝脏代谢药效高、药速快、副作用小,复旦大学药学院报告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的16倍 (口服8%),缺陷是喷射气流只能到达呼吸道浅表区域,临床多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在新冠诊疗方案中有雾化给药。

所谓气化给药是对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古医学草药熏蒸的创新,草药熏蒸是用水煮法提取药离子溶入热气随呼吸进入内脏,是治疗内脏疾病一种特殊给药方法,准确定义叫气化给药,它优于雾化给药在于热身体给药和治疗内脏疾病,中医学精髓之一是瘀堵理论,熏蒸排汗能疏通经络打通瘀堵,形成排汗排毒与药力扶正协同疗效震撼,古医典记载:“柳太后中风失语,许胤宗以药汤熏蒸使其口鼻吸入,太后当晚得语”,现代医学望尘莫及,治疗冠心病等同样震撼,有人治癌症疗效确切,可以肯定:热身体给药是中医方法最高境界,是最具前景的生命科学。

障碍是桑拿蒸汽难忍世界难题,物理现象导致温度上高、下低温差约两倍,面部有窒息感,物理现象是不能改变的,全球久攻不破只好把头放在蒸汽外面,中国医疗器械涵盖的熏蒸设备也全部把头放在药气外面,用最差的皮肤渗透给药,后来出现的辐射热光波房、韩式汗蒸虽然解决了蒸汽难忍问题,但热效率低不能通透排汗,无法实现熏蒸给药,唯松下“微雾浴霸”坚守高效蒸汽,但未能解决上、下温差和高效排汗问题,也不能熏蒸给药,可见,它的确是一项世界难题。

发明内容

为适应抗新冠需要,本发明在原授权方案CN201510111310.5《一种低温草药熏蒸装置》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性创新,虽然少量保留了原方案某些特征,但整体是一个有关联关系的新方案,如新冠肺炎对老年人杀伤力巨大,为解决老年人体弱多病不适应大量排汗问题,新方案增加了蒸汽大小可调功能可提供恒定温湿度环境,而现有熏蒸设备和卫浴产品蒸汽房都是用温度控制蒸汽机开和关,忽冷忽热不能保持恒定温度,因电子技术不在本发明保护范围,本申请只保护结构部分,是将一条可移动的熏蒸管道拉至口鼻处,无限延长鼻腔肺部给药时间,具体说是将温湿度恒定在老年人适宜的微汗状态,然后用可移动药气出口实施鼻腔肺部给药,为提高药物浓度还设计了《鼻腔给药器》,是对香囊布袋的创新,它卡住鼻腔毋须手持,在蒸汽作用下组合形成全新的中医气化给药,是中医药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解决普通患者长时间熏蒸给药问题,推出了两种舒适型座椅并随之产生三种药气散热装置,还设计了有保温层的金属药桶,避免原方案塑料药桶浅在危害,以及婴幼儿使用的熏蒸设备,还有双间型高档熏蒸设备,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原方案性能。

本发明在不同的熏蒸设备底座内均设有前后两个熏蒸区,前部装置在下肢形成烫脚蒸腿蒸下肢的前部熏蒸区,由不同座椅配置不同的后部散热装置形成蒸腰蒸臀部蒸上身的后部熏蒸区,就整体方案而言,是不同于原方案的一个新的总构思,形成创新明显能抗新冠的特色治疗设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通用凹盆型设备底座和婴幼儿熏蒸设备立体示意图

图2,通用凹盆型设备底座俯视图

图3,通用凹盆型设备底座侧视剖面图以及药气系统图

图4,分体式前散热装置立体图

图5,外置直角后散热装置立体图

图6,加长凹盆型设备底座平面图

图7,加长凹盆型设备底座侧剖视图

图8,内置后散热装置平面图

图9,内置后散热装置侧视图

图10,双间熏蒸设备侧面透视图

图11,双间熏蒸设备正面透视图

图12,双间熏蒸设备躺椅立体图

图13,斜坡式散热装置上板俯视立体图

图14,斜坡式散热装置下板俯视立体图

图15,双间熏蒸设备腿足凳立体图

图16,外置式给药器关闭状态立体图

图17,外置式给药器打开状态立体图

图18,外置式给药器侧视图

图19,外置式给药器托盘立体图

图20,内置式给药器立体图

图21,内置式给药器侧视图

图22,内置式给药器上体内部结构图

图23,内置式给药器下体内部结构图

图24,不锈钢隔热药桶立体图

图25A,加长凹盆型折叠座凳设备底座平面图

图25,加长凹盆型折叠座凳设备底座药气系统图

图26,折叠座凳后视剖面图

图27,折叠座凳侧视图

图28,折叠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图1所示,通用凹盆型底座(1)上平面前端有一个通用型凹盆(2),在凹盆(2)侧立面有药汽喷口(3),在凹盆(2)底部有分体式前散热装置,在底座(1)上平面后端有一个外置直角后散热装置(4),也可呈斜角式,外置直角后散热装置(4)上方有一个用不锈钢制成能透过药汽的座椅(5),在座椅(5)的对面、也就是凹盆(2)的上方可以放一个四角落地并装有轮子的婴幼儿熏蒸床(6),熏蒸床(6)上端是床面(7),床面(7)能透过药汽不限形状,本图是弧形面供婴儿熏蒸,在床面(7)后侧的下方有两个座椅靠背插口座(8),座椅靠背(9)插入插口座(8)即成儿童座椅;图2所示,前散热装置(10)放置在通用型凹盆(2)底部,外置直角后散热装置(4)固定在底座(1)后端上平面,一侧有药汽管道(11),管道出口面对后散热装置(4)药汽进口,座椅(5)位于底座(1)后端上平面,下面是后散热装置(4);图3所示,底座(1)上平面前端有一个通用型凹盆(2),凹盆(2)底部有分体式前散热装置(10),底座(1)后端上平面有外置直角后散热装置(4)和不锈钢座椅(5),药汽系统线路图是:全自动蒸汽机(12)在液体药桶(13)下方,金属药桶(14)在蒸汽机 (12)下方,移动式口鼻药汽管道(15)和底座的两条药汽管道在金属药桶(14)下方,移动式管道(15)未端有上截止阀(16)进行控制,下截止阀(17)控制底座(1)的两条药气管道,移动式药汽管道(15)出口面对外置式给药器(18)或内置式给药器(19),本图两种给药器并列并非使用状态,是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给药器配对插入鼻腔,两种给药器也可在常温环境下吸药,也可佩戴口罩提高吸药温度,以上药汽系统与其它类型设备通用;图4所示,前散热装置是分体的,使用时放入凹盆(2)底部指定位置,上部呈浅盆状(20),在浅盆中心处(21)的背面是中心分流器结构见图5或图14,底部是底板(22),浅盆状(20) 与底板(22)是通过支撑柱(23)形成分散药汽的空间(24),在空间(24)侧中心处由两侧挡板组成蒸汽进口通道(25),药桶送来的药汽从喷口(3)喷出,射入进口通道(25)到达中心分流器做均化处理,然后从空间(24)向四周均匀发散,这样浅盆状(20)的背面即空间(24)即充满药气形成烫脚盆,双脚放入浅盆内注入冷却水降低脚底温度,实际是用蒸汽加热烫脚,药汽呈水平向四周扩散,离开空间(24)即改变方向向上方运行,形成烫脚蒸腿蒸下肢的前部熏蒸区;图5所示,外置直角后散热装置(4)由两块不锈钢板制成,呈中空结构,上平面末端处有90度转角立面体,也可呈斜角立面体固定在底座(1)后端上平面,药汽从喷口(3)射入进口(26),进口(26)两侧有挡板形成与前散热装置(10)相同的进口通道(25),中心处是中心分流器(27),分流器(27)圆周立面有若干个分流口(28),中心处有固定针(29)内有阻散物(30)如金属丝线等,固定针是固定阻散物的,在分流口(28)外侧有限制蒸汽运行方向的多个挡板(31),药汽最终从四周出口(32)散出,以上结构同样适用前散热装置(10),区别只是出口(32)四周是敞开的;在转角立面体顶部有若干个药汽出口(32),受热气体向上运行物理特性制约,防止药汽全部从顶端出口(32)发散,在中空转角处设有若干个开口挡板(33),在立面体下端内侧立面有阻流洞口(34),从洞口(34) 放入阻散物(30)调节药汽分布,中心分流器(27)和阻流洞口(34)均有盖子封闭;图6 所示,加长凹盆型设备底座(36)是在底座上平面中心处有一个加长型凹盆(2),凹盆(2) 前方有前散热装置(10),后方三侧边缘处有开口状的内置后散热装置(35),固定在底座(00) 上平面的背面,金属座椅(5)落在底座(36)上平面后部,宽度大于后散热装置(35);图7 剖面所示,加长型凹盆设备底座(36)凹盆(2)底部前方是前散热装置(10),金属座椅(5) 落在底座上平面后部;图8所示,内置后散热装置(35)呈中空开口状,后部中心处药汽进口(37)内有阻散物(30),上端平面有若干个药汽出口(38);图9所示,为了穿透底座,出口(38)高于上平面,进口(37)对面有阻散物(30),底部有排水口(39);图10所示,底座(40)一侧是高房体的准备间(41),底部有沐浴盆(42),拉开隔断门(0)进入后侧矮的熏蒸间(43),熏蒸间(43)底部有凹盆(2),在凹盆(2)后部底座(40)上平面有熏蒸躺椅(44),躺椅下面有斜坡式散热装置(45);图11所示,底座(40)前部是准备间,一端有沐浴盆(42),另一端有两条贯通滑道(46),躺椅(44)四个支撑腿端部有四个角轮(47) 在两条贯通滑道(46)滑动,熏蒸前躺椅放在准备间,落坐后护士将躺椅推到熏蒸间,浅盆 (2)底部放入前散热装置,前面是腿足凳(48),供后期维持排汗放脚使用;图12所示,躺椅(44)靠背上端有一个模拟肩颈形态凸起并分体的滑枕(49),滑枕表面可覆盖编织物,下部有滑杆(50)在滑套(51)内滑动,躺椅下面有连体的斜坡式散热装置(45);图13所示,斜坡式散热装置(45)斜度与躺椅相同,由两块不锈钢板制成呈中空结构,上板水平面板(52) 中心处有分流器(27)开口可加盖板,两侧立面中心处有进口(26),三侧立面有出口(32),斜坡平面(53)有若干个出口(54),下端有阻流器洞口(34);图14所示,下板水平面(55) 中心处有分流器(27),结构与其它分流器相同不再标注,下板斜坡平面(56)下端对应上板 (53)下端阻流器洞口(34)位置有开口槽(57);图15所示,腿足凳模拟下肢形态,在凳面上面有两条圆弧体(58),圆弧体(58)前方下落一个台阶(59)用来放足根;图16所示,外置式给药器上端是上盖(60),平面有进气孔(61),前端是导管(62)插入鼻腔,两个给药器中间有两个类似弹簧的装置即推板(63),后部是一个定位装置一侧是插板(64),另一侧是插板槽(65),将插板推入插板槽,导管(62)插入鼻腔,推板(63)尖部相碰向两侧形成推力即卡住鼻腔,后端是若干个进气口(66),中心有后导管(67)用于心脏猝死急救,将乳胶管插入后导管人工吹气,促使干药粉进入呼吸系统辅助人工按摩促进心脏复苏;图17所示,导管(62)后面是装药容器(68),蜜丸药捻成小粒、药水用药棉吸附置入容器(68),另一侧装药容器(68)内有若干个象笼屉式的托盘(69),四处透气,一层层叠起来,将药粉调糊摊在托盘内,空气流通挥发充分;图18所示,底部(70)呈弧状,储存产生的少量液体;图19所示,托盘两侧立面(71)凸起承接另一层托盘,前后两端立面(72)低于侧立面(71),是提供的进气通道;图20所示,内置式给药器是由上、下端体组成中空的装药容器,适合置入速效救心丸等小粒药物,顶部呈圆弧体(73),圆弧体面有凸起的射线筋(74),连接射线筋有加强筋(75),以此形成若干个进气孔(76),下端是手柄和进气端体(77),两端接合处是凸起体(78);图21所示,手柄和进气端体(77)上部是一个锥面体(79),下部是圆柱体(80),有若干个进气孔(81)贯通其中,手持圆柱体(80)即可将圆弧体(73)推入鼻腔;图22所示,圆弧体(73)内部有三道分隔挡板(82),置入三粒药丸,边缘有一圈凹槽(83);图23所示,支撑锥面体(79)和圆柱体(80)的是加强筋(84),边缘有凸筋(85)插入凹槽(83)组合成一体;图24所示,金属隔热药桶上方是可开启的上盖(86),上盖(86)边缘有胶条(87),前端有开口卡口(88),后端有铰链(89),桶体是双层金属结构也可用其它材料,两桶之间有保温材料(90),两桶体上端有蒸汽进口(91),底部有药汽出口(92),为防止药包阻塞出口底部有凸筋(93),也可以放一个有支撑脚形成空隙的隔离板,上端面也可以对应设胶条槽(94),上端一侧有销紧手柄(95),关闭上盖时拉起销紧手柄(95)导入开口卡口(88),拧紧即可;图25A所示,设备底座(36)上平面后端有折叠座凳(96)一(98),加长凹盆(2)边缘有内置后散热装置(35),还可配置折叠座凳(96)一(98),图25所示,底座(36)药气系统相同,上平面后端有座凳立柱(96),顶部是凳面(97),下端有折叠支架(98);图26所示,立柱(96)中间上端有连接轴(99),在连接轴(99)上有限位板(100) 和转轴座(01),折叠支架(98)呈∏形;图27所示,∏形支架(98)落在凹盆(2)底部指定位置;图28所示,向上拉起凳面(97),限位板(100)将凳面(97)限制在折叠状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