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下肢康复锻炼助行器

一种下肢康复锻炼助行器

摘要

一种下肢康复锻炼助行器,包括腰部固定组件、前挡板组件、大腿固定组件、小腿固定组件、支撑组件和提升杆组件。前挡板组件设于腰部固定组件上,腰部固定组件上设有大腿固定组件。小腿固定组件设于大腿固定组件下方。腰部固定组件上设有支撑组件。大腿固定组件和支撑组件之间设有卡板。小腿固定组件的下端外侧可转动的设置有提升杆组件,提升杆组件可滑动的设于腰部固定组件前端。提升杆组件可转动的设于小腿固定组件下端。支撑组件上端与腰部固定组件后端之间设置有回位弹簧。本发明通过支撑组件和提升杆组件的作用,避免腿部或脚部收到过大压力,且可以避免患者意外摔倒,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5549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孙丽丽;

    申请/专利号CN202111047165.0

  • 发明设计人 孙丽丽;

    申请日2021-09-07

  • 分类号A61H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6766号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30:5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肢康复锻炼助行器。

背景技术

下肢瘫痪患者在行走康复锻炼的过程中需要他人的协助才能完成,费时费力。但如果自己进行行走康复锻炼,无法维持身体平衡,容易摔倒,且在行走康复锻炼的过程中,患者有时无法控制腿部受到的压力,有时会因腿部受到的压力过大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下肢康复锻炼助行器,具体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下肢康复锻炼助行器,包括腰部固定组件、前挡板组件、大腿固定组件、小腿固定组件、支撑组件和提升杆组件。

所述前挡板组件可转动的设置在腰部固定组件上,并可通过插销进行锁紧定位。

所述腰部固定组件的左、右两侧分别可转动的设置有大腿固定组件。

所述小腿固定组件可转动的设于大腿固定组件的下方。

所述腰部固定组件上大腿固定组件的外侧可转动的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腰部固定组件上支撑组件的外侧设置有垫圈和防松螺母。

所述大腿固定组件和支撑组件之间设置有卡板。

所述小腿固定组件的下端外侧可转动的设置有提升杆组件,所述提升杆组件可滑动的设置在腰部固定组件的前端。

所述提升杆组件通过尼帽可转动的设置在小腿固定组件的下端。

所述支撑组件的上端与腰部固定组件的后端之间设置有回位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腰部固定组件包括U型板、侧固定块、轴杆、固定板、弹簧卡座、长连板和矩形限位环。所述U型板的内侧设置有U型柔性垫。所述U型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外侧固定设置有轴杆,所述轴杆上平行的设置有卡台。所述U型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倾斜的设置有侧固定块,所述侧固定块的后端向下倾斜。所述侧固定块的后端分别设置有长连板,所述长连板的前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长连板的前端内侧设置有矩形限位环。所述侧固定块的下方设置有弹簧卡座。所述回位弹簧固定设于弹簧卡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前挡板组件包括前挡板,所述前挡板的内侧设置有前挡柔性垫。所述前挡板的一端通过铰链可转动的设置在U型板上,所述前挡板的另一端设置有两个插销座。所述U型板一侧的前端设置有插销座。所述前挡板上两插销座通过插销可处拆卸的设于U型板的插销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大腿固定组件包括大腿固定板、转动连接块、上连板和大腿固定带。所述大腿固定板的外侧上方固定设置有转动连接块,所述转动连接块上设置有轴孔,所述转动连接块通过其上的轴孔可转动的设置在U型板相应一侧的轴杆上。所述大腿固定板的下端两侧分别固定设置有上连板。所述大腿固定板的两侧设置有若干大腿固定带。

进一步的,所述小腿固定组件包括小腿固定板、下连板、连接柱和螺纹杆。所述小腿固定板的上方两侧设置有下连板。所述上连板和下连板上分别设置有销孔,所述下连板通过销孔可转动的设于对应的上连板上。所述小腿固定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小腿固定带。所述小腿固定板的下端外侧固定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螺纹杆。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上支撑杆、下支撑管、橡胶防滑座和高度调整旋钮。所述下支撑管为矩形管,所述下支撑管的上端设置有高度调整旋钮。所述上支撑杆的截面为矩形,所述上支撑杆的下部设置有若干高度调节孔,所述上支撑杆可滑动的设置在下支撑管内,并可通过高度调整旋钮调整高度和锁紧定位。所述上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轴孔,所述上支撑杆通过其上的轴孔可转动的设于轴杆上。所述上支撑杆上设置有弹簧卡爪,用以固定回位弹簧。所述下支撑管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橡胶防滑座,所述橡胶防滑座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防滑纹。

进一步的,所述提升杆组件包括上提升杆、下提升杆、高度调整管和橡胶支撑座。所述上提升杆的上端设置有把手。所述上提升杆的下部设置有若干高度调节孔。所述上提升杆可滑动的设置在下提升杆内。所述下提升杆的上端设置有高度调节旋钮。所述下提升杆上设置有转孔。所述下提升杆通过转孔可转动的设置在相应小腿固定组件的螺纹杆上。所述下提升杆的下端可滑动的设置有高度调整管,所述高度调整管的上端设置有高度调节旋钮。所述下提升杆的下端设置有若干圆孔。所述下提升杆可滑动的设置在腰部固定组件上相应的矩形限位环内。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调整管的下端设置有橡胶支撑座,所述橡胶支撑座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防滑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卡板和垫圈内分别设置有台阶,所述台阶的尺寸形状与卡台一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患者进行康复行走锻炼的过程中,通过支撑组件和提升杆组件的作用,避免腿部或脚部收到过大的压力,使患者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进行腿部的康复锻炼,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提升杆组件可以起到类似拐杖的作用,可以避免患者意外摔倒,在患者锻炼的过程中,不需要他人的协助,一个人即可完成行走康复锻炼,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节省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后部视图;

图3为腰部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前挡板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6为右大腿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右小腿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左大腿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左小腿固定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右支撑组件和左支撑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左提升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右提升杆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插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垫圈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卡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腰部固定组件,2-前挡板组件,3-右支撑组件,4-右大腿固定组件,5-右小腿固定组件,6-右提升杆组件,7-左支撑组件,8-左大腿固定组件,9-左小腿固定组件,10-左提升杆组件,11-回位弹簧,12-卡板,13-垫圈,14-防松螺母,15-插销,16-U型柔性垫,17-U型板,18-侧固定块,19-右长连板,20-右矩形限位环,21-轴杆,22-固定板,23-弹簧卡座,24-插销座一,25-卡台,26-左长连板,27-左矩形限位环,28-前挡板,29-前挡柔性垫,30-插销座二,31-右大腿固定板,32-右转动连接块,33-右上连板,34-右大腿固定带,35-轴孔一,36-销孔一,37-右小腿固定板,38-右下连板,39-右小腿固定带,40-右连接柱,41-右螺纹杆,42-左大腿固定板,43-左转动连接块,44-左上连板,45-左大腿固定带,46-销孔三,47-左小腿固定板,48-左下连板,49-左连接柱,50-左螺纹杆,51-左小腿固定带,52-销孔四,53-上支撑杆,54-下支撑管,55-橡胶防滑座,56-高度调整旋钮,57-高度调节孔,58-轴孔三,59-防滑纹,60-上提升杆,61-下提升杆,62-高度调整管,63-橡胶支撑座,64-把手,65-高度调节孔一,66-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一,67-转孔,68-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二,69-防滑凸起,70-台阶一,71-台阶二,72-尼帽,73-销孔二,74-轴孔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描述:

如图1-图15所示,一种下肢康复锻炼助行器,包括腰部固定组件1、前挡板组件2、右支撑组件3、右大腿固定组件4、右小腿固定组件5、右提升杆组件6、左支撑组件7、左大腿固定组件8、左小腿固定组件9和左提升杆组件10。

前挡板组件2可转动的设置在腰部固定组件1上,并可通过插销15进行锁紧定位。

腰部固定组件1的左、右两侧分别可转动的设置有左大腿固定组件8和右大腿固定组件4。

左大腿固定组件8的下方可转动的设置有左小腿固定组件9。

右大腿固定组件4的下方可转动的设置有右小腿固定组件5。

腰部固定组件1上左大腿固定组件8的外侧可转动的设置有左支撑组件7,腰部固定组件1上左支撑组件7的外侧设置有垫圈13和防松螺母14。

腰部固定组件1上右大腿固定组件4的外侧可转动的设置有右支撑组件3;腰部固定组件1上右支撑组件3的外侧设置有垫圈13和防松螺母14。

左大腿固定组件8和左支撑组件7之间以及右大腿固定组件4和右支撑组件3之间分别设置有卡板12。

左小腿固定组件9的下端外侧可转动的设置有左提升杆组件10;左提升杆组件10可滑动的设置在腰部固定组件1的前端。

右小腿固定组件5的下端外侧可转动的设置有右提升杆组件6;右提升杆组件6可滑动的设置在腰部固定组件1的前端。

左提升杆组件10通过尼帽72可转动的设置在左小腿固定组件9的下端。

右提升杆组件6通过尼帽72可转动的设置在右小腿固定组件5的下端。

左支撑组件7和右支撑组件3的上端与腰部固定组件1的后端之间设置有回位弹簧11。

腰部固定组件1包括U型柔性垫16、U型板17、侧固定块18、右长连板19、右矩形限位环20、轴杆21、固定板22、弹簧卡座23、插销座一24、左长连板26和左矩形限位环27。

U型板17的内侧设置有U型柔性垫16。

U型板17的两侧下端设置有固定板22,固定板22上外侧固定设置有轴杆21,轴杆21上平行的设置有卡台25。

U型板17的前端一侧设置有插销座一24。

U型板17的两侧倾斜的设置有侧固定块18,侧固定块18的后端向下倾斜。

两侧的侧固定块18的后端下方分别设置有右长连板19和左长连板26,右长连板19和左长连板26的前端向下倾斜设置。

右长连板19的前端内侧设置有右矩形限位环20。

左长连板26的前端内侧设置有左矩形限位环27。

侧固定块18的下方设置有弹簧卡座23。回位弹簧11固定设置在弹簧卡座23上。

前挡板组件2包括前挡板28、前挡柔性垫29和插销座二30。

前挡板28的内侧设置有前挡柔性垫29。

前挡板28的一端设置有两个插销座二30,前挡板28的另一端通过铰链可转动的设置在U型板17上;插销座二30通过插销15可处拆卸的设置在插销座一24上。

右大腿固定组件4包括右大腿固定板31、右转动连接块32、右上连板33和右大腿固定带34。

右大腿固定板31为上宽下窄的弧形结构,与大腿的形状相吻合。

右大腿固定板31的右侧上方固定设置有右转动连接块32,右转动连接块32上设置有轴孔一35。

右转动连接块32通过轴孔一35可转动的设置在U型板17右侧的轴杆21上。

右大腿固定板31的下端两侧固定设置有右上连板33;右上连板33上设置有销孔一36。

右大腿固定板31的两侧设置有若干右大腿固定带34。

右小腿固定组件5包括右小腿固定板37、右下连板38、右小腿固定带39、右连接柱40和右螺纹杆41。

右小腿固定板37为上宽下窄的弧形结构,与小腿的形状相吻合。

右小腿固定板37的上方两侧设置有右下连板38,右下连板38上设置有销孔二73。

右小腿固定板37上的右下连板38通过销孔二73和销孔一36可转动的设置在对应的右上连板33上。

右小腿固定板37的两侧设置有若干右小腿固定带39。

右小腿固定板37的下端右侧固定设置有右连接柱40,右连接柱40上设置有右螺纹杆41。

左大腿固定组件8包括左大腿固定板42、左转动连接块43、左上连板44和左大腿固定带45。

左大腿固定板42为上宽下窄的弧形结构,与大腿的形状相吻合。

左大腿固定板42的左侧上方固定设置有左转动连接块43,左转动连接块43上设置有轴孔二74。

左转动连接块43通过轴孔二74可转动的设置在U型板17左侧的轴杆21上。

左大腿固定板42的下端两侧固定设置有左上连板44;左上连板44上设置有销孔三46。

左大腿固定板42的两侧设置有若干左大腿固定带45。

左小腿固定组件9包括左小腿固定板47、左下连板48、左连接柱49、左螺纹杆50和左小腿固定带51。

左小腿固定板47为上宽下窄的弧形结构,与小腿的形状相吻合。

左小腿固定板47的上方两侧设置有左下连板48,左下连板48上设置有销孔四52。

左小腿固定板47上的左下连板48通过销孔四52和销孔三46可转动的设置在对应的左上连板44上。

左小腿固定板47的两侧设置有若干左小腿固定带51。

左小腿固定板47的下端左侧固定设置有左连接柱49,左连接柱49上设置有左螺纹杆50。

右支撑组件3和左支撑组件7为完全一样的组件。右支撑组件3和左支撑组件7均包括上支撑杆53、下支撑管54、橡胶防滑座55和高度调整旋钮56。

下支撑管54为矩形管,下支撑管54的上端设置有高度调整旋钮56。

上支撑杆53的截面为矩形,上支撑杆53的下部设置有若干高度调节孔57,上支撑杆53可滑动的设置在下支撑管54内,并可通过高度调整旋钮56调整高度和锁紧定位。

上支撑杆53的上端设置有轴孔三58,上支撑杆53通过轴孔三58可转动的设置在轴杆21上。

上支撑杆53上设置有弹簧卡爪,用以固定回位弹簧11。下支撑管54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橡胶防滑座55,橡胶防滑座55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防滑纹59。

右提升杆组件6包括上提升杆60、下提升杆61、高度调整管62、橡胶支撑座63、把手64、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一66和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二68。

上提升杆60的上端设置有把手64。上提升杆60的下部设置有若干高度调节孔一65。

下提升杆61的上端设置有高度调节旋钮一66。上提升杆60可滑动的设置在下提升杆61内,并可通过高度调节旋钮一66调整高度和锁紧定位。

下提升杆61上设置有转孔67。

下提升杆61的下端可滑动的设置有高度调整管62,下提升杆61的下端设置有若干圆孔(图中未示出)。

高度调整管62的右侧上端设置有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二68。

高度调整管62的下端设置有橡胶支撑座63,橡胶支撑座63的底部设置有若干防滑凸起69。

右提升杆组件6上的下提升杆61通过转孔67可转动的设置在右小腿固定组件5的右螺纹杆41上,从而使右提升杆组件6可转动的设置在右小腿固定组件5的下端。

右提升杆组件6上的下提升杆61可滑动的设置在腰部固定组件1上的右矩形限位环20内。

左提升杆组件10包括上提升杆60、下提升杆61、高度调整管62、橡胶支撑座63、把手64、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一66和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二68。

上提升杆60的上端设置有把手64。

下提升杆61的上端设置有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一66。

上提升杆60可滑动的设置在下提升杆61内,并可通过高度调节旋钮一66调整高度和锁紧定位。

下提升杆61的下端可滑动的设置有高度调整管62。

高度调整管62的左侧上端设置有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二68。

高度调整管62的下端设置有橡胶支撑座63。

左提升杆组件10上的下提升杆61通过转孔67可转动的设置在左小腿固定组件9的左螺纹杆50上,从而使左提升杆组件10可转动的设置在左小腿固定组件9的下端。

左提升杆组件10上的下提升杆61可滑动的设置在腰部固定组件1上的左矩形限位环27内。

垫圈13内设置有台阶一70,台阶一70的尺寸形状与卡台25一致。

卡板12内设置有台阶二71,台阶二71的尺寸形状与卡台25一致。

使用时,患者将腰部固定组件1和前挡板组件2固定到腰部,将右大腿固定组件4绑定到右大腿上,将右小腿固定组件5绑定到右小腿上,将左大腿固定组件8绑定到左大腿上,将左小腿固定组件9绑定到左小腿上,通过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二68调整橡胶支撑座63的高度,使橡胶支撑座63的下端与地面接触,通过把手高度调节旋钮一66将把手64调整到合适的高度。

在进行行走康复锻炼中,当需要迈开右腿时,可握住右提升杆组件6顶部的把手64向上拉动,右提升杆组件6带动右小腿固定组件5向上移动,辅助右腿进行抬腿,向前迈开右脚;在将右侧的脚部抬起后,右支撑组件3下端的橡胶防滑座55继续维持接触地面的状态,使右支撑组件3继续支持患者的身体,避免患者迈步的过程中意外摔倒。

用手握住把手64使右提升杆组件6下端的橡胶支撑座63慢慢的先接触地面,根据右腿情况,逐渐的使右腿和脚部站直,完成迈腿的操作,使右腿只承受一定的适宜的腿部能承受的压力,由右提升杆组件6来承担迈腿过程中剩余的身体压力。在右腿站直的同时,右支撑组件3在回位弹簧11的作用下前进到竖直状态,右矩形限位环20起到限位的作用。

当需要迈开左腿时,可握住左提升杆组件10顶部的把手64向上拉动,左提升杆组件10带动左小腿固定组件9向上移动,辅助左腿抬起,向前迈开左脚;在患者将左脚抬起后,左支撑组件7下端的橡胶防滑座55继续维持接触地面的状态,使左支撑组件7继续支持患者的身体,避免患者迈步的过程中意外摔倒。患者握住把手64使左提升杆组件10下端的橡胶支撑座63慢慢的先接触地面,然后患者根据自身情况,使左脚着地,根据左侧的腿部情况,逐渐的使左腿和左脚站直,使左腿承受一定的适宜的腿部能承受的压力,由左提升杆组件10来承担迈腿过程中剩余的身体压力。在左腿站直的同时,左支撑组件7在回位弹簧11的作用下前进到竖直状态,左矩形限位环27起到限位的作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