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膏药由膏药基质和中药原料加入细料制作而成,膏药基质包括茶油、桐油和黄丹,中药原料由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组成。本发明的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的中药原料各组分按照中医配伍合理搭配,能有祛风胜湿、祛瘀镇痛、活血化瘀,加以补益肝肾、舒经活络和濡养筋脉效果,能够有效缓解和治愈肩周炎、膝关节炎引起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同时也对颈腰椎病的局部疼痛、酸痛无力、麻木等症状有所缓解。采用本发明的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治疗中医骨痹症(如肩周炎、膝关节炎)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0%。使用时局部外用贴敷,使用方便,对人体无副作用危害。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20923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陈奕历;

    申请/专利号CN202110638736.1

  • 发明设计人 陈奕历;

    申请日2021-06-08

  • 分类号A61K36/902(20060101);A61K47/44(20170101);A61P19/02(20060101);A61P19/08(20060101);A61P29/00(20060101);A61K9/70(20060101);A61K33/26(20060101);A61K35/50(20150101);A61K35/62(20060101);A61K35/64(20150101);A61K35/648(20150101);

  • 代理机构44343 深圳市明日今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王杰辉;曹勇

  • 地址 100000 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胡同3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10:1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膏药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骨关节炎的传统中药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病变,属中医学骨痹、痹病、膝痛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的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局部肿胀伴功能受限。骨性关节炎好发于60岁以上中老年,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极大地影响了中老年人生活质量。中医药在膝骨性关节炎早期有一定的作用,能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颈椎病,也是常见的退行性病变,属于中医骨痹病的项痹,其主要表现头痛、头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上肢放射性疼痛和上肢麻木等。

腰椎退行性病病变,属于中医骨痹病的腰痹,其主要表现腰痛、下肢疼痛、间隙性跛行和下肢麻木等。中医药治疗腰颈椎病均取得有不错疗效。在中医外科学中,中医膏药是治疗骨痹有效方法之一,其具有祛瘀镇痛、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功效。膏药是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制剂,可以有效的容纳多为药物复方,发挥药物良好效果,也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黑膏药贴于体表可使得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透过皮肤渗透皮下组织,使药物吸收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消肿止痛抗炎作用。

骨痹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其病机是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久病入络,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骨痹的主要症状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在现代医学中,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骨关节炎、大骨节病、多发性骨髓瘤、痛风等病种出现骨痹的主症时,可参考骨痹辨治。其中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炎,为作为退行性病变,以肩周炎和膝关节炎等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疼痛、压痛、僵硬、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在中医辨证上呈现病理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单证有寒湿阻络、气滞血瘀、肝肾亏虚、湿热阻痹证多见;复合证则在肝肾亏虚基础上与其他证组合而成。诸家论述强调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是骨痹之本。在中医外治法中,中药敷贴具有一定疗效,如风湿痹痛膏。

目前市面上虽然也有治疗关节炎膏剂,中药敷贴具有一定疗效,均以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湿驱寒为主,但缺乏调补肝肾,效果不甚理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及其制备方法。其在祛瘀镇痛、活血化瘀的中药基础上,加以补益肝肾、舒经活络和濡养筋脉的中药配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主要由膏药基质和中药原料组成,所述中药原料由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组成,所述第一组分包括大黄、三棱、当归、红花、南星、乳香、没药、自然铜、白芷、何首乌、细辛、续断、独活和川朴;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木通、泽泻、五加皮、川七、木香、甘草、桔梗、羌活、马胎、土鳖、地龙、杜仲、玉桂、甘松和川足;

以1000重量份膏药基质计,所述第一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大黄30-50份、三棱30-50份、当归10-30份、红花15-25份、南星10-20份、乳香20-40份、没药20-40份、自然铜10-15份、白芷20-30份、何首乌25-35份、细辛10-15份、续断20-30份、独活10-30份和川朴10-30份;

以1000重量份膏药基质计,所述第二组分包括如下重量份的组分:木通20-40份、泽泻20-40份、五加皮10-30份、川七10-30份、木香30-50份、甘草20-40份、桔梗10-20份、羌活15-25份、马胎10-20份、土鳖10-20份、地龙15-25份、杜仲15-25份、玉桂15-25份、甘松10-30份和川足5-10份;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膏药基质和中药原料和细料组成,以1000重量份膏药基质计,所述细料包括麝香0.2-0.5重量份、冰片50-80重量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膏药基质为茶油、桐油和黄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膏药基质为茶油、桐油和黄丹,其重量比为1.1-1.5:1.2-1.3: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组分的药材及第二组分的药材是经过以下处理的药材:将第一组分的药材放入茶油、桐油中浸泡5-10天,然后加热香油,小火油炸并逐渐升高油温至200-220℃,将第一组分的药材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随后加入第二组分药材,油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捞出药渣晾干后磨成粉末。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磨成粉末的第一组分的药材及第二组分的药材及细料经过如下处理得到膏药:加热药油至油温为310-330℃,离火边搅拌边加入黄丹;待油温降至100℃以下,加入药材粉末和细料,并搅拌均匀;收膏后置于阴凉处7至14天,后再加热分摊于裱褙材料制成膏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裱褙材料为靛蓝劳动布。

一种上述所述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第一组分的药材放入茶油、桐油中浸泡5-10天,然后加热香油,小火油炸并逐渐升高油温至200-220℃,将第一组分的药材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随后加入第二组分药材,油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

步骤2:捞出药渣晾干后磨成粉末;

步骤3:加热药油至油温为310-330℃,离火边搅拌边加入黄丹;

步骤4:待油温降至100℃以下,加入药材粉末和细料,并搅拌均匀;

步骤5:收膏后置于阴凉处7至14天,后再加热分摊于裱褙材料制成膏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裱褙材料为靛蓝劳动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的中药原料各组分按照中医配伍合理搭配,能有祛风胜湿、祛瘀镇痛、活血化瘀,加以补益肝肾、舒经活络和濡养筋脉效果,能够有效缓解和治愈肩周炎、膝关节炎引起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同时也对颈腰椎病的局部疼痛、酸痛无力、麻木等症状有所缓解。采用本发明的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治疗中医骨痹症(如肩周炎、膝关节炎)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0%。使用时局部外用贴敷,使用方便,对人体无副作用危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下面的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自常规生化试剂商店购买得到。以下实施例中的定量试验,均设置三次重复实验,数据为三次重复实验的平均值或平均值±标准差。

本发明的中药材按照中医配伍规则合理搭配,其中: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三棱:辛、苦,平。归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红花:辛,温。入心、肝经。活血通经,去瘀止痛。

南星:苦、辛,温。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味辛、苦,性平。归心、肝、脾经。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自然铜:辛,平。归肝经。散瘀止痛,续筋接骨。

白芷:辛,温。入肺、脾、胃经。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制首乌: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

细辛:辛,温。归心、肺、肾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

续断:性微温,味苦、辛;归肝、肾经。补肝肾,续筋骨,调血脉。

独活: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川朴:苦;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行气消积;燥湿除满。

木通: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泽泻:甘,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

五加皮:味辛、苦,性温。归肝、肾经。有祛风湿,强筋壮骨,利水消肿。

川七:微苦、温。归肝、肾经。 化瘀止血壮腰膝。

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

生甘草:甘,平。归脾、胃、肺经。缓急止痛;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宣肺袪痰,排脓。

羌活:味辛、苦,性温。归 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驹胞衣:味甘、咸,性温。归肝、肾二经。温肾益精,补血行血。

土鳖:咸,寒。归肝经。破瘀血,续筋骨。

地龙:咸,寒。归肝、脾、膀胱经。清热熄风,平喘,通络,利尿。

杜仲:甘微辛,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玉桂: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甘松:辛、甘,温。归脾、胃经。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川足:辛,温。归肝经。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祛瘀镇痛用骨痹膏药,该膏药能够用于治疗肩周炎、骨关节炎和颈椎病腰椎病。

本实施例的黑膏药由膏药基质和中药原料加入细料制作而成,膏药基质包括茶油、桐油和黄丹,中药原料由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组成。

本实施例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纯天然茶油和桐油各1000克,加入第一组分药材:大黄50克、三棱30克、当归30克、红花15克、南星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自然铜10克、白芷30克、何首乌35克、细辛10克、续断20克、独活10克和川朴30克。浸泡7天,然后加热茶油和桐油,小火油炸并逐渐升高油温至200-220℃,将上述药材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随后加入第二组分药材:木通20克、泽泻40克、五加皮30克、川七30克、木香30克、甘草40克、桔梗20克、羌活25克、马胎20克、土鳖10克、地龙15克、杜仲15克、玉桂25克、甘松10克和川足5克,油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

(2)捞出药渣晾干后磨成粉末;

(3)加热药油至油温为310-330℃,滴水成珠,离火边搅拌边加入黄丹1000克;

(4)待油温降至100℃以下,加入药材粉末和细料,并搅拌均匀;细料的组成麝香0.2重量份和冰片50重量份。

(5)收膏后置于阴凉处12天左右,后再加热分摊于靛蓝劳动布材料制成膏贴,用靛蓝劳动布摊制成6cm*10cm*0.2cm膏体。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黑膏药由膏药基质和中药原料加入细料制作而成,膏药基质包括茶油、桐油和黄丹,中药原料由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组成。

本实施例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纯天然茶油和桐油各1000克,加入第一组分药材:大黄30克、三棱30克、当归10克、红花15克、南星1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自然铜10克、白芷20克、何首乌25克、细辛10克、续断20克、独活10克和川朴15克。浸泡6天,然后加热茶油和桐油,小火油炸并逐渐升高油温至210左右℃,将上述药材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随后加入第二组分药材:木通20克、泽泻30克、五加皮20克、川七10克、木香30克、甘草20克、桔梗10克、羌活15克、马胎10克、土鳖10克、地龙15克、杜仲15克、玉桂15克、甘松10克和川足5克,油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

(2)捞出药渣晾干后磨成粉末;

(3)加热药油至油温为320℃左右,滴水成珠,离火边搅拌边加入黄丹1000克左右;

(4)待油温降至100℃以下,加入药材粉末和细料,并搅拌均匀;细料的组成麝香0.2重量份和冰片50重量份。

(5)收膏后置于阴凉处10天左右,后再加热分摊于靛蓝劳动布材料制成膏贴,用靛蓝劳动布摊制成6cm*10cm*0.2cm膏体。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纯天然茶油和桐油各1000克,加入第一组分药材:大黄50克、三棱50克、当归50克、红花25克、南星20克、乳香40克、没药40克、自然铜10克、白芷30克、何首乌35克、细辛15克、续断25克、独活30克和川朴30克。浸泡10天,然后加热茶油和桐油,小火油炸并逐渐升高油温至220℃左右,将上述药材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随后加入第二组分药材:木通40克、泽泻40克、五加皮30克、川七30克、木香50克、甘草40克、桔梗20克、羌活25克、马胎20克、土鳖15克、地龙20克、杜仲20克、玉桂25克、甘松20克和川足10克,油炸至外焦里黄,捞出药渣。

(2)捞出药渣晾干后磨成粉末;

(3)加热药油至油温为330℃左右,滴水成珠,离火边搅拌边加入黄丹1000克;

(4)待油温降至100℃以下,加入药材粉末和细料,并搅拌均匀;细料的组成麝香0.2重量份和冰片50重量份。

(5)收膏后置于阴凉处14天左右,后再加热分摊于靛蓝劳动布材料制成膏贴,用靛蓝劳动布摊制成6cm*10cm*0.2cm膏体。

本发明实施例制备得到的膏药的临床效果验证

典型病例:

张某慧,女,55岁,左膝关节疼痛2周余,伴活动加重。患者于2周前参加当地马拉松比赛后左侧膝关节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左膝关节炎,X片提示为左膝关节退行性改变。予以止痛药治疗后轻微减缓,具体用药不详。既往无传染病史,无重大外伤及手术史;否认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使用本发明制备得到的膏药贴于左膝关节疼痛处,一日1贴,共7天。使用2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使用7天后症状消失,自觉痊愈。

陈某龙,男,46岁,右肩关节疼痛1周余,伴活动受限。患者于1周前参加攀岩活动后右肩疼痛,次日无法抬起穿衣。于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左肩关节炎,X片提示为骨结构连续,无实质改变。予以止药治疗后轻微减缓,具体用药不详。既往无传染病史,无重大外伤及手术史;否认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使用本发明制备得到的膏药贴于右肩关节肩峰处,一日1贴,共7天。使用1天后症状明显缓解,使用5天后症状消失,自觉痊愈。

梁某,男,48岁,腰部疼痛2年余,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1周余。患者于2年前于当地医院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X片提示为L3-L4退行性改变。具体治疗不详,既往无传染病史,无重大外伤及手术史;否认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使用本发明制备得到的膏药贴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腰背处,一日1贴,共7天。使用5天后症状明显缓解。

李某某,男,38岁,右踝肿胀疼痛2周,伴活动受限。患者于2周前不慎扭伤,未予以处理。肿胀较前减退,疼痛较前轻微缓解。使用本发明制备得到的膏药贴于踝关节肿胀处,一日1贴,共7天。使用2天后疼痛明显缓解,肿胀减退,使用5天后症状消失,自觉痊愈。

许某宁,女,42岁,颈部疼痛,伴右上肢放射性疼痛2周,加重1日。患者于2周前劳累后出现颈部疼痛,伴有右上肢放射性疼痛,未予以处理。1日前无明显诱因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X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6退行性改变。予以康复训练,嘱卧床休息。使用本发明制备得到的膏药贴于颈部疼痛处,一日1贴,共7天。使用5天后症状明显缓解。

一般资料:患者病例共385例,其中男性211例,女性174例,年龄在16岁到78岁之间,病程在1周到2月之间。经统计临床诊断结果分类,有肩周炎患者81例,膝关节炎患者133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95例,颈椎病患者76例。按照本发明的膏药贴敷,贴敷一日1贴,7日后统计疗效。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体征有所好转;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恶化。

通过上表可知,采用本发明的膏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和肩周炎等疾病的有效率在90%以上。通过发明人的统计,在贴敷1-3次时见效,部分非器质性疾病贴敷7次能痊愈;总体上,对骨关节炎和颈腰椎病的有效率为90%以上。另外,将本发明的中药制作成其他制剂外敷的效果不佳,说明将本发明中的中药制作成膏药后的效果良好。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