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饮水机中水加热后的水气分离装置

一种用于饮水机中水加热后的水气分离装置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饮水机中水加热后的水气分离装置,该水气分离装置具有入水端、出水端及连接入水端和出水端的出水转接管,以及包括:一级分离器和二级分离器,一级分离器组装在入水端并利用节流方式进行水气分离,一级分离器上预设的排气口位于节流点的上方;二级分离器组装在出水端并提供水气分向运动的环境,使水气分离排出。本发明实现对沸水在出水前进行水和气的分离,利用气的密度小、流动中向上;水密度大于气,在流动中向下的特性,沸水经过一级分离器通过节流方式进行第一次水气分离,水体中残留的气体通过二级分离器再分离,达到了出水前水和气的分离。前后结构设计更为简单有效,避免出水喷射和水流不稳的现象,出水稳定且安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18047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李连洪;

    申请/专利号CN202110450043.X

  • 发明设计人 李连洪;

    申请日2021-04-25

  • 分类号A47J31/44(20060101);A47J36/38(20060101);A47J31/46(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49 东莞市创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许彬

  • 地址 405400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姚家村2组34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04:0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水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用于饮水机中水加热后的水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习知,水经过加热体加热以后,形成水和气的混合物,如果不对水气进行分离,饮水机放出的沸水将混合有大量气体,呈喷溅状出水,对接水的人有烫伤风险。随后出现了水气分离装置,但现有的水气分离装置存在结构相对复杂、占空间,不利于生产、组装及使用;且水气分离效果较差,沸水经出水口排出时,其蒸汽仍较多,既影响饮用的口感,又容易因气压不稳定,造成出水喷射和水流不稳的现象,甚至容易烫伤用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饮水机中水加热后的水气分离装置,很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结构简单、合理,水气分离效果更好,出水稳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饮水机中水加热后的水气分离装置,该水气分离装置具有入水端、出水端及连接入水端和出水端的出水转接管,以及包括:

一级分离器,该一级分离器组装在入水端并利用节流方式进行水气分离,一级分离器上预设的排气口位于节流点的上方;

二级分离器,该二级分离器组装在出水端并提供水气分向运动的环境,使水气分离排出。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一级分离器是四通结构体,一级分离器上设有十字交叉连通分布的热水入口、冷水入口、热水出口及排气口,热水入口和热水出口相对设计,且热水入口的口径大于热水出口的口径,口径变化位置形成节流点;热水出口连接出水转接管,而排气口输出的蒸汽通过导气管引导到二级分离器上排出。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二级分离器具有容器体及上盖,容器体设有开口朝上的内腔,上盖组装在容器体上并遮盖内腔的开口;所述容器体的内腔营造水气分向运动的环境,在内腔的内底设有出水孔、第一出气孔及第二出气孔,第一出气孔的内端通过第一延伸管朝上盖方向抬升且与上盖留有间隙,第二出气孔通过第二延伸管朝上盖方向抬升并与导气管连通;所述容器体的一侧设有连通内腔的进水孔,该进水孔的孔位高度低于第一出气孔的内端高度,进水孔连接出水转接管。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热水入口的中心点在水平高度上高于热水出口的中心点。

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内腔的内底做倾斜设计,出水孔位于内腔的内底最低处。

本发明实现对沸水在出水前进行水和气的分离,利用气的密度小、流动中向上;水密度大于气,在流动中向下的特性,沸水经过一级分离器通过节流方式进行第一次水气分离,水体中残留的气体通过二级分离器再分离,达到了出水前水和气的分离。前后结构设计更为简单有效,避免出水喷射和水流不稳的现象,出水稳定且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3为图1实施例的出水嘴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参阅图1、2、3、4所示,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示意图,本发明有关一种用于饮水机中水加热后的水气分离装置,该水气分离装置具有入水端10、出水端20及连接入水端和出水端的出水转接管30,以及包括:一级分离器40、二级分离器50,该一级分离器40组装在入水端并利用节流方式进行水气分离,一级分离器上预设的排气口41位于节流点的上方;该二级分离器50组装在出水端并提供水气分向运动的环境,使水气分离排出。利用气的密度小、流动中向上;水密度大于气,在流动中向下的特性,沸水经过一级分离器通过节流方式进行第一次水气分离,水体中残留的气体通过二级分离器再分离,达到了出水前水和气的分离。前后结构设计更为简单有效,避免出水喷射和水流不稳的现象,出水稳定且安全。

参阅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一级分离器40是四通结构体,一体式制作,方便加工;一级分离器40上设有十字交叉连通分布的热水入口42、冷水入口43、热水出口44及排气口41,为了方便连接,热水入口42、冷水入口43、热水出口44及排气口41上均设有外接管段。热水入口42和热水出口44相对设计,且热水入口42的口径大于热水出口的口径,口径变化位置形成节流点,以便利用气的密度小、流动中向上;水密度大于气,在流动中向下的特性,达到水和气分离;沸水中的气体顺利朝节流点上方的排气口41排出,而水继续从热水出口44输出,实现水和气的初级分离。热水出口44连接出水转接管30,而排气口41输出的蒸汽通过导气管60引导到二级分离器50上排出,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便于安装实施。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水入口42的中心点在水平高度上高于热水出口44的中心点,迎合水密度大于气,在流动中向下的特性,更好的分离水和气。

参阅图1、2、3、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二级分离器50具有容器体51及上盖52,容器体51设有开口朝上的内腔511,上盖52组装在容器体51上并遮盖内腔的开口。所述容器体的内腔511营造水气分向运动的环境,在内腔的内底设有出水孔512、第一出气孔513及第二出气孔514,第一出气孔513的内端通过第一延伸管515朝上盖方向抬升且与上盖52留有间隙,以便内腔511中的气体从第一出气孔513排出。第二出气孔514通过第二延伸管516朝上盖方向抬升并与导气管60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组装,上盖52设有气体转接管521,该气体转接管521的一端套接第二延伸管516,而气体转接管521的另一端套接导气管60,达到一级分离出来的气体引到二级分离器50排出,有效延长排气路程,降低排出气体的温度,使用更安全。所述容器体的一侧设有连通内腔511的进水孔517,该进水孔517连接出水转接管30,进水孔517的孔位高度低于第一出气孔513的内端高度,增加落差,使混有气体的水进入内腔511后,利用水密度大于气,在流动中向下;而气向上走的特性,由此达到水和气分离。本实施例进一步地,所述内腔511的内底做倾斜设计,出水孔512位于内腔的内底最低处,进一步增加水和气分离的效果。

参阅图4所示,使用时,一级分离器40上的热水入口42连接生产沸水的加热体70,冷水经过加热体70加热以后,形成水和气的混合物,如果不对水气进行分离,饮水机放出的沸水将混合有大量气体,呈喷溅状出水,对接水的人有烫伤风险。习知,气的密度小、流动中向上,水密度大于气,在流动中向下;因此在流动中形成的小气泡逐渐汇合成大气泡,随水流浮动在混合物的上部。而本发明的一级分离器40的热水入口42的口径大于热水出口44的口径,口径变化位置形成节流点,节流点位置的上方是排气口41,这样,沸水经过热水入口42进入一级分离器40,在节流点位置,水流受阻,气体则顺利朝上从排气口41排出,达到水和气的初级分离;排气口41排出的气体通过导气管60引导到二级分离器50上排出。而经过水气初级分离的水体(仍含有部分蒸汽)继续从热水出口44输出,经过出水转接管30流动至二级分离器50 的内腔中,利用内腔511的结构设计,以及利用水的下行性从出水孔512排出,以便饮用;而内腔511内残余蒸汽从第一出气孔513排出,达到水和气再次分离。本实施例中,一级分离器40上的冷水入口43则是常见的饮用水连接,冷水依次经过一级分离器40、出水转接管30、二级分离器50后输出。

本发明实现对沸水在出水前进行水和气的分离,利用气的密度小、流动中向上;水密度大于气,在流动中向下的特性,沸水经过一级分离器通过节流方式进行第一次水气分离,水体中残留的气体通过二级分离器再分离,达到了出水前水和气的分离。前后结构设计更为简单有效,避免出水喷射和水流不稳的现象,出水稳定且安全。

当然,以上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了详细说明,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因此,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