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中左基带和右基带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粘贴层,左基带上至少设有一个螺孔基座,螺孔基座上设置有螺孔,螺孔内设有内螺纹结构;右基带上至少设有一个锁扣基座,锁扣基座上设置有锁孔和锁齿卡扣;调节杆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螺孔基座上的内螺纹结构相配合,调节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把手,调节杆的中间部分设置有锁齿,锁齿穿过锁扣基座上的锁孔并通过锁齿卡扣卡住。避免了用针线或皮钉对皮肤的二次损伤,降低了伤口感染的风险,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且能减小疤痕的增生;无需借助外部器械即可调节闭合伤口的收紧程度,从而达到皮肤伤口的精准闭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08112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青丽康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400795.5

  • 发明设计人 周鑫鑫;姜秀娟;韩凯;

    申请日2021-04-14

  • 分类号A61B17/0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50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郭韫

  • 地址 215163 江苏省苏州市市辖区富春江路188号9号楼402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49:0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受伤所致的小伤口可用创可贴解决闭合问题,大的伤口特别是术后切口基本都是使用针线或皮钉缝合来处理,这样不仅对皮肤造成新的创伤,而且后期可能还会导致伤口感染、异物残留、伤口愈合迟缓等问题,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此外,针线或皮钉缝合处理的皮肤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容易形成“蜈蚣足”增生性疤痕,甚至形成疤痕疙瘩,这些明显的疤痕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特别是当这些疤痕处于裸露部位(如面部)时。目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不断提高,选择效果好且美观的皮肤伤口闭合方法已成为临床术后的趋势。

中国专利公开文献CN 101229071 B公开了一种《皮肤创口缝合器及其缝合方法》,其特征在于,缝合器由两个基片组成,其每一基片包括胶贴、加强筋、锁扣,胶贴为透气软质材料,沿其长度方向一侧设置有加强筋,胶贴由粘胶上层、粘胶下层、防护层组成,加强筋设于粘胶上层、粘胶下层之间,将强筋上设有透气孔并等间距设置数个锁扣;锁扣为L形,由锁条、锁座组成,锁条上设有锁齿、空隙区,锁座内设有锁齿卡扣。使用时,将上述缝合器的基片分别贴敷于创口两侧皮肤,将锁条分别对应插入对面锁座内,双手拉动两侧相对应的锁条施力,使创口合拢。该装置避免了针线或皮钉缝合带来的种种弊端,但还是存在需要改进之处:首先,锁条和锁座的配合属于单向的锁合结构,由于该结构的不可逆特性,哪怕是一根锁条稍微拉过了头,也只能更换一副新的缝合器,否则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的闭合效果,反而会给患者创口带来起水泡、溃烂等风险;其次,创口首次闭合后,当出现术后水肿后,皮肤创口变紧(闭合力增加),该缝合器无法反向回放锁条,此时更换缝合器时,拆卸过程可能会撕裂已经开始愈合的创口,造成二次伤害,重者可能会造成伤口感染,而且使用多副缝合器也会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再者,由于加强筋位于基片的边缘,并且贯穿整个基片,不易弯曲,因此限制了其使用范围,这种装置不能够适用于有弧度的创口闭合,如膝全关节置换术的创口闭合。

美国专利公开文献US9474529 B2公开了一种Surgical Incision and ClosureApparatus,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种种弊端,但仍然存在需要改进之处:由于锁座的体积很小,其内部的锁齿卡扣更小,在需要锁条反向回调时,必须借助外部尖锐器械的帮助,将锁座内部的锁齿卡扣抬起,才能实现锁条的反向回调功能,一方面,该装置是与皮肤粘贴在一起的,如果抬起锁齿卡扣的力过大,有可能使装置与皮肤之间脱粘,而且皮肤带有弹性,锁座尺寸又太小,锁条反向回调时给医护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延长了装置安放的操作时间;另一方面,在借助外部尖锐器械帮助下反向回调锁条时,如果医护人员操作不当,这一尖锐器械会接触到皮肤,给患者带来皮肤被刺破的风险;再者,两个锁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拉紧或回调锁条时很难实现皮肤伤口的精准闭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锁条反向回调困难,操作不便,应用范围窄,易感染,易留疤,伤口难以精准闭合等问题;同时,该装置便于伤口透气、引流和换药,也便于随时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该伤口闭合装置包括调节杆、螺孔基座、锁扣基座、左基带、右基带和粘贴层;

左基带和右基带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粘贴层,左基带上至少设有一个螺孔基座,螺孔基座上设置有螺孔,螺孔内设有内螺纹结构;右基带上至少设有一个锁扣基座,锁扣基座上设置有锁孔和锁齿卡扣;

调节杆至少设置一个,调节杆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螺孔基座上的内螺纹结构相配合,调节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把手,调节杆的中间部分设置有锁齿,锁齿穿过锁扣基座上的锁孔并通过锁齿卡扣卡住。

优选地,螺孔基座与锁扣基座一一对应,一个调节杆同时穿过一个螺孔基座和与该螺孔基座对应的锁扣基座,且多个调节杆平行设置。

优选地,锁齿卡扣为单向止动锁齿卡扣,锁齿为单向锁齿。

优选地,左基带上的螺孔基座两两分组设置,左基带上每组中的两个螺孔基座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

右基带上的锁扣基座两两分组设置,右基带上相邻两组中的相邻两个锁扣基座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交错设置。

优选地,调节杆上外螺纹与锁齿之间设置为安全区。

优选地,调节杆上的外螺纹的螺纹齿上设置凹槽,螺孔基座上的螺孔末端设置卡突,凹槽与卡突相互配合。

优选地,卡突设置1个,螺纹齿上一个圆周内可以设置一个或均布多个凹槽。

优选地,调节杆上把手与锁齿之间设置为空隙区,间隙区的直径小于把手的最大宽度和锁齿的最大外径。

优选地,锁扣基座上设置有锁孔和通孔,通孔的孔径大于调节杆上的把手的最大宽度,锁孔和通孔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突起,锁扣基座的顶部设置有一方形孔,方形孔的其中一边上设有锁齿卡扣,锁齿卡扣与锁齿相配合,锁齿卡扣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突起,第二限位突起是沿着锁齿卡扣的端部同时向外和向下延伸,第二限位突起位于第一限位突起的正上方,第一限位突起与第二限位突起之间的距离大于调节杆上空隙区的直径,且小于调节杆上锁齿的最大外径。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

轻轻撕去粘贴层上的离型保护纸,将左基带、右基带分别粘贴在伤口的两侧,用手轻轻按压左基带、右基带使之粘牢,一只手轻轻按住锁扣基座,另一只手逐个拉动调节杆,通过调节左基带与右基带之间的距离,从而带动伤口聚拢,达到缝合伤口的目的;如果伤口组织聚拢过紧,通过旋转调节杆,则调节杆上的外螺纹将从螺孔基座上的螺孔中退出,通过螺纹结构的调节作用任意调节伤口组织的收紧程度,从而实现伤口的精准闭合或者伤口闭合度的调节。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该伤口闭合装置是一种无创伤皮肤伤口双向闭合装置,包括调节杆、螺孔基座、锁扣基座、左基带、右基带和粘贴层;

左基带和右基带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粘贴层,左基带和右基带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螺孔基座和至少一个锁扣基座,且螺孔基座和锁扣基座间隔设置,左基带和右基带上的螺孔基座与锁扣基座一一对应;

螺孔基座上设置有螺孔,螺孔内设有内螺纹结构;锁扣基座上设置有锁孔和锁齿卡扣;

调节杆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与螺孔基座上的螺孔内的内螺纹结构相配合,调节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把手,调节杆的中间部分设置有锁齿,锁齿穿过锁扣基座上的锁孔并通过锁齿卡扣卡住,一个调节杆同时穿过一个螺孔基座和与该螺孔基座对应的锁扣基座,多个调节杆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调节杆的把手分别位于左右两侧。

优选地,锁齿卡扣为单向止动锁齿卡扣,锁齿为单向锁齿。

优选地,左基带上的螺孔基座和锁扣基座两两分组设置,左基带上每组中的螺孔基座和锁扣基座之间通过接件连接;

右基带上的螺孔基座和锁扣基座两两分组设置,右基带上相邻两组中相邻的螺孔基座和锁扣基座之间通过接件连接,且左基带上的连接件与右基带上的连接件交错设置。

优选地,调节杆上外螺纹与锁齿之间设置为安全区。

优选地,调节杆上的外螺纹的螺纹齿上设置凹槽,螺孔基座上的螺孔末端设置卡突,凹槽与卡突相互配合。

优选地,卡突设置1个,螺纹齿上一个圆周内可以设置一个或均布多个凹槽。

优选地,调节杆上把手与锁齿之间设置为空隙区,间隙区的直径小于把手的最大宽度和锁齿的最大外径。

优选地,锁扣基座上设置有锁孔和通孔,通孔的孔径大于调节杆上的把手的最大宽度,锁孔和通孔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突起,锁扣基座的顶部设置有一方形孔,方形孔的其中一边上设有锁齿卡扣,锁齿卡扣与锁齿相配合,锁齿卡扣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突起,第二限位突起是沿着锁齿卡扣的端部同时向外和向下延伸,第二限位突起位于第一限位突起的正上方,第一限位突起与第二限位突起之间的距离大于调节杆上空隙区的直径,且小于调节杆上锁齿的最大外径。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

轻轻撕去粘贴层上的离型保护纸,将左基带、右基带分别粘贴在伤口的两侧,用手轻轻按压左基带、右基带使之粘牢,一只手轻轻按住锁扣基座,另一只手拉动调节杆,依次操作,通过调节左基带与右基带之间的距离,从而带动伤口聚拢,达到缝合伤口的目的;如果伤口组织聚拢过紧,通过旋转调节杆,则调节杆上的外螺纹将从螺孔基座上的螺孔中退出,通过螺纹结构的调节作用任意调节伤口组织的收紧程度,从而实现伤口的精准闭合或者伤口闭合度的调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避免了用针线或皮钉对皮肤的二次损伤,降低了伤口感染的风险,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且能减小疤痕的增生;伤口可视化,利于伤口的透气、引流和换药,也利于伤口皮缘修整和愈合情况观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适用于有弧度的皮肤伤口的闭合;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借助外部器械即可调节闭合伤口的收紧程度,从而达到皮肤伤口的精准闭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第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第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3是图1和图1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调节杆上外螺纹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螺孔基座的剖面图;

图7是调节杆与螺孔基座的装配图;

图8是锁扣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限位突起与锁齿卡扣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10是调节杆与锁扣基座的装配图;

图11是本发明中第二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第二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1、调节杆,11、外螺纹,111、凹槽,12、锁齿,13、把手,14、空隙区,15、安全区,2、螺孔基座,21、螺孔,211、卡突,22、螺纹结构,3、锁扣基座,31、锁孔,32、锁齿卡扣,33、通孔,34、第一限位突起,35、第二限位突起,4、左基带,5、右基带,6、离型保护纸,7、伤口,8、第一连接件,9、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1的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如图1至图10所示,包括调节杆1、螺孔基座2、锁扣基座3、左基带4、右基带5和粘贴层。

调节杆1采用柔性但不可扩张材料(伤口闭合后,不会出现明显的收缩,因此不存在向上弯曲或向下弯曲的情况,之所以用柔性但不扩张材料,是考虑到对于弧面上的伤口(如膝关节处伤口),调节杆1可以弯曲变形但不会因扩张而缩短,如果用刚性材料,对于弧面伤口,调节杆1无法弯曲,容易造成左右基带和粘贴层翘起,也更容易扎着伤口)制成,从而使该调节杆1能够随同伤口附近的组织变形一起弯曲,但不会沿其长度伸展,这类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尼龙、聚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或其他热固性聚合物。

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优选地,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的材料为医用级高分子材料。

左基带4和右基带5由软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地,可以采用具有透气、抗菌作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更优选地,包含但不限于弹性体膜或片(例如,聚氨酯片,硅胶片或热塑性弹性体片)、织造织物(至少含有部分有弹性体丝、线或纤维)、纤维膜等等。

粘贴层为医用级粘贴层,优选地,粘贴层为透气、低过敏压敏胶或水胶体压敏胶,下层用离型保护纸加以保护,压敏胶内添加有抑菌成分和抗氧化剂。

左基带4和右基带5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粘贴皮肤的粘贴层,两个粘贴层下设置有离型保护纸6,使用时,撕去离型保护纸6,将两个粘贴层分别粘在伤口的两侧。在左基带4上至少设有一个螺孔基座2,螺孔基座2上设置有螺孔21,螺孔21内设有内螺纹结构22;右基带5上至少设有一个锁扣基座3,锁扣基座3上设置有锁孔31和锁齿卡扣32,锁齿卡扣32为单向止动锁齿卡扣。

调节杆1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11,可以与螺孔基座2上的螺孔21内的内螺纹结构22相配合;调节杆1的另一端设置有便于操作的把手13,可以但不限于设计成圆柱形,纺锤形,圆片形或圆环形;调节杆1的中间部分设置有锁齿12,锁齿12为单向锁齿,锁齿12穿过锁扣基座3上的锁孔31并通过锁孔31内的锁齿卡扣32卡住锁齿12,调节杆1可以实现拉动或转动,从而调节左基带4和右基带5之间的距离。螺孔基座2与锁扣基座3一一对应,一个调节杆1同时穿过一个螺孔基座2和与该螺孔基座2对应的锁扣基座3,安装好后,多个调节杆1平行设置。

参阅附图2,本发明使用时,轻轻撕去粘贴层的离型保护纸6,将左基带4、右基带5分别粘贴在伤口7的两侧,用手轻轻按压左基带4、右基带5使之粘牢,一只手轻轻按住锁扣基座3,另一只手逐个拉动调节杆1,通过调节左基带4与右基带5之间的距离,从而带动伤口聚拢,达到缝合伤口7的目的,伤口组织的这种聚拢使伤口皮缘外翻并且使组织“起褶皱”,这能减少疤痕的形成。如果伤口组织聚拢过紧,可以通过旋转调节杆1,则调节杆1上的外螺纹11将从螺孔基座2上的螺孔21中退出,通过螺纹结构的调节作用可以任意调节伤口组织的收紧程度,从而实现伤口7的精准闭合或者伤口闭合度的调节。

为了实现左基带4、右基带5沿长边方向上的力分布均匀,可以将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分别两两分组设置,具体的,在左基带4上设置有多组螺孔基座,每组螺孔基座包括两个螺孔基座2,在右基带5上设置有多组锁扣基座,每组锁扣基座包括两个锁扣基座3;左基带4上每组中的两个螺孔基座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8连接,右基带5上相邻两组中的相邻两个锁扣基座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件9连接,且第一连接件8和第二连接件9交错设置,从而使左基带4、右基带5沿长边既实现了力的连续均匀传递,又具有一定的可弯曲性,从而更加适用于一些非直线型的伤口。

第一连接件8和第二连接件9交错设置目的在于实现动态加压设计,即患者活动时在切口沿其长度纵向拉伸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接件8和第二连接件9交错设置为伤口提供动态加压。因此,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可在切口被纵向拉伸过程中动态压紧切口,确保伤口愈合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闭合状态。

如图4所示,调节杆1上外螺纹11与锁齿12之间设置为安全区15,安全区15不设置锁齿或螺纹,如此可以给左基带4和右基带5之间留出安全距离,防止左基带4和右基带5完全靠拢,从而为医护人员留下处理伤口的空间,便于伤口愈合情况的观察和换药。

也可以通过在调节杆1或者锁扣基座3上设置限位卡扣(未标出)来实现此实施例的功能。

如图5所示,在调节杆1上的外螺纹11的螺纹齿上设置凹槽111,同时在螺孔基座2上的螺孔21末端设置卡突211,如图6和图7示,同时卡突211所在的螺孔段直径加大,凹槽111与卡突211相互配合,从而达到防止调节杆1松动的目的。

其中,卡突211设置1个,螺纹齿上一个圆周内可以设置一个或均布多个凹槽111,任一凹槽111卡入卡突211后均可实现固定作用。一个圆周内凹槽111的数量决定调节杆1微调的能力,例如:一个圆周内设置两个凹槽111,则调节杆1的最小微调能力为半个螺纹圆周。

当手动旋转调节杆1时,外螺纹11末端可以翘起转动(螺纹齿上凹槽111转过卡突211后,螺纹齿从卡突211上转动,材料具有柔性,则会微微翘起,因此,卡突211处的圆孔直径加大,从而可以翘起),然后卡突211卡入下一个凹槽111中实现固定,依此类推。如此,可防止因螺纹的松动导致伤口闭合力减小的情况,同时也可实现左基带4和右基带5之间逐步的微调。

调节杆1上把手13与锁齿12之间设置为空隙区14,间隙区14的直径小于把手13的最大宽度和锁齿12的最大外径。如图8和图9所示,将锁扣基座3设置成双通孔结构,锁扣基座上设置有锁孔31和通孔33,通孔33的孔径略大于调节杆1上的把手13的最大宽度,锁孔31和通孔33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突起34,锁扣基座3的顶部设置有一方形孔,方形孔的其中一边上设有锁齿卡扣32,锁齿卡扣32与锁齿12相配合,锁齿卡扣32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突起35,第二限位突起35是沿着锁齿卡扣32的端部同时向外和向下延伸,从而起到限位的作用,第二限位突起35位于第一限位突起34的正上方,第一限位突起34与第二限位突起35之间的距离略大于调节杆1上空隙区14的直径,且小于调节杆1上锁齿12的最大外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装配工艺简便,方便工人装配,两个限位突起之间的距离略大于空隙区14的直径,而小于把手13和锁齿12的外径,因此,只能通过空隙区14才能将调节杆1放置到锁孔31内。

如图10所示,装配时,将调节杆1上的把手13穿过通孔33,然后将调节杆1上的空隙区14通过第一限位突起34和第二限位突起35之间间隙移到锁孔31内,拉动调节杆1上的把手13,随后调节杆1上的锁齿12被锁扣基座3上的锁齿卡扣32卡住,从而实现产品装配简单高效的目的。

实施例1的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装配时,首先握住调节杆1的把手13,将调节杆1通过一端的外螺纹12装配到螺孔基座2的螺孔21内,然后将调节杆1的把手13穿过锁扣基座3的通孔33,将调节杆1上的空隙区14通过第一限位突起34和第二限位突起35之间的空隙移到锁孔31内,拉动调节杆1上的把手13,使调节杆1上的锁齿12被锁扣基座3上的锁齿卡扣32卡住,然后将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分别粘接到左基带4和右基带5上,基带本身可以是一侧涂有胶的医用胶带,也可以在无胶的基带上增加一道涂胶工艺,涂上粘贴层,最后贴上离型保护纸6,完成装配。

本实施例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避免了用针线或皮钉对皮肤的二次损伤,降低了伤口感染的风险,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且能减小疤痕的增生;伤口可视化,利于伤口的透气、引流和换药,也利于伤口皮缘修整和愈合情况观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适用于有弧度的皮肤伤口的闭合;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借助外部器械即可调节闭合伤口的收紧程度,从而达到皮肤伤口的精准闭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的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是一种无创伤皮肤伤口双向闭合装置,如图3至图12所示,包括调节杆1、螺孔基座2、锁扣基座3、左基带4、右基带5和粘贴层。

调节杆1采用柔性但不可扩张材料(伤口闭合后,不会出现明显的收缩,因此不存在向上弯曲或向下弯曲的情况,调节杆1之所以用柔性不扩张材料,是考虑到对于弧面上的伤口(如膝关节处伤口),调节杆1可以弯曲变形但不会应扩张而缩短,如果用刚性材料,对于弧面伤口,调节杆1无法弯曲,容易造成左右基带和粘贴层翘起,也更容易扎着伤口)制成,从而使该调节杆1能够随同伤口附近的组织变形一起弯曲,但不会沿其长度伸展,这类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尼龙、聚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或其他热固性聚合物。

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的材料为高分子材料,优选地,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为医用级高分子材料。

左基带4和右基带5由软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地,可以采用具有透气、抗菌作用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更优选地,包含但不限于弹性体膜或片(例如,聚氨酯片,硅胶片或热塑性弹性体片)、织造织物(至少含有部分有弹性体丝、线或纤维)、纤维膜等等。

粘贴层为医用级粘贴层,优选地,粘贴层为透气、低过敏压敏胶或水胶体压敏胶,下层用离型保护纸加以保护,压敏胶内添加有抑菌成分和抗氧化剂。

左基带4和右基带5下表面分别设置有粘贴皮肤的粘贴层,两个粘贴层下设置有离型保护纸6,使用时,撕去离型保护纸6,将两个粘贴层分别粘在伤口的两侧,左基带4和右基带5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螺孔基座2和至少一个锁扣基座3,且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间隔设置,即一个螺孔基座2与一个锁扣基座3相邻,且左基带4和右基带5上的螺孔基座2与锁扣基座3一一对应,即左基带4上的一个螺孔基座2与右基带5上的一个锁扣基座3对应,左基带4上的一个锁扣基座3与右基带5上的一个螺孔基座2对应。一个调节杆1同时穿过一个螺孔基座2和与该螺孔基座2对应的锁扣基座3,安装好后,多个调节杆1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调节杆1的方向相反,即相邻两个调节杆1中的一端与左基带4上的螺孔基座2连接,另一端与右基带5上的锁扣基座3连接。

螺孔基座2上设置有螺孔21,螺孔21内设有内螺纹结构22;锁扣基座3上设置有锁孔31和锁齿卡扣32,锁齿卡扣32为单向上动锁齿卡扣。

调节杆1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11,可以与螺孔基座2上的螺孔21内的内螺纹结构22相配合;调节杆1的另一端设置有便于操作的把手13,可以但不限于设计成圆柱形,纺锤形,圆片形或圆环形;调节杆的中间部分设置有锁齿12,锁齿12为单向锁齿,锁齿12穿过锁扣基座3上的锁孔31并通过锁孔31内的锁齿卡扣32卡住锁齿12,调节杆1可以实现拉动或转动,从而调节左基带4和右基带5之间的距离。

一个调节杆1同时穿过一个螺孔基座2和与该螺孔基座2对应的锁扣基座3,安装好后,多个调节杆1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调节杆1的方向相反,即相邻两个调节杆1的把手13分别位于左右两侧。

参阅附图12,本发明使用时,轻轻撕去粘贴层的离型保护纸6,将左基带4、右基带5分别粘贴在伤口7的两侧,用手轻轻按压左基带4、右基带5使之粘牢,一只手轻轻按住锁扣基座3,另一只手拉动调节杆1,依次操作,通过调节左基带4与右基带5之间的距离,从而带动伤口聚拢,达到缝合伤口7的目的,伤口组织的这种聚拢使伤口皮缘外翻并且使组织“起褶皱”,这能减少疤痕的形成。如果伤口组织聚拢过紧,可以通过旋转调节杆1,则调节杆1上的外螺纹11将从螺孔基座2上的螺孔21中退出,通过螺纹结构的调节作用可以任意调节伤口组织的收紧程度,从而实现伤口7的精准闭合或者伤口闭合度的调节。

为了实现左基带4、右基带5沿长边方向上的力分布均匀,可以将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分别两两分组设置,具体的,在左基带4、右基带5上分别设置有多组固定件,每组固定件包括一个螺孔基座2和一个锁扣基座3,在左基带4上每组中的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之间通过接件连接,在右基带5上相邻两组中相邻的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之间通过接件连接,且左基带4上的连接件与右基带5上的连接件交错设置,从而使左基带4、右基带5沿长边既实现了力的连续均匀传递,又具有一定的可弯曲性,从而更加适用于一些非直线型的伤口。

左基带4上的连接件与右基带5上的连接件交错设置目的在于实现动态加压设计,即患者活动时在切口沿其长度纵向拉伸过程中,通过左基带4上的连接件与右基带5上的连接件交错设置为伤口提供动态加压。因此,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可在切口被纵向拉伸过程中动态压紧切口,确保伤口愈合过程中始终保持安全闭合状态。

如图4所示,调节杆1上外螺纹11与锁齿12之间设置为安全区15,安全区15不设置锁齿或螺纹,如此可以给左基带4和右基带5之间留出安全距离,防止左基带4和右基带5完全靠拢,从而为医护人员留下处理伤口的空间,便于伤口愈合情况的观察和换药。

也可以通过在调节杆1或者锁扣基座3上设置限位卡扣(未标出)来实现此实施例的功能。

如图5所示,在调节杆1上的外螺纹11的螺纹齿上设置凹槽111,同时在螺孔基座2上的螺孔21末端设置卡突211,如图6和图7所示,同时卡突211所在的螺孔段直径加大,凹槽111与卡突211相互配合,从而达到防止调节杆1松动的目的。

其中,卡突211设置1个,螺纹齿上一个圆周内可以设置一个或均布多个凹槽111,任一凹槽111卡入卡突211后均可实现固定作用。一个圆周内凹槽111的数量决定调节杆1微调的能力,例如:一个圆周内设置两个凹槽111,则调节杆1的最小微调能力为半个螺纹圆周。

当手动旋转调节杆1时,外螺纹11末端可以翘起转动(螺纹齿上凹槽111转过卡突211后,螺纹齿从卡突211上转动,材料具有柔性,则会微微翘起,因此,卡突211处的圆孔直径加大,从而可以翘起),然后卡突211卡入下一个凹槽111中实现固定,依此类推。如此,可防止因螺纹的松动导致伤口闭合力减小的情况,同时也可实现左基带4和右基带5之间逐步的微调。

调节杆1上把手13与锁齿12之间设置为空隙区14,间隙区14的直径小于把手13的最大宽度和锁齿12的最大外径。如图8和图9所示,将锁扣基座3设置成双通孔结构,锁扣基座上设置有锁孔31和通孔33,通孔33的孔径略大于调节杆1上的把手13的最大宽度,锁孔31和通孔33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突起34,锁扣基座3的顶部设置有一方形孔,方形孔的其中一边上设有锁齿卡扣32,锁齿卡扣32与锁齿相配合,锁齿卡扣32的端部设有第二限位突起35,第二限位突起35是沿着锁齿卡扣32的端部同时向外和向下延伸,第二限位突起35位于第一限位突起34的正上方,第一限位突起34与第二限位突起35之间的距离略大于调节杆1上空隙区14的直径,且小于调节杆1上锁齿12的最大外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装配工艺简便,方便工人装配,两个限位突起之间的距离略大于空隙区14的直径,而小于把手13和锁齿12的外径,因此,只能通过空隙区14才能将调节杆1放置到锁孔31内。

如图10所示,装配时,将调节杆1上的把手13穿过通孔33,然后将调节杆1上的空隙区14通过第一限位突起34和第二限位突起35之间间隙移到锁孔31内,拉动调节杆1上的把手13,随后调节杆1上的锁齿12被锁扣基座3上的锁齿卡扣32卡住,从而实现产品装配简单高效的目的。

实施例2的一种无创皮肤伤口闭合装置装配时,首先握住调节杆1的把手13,将调节杆1通过一端的外螺纹12装配到螺孔基座2的螺孔21内,然后将调节杆1的把手13穿过锁扣基座的通孔33,将调节杆1上的空隙区14通过第一限位突起34和第二限位突起35之间的空隙移到锁孔31内,拉动调节杆1上的把手13,使调节杆1上的锁齿12被锁扣基座3上的锁齿卡扣32卡住,然后将螺孔基座2和锁扣基座3分别粘接到左基带4和右基带5上,保证相邻两个调节杆1的把手13分别位于左右两侧,基带本身可以是一侧涂有胶的医用胶带,也可以在无胶的基带上增加一道涂胶工艺,涂上粘贴层,最后贴上离型保护纸6,完成装配。

本实施例的无创伤皮肤伤口双向闭合装置,可以实现在伤口两侧皮肤平行方向上均衡施力,伤口闭合拉动过程中皮肤受力分布均匀;同时避免了用针线或皮钉对皮肤的二次损伤,降低了伤口感染的风险,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并且能减小疤痕的增生;伤口可视化,利于伤口的透气、引流和换药,也利于伤口皮缘修整和愈合情况观察;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适用于有弧度的皮肤伤口的闭合;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借助外部器械即可调节闭合伤口的收紧程度,从而达到皮肤伤口的精准闭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描述的方法,因此前面描述的方式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