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浅筋膜针灸用的针具

一种浅筋膜针灸用的针具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浅筋膜针灸用的针具,涉及针灸技术领域,包括支撑主体、转动管体、刻度柱和针体,支撑主体包括顶盖和保持座,转动管体内壁上段开设有第一内螺纹,转动管体内壁下段开设有第二内螺纹,转动管体内壁上段还设置有上柱块,转动管体内壁下段还设置有下柱块,上柱块顶面设置有刻度柱,下柱块底面设置有针体;其中,顶盖和保持座之间设置有保持杆;顶盖上开通有上通口,保持座底部开设有下通口,刻度柱延伸进上通口,针体延伸进下通口。本发明具有辅助操作人员把握下针深度、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稳定的优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0181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健智诊(重庆)生物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2110233608.9

  • 发明设计人 官园园;

    申请日2021-03-03

  • 分类号A61H39/0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14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娟

  • 地址 401320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新市街78号9-2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39:0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浅筋膜针灸用的针具。

背景技术

筋膜是人体分布最为广泛,由普通的结缔组织所形成的解剖学结构,近年来,随着干细胞、再生医学、组织工程等研究的兴起,筋膜作为干细胞库的概念已逐渐形成,世界范围内对筋膜或结缔组织的研究引起诸多科学家的重视并逐渐深入。而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病人体内,进而对特定的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临床应用方面,利用中医针法进行治疗时,由于浅筋膜是位于真皮和深筋膜之间的一层脂肪膜性结构,面对不同厚度或不同治疗目标时,需要医生进行针对性下针,因此需要对下针深度进行把握,但是由于针具较细,下针深度难以把握,如果下针较深或较浅时,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同时整个针具稳定性差,容易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偏移,从而导致进一步降低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浅筋膜针灸用的针具。

一种浅筋膜针灸用的针具,包括支撑主体、转动管体、刻度柱和针体,所述支撑主体包括顶盖和保持座,所述转动管体卡设在所述顶盖和所述保持座之间,所述转动管体内壁上段开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转动管体内壁下段开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一内螺纹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尺寸相同并且旋向相反,所述转动管体内壁上段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配合的上柱块,所述转动管体内壁下段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内螺纹配合的下柱块,所述上柱块顶面设置有所述刻度柱,所述下柱块底面设置有所述针体;其中,所述顶盖和所述保持座之间竖直设置有位于所述转动管体内部的保持杆,所述保持杆穿过所述下柱块和所述上柱块,所述下柱块和所述上柱块均能沿所述保持杆表面移动;所述顶盖上开通有上通口,所述保持座底部开设有下通口,所述刻度柱延伸进所述上通口,所述针体延伸进所述下通口;所述刻度柱上刻有刻度,当所述刻度柱顶端与所述上通口顶面高度相同时,所述针体底端与所述下通口底面高度相同。保持杆中心线与下柱块中心线不共线,保持杆中心线与上柱块中心线不共线。在使用过程中,在进行针法前,先根据患者浅筋膜厚度以及具体治疗目标,获得预设下针深度,然后操作人员一只手捏住支撑主体的保持座,此时刻度柱顶端与所述上通口顶面齐平,针体底端与所述下通口底面齐平,另一只手转动整个转动管体,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沿相同方向旋转,同时由于转动管体卡设在顶盖和保持座之间,导致转动管体自身不会沿其轴向方向运动,因此,分别与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配合的上柱块和下柱块会产生相对位移,并且在保持杆的作用下,上柱块和下柱块的周向转动被限制,从而让上柱块和下柱块沿整个转动管体轴线方向运动,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的旋向相反,上柱块会向上运动,下柱块会向下运动,由于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的尺寸相同,导致上柱块和下柱块的位移量相同,而针体和刻度柱分别设置在下柱块和上柱块上,因此针体穿出下通口底面长度与刻度柱穿出上通口长度相等,操作人员不断转动,通过刻度柱上的刻度来判断其穿出长度与预设下针深度是否相等,若相等,此时针体穿出长度即为预设下针深度,此时再将穿出的针体对准下针位置,缓慢推送保持座插,以使针体插入下针位置,当皮肤与保持座底面接触时,就会抑制推送过程,此时停止用力并结束本次下针过程,此时针体插入深度即为预设下针深度。

优选地,转动管体底部与所述保持座之间设置有卡位连接部,所述卡位连接部用于限制所述转动管体与所述保持座之间做相对转动之外的运动。通过卡位连接部能够防止转动管体偏移或平移,从而提高了整个针具的可靠性和结构强度。

优选地,卡位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保持座顶面的下连接管;和设置在所述转动管体底部的上连接管;其中,所述上连接管延伸并卡入所述下连接管内部。上连接管延伸并卡入下连接管内部,保证二者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同时限制多个自动度。

优选地,下连接管内壁底部开设有环槽,所述上连接管底部外壁凸设有环条,所述环条卡设在所述环槽内部。环条卡设在环槽内,从而限制保持座与转动管体之间的轴向相对移动。

优选地,保持座四周卡设有棉盘。当整个针具在使用时,棉盘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针具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限制针体轻易弯曲和偏移。

优选地,棉盘底面设置有粘性结构。同样的,粘性结构的设置,通过粘性结构将棉盘粘接在患者皮肤上,可以使整个针具在不平整表面变得更加稳定。

优选地,保持座呈透明状。在操作时,操作人员可以直接穿过透明的保持座对针体进行观察,从而提高操作体验,防止针体插入错误位置,提高治疗效果。

优选地,下柱块底面通过可拆卸连接方式设置所述针体。通过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更换针体,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针体的长度需要一致,只能改变针体的粗细。

优选地,顶盖底面边缘凸设有卡环,所述卡环延伸至所述转动管体外壁。通过卡环能够对转动管体顶部进行限位,。

优选地,保持杆个数至少为两个。通过两个以上的保持杆对下柱块和上柱块进行导向限位,能够使得下柱块和上柱块移动得更加稳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中,通过整个针具的结构,能够使得操作人员轻松把握下针深度,从而能够关于下针深度制定针对性针灸方案,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在针体插入患者浅筋膜内后,通过支撑体底面与皮肤表面的支撑接触,有效防止针体轻易弯曲和偏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透视图;

图2为本发明加设棉盘后的结构透视图;

图3为本发明针体和刻度柱穿出后的结构透视图;

图4为本发明支撑主体的组成透视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图1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支撑主体,11-顶盖,111-上通口,112-卡环,12-保持座,121-下通口,122-棉盘,13-保持杆,2-转动管体,21-第一内螺纹,22-第二内螺纹,3-刻度柱,4-针体,5-上柱块,6-下柱块,7-卡位连接部,71-下连接管,711-环槽,72-上连接管,721-环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出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操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浅筋膜针灸用的针具,包括支撑主体1、转动管体2、刻度柱3和针体4,支撑主体1包括顶盖11和保持座12,转动管体2卡设在顶盖11和保持座12之间,转动管体2内壁上段开设有第一内螺纹21,转动管体2内壁下段开设有第二内螺纹22,第一内螺纹21与第二内螺纹22尺寸相同并且旋向相反,转动管体2内壁上段还设置有与第一内螺纹21配合的上柱块5,转动管体2内壁下段还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22配合的下柱块6,上柱块5顶面设置有刻度柱3,下柱块6底面设置有针体4;其中,顶盖11和保持座12之间竖直设置有位于转动管体2内部的保持杆13,保持杆13穿过下柱块6和上柱块5,下柱块6和上柱块5均能沿保持杆13表面移动;顶盖11上开通有上通口111,保持座12底部开设有下通口121,刻度柱3延伸进上通口111,针体4延伸进下通口121;刻度柱3上刻有刻度,当刻度柱3顶端与上通口111顶面高度相同时,针体4底端与下通口121底面高度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保持杆13中心线与下柱块6中心线不共线,保持杆13中心线与上柱块5中心线不共线。在使用过程中,在进行针法前,先根据患者浅筋膜厚度以及具体治疗目标,获得预设下针深度,然后操作人员一只手捏住支撑主体1的保持座12,此时刻度柱3顶端与上通口111顶面齐平,针体4底端与下通口121底面齐平,另一只手转动整个转动管体2,第一内螺纹21和第二内螺纹22沿相同方向旋转,同时由于转动管体2卡设在顶盖11和保持座12之间,导致转动管体2自身不会沿其轴向方向运动,因此,分别与第一内螺纹21和第二内螺纹22配合的上柱块5和下柱块6会产生相对位移,并且在保持杆13的作用下,上柱块5和下柱块6的周向转动被限制,从而让上柱块5和下柱块6沿整个转动管体2轴线方向运动,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内螺纹21和第二内螺纹22的旋向相反,上柱块5会向上运动,下柱块6会向下运动,由于第一内螺纹21和第二内螺纹22的尺寸相同,导致上柱块5和下柱块6的位移量相同,而针体4和刻度柱3分别设置在下柱块6和上柱块5上,因此针体4穿出下通口121底面长度与刻度柱3穿出上通口111长度相等,操作人员不断转动,通过刻度柱3上的刻度来判断其穿出长度与预设下针深度是否相等,若相等,此时针体4穿出长度即为预设下针深度,此时再将穿出的针体4对准下针位置,缓慢推送保持座12插,以使针体4插入下针位置,当皮肤与保持座12底面接触时,就会抑制推送过程,此时停止用力并结束本次下针过程,此时针体4插入深度即为预设下针深度;综上,通过整个针具的结构,能够使得操作人员轻松把握下针深度,从而能够关于下针深度制定针对性针灸方案,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在针体4插入患者浅筋膜内后,通过支撑体底面与皮肤表面的支撑接触,有效防止针体4轻易弯曲和偏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具体地,转动管体2底部与保持座12之间设置有卡位连接部7,卡位连接部7用于限制转动管体2与保持座12之间做相对转动之外的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卡位连接部7能够防止转动管体2偏移或平移,从而提高了整个针具的可靠性和结构强度。

具体地,卡位连接部7包括:设置在保持座12顶面的下连接管71;和设置在转动管体2底部的上连接管72;其中,上连接管72延伸并卡入下连接管71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连接管72延伸并卡入下连接管71内部,保证二者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同时限制多个自动度。

具体地,下连接管71内壁底部开设有环槽711,上连接管72底部外壁凸设有环条721,环条721卡设在环槽711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环条721卡设在环槽711内,从而限制保持座12与转动管体2之间的轴向相对移动。

具体地,保持座12四周卡设有棉盘122。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整个针具在使用时,棉盘122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针具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限制针体4轻易弯曲和偏移。

具体地,棉盘122底面设置有粘性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同样的,粘性结构的设置,通过粘性结构将棉盘122粘接在患者皮肤上,可以使整个针具在不平整表面变得更加稳定。

具体地,保持座12呈透明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操作时,操作人员可以直接穿过透明的保持座12对针体4进行观察,从而提高操作体验,防止针体4插入错误位置,提高治疗效果。

具体地,下柱块6底面通过可拆卸连接方式设置针体4。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可拆卸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更换针体4,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针体4的长度需要一致,只能改变针体4的粗细。

具体地,顶盖11底面边缘凸设有卡环112,卡环112延伸至转动管体2外壁。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卡环112能够对转动管体2顶部进行限位。

具体地,保持杆13个数至少为两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两个以上的保持杆13对下柱块6和上柱块5进行导向限位,能够使得下柱块6和上柱块5移动得更加稳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操作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