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属于交通安全技术领域。设备包括保护装置、映射装置和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其中,保护装置内设置映射装置,映射装置包括支撑杆和射灯,支撑杆一端设置于保护装置内,支撑杆另一端设置射灯,射灯投射预警指示图案,射灯连接于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连接道路监控设备。本发明将射灯用于隧道、地下停车场等特殊行驶环境,通过射灯的强聚光性极大的提高警示效果,提高安全预警效率,同时对车辆进行引导,降低二次事故发生的概率。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属于交通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道路交通安全一直是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隧道、地下停车场等特殊行驶环境发生的交通事故逐渐增多,其中因为事故预警措施不到位引发的二次事故明显增加,因此,降低二次事故发生率刻不容缓。

隧道和地下停车场等照明条件差、司机视野受限较大的地下工程更需要良好的安全预警装置,传统的事故警示装置需要在事故地点后方规定距离内安置三角警示牌。由于三角警示牌体积较小且使用频率较低,易被车主和过往车辆忽略,极大增加了二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交通事故安全预警措施亟待提高。

现有射灯主要用于娱乐领域,在商铺、舞台等场所进行照明、装饰或广告,使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而射灯聚光性强,用于隧道、地下停车场等特殊行驶环境能极大的提高警示效果,提高安全预警效率。

中国专利文件CN107331211A公开了一种高速公路隧道二次交通事故预警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基于隧道内交通流视频监测设备,实时采集交通流信息,判断是否发生交通事故;如果发生事故,计算当前交通流参数,得到交通事故地点精确位置,进行下一步;基于高速公路隧道内交通流参数对二次事故进行预警计算,得到最佳预警距离;由计算机发出指令,调节滑杆上LED屏位置;进行预警信息发布,提示驾驶员避让;然后返回第一步,如果事故处理未结束,则再次运行,如果事故处理结束,则关闭LED屏预警信息,恢复隧道内正常交通运行。该系统通过LED屏进行预警信息发布,提示驾驶员避让,但驾驶员驾驶过程中需要注意路况,很难详细观察LED屏的信息公示,预警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将射灯用于隧道、地下停车场等特殊行驶环境,通过射灯的强聚光性极大的提高警示效果,提高安全预警效率,同时对车辆进行引导,降低二次事故发生的概率。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包括保护装置、映射装置和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其中,

保护装置内设置映射装置,映射装置包括支撑杆和射灯,支撑杆一端设置于保护装置内,支撑杆另一端设置射灯,射灯投射预警指示图案,射灯连接于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连接道路监控设备。

优选的,支撑杆为伸缩杆,支撑杆一端通过支撑杆底座安装于保护装置内,支撑杆另一端设置支撑底座,支撑底座上设置旋转盘,旋转盘通过支杆连接射灯,支撑杆和旋转盘均连接于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通过支撑杆调节射灯的伸缩高度,通过旋转盘实现射灯的全方位照射。

进一步优选的,支撑杆伸缩长度为0.5-1m,满足映射范围要求。

优选的,映射装置数量与道路的车道数量一致,映射装置与道路的车道位置对应。

优选的,射灯映射方向与车辆行驶方向一致,映射的预警指示图案宽度与车道宽度一致,预警指示图案长度为4-5m。

优选的,预警指示图案为椭圆形图案,预警指示图案包括三种标志,三种标志分别为禁行标志、事故地点距离标志和车辆引导标志,禁行标志为红色标志,事故地点距离标志为白色标志,事故地点距离标志显示映射装置与事故发生地距离,车辆引导标志为白色标志,车辆引导标志引导车辆行驶至其它车道。

优选的,保护装置包括保护箱和底座,保护箱两侧设置底座,保护箱通过底座安装于行驶环境上方。

进一步优选的,保护箱下端面设置活动板,活动板通过滑轮和滑动轴连接保护箱,支撑杆伸出时,活动板打开,支撑杆回缩后,活动板关闭,保护映射装置。

优选的,保护箱侧面设置侧门,方便安装、拆卸、检查保护箱内部设备。

优选的,保护箱内设置电箱,电箱内设置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

上述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1)行驶环境顶端间隔50m安装设备,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连接监控设备;

(2)监控设备监测到事故发生时,活动板打开,支撑杆带动射灯伸出保护箱,射灯将预警指示图案投射于发生事故的车道路面;

(3)行驶车辆行驶至距离事故发生地200m时,射灯触发闪光提示功能,距离事故地距离越近预警指示图案颜色越深,增强警示效果;

(4)监控设备监测到事故处理完毕道路恢复通畅时,射灯停止投射预警指示图案,支撑杆带动射灯缩回保护箱,活动板关闭,设备处于静默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将射灯用于隧道、地下停车场等特殊行驶环境,通过射灯的强聚光性极大的提高警示效果,提高安全预警效率,同时对车辆进行引导,降低二次事故发生的概率。

2、本发明使用旋转盘及支撑杆提高设备的机动性和稳固性,使映射范围更广,减少了投射死角。

3、本发明实现射灯与监控设备结合,全方位监测交通事故,自动识别事故所在车道并根据交通状况智能调整预警指示图案以对车辆进行引导。

4、本发明安装在隧道时与消防供电共用线路,既能保证事故预警及车辆引导的效率,又减少了额外增设供电线路所需的成本。

5、本发明利用射灯强聚光的特点,能够重点突出映射信息,警示效果更佳,且射灯发射出的颜色接近自然光,能减少对驾驶员眼部的刺激。

6、本发明安装在隧道、地下停车场等照明条件差的行驶环境顶端,减少占地,节省地面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预警指示图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保护箱下端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2、安装孔洞;3、支撑杆;4、支撑底座;5、旋转盘;6、支杆;7、射灯;8、电箱;9、保护箱;10、活动板;11、侧门;12、车辆;13、预警指示图案;14、禁行标志;15、事故地点距离标志;16、车辆引导标志;17、行驶环境顶端;18、支撑杆底座;19、电箱底座;20、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21、行驶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包括保护装置、映射装置和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20,其中,

保护装置内设置映射装置,映射装置包括支撑杆3和射灯7,支撑杆3一端设置于保护装置内,支撑杆3另一端设置射灯7,射灯7投射预警指示图案13,射灯3连接于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20,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连接道路监控设备。

支撑杆3为伸缩杆,支撑杆3一端通过支撑杆底座18安装于保护装置内,支撑杆3另一端设置支撑底座4,支撑底座4上设置旋转盘5,旋转盘5通过支杆6连接射灯7,支撑杆3和旋转盘5均连接于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通过支撑杆调节射灯的伸缩高度,通过旋转盘实现射灯的全方位照射,旋转盘为市购常规自动控制转盘,连接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

支撑杆3伸缩长度为0.5m,满足映射范围要求。

映射装置数量与道路的车道数量一致,映射装置与道路的车道位置对应。

射灯7映射方向与车辆12行驶方向21一致,映射的预警指示图案13宽度与车道宽度一致,预警指示图案长度为4m。

预警指示图案13为椭圆形图案,预警指示图案包括三种标志,三种标志分别为禁行标志14、事故地点距离标志15和车辆引导标志16,禁行标志14为红色标志,事故地点距离标志15为白色标志,事故地点距离标志显示映射装置与事故发生地距离,车辆引导标志16为白色标志,车辆引导标志引导车辆行驶至其它车道。

保护装置包括保护箱9和底座1,保护箱两侧设置底座,保护箱通过底座安装于行驶环境上方。

保护箱9下端面设置活动板10,活动板通过滑轮和滑动轴连接保护箱,滑动轴为市购自动控制滑动轴,连接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支撑杆3伸出时,活动板10打开,支撑杆3回缩后,活动板10关闭,保护映射装置。

底座1通过螺钉螺母经安装孔洞2与行驶环境顶端17连接,电箱底座19和支撑杆底座18分别通过螺钉螺母经安装孔洞2与保护箱连接。

上述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1)行驶环境顶端17间隔50m安装设备,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连接监控设备;

(2)监控设备监测到事故发生时,活动板打开,支撑杆带动射灯伸出保护箱,射灯将预警指示图案投射于发生事故的车道路面;

(3)行驶车辆行驶至距离事故发生地200m时,射灯触发闪光提示功能,距离事故地距离越近预警指示图案颜色越深,增强警示效果;

(4)监控设备监测到事故处理完毕道路恢复通畅时,射灯停止投射预警指示图案,支撑杆带动射灯缩回保护箱,活动板关闭,设备处于静默状态。

实施例2:

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之处在于,支撑杆3伸缩长度为1m,预警指示图案长度为5m,保护箱侧面设置侧门11,方便安装、拆卸、检查保护箱内部设备。

实施例3:

一种基于射灯的交通事故安全预警及车辆导向设备,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之处在于,保护箱9内设置电箱8,电箱8通过电箱底座19安装于保护箱9内,电箱内设置计算机终端控制系统。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