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甘薯育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所述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包括:选地,整地做畦,选苗栽植,搭建大棚,越冬管理,育苗管理。本发明把收、贮、育连为一体,既能避免甘薯冬季储藏越冬易造成的腐烂、鼠害等损失,又降低甘薯的育苗成本,同时还延长甘薯苗的供货期,提高开春的甘薯育苗数量与质量,提升育苗的经济效益。同时,本发明省工省力,省去甘薯挖出与种植的人工费用,省去储藏甘薯的场地;避免甘薯采收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降低甘薯储藏期易造成的冻害、冷害、鼠害、病害等损失,提高甘薯的数量和质量,增加育苗数量;甘薯留地越冬,根系庞大发苗较早,延长了整个供货期,增加了薯苗数量,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效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99783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2110436804.6

  • 申请日2021-04-22

  • 分类号A01G22/55(20180101);A01G13/02(20060101);A01G9/14(20060101);A01G2/10(20180101);A01B79/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401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蓝晓玉

  • 地址 317000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七一河路57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34:1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甘薯育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甘薯具有稳定高产、适应性强的特点,非常适宜边际土地种植,种植面积也非常宽广;另因其富含淀粉、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以及各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加工产品最丰富的原料作物,粮饲皆用。在浙南地区,农户常用的还是传统的种薯育苗方法,将秋季收获的甘薯通过储藏,在翌年春季排种到苗床上培育甘薯薯苗,这种育苗方法,甘薯易在采收过程中造成挖伤、碰伤等机械损伤,从而在储藏期易遭受病害侵染而引起腐烂;另外,甘薯性喜温,抗寒性较弱,储藏期间易受低温冷害与冻害,出现变腐变烂现象并伴随着干腐病、软腐病、黑斑病等病害的发生。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采用传统的种薯育苗方法,甘薯易在采收过程中造成挖伤、碰伤等机械损伤,从而在储藏期易遭受病害侵染而引起腐烂;另外,甘薯性喜温,抗寒性较弱,储藏期间易受低温冷害与冻害,出现变腐变烂现象并伴随着干腐病、软腐病、黑斑病等病害的发生。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一是农户的传统耕作习惯很难改变;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精准控制留种田内甘薯的发芽时间,这要求育苗者具备极高的甘薯休眠与催芽控制技术,若过迟发芽,则薯苗供应不上,易错过甘薯栽插旺季,若过早发芽,则供过于需,易造成薯苗大量浪费;三是越冬期间,大棚内的温度不易控制,特别是恶劣天气下大棚的保温增温,譬如寒潮天气,如果棚内温度降到10℃以下,甘薯会发生冷害,若再持续降低到2℃以下,则发生冻害。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本发明在早育苗、育壮苗、多育苗的基础上,为甘薯的丰产提供了保障,一是采用甘薯留田不挖的方式,既避免了采收中甘薯的机械损伤、损失,又解决了秋收和春耕农忙季节经常出现的人力紧缺问题,省工、节本;二是留田的甘薯根系发达,提高了薯苗的质量,提早了上市时间,延长了供货期,进而提升了种植效益,对推动本地区甘薯高产育苗技术的进步、甘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在农业发展中,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思路,才能不断实现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而利用甘薯留田育苗技术,聚焦农业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高竞争力发展,为农民增收铺路,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适宜浙南地区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所述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地: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度达30cm、排水性能良好、肥力中上、连续3年未种植过甘薯的轮作田块作为留种田;

步骤二,整地做畦:翻耕土地,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平整土地,南北走向做畦,开好畦沟;

步骤三,选苗栽植: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

步骤四,搭建大棚: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

步骤五,越冬管理: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

步骤六,育苗管理: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揭膜通风,3月初即可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

进一步,步骤二中,所述整地做畦,包括:

翻耕土地,深翻15-20cm,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放置20天后,平整土地,每块留种田2条畦,南北走向做畦,畦宽和长可视地形和育苗数量而定,设定畦宽1.2-2m,开好畦沟。

进一步,步骤三中,所述选苗栽植,包括:

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下5-10cm深处,株距20-30cm,每亩扦插2200株,做好甘薯生长期的肥水和病虫害管理。

进一步,步骤四中,所述搭建大棚,包括:

在霜降前后或气温低于10℃之前,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大棚宽和长可视畦和育苗数量而定,顶高1.8-2m,肩顶高1m,外覆1层厚0.08-0.10mm的塑料薄膜。

进一步,步骤五中,所述越冬管理,包括:

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

进一步,步骤五中,所述越冬管理,还包括:

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注意大棚的通风排湿和保温增温,低温期间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10℃,遇寒潮天气时要在薯块上面加覆一层塑料薄膜;晴暖天气,棚内气温稳定在25℃以上时,要及时揭膜通风,选择上午9点后在背风面揭膜开棚,下午4点30分前覆膜闭棚。

进一步,步骤五中,所述越冬管理,还包括:

控制大棚漏风跑热,薄膜结合处要贴紧,与地面接触的封土要实,逢大风和雨雪灾害天气时,及时检查棚膜是否破损,遇破口及时修复。

进一步,步骤六中,所述育苗管理,包括:

翌年1月中下旬,浇透床土,一周后即可出苗;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晴暖天气棚内温度高于35℃后要揭膜通风;剪苗前3-5天,开始白天揭膜炼苗,夜间覆膜保温。

进一步,步骤六中,所述育苗管理,还包括:

薯苗长到20-25cm时,及时剪苗;3月初即可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剪苗时保留3-5cm以上的基部,等伤口愈合后再进行浇水和追肥。

进一步,步骤六中,所述育苗管理,还包括:

追肥的数量、方法、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育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直接撒施或兑水稀释后浇施的方法,肥料种类以尿素在内的氮肥为主。

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可以减少贮藏烂种、育苗烂床情况,可提纯良种加快繁殖,减轻病害,为适时栽植提供薯苗。本发明把收、贮、育连为一体,既避免甘薯冬季储藏越冬易造成的腐烂、鼠害等损失,又降低甘薯的育苗成本,同时还延长了甘薯苗的供货期,提高了开春的甘薯育苗数量与质量,提升了育苗的经济效益。

同时,本发明提供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省工省力,省去甘薯挖出与种植的人工费用,省去储藏甘薯的场地;避免甘薯采收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降低甘薯储藏期易造成的冻害、冷害、鼠害、病害等损失,提高甘薯的数量和质量,增加育苗数量;甘薯留地越冬,根系庞大发苗较早,延长了整个供货期,增加了薯苗数量,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甘薯留田育苗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选地: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度达30cm、排水性能良好、肥力中上、连续3年未种植过甘薯的轮作田块作为留种田;

S102,整地做畦:翻耕土地,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平整土地,南北走向做畦,开好畦沟;

S103,选苗栽植: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

S104,搭建大棚: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

S105,越冬管理: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

S106,育苗管理: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揭膜通风,3月初即可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针对现有育苗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宜浙南地区的甘薯留田的育苗方法,该方法把收、贮、育连为一体,既避免甘薯冬季储藏越冬易造成的腐烂、鼠害等损失,又降低甘薯的育苗成本,同时还延长了甘薯苗的供货期,提高了开春的甘薯育苗数量与质量,提升了育苗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宜浙南地区的甘薯留田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度达30cm左右、排水性能良好、肥力中上、连续3年未种植过甘薯的轮作田块作为留种田。

2、整地做畦:翻耕土地,深翻15-20cm,翻耕时掺入石灰氮作基肥和消毒土壤使用,放置20天后,平整土地,每块留种田2条畦,南北走向做畦,畦宽和长可视地形和育苗数量而定,一般畦宽1.2-2m左右,开好畦沟。

3、选苗栽植:5月底6月初,选择长20-25cm的粗壮无病薯苗进行扦插,将茎节成45度斜插入土层下5-10cm深处,株距20-30cm,每亩扦插2200株,做好甘薯生长期的肥水和病虫害管理。

4、搭建大棚:在霜降前后或气温低于10℃之前,按每块留种田2条畦的标准,在留种田四周开好围沟,用毛竹搭建南北走向的拱形大棚,大棚宽和长可视畦和育苗数量而定,顶高1.8-2m,肩顶高约1m,外覆1层厚0.08-0.10mm的塑料薄膜。

5、越冬管理:大棚盖好后,齐地割除甘薯的地上茎蔓,留地下薯块在田里越冬。越冬期间,保持床土干燥,注意大棚的通风排湿和保温增温,低温期间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10℃,遇寒潮天气时要在薯块上面加覆一层塑料薄膜;晴暖天气,棚内气温稳定在25℃以上时,要及时揭膜通风,选择上午9点后在背风面揭膜开棚,下午4点30分前覆膜闭棚。控制大棚漏风跑热,薄膜结合处要贴紧,与地面接触的封土要实,逢大风和雨雪等灾害天气时,要及时检查棚膜是否破损,遇破口要及时修复,确保薯块安全越冬。

6、育苗管理:翌年1月中下旬,浇透床土,一周后即可出苗,出苗后,小水勤浇保持苗床适当湿润,晴暖天气棚内温度高于35℃后要揭膜通风,剪苗前3-5天,开始白天揭膜炼苗,夜间覆膜保温,薯苗长到20-25cm时,要及时剪苗,3月初左右即可开始剪苗到大棚栽植,剪苗时保留3-5cm以上的基部,等伤口愈合后再进行浇水和追肥,追肥的数量、方法、次数和时间要根据育苗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直接撒施或兑水稀释后浇施的方法,肥料种类以尿素等氮肥为主。

其它管理方法同常规薯苗培育方法。

实施例2

根据调查,本地农户广泛使用的传统种薯育苗方法,易受气候条件制约,造成推迟育苗而带来扦插季节推迟,出现地等苗的现象,从而延误了农时,影响甘薯早插增产优势的发挥。而甘薯留地育苗方法可克服以上问题,一是甘薯原根系庞大,发苗较早,在3月初就可提供早插苗,较传统种薯育苗方法可提前1个多月供苗,二是留田期的大棚越冬管理,能在扦插适期提供足够的薯苗,理论亩产苗量可达35万株以上,比传统种薯育苗方法的亩产量多达3倍。因此,本发明可适时提供早插苗,增加繁育的苗量。

实施例3

根据对温岭市箬横镇和石桥头镇两种不同育苗方法的成本、效益调查,甘薯按1.7元/kg的价格计算,传统种薯育苗每亩成本4280元,收入11200元,亩利润6920元;而甘薯留地育苗的每亩成本为4860元,收入45500元,亩利润40640元,虽然甘薯留地育苗的亩成本比传统种薯育苗高580元,但亩经济效益反而增加了33720元,其增加利润部分主要靠薯苗数量与扦插前期苗价高来实现。因此,本发明可显著提高育苗经济效益。

实施例4:试验

试验甘薯品种为广优,试验时间:2020年2-6月,试验目的:在相邻的试验田块上,比较2种不同育苗方法之间薯苗的抗病性。

试验内容:调查薯苗的茎基部病害发生情况,计算病苗率。结果发现,在4月底至6月初这个甘薯栽插旺季,使用传统种薯育苗方法育出的薯苗有茎基部病害发生,且病苗率随着育苗期的延长而上升,使用甘薯留地育苗方法育出的薯苗则没有茎基部病害发生,显著降低苗床甘薯茎基部病害的发病率(见表1)。

表1 比较甘薯2种育苗方法的薯苗茎基部病害发生情况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