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控制器、全景天窗控制器及全景天窗系统

控制器、全景天窗控制器及全景天窗系统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电路板;单片机微控制单元,其设置在电路板上;第一继电器驱动器,其与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并驱动与电路板靠近设置的第一马达;第二继电器驱动器,其与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并驱动第二马达,第二马达设置成比第一马达远离电路板;第一传感器,其设置在电路板上;第二传感器,其设置在第二马达旁边,并与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其中,单片机微控制单元接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的信号,响应用户的指令,并分别控制第一继电器驱动器和第二继电器驱动器的运行。本发明的控制器免去两个驱动模块分别通过Lin总线控制来互相协调彼此位置的方式,节省了汽车总线控制资源,降低了成本,减轻了控制器重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94719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77727.7

  • 发明设计人 屈年鹤;王晓明;

    申请日2013-11-20

  • 分类号G05B19/042(20060101);B60J7/057(20060101);H02P5/68(20060101);

  • 代理机构44503 深圳尚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文蓉

  • 地址 518125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新二工业村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22:4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控制器、全景天窗控制器及全景天窗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的迅猛发展,现代汽车中电控单元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些电控单元大致可分成动力传动装置控制(如发动机控制和变速控制)、底盘控制(如汽车防抱死系统ABS)和车身控制三类。其中车身控制模块BCM(Body Control Module)主要用来提高驾驶的方便性和乘坐的舒适性。该系统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灯光控制、车门车窗控制、座位控制、气候(空调)控制、仪表盘显示等,与其他模块共同承担整车的性能与安全的实现,为驾驶带来更多的智能与舒适。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车身电子设备在车身得到应用,使得BCM控制对象更多。各电子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随之越来越多,一个信息可同时供许多部件使用,这要求BCM的数据通信功能越来越强。单一集中式BCM很难完成越来越庞大的功能,使得BCM朝总线式、网络的趋势发展。Lin总线控制也常常应用于BCM通信中。在通信量不大,速率要求不高的低端控制,如自动雨刮及车门防夹功能的实现都是由Lin总线完成。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配置全景天窗,这种全景天窗一般包括天窗和遮阳板。由于全景天窗尺寸位置原因,在天窗执行开闭动作时,遮阳板需要执行一定的协调动作,以便天窗顺利开闭。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天窗和遮阳板各使用独立的天窗控制单元SCU(SunroofController Unit)控制,两个SCU通过Lin总线控制对全景天窗进行驱动。在开启和关闭天窗时,相应SCU通过Lin总线对遮阳板进行驱动,保证遮阳板的位置不与天窗的运动轨迹冲突。这样一来,Lin总线控制系统复杂程度增加。天窗和遮阳板各自使用独立的驱动系统,系统稳定性降低,成本增加。同时出于成本的考虑,汽车的天窗和遮阳板各自的SCU形状相似,操作人员在装配时时常发生误操作,将两个SCU装反。有鉴于此,需要研发一种新型简单而精确的控制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天窗控制系统天窗玻璃和遮阳板之间需要用Lin总线控制来协调运行的不足,提供一种控制器、全景天窗控制器及全景天窗系统。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控制器,包括:电路板;单片机微控制单元,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第一继电器驱动器,其与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并驱动与所述电路板靠近设置的第一马达;第二继电器驱动器,其与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并驱动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设置成比第一马达远离电路板;第一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第二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马达旁边,并与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其中,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接收所述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的信号,响应用户的指令,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继电器驱动器和第二继电器驱动器的运行。

较佳地,所述第一传感器感应所述第一马达的信号,并且通过所述电路板的印刷电路将所述信号传递至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并且所述第二传感器感应来自所述第二马达的信号,并将所述信号远程传输到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

较佳地,所述控制器,还包括LIN总线控制模块,并通过LIN协议接收控制信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全景天窗控制器,包括:电路板;单片机微控制单元,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第一继电器驱动器,用于控制天窗玻璃,其与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并驱动与所述电路板靠近设置的第一马达;第二继电器驱动器,用于控制遮阳板,其与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并驱动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设置成比第一马达远离电路板;第一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靠近所述第一马达设置;第二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马达旁边,并与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其中,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接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的信号,响应用户的指令,并分别控制第一继电器驱动器和第二继电器驱动器的运行。

较佳地,所述第一传感器感应所述第一马达的位置信号,并且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印刷电路将所述信号传送到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并且所述第二传感器感应所述第二马达的位置信号,并将所述信号远程传输到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

较佳地,所述全景天窗控制器,还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其中所述第一继电器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一继电器以控制所述第一马达,并且所述第二继电器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继电器以控制所述第二马达。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全景天窗系统,包括:用户界面;天窗玻璃;遮阳板;用于驱动天窗玻璃的第一马达;用于驱动遮阳板的第二马达;驱动模块,其包括布置在电路板上的单片机微控制单元;第一继电器驱动器,其与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并驱动与电路板靠近设置的第一马达;第二继电器驱动器,其与单片机微控制单元连接并驱动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设置成比第一马达远离电路板;第一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靠近所述第一马达设置;第二传感器,其通过信号线耦接至驱动模块的单片机微控制单元;其中,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接收来自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信号,响应来自用户界面的指令,并分别控制第一继电器驱动器和第二继电器驱动器的运行。

较佳地,所述第一传感器感应所述第一马达的位置信号,并且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印刷电路将所述天窗玻璃的位置信号传递至所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并且第二传感器感应第二马达的位置信号,并将遮阳板的位置信号远程传输到单片机微控制单元。

较佳地,所述全景天窗系统,还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其中所述第一继电器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一继电器以控制所述第一马达,并且所述第二继电器驱动器驱动所述第二继电器以控制所述第二马达。

较佳地,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包括位置传感器。

较佳地,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包括方向传感器。

较佳地,所述全景天窗系统,还包括LIN总线控制模块,并通过LIN协议接收控制信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器,包括微控制单元和与之连接的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和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微控制单元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第一驱动器用以驱动靠近电路板的一个第一马达,第二驱动器用以驱动远离元电路板的一个第二马达。第二马达旁设置一个通过信号线与所述电路板上微控制单元連接的第二传感器。其中,微控制单元通过第一和第二传感器接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传输的信号,响应用户指令,控制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的运行。

较佳地,第一传感器感应第一马达并向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印刷电路传输信号,所述第二传感器感应第二马达并向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信号线远程传输信号。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汽车天窗控制器,包括微控制单元和与之连接的控制汽车天窗的第一驱动器、控制汽车遮阳板的第二驱动器和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微控制单元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第一驱动器用以驱动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个第一马达,第二驱动器用以驱动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个第二马达。第二马达旁设置一个通过信号线与所述电路板上微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传感器,其中,所述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和第二传感器接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传输的信号,响应用户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的运行。

较佳地,所述第一传感器感应所述第一马达并向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印刷电路传输天窗位置信号,所述第二传感器感应所述第二马达并向所述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信号线远程传输遮阳板信号。

较佳地,还包括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一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一继电器驱动所述第一马达的运行,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二继电器驱动所述第二马达的运行。

较佳地,还包括第一场效应管和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一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一场效应管驱动所述第一马达的运行,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所述第二场效应管驱动所述第二马达的运行。

较佳地,所述汽车天窗控制器还包括Lin总线控制模块,并通过Lin协议接收控制信号。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汽车天窗控制系统,包括:用户界面、汽车天窗、汽车遮阳板;驱动汽车天窗的第一马达和驱动汽车遮阳板的第二马达;驱动模块,包括第一传感单元、微控制单元和与之连接的控制第一马达的第一驱动器和控制第二马达的第二驱动器,所述第一传感单元和微控制单元设置在同一电路板上并靠近第一马达设置;传感模块,包括通过信号线与所述驱动模块中的微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传感单元。其中,所述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分别接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传输的信号,响应用户指令,控制所述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的运行。

较佳地,所述第一传感器感应第一马达并向所述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电路板上的印刷电路传输天窗位置信号,所述第二传感器感应第二马达并向所述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信号线远程传输遮阳板信号。

较佳地,所述驱动模块还包括第一驱动器、第一继电器、第二驱动器和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一驱动器通过第一继电器驱动第一马达,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第二继电器驱动第二马达。

较佳地,所述驱动模块还包括第一驱动器、第一场效应管、第二驱动器和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一驱动器通过第一场效应管驱动第一马达,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第二场效应管驱动第二马达。

较佳地,所述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各自包括位置传感器,分别向所述微控制单元传递所述汽车天窗和所述汽车遮阳板的位置信号。

较佳地,所述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还各自包括方向传感器,分别向所述微控制单元传递所述汽车天窗和述汽车遮阳板的运动方向信号。

较佳地,所述用户界面还包括Lin总线控制模块,并通过Lin协议接收控制信号。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汽车天窗系统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设置在汽车天窗附近的一个微控制单元发出第一指令;微控制单元通过设置在与微控制单元同一电路板中的第一传感器获取汽车天窗的位置信息;微控制单元通过与电路板上微控制单元通过信号线连接的第二传感器远程获取汽车遮阳板的位置信息;对汽车天窗和汽车遮阳板的位置信息在所述微控制单元中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分别对汽车天窗和汽车遮阳板进行驱动操作。

较佳地,所述根据判断结果分别对汽车天窗和汽车遮阳板进行驱动操作步骤包括:当对汽车遮阳板执行关闭动作时,若汽车遮阳板位置不滞后于汽车天窗位置,则同时驱动关闭汽车天窗与汽车遮阳板;若汽车遮阳板位置滞后于汽车天窗位置,则仅驱动关闭汽车遮阳板。

较佳地,所述根据判断结果对汽车天窗和汽车遮阳板执行操作步骤包括:当对汽车天窗执行开启动作时,若汽车天窗位置不滞后于汽车遮阳板位置,则同时驱动开启汽车天窗与汽车遮阳板;若汽车天窗位置滞后于汽车遮阳板位置,则仅驱动开启汽车天窗。

较佳地,所述根据判断结果对汽车天窗和汽车遮阳板执行操作步骤进一步包括:当汽车天窗达到全开位置时,仅执行开启遮阳板。

本发明中,上述优选条件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施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能够实现天窗玻璃和遮阳板之间的互相协调,避免位置冲突的尴尬。该发明仅需要将一个驱动模块制成集成电路板组件,另一个驱动模块直接向前一驱动模块输入信号,达到互相协调的功能,这样就免去两个驱动模块分别通过Lin总线控制来互相协调彼此位置的控制方式,节省了汽车总线控制资源,增加了可靠性,降低了成本,减轻了控制器重量。同时,由于两个模块尺寸差异较大,减少了工作人员装配时出现误差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a~图1d是汽车全景天窗的天窗和遮阳板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下的汽车天窗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下的控制器接受指令打开天窗玻璃的逻辑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下的控制器接受指令关闭遮阳板的逻辑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说明书及附图中,具有类似结构或功能的元件将用相同的元件符号表示。可以理解,附图仅为提供参考与说明使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或对本发明进行穷尽性的说明,也不是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

图1示出了汽车全景天窗的天窗玻璃和遮阳板的运行关系。车壳10上安装天窗玻璃和遮阳板20,天窗玻璃分为可动玻璃30和不可动玻璃40两部分。可动玻璃30和遮阳板20均受到马达驱动。一般来说,使用者的用户界面可以包括四个按键或开关:开启天窗、关闭天窗、开启遮阳板、关闭遮阳板。在可动玻璃30和遮阳板20之间位置不冲突或互相干扰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按下相应的按键或开关,对可动玻璃30或遮阳板20单独发出指令,可动玻璃30或遮阳板20各自执行移动动作。

原则上,可动玻璃30由关闭位置最初打开时,需要遮阳板20同时移动一小段距离,以免位置冲突或互相干扰。因此可动玻璃30在起翘时,遮阳板20相应地同时开始移动。可动玻璃30在平行移动时,遮阳板20若与之处于相同位置,则必须同步移动,以防止遮阳板20单独暴露在外界。

如图1a所示,可动玻璃30和遮阳板20均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可动玻璃30与不可动玻璃40大致处于一个平面,并与遮阳板20重叠和基本平行。

如图1b所示,当使用者发出开启天窗指令。遮阳板20移动一预定距离,达到图1b所示的位置。可动玻璃30同时逐渐起翘,从而能够达到一预定倾斜位置。

如图1c所示,当使用者继续发出开启天窗指令,可动玻璃30进一步打开,移动至不可动玻璃40的上方。遮阳板20同步移动至不可动玻璃40下方的半开状态。

如图1d所示,当使用者仍然发出开启天窗指令,可动玻璃30已经开启到极限位置,不再移动。遮阳板20则继续移动至全开位置,从而使车厢内得到更多的阳光。这样,使用者就不必将手指由开启天窗按键移到开启遮阳板按键,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可以理解地,用户在可动玻璃30打开到极限位置后,松开开启天窗按键,按下开启遮阳板按键,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操作目的。

这样,使用者在用户界面上只需按下一个开启天窗键,遮阳板20随着可动玻璃30的移动而执行相应的动作,避免了用户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遮阳板和可动玻璃位置冲突的尴尬。

反之,当用户在天窗全开时,在用户界面上按下关闭遮阳板按键,遮阳板20和可动玻璃30的相应动作与图1a~图1d相反,遮阳板20先行移动到半开位置;随后遮阳板20和可动玻璃30一起同步移动至关闭位置。

出于描述方便的目的,本文定义可动玻璃30由全闭到全开位置(图1c位置)之前为第一区域;可动玻璃30到达全开位置(图1c位置)时视为不在第一区域;遮阳板20由全闭到半开(图1c位置)之前也为第一区域;遮阳板20由半开到全开(图1d位置)为第二区域。

在开启天窗时,遮阳板20应先于可动玻璃30开启。也就是说,开启天窗时,当可动玻璃30开启到某一位置,则此时遮阳板20的位置至少应超前于此时可动玻璃30沿开启方向的位置。可动玻璃30和遮阳板20的开启程度相同时,可以称为可动玻璃30位置同步于遮阳板20位置(即可动玻璃30位置不滞后于遮阳板20位置);遮阳板20的开启程度大于可动玻璃30的开启程度时,称为可动玻璃30滞后于遮阳板20的位置。

同样的,在关闭天窗时,遮阳板20应晚于可动玻璃30关闭。也就是说,关闭天窗时,当可动玻璃30关闭到某一位置,则此时遮阳板20的位置至少应落后于此时可动玻璃30沿关闭方向的位置。可动玻璃30和遮阳板20的开启程度相同时,可以称为遮阳板20位置同步于可动玻璃30位置(即可动玻璃30位置不滞后于遮阳板20位置);遮阳板20的关闭程度小于可动玻璃30的关闭程度时,称为遮阳板20滞后于可动玻璃30的位置。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下的汽车天窗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仅示出汽车天窗控制系统中为描述结构所需要的必要的元件。例如,汽车天窗控制系统还包括电源管理模块,对控制器的电源进行管理。在该实施例中,汽车天窗控制系统包括用户界面170,控制器、或控制模块、或驱动模块100、天窗驱动马达140,遮阳板驱动马达240,和遮阳板传感模块200。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00可以包括电路板180,及其上设置的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天窗玻璃继电器驱动器122,遮阳板继电器驱动器124,天窗玻璃继电器132,遮阳板继电器134,和天窗传感单元150。天窗玻璃继电器驱动器122和遮阳板继电器驱动器124与微控制单元110的端口连接,還分別与天窗玻璃继电器132和遮阳板继电器134连接。

驱动模块100设置在靠近天窗驱动马达140的位置。这样驱动模块100上的天窗传感单元150能够直接获取天窗驱动马达140的转动信号,从而获取汽车天窗可动玻璃30的位置信号,进而将可动玻璃30的位置信号通过电路板上的印刷电路向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传输。驱动模块100中的天窗玻璃继电器132能够驱动天窗玻璃马达140正向或反向转动,从而驱动可动玻璃30开启或关闭。天窗传感单元150具体包括位置传感器152和方向传感器154,将可动玻璃30的位置和移动方向信息传输给微控制单元110。

遮阳板传感模块200主要包括遮阳板传感单元250。驱动模块100中的遮阳板继电器134能够驱动遮阳板马达240正向或反向转动,从而驱动遮阳板20开启或关闭。遮阳板传感单元250设置在遮阳板20处,同样具体包括位置传感器252和方向传感器254。与天窗传感单元150不同的是,遮阳板传感模块200中的遮阳板传感单元250未安裝在驱动模块100中,需通过信号线将遮阳板20的位置和移动方向信息远程传输给驱动模块100中的微控制单元110。信号线可以是模拟信号线,也可以是数字信号线,具体选择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驱动模块100还包括Lin控制模块160,从而使驱动模块100能够通过Lin总线控制方式直接接收指令并对天窗进行控制。可以理解地,Lin总线模块也可以经过用户界面对可动玻璃30和遮阳板20进行控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对天窗玻璃马达140和遮阳板马达240的控制方式形式可多样。例如,微控制单元110还可通过场效应管对马达进行控制。具体控制方式形式应根据马达种类和控制方式的设计而调整。天窗传感单元150和遮阳板传感单元250可以仅包括位置和移动方向传感器,也可以根据需要加入更多类型的传感器。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下的控制器接受指令开启天窗的逻辑流程图。在该实施例中,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接收天窗玻璃传感单元150和遮阳板传感单元250的信号,结合当前的用户指令进行判断,对马达140和240发出相应的驱动指令。

在步骤310中,驱动控制模块100中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接受用户开启天窗的指令。随后在步骤320中,驱动控制模块100中天窗传感单元150对可动玻璃30的位置进行监测并将位置信号通过印刷电路直接传输到同在驱动控制模块100中的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当可动玻璃30处于天窗第一区域(由全闭到全开之前位置)时,进入步骤330进行下一个判断。当可动玻璃30不处于天窗第一区域(即可动玻璃30处于全开位置)时,进入步骤360结束动作或仅驱动开启遮阳板20。

在步骤330中,遮阳板传感模块200中的遮阳板传感单元250通过信号线将遮阳板20位置信号传输到驱动模块100中的微控制单元110。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判断可动玻璃30位置是否同步于遮阳板20,若可动玻璃30位置同步(不滞后)于遮阳板20,则进入步骤340,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同时指令驱动打开可动玻璃30和遮阳板20。若可动玻璃30位置滞后于遮阳板20,则进入步骤350,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指令驱动开启可动玻璃30。第一传感器将可动玻璃30的位置信号不断回馈到微控制单元110,反复进入步骤320和步骤330进行判断。当遮阳板20位置同步于天窗玻璃30位置时,步骤330经过判断进入步骤340,同时开启天窗玻璃30和遮阳板20。可以理解地,若是遮阳板20初始处于半开至全开位置之间,则可动玻璃30将持续步骤350下的动作直至完全开启。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下的控制器接受指令关闭遮阳板20的逻辑流程图。在该实施例中,单片机微控制单元110直接接收同在驱动模块100中的天窗玻璃传感单元150和通过信号线接收遮阳板传感模块200中的遮阳板传感单元250的信号,结合当前的用户指令进行判断,对马达140和240发出相应的驱动指令。

在步骤410中,驱动模块100中微控制单元110接受用户关闭遮阳板20的指令。随后在步骤420中,遮阳板传感模块200中的遮阳板传感单元250检测遮阳板20的位置并通过信号线将遮阳板20位置信号传输到在驱动模块100中的微控制单元110。当遮阳板20处于第二区域(在半开与全开之间)时,进入步骤450,驱动模块100驱动马达240关闭遮阳板。当遮阳板20处于第一区域(在全闭与半开之间)时,进入步骤430进行判断。

在步骤430中,天窗传感单元150对可动玻璃30的位置进行检测并将位置信号直接传输到同在驱动模块100中的微控制单元110。当遮阳板20位置同步(不滞后)于可动玻璃30时,进入步骤440,微控制单元110指令驱动器122和124分別驱动马达140和240执行关闭可动玻璃30和遮阳板20。当遮阳板20位置滞后于可动玻璃30时,则进入步骤450,微控制单元110仅指令驱动器124驱动马达240关闭遮阳板20。传感器将遮阳板20的位置信号不断回馈到微控制单元110,反复进入步骤420和步骤430进行判断。当遮阳板20位置同步于天窗玻璃30位置时,步骤430经过判断进入步骤440,同时关闭天窗玻璃30和遮阳板20。可以理解地,若是天窗玻璃30初始处于关闭状态,则遮阳板20将持续步骤450下的动作直至完全关闭。这样,本发明通过一个天窗驱动模块100和一个遮阳板驱动模块200就达到了控制天窗开启和关闭的功能,同时能够实现可动玻璃30和遮阳板20之间的互相协调。更重要的是,该发明实施例仅需要将天窗驱动模块100制成集成电路板组件,遮阳板驱动模块200直接向天窗驱动模块100输入信号,达到互相协调的功能。直接通过向天窗驱动模块100发送指令即可驱动遮阳板20运行。这样就不用两个驱动模块分别通过Lin总线控制来互相协调彼此位置,节省了汽车总线控制资源,增加了可靠性,降低了成本,减轻了控制器重量。同时,由于两个模块尺寸差异较大,减少了工作人员装配时出现误差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天窗驱动模块100上设置Lin控制模块160,这样可以通过Lin总线直接对天窗驱动模块100进行远程操作,使天窗系统和其它汽车系统成为一体,协调运行。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揭示的控制器原理不仅可以应用在汽车天窗系统上,同样可以应用在其它两个系统需要进行协调运行的设备,例如车灯系统等等。同样可以理解,天窗驱动模块100和遮阳板控制模块200的角色可以互换,即将集成电路板组件设置为遮阳板驱动模块,该模块对天窗玻璃驱动模块进行驱动。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例如,第一传感单150元还可以通过印刷电路以外的短程传输方式将第一马达140的位置信号传输到微控制单元110,用户界面170也可能应用别的按键形式,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构思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