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生态茶园的构建方法

一种生态茶园的构建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茶园的构建方法,包括步骤:S1、确定茶园内草类植物的分布情况,S2、播种有益杂草,S3、有益杂草的收割;在经过步骤S1~S3等步骤的构建后,去除茶园中的恶性杂草,并补种有益杂草,基本消除了恶性杂草对茶园的土壤质量及茶树生长造成的危害,未引入茶园中没有的其他物种,保持了茶园的合理生态化,缩短了茶园生态系统自行修复的周期。本发明以茶园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因地制宜,对茶园中的恶性杂草进行去除,并补种有益杂草,形成了以有益杂草为主要草类植物的、较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自循环能力的生态茶园系统,长远来看减少了茶园的维护成本,减少了除草剂等化学制剂的使用,增加了茶园的收益,美化了茶园。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91356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53939.1

  • 申请日2021-02-04

  • 分类号A01G17/00(20060101);A01G22/00(20180101);A01G20/00(20180101);

  • 代理机构33246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沈涛

  • 地址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陆王路76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21:0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茶园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茶园的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茶园种植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为保证茶树的营养供给,需在茶园中施用化肥,施用化肥虽然能够短期之内改善茶叶的品质,但长期施用化肥后茶园的土壤及生态环境会遭到严重破坏,最终严重制约茶叶的产量及品质。因此,采用减少或不使用化肥的、较为环保的、生态化的茶园建设方法,来实现茶园的水土保持并维护茶园的生态平衡,定会对提升茶叶的品质、增加茶叶的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申请号为CN201410801525.5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生物多样性茶园构建方法,即在茶园内通过种植水冬瓜、留养乔木型茶树达到茶园的遮荫作用;还在茶园内套种菌类、豆类、白萝卜等绿肥作物,提高土壤肥力;同时采用农业和生物的措施来防治茶园病虫草害。使茶园呈现出上层水冬瓜遮荫树,中层乔木型古茶树、下层生态茶园、底层杂草绿肥的立体生态群落结构,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该发明解决了茶园施用农药、化肥等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生物多样性下降,茶叶食品安全受到危害等问题。提高茶园产量,保障茶叶质量,茶叶品质到达有机化。申请号为CN201210267873.X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山地茶园种草放牧山羊的方法;该发明基于茶叶种植及山羊养殖业的现状,以牧草为纽带,将种茶与养羊有机结合,形成产业链;该发明通过茶园里种植优良牧草,放牧饲养山羊技术的应用,解决水土流失、茶叶产量低、品质差、山羊养殖效益低等问题,实现综合循环利用、丰产优质、高效产出、保护生态、节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茶园套种植物或套养畜禽现已成为构建生态茶园较为普遍的方法。然而,向茶园小生态系统中引入外来的物种,势必会对茶园的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茶园生态平衡的恢复周期较长;此外,茶园中套养畜禽,虽然增加了茶园的附加收益,但同时也增加了畜禽的管理成本并埋下了茶树损伤的隐患;比如畜禽数量控制不当,且茶园内的草食不充足时,套养的畜禽就会啃食茶树充饥,势必造成茶树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减少化肥和除草剂使用量的、短期之内可见改善的、能够保证茶叶的品质的并且可以提高茶园收益的一种生态茶园的构建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态茶园的构建方法,包括步骤:

S1、确定茶园内草类植物的分布情况:确定恶性杂草以及有益杂草的集中生长区域,对恶性杂草的集中生长区域进行中耕去除,保留有益杂草的集中生长区域;所述的有益杂草包括冬春草和夏秋草;

S2、播种有益杂草:以茶园的封园期和采收期为时间节点,在步骤S1确定的有益杂草的集中生长区域的辐射区域播种该集中生长区域内覆盖面积最大的冬春草或夏秋草;

S3、有益杂草的收割:待有益杂草成熟后进行收割,留下的草根进行翻挖掩埋。

茶园中生长的杂草种类繁多,对茶树的生长状态及茶园生态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发明中将茶园中与茶树争水争肥争光照严重,生长繁殖速度较快难于控制的,并对茶树的生长起到相对较大负面作用的草类植物作为恶性杂草;相反的有益杂草即为非恶性杂草。发明人对湖州市茶园内的草类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茶园内生长的恶性杂草包括升马唐、猪殃殃、鹅肠草和一年蓬等,所述的有益杂草金毛耳草、马唐、通泉草、一点红、地锦草、有鼠曲草、婆婆纳和紫云英等。

本发明通过步骤S1确定茶园中的草类植物的分布情况,确定了恶性杂草以及有益杂草的集中生长区域,然后将所述的恶性杂草去除并保留有益杂草,然后在茶园内种植有益杂草;在不引入新的物种的前提下,去除恶性杂草并增加茶园生态系统中原有的有益杂草的覆盖面积,最大程度的稳定茶园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同时保证了茶园中生物的多样性,以生态化的方法保持茶园水土、改良茶园土壤肥力促进茶树生长。

优选地,在步骤S1和S2之间还包括设置排水沟、蓄水池和灌溉系统,在茶园的地形最高处、四周以及有害性风口种植生态防护林。

本发明中所述的采用较为节水的滴灌的灌溉方式。蓄水池设置于茶园的最高处;排水沟一方面在降雨过多时将茶园内的多余都雨水排出,以免造成茶园内涝,另一方面可以对茶园四周的生态防护林进行灌溉,所述的排水沟设置于茶园的四周;灌溉系统包括抽水泵和设置于茶树垄内的滴灌带,所述的抽水泵与所述的蓄水池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的灌溉系统还可用于灌施肥水。对茶园进行规整,使得茶园配备了完整的路水系统,更好的维护了茶园的生态,使得茶园的管理向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优选地,在封园期,在茶园内的主干路、支路和操作路上播种冬春草。

优选地,所述的冬春草包括鼠曲草、婆婆纳或紫云英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夏秋草包括金毛耳草、马唐、通泉草、一点红或地锦草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的生态防护林包括降香黄檀、土沉香、凤凰树、香樟树或山苍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在所述的排水沟内种植具有防冲刷能力的金毛耳草、马唐、地锦草或婆婆纳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所述的冬春草的播种时间为2~3月份,所述的夏秋草的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4月上旬或9月上旬~10月中旬。

优选地,所述的有益杂草的播种密度为150~250株/㎡。

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1.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生态茶园的构建方法,在经过步骤S1确定茶园内草类植物的分布情况,S2播种有益杂草以及S3有益草的收割等步骤的构建后,对茶园中的恶性杂草进行去除,并补种有益杂草,基本消除了恶性杂草对茶园的土壤质量及茶树的生长造成的危害,未引入茶园中没有的其他物种,保持了茶园的合理生态化,缩短了茶园生态系统自行修复的周期;根据以封园期和采收期为时间节点,分别在茶园内播种冬春草和夏秋草,顺应了茶园的节气的变化,减少了茶园的维护成本的同时收割的有益杂草的药用价值增加了茶园的附加收益。

2. 本发明中所述的恶性杂草采用中耕的方式去除,避免了除草剂的使用,减少了化学制剂对茶园土壤的污染,保证了茶叶的品质;采用中耕去除恶性杂草,既可以除去恶性杂草又可以对茶园的板结土壤进行疏松翻倒,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促进茶树的根系伸展;避免了除草剂的使用,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

3. 本发明以茶园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因地制宜的对茶园内的杂草品种进行改良,形成有益杂草与恶性杂草之间的良性竞争,并且配备了完善的相关设施,构建了较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自循环能力的生态茶园系统,长远来看减少了茶园的维护成本,增加了茶园的收益。

4. 本发明所述的有益杂草既可以改良茶园土壤结构,改善土质;又能防止土壤被冲刷,保护生态环境;在夏秋季,有草覆土的茶园,在效防止水分蒸发,可防止茶园干旱;茶园可以产生植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如夜蛾在留草的茶园中,会吃草而不危害茶树;在冬季,茶园有草覆盖,起到了保温保湿作用;在初春,有草覆盖,可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茶树提早发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生态茶园的构建方法,本实施例是以湖州市茶园作为生态茶园的构建对象的。

S1:确定茶园内草类植物的分布情况,确定恶性杂草以及有益杂草的集中生长区域。

以吴兴区道场乡浙江琴忻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新建茶园)、妙西镇吴兴妙西亿梅家庭农场(老茶园)、德清县莫干山镇云鹤茶叶专业合作社、长兴县泗安镇长兴张岭茶场(老茶园)和安吉溪龙千道湾茶叶有限公司作为5个示范点。对上述5个示范点进行草类植物统计,确定茶园内的草类植物分布情况,特别是恶性杂草和有益杂草的集中生长区域。

S2规整茶园:对恶性杂草的集中生长区域进行中耕去除,去除时间选为黄梅天前;并在茶园内铺设主干路、支路和操作路;设置排水沟、大型蓄水池和灌溉系统,在茶园的地形最高处、四周以及有害性风口种植生态防护林。

上述示范点中所述的新茶园的构建中茶园的规整包括铺设主干路、支路和操作路;设置排水沟、大型蓄水池和灌溉系统,在茶园的地形最高处、四周以及有害性风口种植生态防护林。对老茶园进行规整,在茶园的原构造基础上,清理规整出主干路、支路和操作路;设置排水沟、大型蓄水池和灌溉系统,在茶园的地形最高处、四周以及有害性风口种植生态防护林。

所述的生态防护林选自降香黄檀、土沉香、凤凰树、香樟树或山苍子,本实施例选为香樟树和降香黄檀两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所述的排水沟内种植具有防冲刷能力的金毛耳草、马唐、地锦草或婆婆纳等有益杂草,本实施例所述的排水沟内种植的有益杂草为夏秋草金毛耳草和冬春草婆婆纳。

S3播种有益杂草:以封园期和采收期为时间节点,分别在茶园内播种冬春草和夏秋草。

在封园期,在所述的主干路、支路和操作路上播种冬春草。

所述的封园期为10月中旬~次年3月上旬,所述的采收期为3月中旬~10月上旬。

封园期内对茶树枝条进行修剪,可以增加茶树垄间的通风和透光;修剪下的枝条留园做为基肥原料,可以实现茶园的资源的循环利用;所述的有益杂草与茶树的养分竞争小,提高了茶树对基肥的利用率,保证了转年茶树的长势及茶叶的品质。

所述的有益杂草的播种密度为150~250株/㎡。

所述的冬春草的播种时间为2~3月份,所述的夏秋草的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4月上旬或9月上旬~10月中旬。

所述的夏秋草包括金毛耳草、马唐、通泉草、一点红、地锦草等;所述的冬春草包括鼠曲草、婆婆纳、紫云英等。

金毛耳草拉丁学名为Hedyotis Chrysotricha (Palib.) Merr. ,扎根较深,改土固土防冲刷能力强,土壤改良效果好,不抢肥水,盖草效果好。

马唐拉丁学名为Digitaria sanguinalis (L. ) Scop. ,种子获得容易,播种方便,竞争力强盖草好,抢水力弱于茶叶,生物学产量高、改土效果好,防冲刷能力强,但每年需割草2-3次。

通泉草拉丁学名为Mazus japonicus (Thunb.) O. Kuntze ,覆盖度高,竞争优势不强,不影响茶叶生产,能改良土壤。

一点红拉丁学名为学名:Emilia sonchifolia (L.) DC. ,生长快,盖草效果好,并能为斜纹夜蛾提供食料以减少为害,但生物学产量低,改土效果差,根系不发达,防冲刷能力弱。

地锦草拉丁学名为Euphorbia humifusa Willd、Euphorbia maculata L. ,覆盖好,不影响茶树生长,种子易得,抢水和保水一般,改良土壤能力一般。产量高,地表遮盖效果好,易管理,防冲刷能力较好。

鼠曲草拉丁学名为Gnaphalium affine D. Don,产量高,改土效果好,防冲刷能力较好,改土效果好,管理简单。

婆婆纳拉丁文名为Veronica didyma Tenore,生长于较湿润地区,阴雨天、空气湿度大时土壤更潮湿不透气,并可在土壤表面形成如膏药的根系面层,防冲刷能力强,保水性好,但过湿土壤易板结;适于种植在排水沟中,防止土层被水冲刷走。

紫云英拉丁学名为Astragalus sinicus L. ,潮湿土壤才能正常生长,分解腐烂快供肥性好,与茶叶不争肥水。

茶园内生长的恶性杂草包括升马唐、猪殃殃、鹅肠草和一年蓬等。

升马唐又名蟋蟀草,拉丁文名为Digitaria ciliaris (Retz.) Koel.,是马唐属中较为常见的恶性杂草,生长繁殖速度快,争水能力较强。

猪殃殃拉丁学名为Galium aparine L. var. tenerum Gren.et (Godr.) Rebb.,攀援植物,不仅和茶树争阳光、争空间,且可引起作物倒伏,造成更大的减产,并且影响作物的收割。

一年蓬拉丁学名为Erigeron annuus(L.) Pers.(Aster an-nuus L.),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被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并加入中国农业有害生物系统,常危害秋收作物麦类、果树、茶和桑等经济植物,亦能侵入草原、牧场及苗圃等处危害,且发生量大,危害重。又为地老虎的寄主。

S4有益杂草的收割:待播种的有益杂草成熟后进行收割,留下的草根进行翻挖掩埋。

所述的有益杂草的高度不能超过茶树高度的一半。

在茶园管理过程中,持续观察茶园中草类植物的品种变化并记录,不断地留养有益杂草,除去恶性杂草,并在去除后产生的空地补种有益杂草。经过1~2年管理后,茶园产生了以有益杂草为主现象,平时管理只需做简单维护,无需进行大量补种及除草工作;实现了以草制园、以草肥园来构建生态茶园的目的。

2018年至2020年,3年来以上述5个示范点为基点,推广生态茶园的建设。生态茶园构建之前各县茶园平均亩产值为11620元/亩,2019年生态茶园的平均亩产值为13467元/亩,2020年生态茶园的平均亩产值为12530元/亩。

以湖州市生态茶园建设考核任务17.8万亩的目标为准,2018~2019年生态茶园增收178043亩*(13467-11620)元/亩/10000=32884.5万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