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外油网及油网组件

一种外油网及油网组件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外油网及油网组件,外油网包括有:外油网分流部件,包括有2个相对设置对的第一侧边和2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边;外油网围板,包括有:第一外油网围板,设置2个,分别连接在2个第一侧边上,在第一外油网围板上设有倾斜布置在其上方的多个第一进风部;第二外油网围板,设置有2个,分别连接在2个第二侧边上,第二外油网围板面积小于第一外油网围板面积,在第二外油网围板上设有倾斜布置在其上方的多个第二进风部,第二进风部的中心线和其相邻的第二侧边的夹角大于第一进风部的中心线和其相邻的第一侧边之间的夹角。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外油网结构存在的容易导致油烟呛到用户且油烟吸附效果差的问题。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厨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油烟机的外油网及油网组件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油烟机是清除厨房烹饪油烟,呵护饮食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电器之一。吸油烟机正常工作时,能够排除油烟,收集油滴等功能,而吸排性能如何及是否滴漏油问题是用户重点关注的方面。而油网零部件作为整机的关键部件,其结构设计优劣直接影响油烟的吸排效果、工作风量大小及油滴的导向回收等性能。

现有的不同机型的油网组件结构各异,以形态方式可分为正锥、倒锥及矩形长条油网等,从进风特征来看,有孔状特征,有长条孔特征。

现有的直板式油网组件为单层油网或多层油网的结构,油网在设置时,直接和灶台位置对应,以进行吸油烟,但由于油烟无规则性,会四处扩散,扩散到前侧的油烟容易呛到用户,影响使用效果,且容易产生跑烟问题,对油烟吸附效果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外油网结构存在的容易导致油烟呛到用户且油烟吸附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外油网以及油网组件,其能够增大进风面积且同时提高对油烟的吸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油网,包括有:

外油网分流部件,包括有2个相对设置对的第一侧边和2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边;

外油网围板,包括有:

第一外油网围板,设置2个,分别连接在2个所述第一侧边上,在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上设有倾斜布置在其上方的多个第一进风部;

第二外油网围板,设置有2个,分别连接在2个所述第二侧边上,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面积,在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上设有倾斜布置在其上方的多个第二进风部,所述第二进风部的中心线和其相邻的第二侧边的夹角大于第一进风部的中心线和其相邻的第一侧边之间的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风部设在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上的第一斜长孔,所述第一斜长孔布满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从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的中心位置到两侧位置对应的第一斜长孔的长度逐渐变短;所述第二进风部为设在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上的第二斜长孔,所述第二斜长孔布满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从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的中间位置到两侧位置对应的第二斜长孔的长度逐渐变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外油网围板沿第一方向倾斜角度为12-15°,第一外油网围板沿第二方向的倾斜角度为15-17°。

进一步的:相邻的第一进风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油油路,相邻的第二进风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导油油路。

进一步的:第一导油油路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的夹角为40-50°。

进一步的:所述外油网分流部件为平滑过渡的曲面分割板。

进一步的:所述外油网围板上设置有外油网翻边,在所述外油网翻边上设置有环形翻折筋,在环形翻折筋、外油网翻边和外油网围板之间形成有环形导油槽,在所述环形翻折筋顶面上形成有向环形导油槽内侧弯折的翻折防护边。

一种油网组件,包括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外油网,还包括有:

内油网,其固定连接在所述外油网上方,所述内油网与所述外油网形状适配,所述内油网包括有:

内油网分流部件和设置在所述内油网分流部件周围的内油网围板,在所述内油网围板上均匀布置有多个网孔。

进一步的,所述内油网围板包括有2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内油网围板和2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内油网围板,在所述第一内油网围板外侧壁上设有多个倾斜的第一倾斜凸起,相邻的第一倾斜凸起之间形成第一内油网导油油路,在所述第二内油网围板外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倾斜凸起,相邻的2个第二倾斜凸起之间形成有第二内油网导油油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倾斜凸起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一进风部形状适配且与所述第一进风部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倾斜凸起和所述第二进风部形状适配且和所述第二进风部位置对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外油网,设置有外油网分流部件,在连接时,将第一外油网围板和第二外油网围板分别连接在外油网分流部件上,油烟气流向上扩散到外油网分流部件处时,能够通过外油网分流部件分流,在设置时,将第一外油网围板面积设置成大于第二外油网围板的面积,以及设置第一进风部的倾斜角度比第二进风部的倾斜角度大,这样则可使得被外油网分流部件分流后的油烟气流大部分都从两侧的第一外油网围板处向外排出,只有很少一部分从前后两侧处的第二外油网围板流出,有效的避免了存在有大量油烟前后跑烟、导致用户使用时被呛到的问题;

同时,通过外油网分流部件还增加了第一外油网围板对应的两侧区域的负压,使得油烟可快速被从两侧区域处被吸走,提高了吸油烟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外油网对应的油烟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机外油网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机外油网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机内油网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机内油网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机外油网上油滴的受力分析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机外油网上油滴在第一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机外油网上油滴在第二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油烟机外油网上油滴在合力的方向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的外油网320的安装在集烟壳110的安装口131上,参照图1-图9所示,其与油烟直接接触,具体结构包括有:外油网分流部件327,包括有2个相对设置对的第一侧边3271和2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边3272,优选的,所述第一侧边3271长度大于第二侧边327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侧边3271在油烟机安装到位时位于外油网分流部件327左右两侧的位置处,相应的,第二侧边3272则对应位于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前后两侧位置处。

外油网围板,外油网围板用于连接在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周圈,通过外油网围板和外油网分流部件327连接形成一内凹的内凹陷,在外油网320装配到集烟壳110 的安装口131位置处,外油网320上的内凹腔结构对应和集烟腔120连通起来,进而一步增大了整个集烟腔120的集烟空间,使得整个油烟机能够实现更好的拢烟集烟的效果。

外油网围板具体包括有:

第一外油网围板328,设置2个,分别连接在2个所述第一侧边3271上,在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328上设有倾斜布置在其上方的多个第一进风部3281;

优选的,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倾斜布置,其向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正投影位于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第一侧边3271和第二侧边3272构成的轮廓线的外侧,即本实施例的第一外油网围板328为向外侧倾斜设置。

通过倾斜设置,可增大整个内凹陷腔的空间;另外,通过倾斜设置,还可以对油烟机左右两侧的油烟进行较好的导向。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部3281为设在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328上的第一斜长孔,所述第一斜长孔均匀的布满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328,从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328的中心位置到两侧位置对应的第一斜长孔的长度逐渐变短;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可设置成梯形,其第一斜长孔沿梯形对角线方向开设,处于最中间位置处的第一斜长孔长度最长,然后向两侧对应的第一斜长孔长度逐渐变短。

优选的,长度最长的第一斜长孔为280mm。

第二外油网围板329,设置有2个,分别连接在2个位置相对的所述第二侧边3272上,2个第二外油网围板329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329上设有倾斜布置在其上方的多个第二进风部3291。

优选的,第二外油网围板329倾斜布置,其向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正投影位于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第一侧边3271和第二侧边3272构成的轮廓线的外侧,即本实施例的第二外油网围板329也为向外侧倾斜设置。

通过倾斜设置,可增大整个内凹陷腔的空间;另外,通过倾斜设置,还可以对油烟机前后两侧的油烟进行较好的导向。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风部3291为设在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329上的第二斜长孔,所述第二斜长孔均匀的布满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329,从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329的中心位置到两侧位置对应的第二斜长孔的长度逐渐变短;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外油网围板329可设置成梯形,其第二斜长孔沿梯形两相平行的边倾斜布置,处于最中间位置处的第二斜长孔长度最长,然后向两侧对应的第二斜长孔长度逐渐变短。

在油烟机工作时,油烟会向上升,达到外油网分流部件327时,通过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阻挡,会将气流阻挡后进行分流,使得气流向四周分散,油烟会分别流动到位于外油网分流部件327四周的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和第二外油网围板329位置处。

同时通过外油网分流部件327还增加了位于外油网分流部件327四周的区域的负压,便于油烟能被快速吸走。

优选的,本实施例在设置时,使得所述第二外油网围板329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328面积。

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外油网围板328面积大于第二外油网围板329的面积,因此,通过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作用后,油烟气流大部分都从其两侧位置处的第一外油网围板328流出 。

外油网分流部件327则主要增加了位于其两侧第一外油网围板328位置区域对应的负压,使得吸烟效果更加显著。

油烟气流在经过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阻挡作用后,其流动方向则会发生偏转,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和第二外油网围板329上分别开设第一斜长孔和第二斜长孔,则可使得其可偏转的气流流向相匹配,使得偏转后的气流可顺畅的穿过,不容易产生气流的紊流问题,进而使得油烟的吸附更加顺畅。

同时,在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和第二外油网围板329上分别开设第一斜长孔和第二斜长孔,与直接开设长直孔的方式相比,增大开孔的面积,进而增大了进风面积,使得进风速度更快。

外油网分流部件327设置在主箱200下方位置处,还可以实现挡油接油,避免油直接滴落到灶台上。

所述外油网分流部件327为平滑过渡的曲面分割板,优选的,外油网分流部件327为弧形分割板, 将外油网分流部件327设置为弧形,可以实现导油,从主箱200上滴落到外油网320上的油滴,可沿着弧形分割板向四周的外油网围板流去。

由于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阻挡作用且第一外油网围板328面积较大,则使得油烟主要通过进入到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对应的两侧位置区域。本实施例在设置时,使得所述第二进风部3291的中心线和其相邻的第二侧边3272的夹角大于第一进风部3281的中心线和其相邻的第一侧边3271之间的夹角。即第一进风部3281的倾斜角度比第二进风部3291的倾斜角度大。

即本实施例中采用前后设置的第二外油网围板329设计为小倾斜角度,短孔特征;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左右倾斜角度偏大,采用长条孔设计特征。这样则可满足左右两侧大风量进风的使用需求。

做饭时油烟开始产生,到升腾区,因为做饭时两个锅是左右放,本实施例中设置的左右大量进风的外油网结构可实现对油烟的大量吸附;

同时左右两侧进风多还可以避免因前后进风多影响用户的使用,如油烟从前后进,会导致油烟呛着。

本实施例在外油网围板上均设置斜长孔,实现了左右前后四面进风的,进风面积大。

由于外油网分流部件327的作用,使得产生的油烟主要向两侧区域位置处扩散,油烟也主要通过位于外油网分流部件327左右两侧的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向外排出,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描述,以下重点对第一导油油路3282以及第一外油网围板328的结构设置方式进行阐述。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外油网围板328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第一外油网围板328沿第一方向倾斜角度为12-15°,第一外油网围板328沿第二方向的倾斜角度为15-17°。

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为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对应为前后方向。

第一外油网围板328沿第一方向倾斜角度对应为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在左右延伸方向上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角度。

第一外油网围板328沿第二方向倾斜角度对应为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在前后延伸方向上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角度。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外油网围板328采用前后倾斜和左右倾斜设置,可使得油滴滴落到第一外油网围板328上时,可沿着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向下流动,同时通过合理设置倾斜角度,可使得油滴和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在向下流动时与第一外油网围板328之间保持合适的摩擦力,使其不会因流速太快四处滴落,也不会因为流速太慢无法进入到油槽内部。

相邻的第一进风部3281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油油路3282,相邻的第二进风部3291之间形成有第二导油油路3292。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以一滴油滴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如图1所示,油滴滴落在第一外油网围板328上时,对应的F1为油滴单位重力在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左右倾斜方向的分力;F2为油滴单位重力在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前后倾斜方向的分力;α为正常安装状态下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左右方向倾斜角度,优选的,α为13.6°;β为正常安装状态下第一外油网围板328前后方向倾斜角度,优选的,β为16°;

F1=mg*sin13.6=0.235, F2=mg*sin16=0.276

进行最佳油滴流向时力的合成:γ=arctan(F1/F2)=40.4°γ为油滴在第一外油网围板328的流向与第一侧边3271的夹角。

通过油滴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合成的合力的方向为对应的为油滴在第一外油网围板328斜面上的受力方向,油滴在受到力作用时,受力方向则对应为油滴流动方向,油滴滴落时则会沿合力的方向沿第一外油网320斜面向下流动。

为保证油滴刚好沿着第一导油油路3282流下,设置时,应使得油滴受到的合力方向和第一导油油路3282同向,即油滴流过的油路为最佳的油路角度,保证了收集的油滴,顺畅的被导流。

具体设置时,将第一导油油路3282的中心线和第一侧边3271的夹角角度设置为为40.4°度,使其和油滴合力方向和第一侧边3271夹角相同,这样则可以使得滴落在外油网320上的油滴刚好可沿着第一导油油路3282向下流出。

为实现安全防护,本实施例还在所述外油网围板上设置外油网翻边324,在所述外油网翻边324上设置有环形翻折筋325,在环形翻折筋325、外油网翻边324和外油网围板之间形成有环形导油槽326,在所述环形翻折筋325顶面上形成有向环形导油槽326内侧弯折的翻折防护边。

内油网330,与所述外油网320形状适配,所述内油网330包括有:

内油网分流部件333和设置在所述内油网分流部件333周围的内油网围板334,在所述内油网围板334上均匀布置有多个网孔335,网孔335尺寸远远小于第一斜长孔和第二斜长孔的尺寸,能够实现对油滴进行一定遮挡。

本实施例中的双层油网结构,在使用时,可通过第一外油网围板328、第二外油网围板329上的多个第一斜长孔和多个第二斜长孔来增大进风面积,实现大风量进风;

同时,通过内油网330的多个网孔335构成网孔板结构,对大部分的要滴落的油滴进行一定的遮挡,避免大量油滴直接滴落到灶台上,通过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有网孔335的内油网330和设有斜长孔的外油网320配合,在保证了整个油烟机进风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对油滴的大部分遮挡,避免过多油滴直接滴落到灶台上。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内油网围板334也包括有2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内油网围板3341和2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内油网围板3342,第一内油网围板3341和第一外油网围板328位置对应且与其形状适配,在所述第一内油网围板3341外侧壁上设有多个倾斜的第一倾斜凸起3343,相邻的第一倾斜凸起3343之间形成第一内油网导油油路3345,沿内油网分流部件333流下的油或者直接冷凝在内油网330上的油滴则可以沿着第一内油网导油油路3345向下流动到外油网320。

通过第一倾斜凸起3343形成第一内油网导油油路3345,可实现对油较好的导向作用,避免内油网330上的油四处流动。

在所述第二内油网围板3342外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倾斜凸起3344,相邻的2个第二倾斜凸起3344之间形成有第二内油网导油油路3346。第二内油网导油油路3346通过可实现对油的导向作用。

优选的,所述第一倾斜凸起3343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一进风部3281形状适配且与所述第一进风部3281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倾斜凸起3344和所述第二进风部3291形状适配且和所述第二进风部3291位置对应。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