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鼻适配器和呼吸管理装置

鼻适配器和呼吸管理装置

摘要

提供了一种鼻适配器和呼吸管理装置,其中,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改变口呼气引导部的姿态。鼻适配器包括:口呼气引导部7,其具有与生命体的嘴M相对的对置部12,并且在口呼气引导部7中,形成将从嘴M呼出的呼气B向对置部12引导的嘴侧引导路径7a;以及附接部8,其相对于生命体设置在口呼气引导部7上方,并且保持部件5附接到该附接部8,所述保持部件5保持用于测量由口呼气引导部7a引导的呼气B的传感器S。口呼气引导部7一体地连接到附接部8,并且具有姿态改变部14,该姿态改变部14改变连接到附接部8的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6743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980068897.2

  • 申请日2019-11-14

  • 分类号A61B5/097(20060101);A61M16/06(20060101);

  • 代理机构11464 北京奉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润华;贾宁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06:5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主题涉及一种鼻适配器和一种呼吸管理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测量从生命体的嘴呼出的呼气的鼻适配器和呼吸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实际使用了用于测量从生命体的嘴和鼻呼出的呼气的鼻适配器。鼻适配器被附接到生命体的面部,并且例如具有:附接部,用于测量包含在呼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传感器被附接至所述附接部;以及口呼气引导部,所述口呼气引导部被置于附接部下方以与嘴相对。口呼气引导部形成为将从嘴呼出的呼气朝向传感器引导。包含在呼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能够顺次由传感器测量。

然而,口呼气引导部被置于嘴附近,并且因此存在该部分与嘴及其周边接触的风险,并且受试者感到不适的感觉。

例如,作为抑制口呼气引导部与生命体的接触的技术,专利文献1因此提出了一种气道适配器,其中,在要获取多个种类的生理信息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执行将适配器附接到受试者的操作,并且能够抑制受试者感觉到的麻烦。在所述气道适配器中,所述口呼气引导部通过支撑轴可摆动地连接到附接部,并且因此能够改变所述口呼气引导部的姿态以抑制所述部分与所述生命体的接触。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3-18018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当口呼气引导部通过支撑轴连接到附接部时,必须分别制造附接部和口呼气引导部,并且因此存在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已经做出了本公开的主题。本公开的主题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鼻适配器和呼吸管理装置,其中,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改变口呼气引导部的姿态。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公开的主题的鼻适配器包括:

口呼气引导部,其具有与生命体的嘴相对的对置部,并且在该口呼气引导部中,形成将从嘴呼出的呼气向所述对置部引导的嘴侧引导路径;以及附接部,其相对于所述生命体设置在所述口呼气引导部上方,并且测量部件或管状测量部件附接到该附接部,所述测量部件保持用于测量由所述口呼气引导部引导的呼气的传感器,所述管状测量部件将所述呼气引导到外部装置,并且所述口呼气引导部一体地连接到所述附接部;并且所述口呼气引导部具有姿态改变部,其改变连接到所述附接部的连接部与所述对置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所述对置部的姿态。

本公开的主题的呼吸管理装置包括:上述鼻适配器;和鼻插管,其具有管状形状,并且附接到鼻适配器以向鼻孔和嘴中的至少一者供应预定气体。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主题,口呼气引导部一体地连接到附接部,并且姿态改变部改变对置部与连接到附接部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对置部的姿态,并且因此能够提供鼻适配器和呼吸管理装置,在所述鼻适配器和所述呼吸管理装置中,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来改变口呼气引导部的姿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主题的实施例1的呼吸管理装置的构造。

图2A和图2B示出了鼻适配器的构造。

图3是沿着图2A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保持部件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对置部的后表面的构造。

图6是说明改变对置部的姿态的方式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将形成在收纳部中的凸部与突出部的凹部接合的方式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口呼气引导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3中的支撑部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4的鼻适配器的构造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的主题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示出了包括本公开主题的实施例1的鼻适配器的呼吸管理装置的构造。呼吸管理装置附接到生命体的面部F,并且可以包括鼻适配器1、一对鼻插管2和固定带部3。

鼻适配器1可以包括:适配器本体4,其被置于面部F正面;和保持部件5,其被附接到适配器本体4。

适配器本体4可以包括:鼻呼气引导部6,其与生命体的鼻孔N对应设置;口呼气引导部7,其与生命体的嘴M对应设置;以及附接部8,其置于鼻呼气引导部6与口呼气引导部7之间。在此,鼻呼气引导部6、口呼气引导部7和附接部8由柔性材料一体地形成。柔性材料的实例是氯乙烯树脂等。

鼻呼气引导部6将从鼻孔N喷出的呼气朝向保持部件5引导,并且形成为从附接部8分支地朝向两个鼻孔N延伸。

附接部8被设置为在相对于生命体的左右方向X上延伸,并且形成为使得保持部件5能够被附接为覆盖附接部的中间部分。附接部8进一步形成为使得鼻插管2能够分别附接到左右侧部,并且固定带部3能够附接到左右侧部的附近。

口呼气引导部7将从嘴M喷出的呼气朝向保持部件5引导,并且形成为在嘴M的前方且在竖直方向Y上延伸。

保持部件5保持传感器S,该传感器S测量由鼻呼气引导部6和口呼气引导部7引导的呼气,并且形成为使得传感器S能够附接到保持部件并且能够从保持部件拆离。保持部件5形成为具有比鼻呼气引导部6、口呼气引导部7和附接部8的刚度高的刚度。这里,保持部件5被设置在附接部8的与生命体的面部F相反的一侧上,并且被附接到附接部8以覆盖附接部8的一部分,从而支撑附接部8。例如,保持部件5可以由热塑性树脂构造。保持部件5构成本公开的主题中的测量部件。

作为传感器S,例如,可以使用测量包含在呼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的传感器。

一对鼻插管2具有管状。为了将预定气体供应到鼻孔N,一对鼻插管2的一端部分别附接到附接部8的左右端部。鼻插管2形成为延伸到供应预定气体的未示出的气体供应装置,并且鼻插管2的另一端部连接到气体供应装置。例如,供应氧气的装置可用作气体供应装置。这里,朝向鼻孔N和嘴M开口的气体供应部9A和9B分别形成在附接部8的上部中。通过鼻插管2被引导到附接部8的氧气通过气体供应部9a被排放到鼻孔N的周边,并且还通过气体供应部9b排放到嘴M的周边。

固定带部3用于将鼻适配器1固定到生命体的面部F,并且延伸为围绕面部F的周边,并且固定带部的两端部都附接到附接部8。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鼻适配器1的构造。

如图2A和2B所示,鼻呼气引导部6一体地连接到附接部8的上部,并且口呼气引导部7一体地连接到附接部8的下部。附接部8形成为在保持部件5的后方,即,在左右方向X上且在相对于保持部件5的面部F侧延伸。相比之下,保持部件5可以包括背板部15,背板部15形成为在左右方向X上并且在附接部8的前方延伸,与此同时,背板部15与附接部8形成间隙。因此,分别朝向鼻孔N和嘴M开口的供应部9A和9B形成在附接部8与背板部15之间。

附接孔10a设置在附接部8的右部中,并且附接孔10b设置在附接部8的左部中。在保持部件5的背板部15中,右固定部11a设置为能够插入到附接孔10a中,并且左固定部11b设置为能够插入到附接孔10b中。当右固定部11a插入到附接孔10a中时,附接部8的右部固定到保持部件5,以在向右方向上伸展,并且当左固定部11b插入到附接孔10b中时,附接部8的左部固定到保持部件5,以在向左方向上伸展。

附接孔10c设置在附接部8的上部中,并且附接孔10d设置在附接部8的下部中。在保持部件5中,分别地,上固定部11c与附接孔10c对应地设置,下固定部11d与附接孔10d对应地设置。当上固定部11c插入到附接孔10c中时,附接部8的上部固定到保持部件5,以在向上方向上伸展,并且当下固定部11d插入到附接孔10d中时,附接部8的下部固定到保持部件5上,以在向下方向上伸展。

口呼气引导部7可包括对置部12、连接部13和姿态改变部14。

对置部12形成为在保持部件5的正下方延伸并且呈朝向前侧的弓形这样的杯状形状,并且被设置成与生命体的嘴M对置。

连接部13分别设置在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中,并且一体地连接到附接部8。即,口呼气引导部7仅通过一对侧部连接到附接部8,并且侧部之间的部分不连接到附接部8而是与附接部8分离。

姿态改变部14通过切除连接部13的邻近区域而形成,使得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距离围绕将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彼此连接的直线周向地改变。具体地,姿态改变部14通过以L状或在竖直方向Y和前后方向Z上切割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间隙而形成。换句话说,每个姿态改变部14具有切口形状,其打开和关闭相应的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间隙。因此,姿态改变部14在将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彼此连接的直线用作虚拟摆动轴线的同时,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以改变对置部12相对于连接部13的距离。

如图3所示,将从鼻孔N呼出的呼气B朝向保持部件5引导的鼻侧引导路径6a形成在鼻呼气引导部6中。此外,将从嘴M向对置部12呼出的呼气B朝向保持部件5引导的嘴侧引导路径7a形成在口呼气引导部7中。此外,将鼻侧引导路径6a与嘴侧引导路径7a连通的连通路径5a形成在保持部件5中。根据该构造,从鼻孔N呼出的呼气B通过鼻侧引导路径6a被引导到连通路径5a,并且从嘴M呼出的呼气B通过嘴侧引导路径7a引导到连通路径5a。

如图4所示,保持部件5可以包括:柱部16,其从背板部15的中间部分以柱状方式向前突出;一对突出部17a和17b,其分别从背板部15的上部和下部向前突出,以夹紧柱部16;支撑部18,其形成为从突出部17b向下突出;以及突起部19,其从支撑部18的下部向前突起。

图中未示出的传感器S附接到柱部16的两侧部以夹持柱部。用于测量形成在柱部16中的连通路径5a中所流经的呼气B的窗口16a分别形成在两侧部中。例如,传感器S向窗口16a输出红外光束等,并且基于穿过窗口16a的红外光束的量的变化来测量包含在呼气B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一对突出部17a和17b在竖直方向Y上支撑图中未示出的传感器S,并且被设置成在竖直方向Y上夹持传感器S。

支撑部18支持对置部12的姿态,延伸到口呼气引导部7的嘴侧引导路径7a中,并且被设置为与对置部12的里表面相对。支撑部18形成为向前弯曲成U状形状并且沿着对置部12的里表面。下固定部11d分别设置在支撑部的两侧部。

突起部19设置在支撑部18的左右方向X上的中间部分处,并且形成为从支撑部18朝向对置部12的里表面突出。此外,在突起部19的中间部分中,形成凹部20,使得上部向下凹进。

如图5所示,与保持部件5的突起部19对应地凹进的四个收纳部21a、21b、21c和21d形成在对置部12的里表面中。当突起部19与收纳部21a至21d中的一者接合时,对置部12的姿态相对于支撑部18被支撑。接收部21a至21d沿竖直方向Y布置。当突起部19与不同的收纳部21a至21d接合时,能够逐步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凸部22突出以与突起部19的凹部20接合,该凸部22形成在收纳部21a至21d之中的位于最高位置处的收纳部21a中。

接下来,将描述实施例的操作。

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固定带部3将鼻适配器1固定到生命体的面部F。此时,鼻适配器1被固定为使得鼻呼气引导部6被插入鼻孔N中,并且口呼气引导部7与嘴M相对。

这里,保持部件5被设置成覆盖附接部8的一部分。因此,保持部件5支撑附接部8,并且还支撑被布置为在竖直方向Y上夹持附接部8的鼻呼气引导部6和口呼气引导部7,并且因此能够保持由柔性材料形成的鼻呼气引导部6、口呼气引导部7和附接部8的姿态。因此,鼻呼气引导部6、口呼气引导部7和附接部8可以由柔性材料一体地形成,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并且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形成鼻适配器1。此外,能够防止鼻呼气引导部6和口呼气引导部7从附接部8脱落。此外,当口呼气引导部7与生命体接触时,利用柔性材料形成口呼气引导部7能够防止生命体的皮肤被损坏。

保持部件5具有比鼻呼气引导部6、口呼气引导部7和附接部8的刚性高的刚度,并且因此能够强力地支撑鼻呼气引导部6、口呼气引导部7和附接部8。

此外,保持部件5固定附接部8的上部和下部,使得附接部8在竖直方向Y上拉伸,并且保持部件5固定附接部8的右部和左部,使得附接部8在左右方向X上拉伸。因此,鼻呼气引导部6、口呼气引导部7和附接部8能够被更强力地支撑。

以这种方式,维持了插入鼻孔N中的鼻呼气引导部6的姿态,并且维持与嘴M相对设置的口呼气引导部7的姿态。然后,如图3所示,从鼻孔N呼出的呼气B被引导到鼻呼气引导部6的鼻侧引导路径6a,并且流入保持部件5的连通路径5a,并且从嘴M呼出的呼气B被引导到嘴侧引导路径7a,并且流入保持部件5的连通路径5a中。然后,由传感器S测量在连通路径5a中流动的呼气中包含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此时,维持了鼻呼气引导部6和口呼气引导部7的姿态。因此,从鼻孔N和嘴M呼出的呼气B能够被稳定地引导到连通路径5a,并且能够准确地测量包含在呼气B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在受试者希望使口呼气引导部7的对置部12接近嘴M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使得对置部以将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彼此连接的直线为中心摆动。此时,姿态改变部14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使得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距离围绕将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分彼此连接的直线增加,即,姿态改变部14大幅打开。具体地,在每个姿态改变部14中,通过将位于对置部12的前侧的距离改变部12a从连接部13分离来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其中连接部13和距离改变部12a在前后方向Z上横跨姿态改变部14而姿态。

根据该构造,在口呼气引导部7一体地连接到附接部8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使得对置部12接近嘴M。即能够简单地通过使得姿态改变部14打开而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而无需大力使连接部13弯曲。

如上所述,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容易地改变一体地连接到附接部8的对置部12的姿态。此外,姿态改变部14形成为使得各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间隙以L状的形状被切除。因此,切除的间隙不仅能够在前后方向Z上而且能够在竖直方向Y上大幅打开,并且能够大幅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

当嘴M和对置部12之间的距离如上所述改变时,能够防止对置部12与嘴M及其周边进行接触并且受试者感觉到不舒服的感觉这样的情况的发生。此外,当对置部12的姿态根据嘴M的形状改变时,能够防止从嘴M呼出的呼气B流出到对置部12的外侧。在受试者的上唇比下唇更加突出的情况下,当例如对置部12的姿态保持不变时,对置部12的下部与下唇分离,并且因此存在从嘴M呼出的呼气B通过对置部12的下侧流出的风险。因此,对置部12的姿态被改变,使得对置部12的下部接近下唇,由此使得从嘴M呼出的呼气B确切地流入对置部12的内部。

此外,如图4所示,突起部19设置在保持部件5的支撑部18上。此外,如图5所示,四个收纳部21a至21d形成在对置部12的里表面上。在对置部12的姿态未改变的情况下,突起部19与收纳部21d接合。相比之下,在对置部12具有如图6所示的倾斜姿态的情况下,突起部19与收纳部21a至21d中的另一个收纳部接合,即,例如收纳部21b。因此,对置部12的姿态由支撑部18支撑,并且因此对置部12的姿态能够根据嘴M的各种形状而逐步改变。

当对置部12的姿态更加大幅地倾斜时,存在这样的风险:保持部件5的突起部19移动到高于收纳部21a的位置,并且接合被消除。因此,如图7所示,凸部22形成在收纳部21a至21d之中的位于最高位置处的收纳部21a中,并且当凸部22与突起部19的凹部20接合时,能够防止突起部19移动至高于收纳部21a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对置部12的姿态无限制地大幅改变,并且能够防止对置部12脱离支撑部18。

当对置部12的姿态随后恢复使得突起部19与收纳部21d接合时,对置部12的上缘部抵靠保持部件5的支撑部18。因此,能够防止对置部12的姿态在远离嘴M的方向上大幅地改变。

因此,在保持对置部12的期望形状的同时,能够顺序地测量包含在从鼻孔N和嘴M呼出的呼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根据本实施例,姿态改变部14通过切除连接部13的邻近区域而形成,使得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距离改变,因此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中,姿态改变部14通过切除连接部13的邻近区域而形成,使得连接部13和对置部12之间的距离围绕将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彼此连接的直线而改变。然而,需要姿态改变部改变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并且姿态改变部不限于通过切除而形成的构造。

例如,如图8所示,可以设置姿态改变部23代替实施例1中的姿态改变部14。姿态改变部23可以具有波纹管形状,其使得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间隙围绕将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彼此连接的直线伸展和收缩。

根据该构造,在受试者希望使口呼气引导部7的对置部12接近嘴M的情况下,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以朝向嘴M倾斜。此时,对置部12的姿态改变为使得连接部13与对置部12之间的距离围绕将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彼此连接的直线而变为大的,即,姿态改变部23伸展。具体地,姿态改变部23使位于对置部12的前侧的距离改变部12a伸展,以与连接部13分离,从而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连接部13与距离改变部12a跨越竖直方向Y地姿态。因此,在口呼气引导部7一体地连接到附接部8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使得对置部12接近嘴M。

根据该实施例,姿态改变部23具有波纹管结构,该波纹管结构使得连接部13和对置部12之间的间隙围绕将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彼此连接的直线伸展和收缩,并且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来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

在上面的实施例1中,可以添加本实施例中的姿态改变部23。即,在鼻适配器1中,可以一起形成本实施例中的姿态改变部23和实施例1中的姿态改变部14。此外,在鼻适配器1中,可以一起形成本实施例中的姿态改变部23以及实施例1中的突起部19和收纳部21a至21d。

实施例3

然而,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支撑部18设置在保持部件5上,仅要求支撑部支撑对置部12,并且不限于将支撑部设置在保持部件5上。

例如,如图9所示,可设置支撑部31代替实施例1中的支撑部18。在图9中,省略了保持部件5的图示。

支撑部31具有一体连接到附接部8的平面形状,从附接部8延伸到口呼气引导部7的嘴侧引导路径7a中,并且被设置成与对置部12的里表面相对。即,支撑部31形成为在向下倾斜的同时从附接部8朝向对置部12的里表面延伸。此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或类似的方式,突起部19被设置在支撑部31的末端中。

根据该构造,在受试者希望使口呼气引导部7的对置部12接近嘴M的情况下,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从而以将口呼气引导部7的一对侧部彼此连接的直线为中心摆动。因此,突起部19与形成在对置部12的里表面中的收纳部21a至21d中的一个收纳部接合,并且能够逐步改变对置部12的姿态。

根据该实施例,支撑部31从附接部8延伸到口呼气引导部7的嘴侧引导路径7a中,并且被设置成与对置部12的里表面相对。因此,支撑部能够支撑对置部12的姿态。

实施例4

尽管在上面的实施例1至3中,保持传感器S的保持部件5附接到附接部8,但是要附接到附接部8的部件不限于保持部件5,并且可以附接用于测量被引导通过鼻呼气引导部6和口呼气引导部7的呼气的任何部件。

如图10所示,例如,可以设置附接部41以代替实施例1中的附接部8,可以设置引导部42以代替保持部件5,并且可以设置一对测量部件43代替一对鼻插管2。

附接部41设置为在左右方向X上延伸,且形成为使得引导部42能够附接为覆盖附接部的中间部分。附接部41进一步形成为使得测量部件43可分别附接到左右侧部。分别连接至测量部件43的附接侧引导路径41a形成在附接部41中。

引导部42将由鼻呼气引导部6的鼻侧引导路径6a和口呼气引导部7的嘴侧引导路径7a引导的呼气B朝向测量部件43引导。在引导部42中,形成使鼻侧引导路径6a和嘴侧引导路径7a与附接侧引导路径41a连通的连通路径42a。以与实施例1中的保持部件5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引导部42附接到附接部41,以覆盖附接部41的中间部分。

测量部件43将流自附接侧引导路径41a的呼气B向具有管状形状的未示出的外部装置引导。测量部件43的一个端部附接到附接部41的左右方向端部,并且另一端部连接到外部装置。作为外部装置,例如,可以使用用于测量包含在呼气B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

根据该构造,由鼻侧引导路径6a和嘴侧引导路径7a引导的呼气B流过连通路径42a、附接侧引导路径41a和测量部件43的内部,以到达外部装置,并且包含在呼气B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由外部装置顺次测量。

根据该实施例,将呼气B引导至外部装置的测量部件43附接至附接部41,因此包含在呼气B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可由外部装置顺次测量。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1至4中,鼻适配器1由鼻呼气引导部6、附接部、口呼气引导部7和测量部件构造,但鼻适配器的构造不限于此,只要口呼气引导部7一体地连接到附接部即可。例如,鼻适配器1可以由附接部和口呼气引导部7构成。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1至4中,突起部19设置在支撑部上,并且与突起部19对应地凹进的收纳部21a至21d形成在对置部12的里表面中,但是支撑对置部12的姿态的方式不限于此,只要能够通过使突出部与收纳部中的一个收纳部接合来支撑对置部的姿态即可。例如,朝向支撑部突出的四个突起部可以设置在对置部12的里表面上,并且与突起部对应地凹进的收纳部可以设置在支撑部中。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1至4中,四个收纳部21a至21d设置在对置部12的里表面上,但是收纳部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只要突起部19能够与收纳部接合以使支撑部支撑对置部12的姿态即可。例如,一个收纳部可以设置在对置部12的里表面上。

本申请基于2018年12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231161,其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鼻适配器和呼吸管理装置,其中,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改变口呼气引导部的姿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