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伤口闭合修护组件及牵张器适配膜的制备工艺

伤口闭合修护组件及牵张器适配膜的制备工艺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伤口闭合修护组件及牵张器适配膜的制备工艺,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固定主体和牵张器适配构件;第一固定主体被用于固定在人体皮肤上,第一固定主体与人体皮肤之间围设形成固定槽;牵张器适配构件具有伤口接触层,牵张器适配构件能够伸入到固定槽中,以使伤口接触层贴合在人体皮肤伤口上。通过将第一固定主体固定在人体皮肤上,牵张器适配构件伸入到第一固定主体与人体皮肤之间形成的固定槽中,使牵张器适配构件上的伤口接触层移动到伤口位置,覆盖在人体伤口位置,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伤口护理膜难以直接护理于皮肤之上,只能将伤口护理膜覆盖于牵张器上,存在感染隐患的技术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7343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50302.7

  • 发明设计人 石锐;刘波;

    申请日2021-02-02

  • 分类号A61B17/08(20060101);C08L75/04(20060101);C08L89/00(20060101);C08J5/18(20060101);D01F6/7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463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杨萌

  • 地址 100000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东街3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58:4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伤口闭合修护组件及牵张器适配膜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外界因素如外力、热、电流、化学试剂,内在因素如局部血液供应障碍,都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组织不足。在临床上,对于大伤口的处理,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皮瓣、植皮覆盖创伤表面进行修复,但是上述方法存在对供区造成新的损伤、供区与受体皮肤色泽和厚度差异、手术失败率高等缺点。

皮肤牵张技术是修复皮肤组织的新方法,其主要利用皮肤的可延展性,借助外牵张器将伤口四周的皮肤向中心牵拉,逐步缩小创面,最终缝合消除伤口,该方法具有易于实施、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且其避免了外来皮肤的植入,规避了传统治疗方法中供受体皮肤匹配带来的困扰,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皮肤牵张术主要借助牵张器来实施,其使用方式通常为利用固定针穿插在创口两侧皮肤,采用牵引材料将固定位置相向拉拢。

然而,现有的牵张器在安装以后,伤口护理膜难以直接护理于皮肤之上,只能将伤口护理膜覆盖于牵张器上,增加了创面护理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伤口感染的机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伤口闭合修护组件及牵张器适配膜的制备工艺,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伤口护理膜难以直接护理于皮肤之上,只能将伤口护理膜覆盖于牵张器上,存在感染隐患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主体和牵张器适配构件;

所述第一固定主体被用于固定在人体皮肤上,所述第一固定主体与所述人体皮肤之间围设形成固定槽;

所述牵张器适配构件具有牵张器适配膜,所述牵张器适配构件能够伸入到所述固定槽中,以使所述牵张器适配膜贴合在人体皮肤伤口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伤口闭合修护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主体;

所述第二固定主体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主体、所述第二固定主体和人体皮肤之间围设形成所述固定槽。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伤口闭合修护组件还包括调节构件;

所述调节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连接,所述调节构件配置为能够调节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的间距。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调节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和调节带;

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上,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主体上,所述调节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滑动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医用胶,所述第一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医用胶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主体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牵张器适配构件包括牵引带;

所述牵引带与所述牵张器适配膜连接,所述牵张器适配膜靠近人体皮肤的一面具有伤口接触层;

所述牵张器适配膜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依次设置有液体吸收层和阻隔层。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牵张器适配构件还包括第二医用胶;

所述第二医用胶设置于所述牵引带和所述牵张器适配膜之间,所述牵引带通过所述第二医用胶与所述牵张器适配膜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包括固定部和抵接部;

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抵接部连接,所述固定部固定于人体皮肤上,所述抵接部与人体皮肤之间形成所述固定槽。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

所述伤口闭合修护组件还包括第三医用胶;

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第三医用胶固定于人体皮肤上。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的牵张器适配膜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将聚氨酯溶于有机试剂中,室温下搅拌2-48h,得到质量分数为5-14wt%的聚氨酯溶液;

将聚氨酯溶液流动速率设置为0.1-5ml/h,电压为15-45KV,接收距离为10-30cm,得到孔径在50-500nm的聚氨酯高分子膜;

将聚氨酯高分子膜放在60-100℃的烘箱中热处理10-60min,缩小聚氨酯高分子膜的孔径,得到阻隔层,并将阻隔层粘接在液体吸收层上;

将聚氨酯和胶原按照质量分数配比为:10:1-1:1的配比溶于六氟异丙醇中,室温下搅拌2-48h,得到聚氨酯和胶原的总质量分数为5-14wt%的溶液;

将聚氨酯和胶原溶液的流动速率设置为0.1-5ml/h,电压为15-45KV,接收距离为10-30cm,得到孔径在1-15um的伤口接触层,并将伤口接触层粘接在液体吸收层上。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伤口闭合修护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主体和牵张器适配构件;第一固定主体被用于固定在人体皮肤上,第一固定主体与人体皮肤之间围设形成固定槽;牵张器适配构件具有牵张器适配膜,牵张器适配构件能够伸入到固定槽中,以使牵张器适配膜贴合在人体皮肤伤口上。通过将第一固定主体固定在人体皮肤上,牵张器适配构件伸入到第一固定主体与人体皮肤之间形成的固定槽中,使牵张器适配构件上的牵张器适配膜移动到伤口位置,覆盖在人体伤口位置,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伤口护理膜难以直接护理于皮肤之上,只能将伤口护理膜覆盖于牵张器上,存在感染隐患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中牵张器适配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第一固定主体;110-固定部;120-抵接部;200-牵张器适配构件;210-牵引带;220-牵张器适配膜;221-伤口接触层;222-液体吸收层;223-阻隔层;300-第二固定主体;400-调节构件;410-第一固定件;420-第二固定件;430-调节带;500-第一医用胶;600-第二医用胶;700-第三医用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牵张器适配构件200;第一固定主体100被用于固定在人体皮肤上,第一固定主体100与人体皮肤之间围设形成固定槽;牵张器适配构件200具有牵张器适配膜220,牵张器适配构件200能够伸入到固定槽中,以使牵张器适配膜220贴合在人体皮肤伤口上。

具体的,第一固定主体100贴合在人体皮肤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固定主体100的贴合位置要错开人体伤口位置,第一固定主体100固定在人体皮肤后,第一固定主体100顶部伸出的延伸边与人体皮肤之间形成固定槽,当需要对伤口位置进行护理时,牵张器适配构件200伸入到固定槽中,沿着固定槽移动,缓慢的将伤口接触层221移动到人体伤口位置,使伤口接触层221贴合在人体伤口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牵张器适配构件200;第一固定主体100被用于固定在人体皮肤上,第一固定主体100与人体皮肤之间围设形成固定槽;牵张器适配构件200具有牵张器适配膜220,牵张器适配构件200能够伸入到固定槽中,以使牵张器适配膜220贴合在人体皮肤伤口上。通过将第一固定主体100固定在人体皮肤上,牵张器适配构件200伸入到第一固定主体100与人体皮肤之间形成的固定槽中,使牵张器适配构件200上的伤口接触层221移动到伤口位置,覆盖在人体伤口位置,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伤口护理膜难以直接护理于皮肤之上,只能将伤口护理膜覆盖于牵张器上,存在感染隐患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视角为正视于第一固定主体100,本实施例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主体300;第二固定主体300平行设置于第一固定主体100的一侧,第一固定主体100、第二固定主体300和人体皮肤之间围设形成固定槽。

具体的,第二固定主体300贴合在人体皮肤上,第二固定主体300与第一固定主体100平行设置,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的位置,保证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分别位于人体伤口的两侧即可。

第二固定主体300与人体皮肤之间形成固定槽,牵张器适配构件200的两侧均沿着两个固定槽移动,将伤口接触层221贴合在人体伤口位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伤口闭合修护组件还包括调节构件400;调节构件4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连接,调节构件400配置为能够调节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的间距。

具体的,调节构件400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主体100连接,调节构件400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主体300连接,通过改变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之间的调节构件400的整体长度,调节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之间的距离。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调节构件400包括第一固定件410、第二固定件420和调节带430;第一固定件410设置于第一固定主体100上,第二固定件420设置于第二固定主体300上,牵引带2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件410和第二固定件420滑动连接。

具体的,在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上分别设置第一固定件410和第二固定件420,第一固定件410与第一固定主体100可拆卸连接,第二固定件420与第二固定主体300可拆卸连接,确定第一固定件410在第一固定主体100的位置后,将第一固定件410固定在第一固定主体100上,同理,确定第二固定件420的位置后将其固定。

调节带430具体可设置为扎带,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为扎带中的固定头,固定头在扎带上单向移动,通过扎带的收紧,调节两个固定头的位置,改变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的间距。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410与第一固定主体100之间设置有第一医用胶500,第一固定件410通过第一医用胶500固定在第一固定主体100上。

具体的,在第一固定件410和第一固定主体100之间设置第一医用胶500,同理,在第二固定件42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之间设置第一医用胶500,利用第一医用胶500将第一固定件410固定在第一固定主体100上,同时方便拆卸。

本实施例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通过调节带430在第一固定件410和第二固定件420上的移动,改变第一固定主体100和第二固定主体300的间距,提高伤口闭合修护组件的适用性。

目前在牵张器的使用过程中,当使用伤口护理膜进行护理,常搭配的为纱布。纱布伤口护理膜的优点为能够快速吸收创面渗出液。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点:

1.纱布孔隙大,微生物容易通过,引起交叉感染。

2.纱布通透性高,可能造成伤口脱水。

3.纱布会黏着创面,再次更换时造成伤害。

伤口护理膜的自行搭配增加了不同操作人员进行伤口护理时的未知性,进而影响牵张器完全发挥其皮肤修复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中的牵张器适配构件200包括牵引带210;牵引带210与牵张器适配膜220连接,牵张器适配膜220靠近人体皮肤的一面具有伤口接触层221;牵张器适配膜220远离人体皮肤的一侧依次设置有液体吸收层222和阻隔层223。

具体的,牵引带210位于牵张器适配膜220的两侧,使用时,医护人员握持牵引带210带动牵张器适配膜220移动,将牵张器适配膜220贴合在人体伤口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牵张器适配构件200还包括第二医用胶600;第二医用胶600设置于牵引带210和牵张器适配膜220之间,牵引带210通过第二医用胶600与牵张器适配膜220连接。

具体的,在牵引带210和牵张器适配膜220之间设置第二医用胶600,利用第二医用胶600将牵引带210与牵张器适配膜220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主体100包括固定部110和抵接部120;固定部110和抵接部120连接,固定部110固定于人体皮肤上,抵接部120与人体皮肤之间形成固定槽。

具体的,固定部110贴合在人体皮肤上,抵接部120设置在固定部110的顶部,且在固定部110固定后,抵接部120与人体皮肤之间具有间隙,形成固定槽。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伤口闭合修护组件还包括第三医用胶700;固定部110通过第三医用胶700固定于人体皮肤上。

具体的,固定部110与人体皮肤之间设置第三医用胶700,固定部110通过第三医用胶700固定在人体皮肤上,方便固定部110从人体皮肤上取下。

本实施例提供的伤口闭合修护组件,通过牵引带210带动牵张器适配膜220移动,将牵张器适配膜220沿着固定槽移动到人体伤口位置,对伤口进行护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牵张器适配膜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聚氨酯溶于有机试剂中,室温下搅拌2-48h,得到质量分数为5-14wt%的聚氨酯溶液;将聚氨酯溶液流动速率设置为0.1-5ml/h,电压为15-45KV,接收距离为10-30cm,得到孔径在50-500nm的聚氨酯高分子膜;将聚氨酯高分子膜放在60-100℃的烘箱中热处理10-60min,缩小聚氨酯高分子膜的孔径,得到阻隔层223,并将阻隔层223粘接在液体吸收层222上;将聚氨酯和胶原按照质量分数配比为:10:1-1:1的配比溶于六氟异丙醇中,室温下搅拌2-48h,得到聚氨酯和胶原的总质量分数为5-14wt%的溶液;将聚氨酯和胶原溶液的流动速率设置为0.1-5ml/h,电压为15-45KV,接收距离为10-30cm,得到孔径在1-15um的伤口接触层221,并将阻隔层223粘接在液体吸收层222上。

具体的,牵张器中间层为液体吸收层222,是发挥吸液、引流作用的高分子层,该层为聚氨酯海绵,在液体吸收层222的一面上覆一层胶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在该层上对聚氨酯溶液纺丝。

聚氨酯溶液的制备工艺如下:将聚氨酯溶于有机试剂中,室温下搅拌2-48h,得到聚氨酯的质量分数为5-14wt%的溶液,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三氯甲烷、二氯甲烷、六氟异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溶剂。

聚氨酯溶液的静电纺丝条件如下:纺丝液流动速率为0.1-5ml/h,电压为15-45KV,接收距离为10-30cm。

静电纺丝得到孔径在50-500nm的致密聚氨酯高分子膜,随后将纺丝后的材料放在60-100℃的烘箱中热处理10-60min,进一步缩小致密聚氨酯高分子膜的孔径。热处理后得到的聚氨酯高分子膜为阻隔层223。该层主要发挥隔菌、防水的作用。

在液体吸收层222的另一面上覆一层胶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在该层对负载胶原的聚氨酯溶液纺丝,负载胶原具有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的有效成分。

溶液的制备工艺如下:将聚氨酯和胶原按照配比,二者质量分数配比为:10:1-1:1溶于六氟异丙醇中,室温下搅拌2-48h,得到聚氨酯和胶原的总的质量分数为5-14wt%的溶液。

静电纺丝条件如下:纺丝液流动速率为0.1-5ml/h,电压为15-45KV,接收距离为10-30cm。

静电纺丝形成孔径在1-15um的高分子膜,该层为伤口接触层221,即靠近皮肤部分,主要发挥防粘连和促愈合的作用。

具体制备工艺可为:在液体吸收层222的一面覆一层胶,将聚氨酯溶于有机试剂中,室温下搅拌12h,得到聚氨酯的质量分数为10wt%的溶液,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

聚氨酯溶液的静电纺丝条件如下:纺丝液流动速率为1ml/h,电压为30KV,接收距离为15cm。

纺丝结束后将材料放在90℃的烘箱中热处理30min,进一步缩小致密聚氨酯高分子膜的孔径。热处理后得到的聚氨酯高分子膜为阻隔层223,将阻隔层223粘接在液体吸收层222上。

将聚氨酯和胶原按照10:1的配比溶于六氟异丙醇中,室温下搅拌12h,得到聚氨酯和胶原的总的质量分数为12wt%的溶液。

静电纺丝条件如下:纺丝液流动速率为0.5ml/h,电压为30KV,接收距离为15cm。

该层为伤口接触层221,粘接在液体吸收层222上。

另外,也可将聚氨酯溶于有机试剂中,室温下搅拌12h,得到聚氨酯的质量分数为8wt%的溶液,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溶液,二者的质量配比为1:3;聚氨酯溶液的静电纺丝条件如下:纺丝液流动速率为1ml/h,电压为28KV,接收距离为15cm;纺丝结束后将材料放在80℃的烘箱中热处理40min,进一步缩小致密聚氨酯高分子膜的孔径,得到阻隔层223;将聚氨酯和胶原按照5:1的配比溶于六氟异丙醇中,室温下搅拌12h,得到聚氨酯和胶原的总的质量分数为10wt%的溶液,静电纺丝条件如下:纺丝液流动速率为0.3ml/h,电压为30KV,接收距离为15cm,得到伤口接触层221。

再例如:将聚氨酯溶于有机试剂中,室温下搅拌12h,得到聚氨酯的质量分数为12wt%的溶液,有机溶剂为四氢呋喃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溶液,二者的质量配比为1:1;聚氨酯溶液的静电纺丝条件如下:纺丝液流动速率为1ml/h,电压为30KV,接收距离为15cm;纺丝结束后将材料放在90℃的烘箱中热处理40min,进一步缩小致密聚氨酯高分子膜的孔径。热处理后得到的聚氨酯高分子膜为阻隔层223;将聚氨酯和胶原按照1:1的配比溶于六氟异丙醇中,室温下搅拌12h,得到聚氨酯和胶原的总的质量分数为8wt%的溶液;静电纺丝条件如下:纺丝液流动速率为0.1ml/h,电压为30KV,接收距离为15cm,得到伤口接触层22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