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

一种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包括如下步骤:S1铺设新建管道,新管管径≤旧管管径的50%;S2:在顶管机接近现状管道时,周边加固;S3:在现状管道的接入侧凿出一个洞口,并在现状管道的管底铺设轨道;S4:在轨道上放入轨行式接收托架,调整高度和位置;S5:采用电瓶车或卷扬机沿铺好的轨道将顶管机拖出至现状管道的检查井处,利用吊车将顶管机及接收托架吊出检查井外;S6:继续铺设新建管道至新建管道凸出现状管道,将凸出部分切除;步骤S7:封堵现状管道与新建管道的接口。解决传统开挖连通新旧管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创造性的采用非开挖方式进行施工操作,高效实用,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2820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格睿特管网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585127.6

  • 发明设计人 杨旭明;解萍;杨启双;曹磊;

    申请日2020-12-23

  • 分类号F16L1/028(20060101);F16L1/09(20060101);F16L1/06(20060101);

  • 代理机构32356 南京灿烂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赵丽

  • 地址 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童卫路5号南理工科技创新园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9:3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连通新旧管的工法,涉及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分析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新旧管连通一般先采用大开挖的方式在现状管的上方施作检查井,同时敷设新建管,接入检查井后将现状管破除完成新旧管的连通。此工法施工周期长,对周边环境及交通影响大且施工工序复杂,施工工期长。

亟需一种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减少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创造性地将施作新建管道直接引入现状管道中,在现状管道的侧方开洞,将顶管机直接顶进至现状管道内,在现状管道内完成接收作业,并利用现状检查井作为工作井将顶管机从现状检查井中吊出,直接将新旧管连通的一种全新的工法,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通过顶管机在与现状管道中心线相垂直的方向上铺设新建管道,新管管径≤旧管管径的50%;

步骤S2:在顶管机接近现状管道时,停止推进,在新建管道与现状管道的连接接口处进行注浆加固,现状管道预开口周边采用型钢支撑加固;

步骤S3:在现状管道的接入侧凿出一个洞口,通过洞口进入并在现状管道的管底铺设轨道;

步骤S4:将轨行式接收托架运至新建管道的轴线位置,轨行式接收托架安装在水平运输车上,并对轨行式接收托架的水平距离和高度方向进行微调后将其固定;

步骤S5:顶进顶管机至轨行式接收托架上,将轨行式接收托架采用电瓶车或卷扬机沿铺好的轨道拖出至现状管道的检查井处,利用吊车将顶管机及接收托架吊出检查井外;

步骤S6:继续铺设新建管道至新建管道凸出现状管道,将凸出部分切除;

步骤S7:封堵现状管道与新建管道的接口,完成新旧管的连通工作。

进一步的,步骤S1中新建管道的定位精度保证±30MM。

优选的,步骤S3中洞口直径比顶管机外径大50-100mm。

进一步的,步骤S4中轨行式接收托架和水平运输车之间设置调整垫,增减调整垫的数量来调整轨行式接收托架的高度。

进一步的,步骤S7中的封堵采用如下步骤:在现状管道与新建管道缝隙处塞入遇水膨胀止水条,并用微膨胀混凝土封堵,最后在现状管道与新建管道接缝的迎土侧采用ϕ42小导管注浆加固及止水。

优选的,步骤S1中顶管机采用分段式设计,单个分段长度每个分段的长度不大于现状管道的直径为宜。

优选的,顶管机分段连接采用螺栓的方式,并采用O型密封圈对分段部分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连接螺栓设计在顶管机的外周,顶管机外周设置手孔盒以方便螺栓安装及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创造性地将施作新建管道直接引入现状管道中,在现状管道的侧方开洞,将顶管机直接顶进至现状管道内,在现状管道内完成接收作业,并利用现状检查井作为工作井将顶管机从现状检查井中吊出,直接将新旧管连通的一种全新的工法,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施工效率。

1、本发明创造性地采用非开挖方式,实现连通新旧管的连通作业,为新旧管连接施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2、本发明无需大开挖施作检查井,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小,在管道埋深较深及城市密集区域此工法的优点体现的尤为明显,实用性高。

3、本发明在新旧管连通的过程中只需在现状管道洞口破除时在现状管道内对破除的区域采用型钢进行加固,加固方法简单,易于工程实施。

4、本发明将顶管机直接顶进至现状管道内,在现状管道内完成接收作业,并利用现状检查井作为工作井将顶管机从现状检查井中吊出,工序简单,容易操作。

5、本发明运用到的轨行式接收托架、水平运输车和顶管机等操作设备均可以反复使用,并且节约了施工周期,人力、物力成本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6、本发明通过轨行式接收托架和水平运输车的配合在轨道内运输顶管机,不涉及顶管机的吊装、挪动等操作,大大简化了顶管机洞内接收及水平运输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铺设新建管道阶段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轨行式接收托架运输顶管机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轨行式接收托架运输顶管机的局部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轨行式接收托架运输顶管机的局部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顶管机分段连接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封堵阶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6所示, 一种非开挖连通新旧管的工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通过顶管机3在与现状管道1中心线相垂直的方向上铺设新建管道2,新管管径≤旧管管径的50%;

步骤S2:在顶管机3接近现状管道1时,停止推进,在新建管道2与现状管道1的连接接口处进行注浆加固,现状管道1预开口周边采用型钢支撑加固;

步骤S3:在现状管道1的接入侧凿出一个洞口,通过洞口进入并在现状管道1的管底铺设轨道;

步骤S4:将轨行式接收托架4运至新建管道2的轴线位置,轨行式接收托架4安装在水平运输车5上,并对轨行式接收托架4的水平距离和高度方向进行微调后将其固定;

步骤S5:顶进顶管机3至轨行式接收托架4上,将轨行式接收托架4采用电瓶车或卷扬机沿铺好的轨道拖出至现状管道1的检查井处,利用吊车将顶管机3及接收托架吊出检查井外;

步骤S6:继续铺设新建管道2至新建管道2凸出现状管道1,将凸出部分切除;

步骤S7:封堵现状管道1与新建管道2的接口,完成新旧管的连通工作。

进一步的,步骤S1中新建管道2的定位精度保证±30MM。

优选的,步骤S3中洞口直径比顶管机3外径大50-100mm。在现状管道1的接入侧凿出一个圆形洞口,为弥补定位误差

进一步的,步骤S4中轨行式接收托架4和水平运输车5之间设置调整垫6,增减调整垫6的数量来调整轨行式接收托架4的高度。

进一步的,步骤S7中的封堵采用如下步骤:在现状管道1与新建管道2缝隙处塞入遇水膨胀止水条10,并用微膨胀混凝土11封堵,最后在现状管道1与新建管道2接缝的迎土侧采用ϕ42小导管注浆加固及止水。注浆加固,防止现状管道1在凿洞时发生土体坍塌的现象发生。在现状管道1开口影响范围区域采用型钢支撑加固,防止现状管道1因局部开洞导致应力集中而发生破坏。

优选的,步骤S1中顶管机3采用分段式设计,单个分段长度每个分段的长度不大于现状管道1的直径为宜。

优选的,顶管机3分段连接采用螺栓8的方式,并采用O型密封圈9对分段部分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连接螺栓8设计在顶管机3的外周,顶管机3外周设置手孔盒7以方便螺栓8安装及连接。

步骤S5整个洞内接收过程不涉及顶管机3的吊装、挪动等操作,大大简化了顶管机3洞内接收及水平运输的工作。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被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特征。更确切地说,如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的单独实施例。

如在此所使用的那样,除非另行规定,使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来描述普通对象仅仅表示涉及类似对象的不同实例,并且并不意图暗示这样被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排序方面或者以任意其它方式的给定顺序。

尽管根据有限数量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受益于上面的描述,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明白,在由此描述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想其它实施例。此外,应当注意,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为了可读性和教导的目的而选择的,而不是为了解释或者限定本发明的主题而选择的。因此,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本发明的范围,对本发明所做的公开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