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包括若干支持机构,若干个支持机构能够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变。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本发明采用可下沉式移动接触网来降低或者升高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以将整个支持机构下降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在龙门吊吊装货物的时候,特别是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工具碰撞到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9336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于海文;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13011.0

  • 申请日2021-01-27

  • 分类号B60M1/2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122506 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四官营子镇两家村新房子组509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4:5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接触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及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接触网中接触线和承力索不能完全的移动到铁路侧边,吊装作业的时候,需要从货场移动到移动火车上,龙门吊需要经过移动接触网的上方才能吊装到火车上,此时,移动接触网远高于车厢的高度,龙门吊吊装的货物通过移动接触网时,有安全隐患。在有些情况下,移动接触网的立柱与轨道比较近,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装卸货物时,容易碰到移动接触网上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装卸货物的下沉式移动接触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包括若干支持机构,还包括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其中

若干个支持机构能够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变。

进一步的,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机构包括转动式支持机构,所述转动式支持机构用于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机构包括可收放式支持机构,所述可收放式支持机构具有收回状态/放出状态,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用于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还包括高度可变支撑机构,若干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各自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

进一步的,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或者变短,使得所述支持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高度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采用可伸缩式立柱或者多级升降机构。

进一步的,采用电机、电动推动装置、气动推动装置、电驱动装置或者液压推动装置驱动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还包括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

第一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门架,门架上设置移动小车,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小车上;

第二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重力补偿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重力补偿机构上;

第三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弹簧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

第四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一端设置有重力补偿机构,另一端设置有弹簧机构;或者

第五种设置机构为:移动接触网的两端采用第一种至第四种中任意两两组合。

进一步的,第一种:当采用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重力补偿机构时,重力补偿机构下方设置有基坑,所述力补偿机构下降时,重力补偿机构能够容纳进入基坑中;或者

第二种:当采用重力补偿机构,另设置一移动机构,重力补偿机构通过拉绳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接触网的一端,移动机构能够带动拉绳随同承力索和/接触线上升或者下降;

第三种:当采用重力补偿机构,另设置一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能够驱动重力补偿机构上升或者下降;或者

第四种:当采用弹簧机构,另设置一移动机构,弹簧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移动机构能够带动弹簧机构随同承力索和/接触线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当采用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重力补偿机构时,重力补偿机构下方设置有基坑,所述力补偿机构下降时,重力补偿机构能够容纳进入基坑中;

进一步的,还包括基坑,下沉式移动接触网设置于基坑中,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不高于基坑上表面。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下沉式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若干个支持机构能够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变。

优选的,支持机构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往非工作位移动;

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或者已移动到非工作位后;

所述支持机构高度下降,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距轨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距轨面的水平高度;或者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机构高度上升;

所述支持机构高度上升的过程中,或者高度上升至原下降起始点后;

所述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工作位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机构上升下降的方式为:所述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或者

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伸长或者缩短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

本发明另一方还提供一种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包括若干可伸缩式立柱,每一个可伸缩式立柱上设置有支持机构,所述可伸缩式立柱能够带动对应的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变;

还包括设置在移动接触网两端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支持机构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和第二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的重量作用在移动接触网的一端;所述第二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的重量作用在移动接触网的另一端,所述第一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和第二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分别从移动接触网的两端调节移动接触网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支持机构包括转动式支持机构,所述转动式支持机构用于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另设置一移动机构,重力补偿机构通过拉绳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接触网的一端,移动机构能够带动拉绳随同承力索和/接触线上升或者下降;

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持机构包括可收放式支持机构,所述可收放式支持机构具有收回状态/放出状态,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用于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另设置一移动机构,弹簧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移动机构能够带动弹簧机构随同承力索和/接触线上升或者下降。

相对于现有相关技术,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技术采用下沉式移动接触网,来降低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接触线及支柱的水平高度,可以将整个接触网下降,这样在吊装大型货物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设备碰撞到承力索、接触线及立柱,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

2、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机构可靠,能够有效的保证移动接触网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采用了如本方案提供的下沉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电气化货场装运难题,大大提高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位于工作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下沉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机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链条驱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可收放式支持机构实施例一;

图6是本发明可收放式支持机构实施例二;

图7是本发明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工作位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下沉后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可伸缩式立柱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实施例一;

图11是本发明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实施例二;

图12是采用可伸缩式立柱工作位示意图;

图13是采用可伸缩式立柱下沉后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下沉式移动接触网设置在基坑中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下沉式移动接触网位于工作位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下沉式移动接触网位于非工作位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下沉式移动接触网下沉后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下沉式移动接触网设置在基坑中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下沉式移动接触网采用收放式支持机构示意图。

图中:1、立柱;2、支持机构;21、支持结构;22、支撑连接件;3、承力索;4、接触线;5、铁轨;6、移动机构;61、高位移动机构;62、低位移动机构;7、坠砣;8、弹簧机构;9、电机;10、链条;11、主动链轮;12、从动链轮;13、轨道;14、驱动机构;15、高度可变支撑机构;16、可伸缩式立柱;17、容纳坠砣的基坑;18、基坑;19、左坠砣;20、右坠砣;21、左驱动装置;22、右驱动装置;23、左移动机构;24、右移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包括若干支持机构2,本实施例中若干支持机构设置在各自对应的立柱1上,还包括承力索3和/或接触线4,其中

若干个支持机构能够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变。

如图1所示是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位于工作位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沉之后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提供下沉式移动接触网还包括移动机构6,每个移动机构设置在各自对应的立柱上,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所述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上升或者下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移动机构的驱动方式: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机、电动推杆、液压推杆、气动推杆、链条或配重装置;所述电机、所述电动推杆、所述液压推杆、所述气动推杆或者所述链条中任意一种;或者上述任意一种与所述配重装置的组合,用于直接或者间接的将驱动力作用于移动机构,驱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

如图3所示,示出的是采用电机的驱动方式,电机作动驱动移动机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移或者下移动;当然电动推杆、液压推杆和气动推杆等其输出的作用力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机构即可,在此就不做赘述。

图4提供的是一种采用电机和链条组合的驱动方式,如图可知,所述电机9驱动链条10转动带动移动机构沿立柱的长度方向移动。还包括主动链轮11和从动链轮12,所述电机驱动链条转动带动移动机构6在轨道13中上升或者下降。

如图3和图4中,所述支持机构包括转动式支持机构,所述转动式支持机构用于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本发明中还设置有用于辅助移动机构在移动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所述移动机构在滑道、滑槽、滑轨、轨道或者限位架中移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持机构包括可收放式支持机构,所述可收放式支持机构具有收回状态/放出状态,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用于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可收放式支持机构是一种伸缩机构,采用伸缩的方式推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

如图6所示,提供了另一种收放式支持机构,所述收放机构至少包括支持结构21和支撑连接件22;移动机构6至少包括高位移动机构61和相对较低的低位移动机构62;支撑连接件一端与支持结构活动连接,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和支持结构的一端分别设置在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机构上;所述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结构分别在立柱上移动改变支撑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支持结构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在工作位和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当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非工作位(如图6中箭头B)或者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高位移动机构和低位移动结构受驱动机构14的作用下移(如图6中箭头A),带动整个收放式支持机构下沉。本实施例中采用电机的驱动方式,电机作动驱动移动机构能够沿立柱的长度方向上移或者下移动;当然电动推杆、液压推杆和气动推杆等其输出的作用力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机构即可,在此就不做赘述。

如图7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高度可变支撑机构,若干支持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各自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可变;本实施例中高度可变支撑机构的顶部与轨面之间的间距增长或者变短,使得所述支持机构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高度上升或者下降。如图中H表示高度的变化。

如图7所述,采用高度可变支撑机构处于工作位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是处于下沉之后的示意图;

优选的,所述高度可变支撑机构15采用可伸缩式立柱(如图9)或者多级升降机构(如图7和图8)。

如图9所示,是采用可伸缩式立柱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可伸缩式立柱16本身的升降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上升或者下降。优选的,采用电机、电动推动装置、气动推动装置、电驱动装置或者液压推动装置驱动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上升或者下降。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移动接触网两端设置结构:

第一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门架,门架上设置移动小车,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小车上;本实施方案图中未示出,这种门架的可以应用于可收放式支持机构的移动接触网中,移动小车可以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水平移动,还可以在整体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的时候,在门架上设置下降轨道,移动小车可以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

第二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重力补偿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重力补偿机构上;如图10所示,当采用坠砣7的形式时,坠砣一般采用另设的柱子来承载,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下降或者身上时,固定坠砣的柱子可以不用下降或者上升,在坠砣的下部开设一个容纳坠砣的基坑17用于容纳坠砣升降即可。

第三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弹簧机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两端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弹簧机构上;

如图11所述,当采用弹簧机构8,设置有移动机构,弹簧机构设置在移动机构6上能够上下升降。承力索和或接触线至少一端设置在弹簧机构,设置另外的柱子来安装弹簧机构,当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上升或者下降时,移动机构可以带动弹簧机构随动升降。

第四种设置结构为:移动接触网两端中一端设置有重力补偿机构,另一端设置有弹簧机构;或者

第五种设置机构为:移动接触网的两端采用第一种至第四种中任意两两组合。

如图12所示,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当采用移动接触网两端中至少一端设置重力补偿机构时,重力补偿机构下方设置有基坑,所述力补偿机构下降时,重力补偿机构能够容纳进入基坑中。

如图12中所示,采用可伸缩式立柱、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两端的坠砣7上,可伸缩式立柱上设置可转动的支持机构2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图12示出是在工作位的示意图。

如图13是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位于非工作位,可伸缩式立柱收缩下降后的示意图,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的水平高度,两端作用的坠砣随之下降,下降的坠砣容纳在基坑17中。

本实施例中,若干个支持机构能够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上升;或者上升的过程中,所述转动式支持机构用于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位于铁轨5上方,此时货运列车受电弓可以取电工作。当货运列车进站后,支持机构带动承力索和或者接触线转动到非工作位,或者收回到非工作位,之后利用移动机构驱动整体的支持机构下降,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下降。

当两端均采用重力补偿装置作用在移动接触网两端时候,重力补偿装置的高度也随着下降,本发明中重力补充补偿机构中,优选选用坠砣。此时坠砣也一并下降进入基坑中(这里的基坑,可以是另设的基坑,用于容纳坠砣的升降),同理,整体的接触线和或承力索上升后,坠砣也被拉动随着上升,从基坑中上升出来。

如图14所示,当然,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以设置长条状的基坑,下沉式移动接触网设置于基坑18中,支持机构下降后,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容纳在基坑中,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不高于基坑上表面。这样就可以把承力索和或接触线隐藏在地面之下,不妨碍地面的工作,完全克服现有装卸货物时,容易碰到移动接触网上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的问题。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下沉式移动接触网操作方法,若干个支持机构能够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水平高度可变。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持机构上升下降的方式为:所述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或者高度可变支撑机构伸长或者缩短带动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比如货运列车已经进展,需要移除接触网进行装载作业,此时,支持机构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往非工作位移动;

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非工作位移动的过程中,或者已移动到非工作位后;

所述支持机构高度下降,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的距轨面的水平高度能够不高于货运列车最高处距轨面的水平高度;或者接触线和/或承力索能够不高于地面或者人工建筑基面。至此接触线和承力索不但位于非工作位,还下降高度,让出空间,传统的做法只是移动到非工作位,立柱和承力索及接触线还是会妨碍装卸作业,特别是需要采用龙门吊的时候,需要通过移动接触网。本发明提供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可以将立柱及承力索和接触线整下下降,完全避开。为装卸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当装卸完成,货运列车需要驶出时,所述支持机构高度上升;所述支持机构高度上升的过程中,或者高度上升至原下降起始点后;所述支持机构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往工作位移动。货运列车受电弓升起取电。

现有装卸货运站吊装作业的时候,需要从货场移动到移动火车上,龙门吊需要经过移动接触网的上方才能吊装到火车上,此时,移动接触网远高于车厢的高度,龙门吊吊装的货物通过移动接触网时,有安全隐患。在有些情况下,移动接触网的立柱与轨道比较近,移动接触网移动到非工作位,离火车车厢比较近,装卸货物时,容易碰到移动接触网上的承力索和/或接触线。为此,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下沉式移动接触网,包括若干可伸缩式立柱16,每一个可伸缩式立柱上设置有支持机构2,所述可伸缩式立柱能够带动对应的支持机构上升或者下降,使得承力索3和/接触线4的水平高度可变;

还包括设置在移动接触网两端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支持机构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或者非工作位。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和第二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的重量作用在移动接触网的一端;所述第二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的重量作用在移动接触网的另一端,所述第一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和第二重力接触网补偿装置分别从移动接触网的两端调节移动接触网的工作状态。本实施例中的重力补充装置采用坠砣。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移动接触网两侧设置坠砣架,左侧的坠砣架上设置左驱动装置21,本实施例中采用电机,电机通过钢丝绳吊住左坠砣19,移动接触网中的承力索和接触线汇结后绕过一滑轮,连接在坠砣19上,坠砣架上另设一移动机构,如图15所示的左移动机构23,滑轮安装在该左移动机构23上,本实施例中坠砣通过拉绳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在移动接触网的一端,移动机构能够带动拉绳随同承力索和/接触线上升或者下降;

如图15所示,右侧的右坠砣20、右驱动装置22和右移动机构24的设置参照左侧的设置。

工作原理如下:

图15是处于工作位的状态,左侧的电机作动(反转),左坠砣19下降;同时右侧的电机作动(正转),拉动右坠砣20上升;转动支持机构收到向左的力,往左侧摆动到非工作位,形成如图16的示意图表示的样子;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持机构包括转动式支持机构,所述转动式支持机构用于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在图16的基础上,可伸缩式立柱16收缩,带动支持机构2整体下降,下降的同时,左移动机构23和右移动机构24同时下降,形成如图17的示意图表示的样子;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坠砣下降后可以容纳中基坑18中;另外各可伸缩式立柱可以设置在低于地面的人工建筑中(建筑基坑),另外也可以将整体的下沉式移动接触网设置在长条状的建筑基坑中,如图18所示。

如图19所示,下沉式移动接触网的支持结构可以采用可收放式支持机构,所述可收放式支持机构具有收回状态/放出状态,所述可升降式支持机构还用于带动接触线和/或承力索移动到工作位、非工作位或者在工作位与非工作位之间切换。

优选的另设置一移动机构,如图19所示的标号23和24,弹簧机构直接或者间接的设置在移动机构上,移动机构能够带动弹簧机构随同承力索和/接触线上升或者下降。

本实施例中收放式支持机构的工作原理上文已做描述,在此不做赘述,当收放式支持机构位于非工作位的时候,可伸缩式立柱16下降,带动整个收放式支持机构下降,从而带动承力索和或接触线整体下降。如图19是处于下沉后的示意图。

本方案好处:1、本技术采用下沉式移动接触网,来降低移动接触网中承力索、接触线及支柱的水平高度,可以将整个接触网下降,这样在吊装大型货物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避免货物或者装卸设备碰撞到承力索、接触线及立柱,为货物装卸提供了安全保障。2、本技术提供的方案,机构可靠,能够有效的保证移动接触网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采用了如本方案提供的下沉式移动接触网支持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电气化货场装运难题,大大提高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包括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