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放有自然海水的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通过潜水电泵连接,野化训练塘内安装有水车式增氧机,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管,曝气管与罗茨鼓风机连接,人工湿地主体为软泥基质,种植有耐盐植物,野化训练塘内内设有下层、中层和上层,下层为海沙,中层包括铺设在野化训练塘两侧的人工基质,上层为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种植有耐盐植物。本发明通过流水刺激、丰富营养层和野化训练环境的方式使得大黄鱼野化训练环境更加复杂接近自然条件,提高野化训练效果,并通过增强生物饵料,循环水资源的方式使得大黄鱼生长更健康,更适于生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58642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2011149146.4

  • 申请日2020-10-23

  • 分类号A01K63/00(20170101);A01K63/04(20060101);A01K61/80(20170101);A01K61/10(20170101);A01K61/59(20170101);A01K61/00(20170101);A01K61/50(20170101);A01K61/40(20170101);A01G3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908 北京京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宋华

  • 地址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河通桥6-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29:0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黄鱼野化训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

背景技术

大黄鱼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大黄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栖息于西北太平洋的温带水域,中国的南部和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增殖放流作为补充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直接手段,通过向天然水域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虾、蟹等苗种,以达到改善群体结构和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传统的增殖放流是直接将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放入天然水浴,然而网箱养殖的大黄鱼种的适应力和捕食力不足,放流后大黄鱼的存活率低,因此在放流前需要对大黄鱼进行野化训练使其能在放流后适应自然环境,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能够让大黄鱼得到有效野化训练的系统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具有野化训练环境复杂,便于大黄鱼得到良好的野化训练,提高大黄鱼生存率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包括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所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为自然海水,所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通过潜水电泵连接,所述野化训练塘内安装有水车式增氧机,所述生态塘的池塘底部为软泥,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管,曝气管与罗茨鼓风机连接,所述人工湿地主体为软泥基质,种植有耐盐植物,所述野化训练塘内内设有下层、中层和上层,所述下层为填充在训练塘底部的海沙,所述中层包括铺设在野化训练塘两侧的非漂浮性的人工基质,人工基质材料为聚酯纤维,所述上层为生态浮床,生态浮床上设有多个种植孔,种植孔内设有种植有耐盐植物的花盆,所述花盆底部设有过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野化训练时,生态塘的生物饵料通过潜水电泵送入野化训练塘供大黄鱼觅食进行野化训练,野化训练塘内的水通过潜水电泵送入人工湿地,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后通过潜水电泵送入生态塘,如此实现水体的循环利用,使得野化训练塘内的基础饵料能够得到不断补充,便于大黄鱼进行野化训练,并且通过罗茨鼓风机为曝气管供气,使得生态塘内氧气充足便于生物饵料生长。

野化训练塘内设有下层、中层和上层。在下层可供栖贝类和沙蚕等栖息,中层可供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藻类组成的微生物群落定殖,上层可种植耐盐植物且其根系可供甲壳类生物饵料提栖息,如此在进行野化训练时,在野化池内投入相应适存的生物,提高野化训练塘环境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大黄鱼野化训练效果,使得大黄鱼放流后生存率更高。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层还包括放置在海沙上的珊瑚骨和牡蛎壳,所述牡蛎壳数量为5-10kg/m3,珊瑚骨数量10-20kg/m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珊瑚骨和牡蛎壳可供底栖鱼类和甲壳类栖息,提高了栖息环境,使得野化训练塘内可投入的生物种类增加,丰富野化训练塘的生态环境使其更接近自然,从而提高野化训练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塘的面积为16亩,水深2.7米,野化训练塘面积为1.3亩并且池底和四周护坡均用水泥硬化,所述人工湿地面积为5亩,水深为3.2米,所述耐盐植物的种植面积在人工湿地总面积的1/2以上,所述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的个数比例为1:4: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的个数使得三者之间更加平衡,并且通过增加野化训练塘并减小野化训练塘面积的方式,实现对生态塘和人工湿地的充分利用,并且使得野化训练塘较小易于管理。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浮床包括床体,所述生态浮床包括床体,床体为高分子聚乙烯,厚度6-8cm,所述种植孔每平方米分布16个,所述花盆放置在种植孔内,相邻种植孔之间设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为T字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在花盆的耐盐植物的根系可通过过孔伸至水面生长,而连接能够为耐盐植物的根系提供支撑,使得部分根系能够沿着连接架进行生长,使得根系的生长更加发达,提高植物生存率,同时相邻植物的根系互相交错,为甲壳类生物饵料提供更加良好的栖息环境。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架包括安装杆,安装杆的上端设有限位块,所述床体上端设有供限位块嵌入的限位槽,限位槽的底部设有供安装杆穿过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外侧设有与床体螺纹连接的定位盖,所述安装杆靠近相邻两个花盆的两侧设有收纳槽,收纳槽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收纳杆,收纳杆上固定有支撑杆,支撑杆上设有连接孔,安装杆上连接有用于控制支撑杆旋转的控制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连接架时,将安装杆穿过安装槽并使得限位块与限位槽的底部抵接,然后通过控制组件转动支撑杆与至水平状态并固定,然后将定位盖与床体连接实现连接架的固定,展开后的支撑杆靠近相邻的花盆,从而便于为花盆内植物根系的生长提供支撑,并且支撑杆上的连接孔便于植物根系穿过,使得植物根系与连接架连接紧密,同时连接架安装方便,在安装前可将连接架与床体分开存放运输,使得连接架和床体不易损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杆的内侧设有安装腔,限位块的上端设有操控槽,收纳组件包括与操控槽的底部转动连接的操控杆,操控杆的下端伸入安装腔内并固定有主动锥齿轮,主动锥齿轮与传动锥齿轮啮合,收纳杆的一端伸入到安装腔内并固定有传动锥齿轮,所述操控杆的上端固定有操控轮,所述操控轮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定位螺栓为蝶形螺栓,所述操控槽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第二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夹90度,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与收纳槽的下端抵接时,定位螺栓位置与第一定位槽对应,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嵌入到收纳槽与收纳槽底部抵接时,定位螺栓位置与第二定位槽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操控轮可带动操控杆和主动锥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锥齿轮转动,实现对支撑杆位置的控制,并且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与收纳槽的下端抵接时,定位螺栓位置与第一定位槽对应,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嵌入到收纳槽与收纳槽底部抵接时,定位螺栓位置与第二定位槽对应,可将定位螺栓转入到第一定位槽或第二定位槽中对支撑杆的位置进行定位。

本发明还在于提供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方法,具有提高大黄鱼野化训练效果,提升大黄鱼生存率的功能。

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的大黄鱼野化训练方法,包括权利1-5所述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

步骤1:准备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在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中灌入自然海水;

步骤2:野化训练塘基础饵料定向定量培养;持续时间两周,首先从生态塘中抽水至野化训练塘中,保持水体深度在1米左右,水温22℃以上,然后野化训练塘内接种2级培养的微藻藻种,微藻主要为角毛藻属、褐指藻属和扁藻属接种量为1m

步骤3:野化训练:停止投入对虾开口饲料,投放大黄鱼人工繁育苗种,苗种投放密度为100~200尾/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野化训练塘内基础饵料定向定量培养,使得野化训练塘内的饵料充足便于先期的大黄鱼野化训练,同时在野化训练塘内投入各种适宜的生物使得野化训练塘内形成三个营养层,第一营养层由浮游微藻、底栖藻类、细菌组成,第二营养层次由桡足类、十足类、糠虾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以及滩涂贝类、沙蚕、以及鲻科鱼类、斑鰶组成,第三营养层次由大黄鱼、黒鲷、鲈鱼组成,通过三个营养层来丰富野化训练塘的复杂程度,提高大黄鱼的野化训练效果,同时三个营养形成较为完整的食物链,根据下行效应,大黄鱼会捕食第二营养层次的生物,导致该营养层次的生物量减少,进而促进第一营养层次的藻类生物量增加,而藻类生物量的增加,再次促进了第二营养层级生物饵料的生长繁殖,而黑鲷、鲈鱼与大黄鱼存在竞争关系、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更易促进大黄鱼的野化训练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3前对生态塘中生物饵料进行增殖及碳氮比调节,持续周期为两个月,步骤2开始于生物饵料增殖及碳氮比调节最后两周,首先准备碳源和鱼浆发酵液:将米糠、小麦粉、消毒海水和芽孢杆菌按照10:20:39:1进行混合,发酵24h后形成碳源;将鱼肉和乳酸按照50:1进行混合,发酵6h-8h,用无菌器具密封存储于1~5℃冷藏备用;对每亩生态塘内投入80kg碳源、50g维生素b1、10g维生素b12和500g硅酸钠,投放周期为每2周施用1次,并且对每亩生态塘内投入鱼浆发酵液,每天施用量10kg/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生态塘内投入碳源和鱼浆发酵液,实现对生态塘内的碳氮调节,促使生态塘内的生物饵料进行增殖,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将饵料生物量可达到1.5kg/m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潜水电泵将生态塘、野化训练塘和人工湿地内的水体进行循环,既保证了水的循环利用,又为野化训练塘内不断补充生物饵料,使得大黄鱼在野化训练塘内觅食方便,并在野化训练塘内构造丰富的生态环境,形成多个营养层产生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使得大黄鱼的生存环境更接近自然,提高了野化训练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野化训练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生态塘;2、野化训练塘;3、人工湿地;4、潜水电泵;5、水车式增氧机;6、曝气管;7、罗茨鼓风机;21、下层;22、中层;23、上层;231、床体;232、花盆;233、安装杆;234、限位块;235、收纳杆;236、支撑杆;237、定位盖;238、控制组件;2311、种植孔;2312、限位槽;2313、安装孔;2321、过孔;2331、收纳槽;2332、安装腔;2341、操控槽;2342、第一定位槽;2361、连接孔;2381、操控杆;2382、主动锥齿轮;2383、传动锥齿轮;2384、操控轮;2385、定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大黄鱼野化训练系统及训练方法,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之间通过潜水电泵4连接,野化训练塘2内设有水车式增氧机5。

生态塘1的面积为16亩,水深2.7米,野化训练塘2面积1.3亩并且池底和四周护坡均用水泥硬化,水深为3.2米。生态塘1的池塘底部为软泥,池塘底部铺设微孔曝气管6,曝气管6与罗茨鼓风机7连接。

人工湿地3面积5亩,湿地主体为软泥基质,种植北美海篷子、碱篷、海马齿、三角叶滨藜、红树植物等耐盐植物,种植面积在人工湿地3总面积的1/2以上。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的数量比例为1:4:1。

野化训练塘2内设有下层21、中层22和上层23。下层21包括填充在野化训练塘2底部的海沙,海沙高度在10-15cm,供底栖贝类和沙蚕等栖息,并且海沙层内投放有珊瑚骨和牡蛎壳牡蛎壳数量为5-10kg/m3,珊瑚骨数量10-20kg/m3,可供底栖鱼类和甲壳类栖息;中层22包括铺设在野化训练塘2两侧的非漂浮性的人工基质,人工基质材料为聚酯纤维,密度0.2g/cm3,厚度2mm,通过人工基质为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藻类组成的微生物群落定殖,并为甲壳类补充食物来源;上层23为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包括床体231,床体231为高分子聚乙烯,厚度6-8cm,床体231设有多个种植孔2311,种植孔2311每平方米分布16个,种植孔2311内内放置有种植耐盐植物的花盆232,花盆232直径为16cm,花盆232底部以及靠近花盆232侧壁下端均设有多个过孔2321,耐盐植物可为海篷子、三角叶滨藜、碱篷、海马齿、芦苇等。

在相邻种植孔2311之间设有连接架,连接架包括安装杆233,安装杆233的上端设有限位块234,在床体231上上端设有供限位块234嵌入的限位槽2312,限位槽2312的底部设有供安装杆233穿过的安装孔2313,在限位槽2312的外侧设有与床体231螺纹连接的定位盖237。在安装杆233靠近相邻两个花盆232的两侧设有收纳槽2331,收纳槽2331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收纳杆235,收纳杆235上固定有支撑杆236,支撑杆236上设有连接孔2361,在安装杆233上连接有用于控制支撑杆236旋转的控制组件238。

在安装杆233的内侧设有安装腔2332,在限位块234的上端设有操控槽2341,收纳组件包括与操控槽2341的底部转动连接的操控杆2381,操控杆2381的下端伸入安装腔2332内并固定有主动锥齿轮2382,主动锥齿轮2382与传动锥齿轮2383啮合,收纳杆235的一端伸入到安装腔2332内并固定有传动锥齿轮2383。在操控杆2381的上端固定有操控轮2384,通过操控轮2384可带动操控杆2381和主动锥齿轮2382转动,进而带动传动锥齿轮2383转动,实现对支撑杆236位置的控制。在操控轮2384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2385,定位螺栓2385为蝶形螺栓,在操控槽2341的底部设有第一定位槽2342和第二定位槽(图中未示出),第二定位槽与第一定位槽2342夹90度,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236与收纳槽2331的下端抵接时,定位螺栓2385位置与第一定位槽2342对应,当转动操控盘使得支撑杆236嵌入到收纳槽2331与收纳槽2331底部抵接时,定位螺栓2385位置与第二定位槽对应。

在安装连接架时,将安装杆233穿过安装槽并使得限位块234与限位槽2312的底部抵接,然后转动操控轮2384使得支撑杆236转动至水平状态与收纳槽2331的下端抵接,然后将定位螺栓2385与第一定位槽2342配合,如此使得支撑杆236位置固定,再将。

在使用时,耐盐植物根系发达,根系可通过过孔2321延伸至水面以下供甲壳类生物饵料栖息,部分根系能够依靠支撑杆236进行生长,使得根系的生长更加发达,提高植物生存率,同时相邻植物的根系互相交错,为甲壳类生物饵料提供更加良好的栖息环境,并且连接架安装方便,无需人工钻入水下安装,在运输时易于分开存放,避免损坏。

野化训练方法:

步骤1:准备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在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中灌入自然海水;

步骤2:准备碳源和鱼浆发酵液:将米糠、小麦粉、消毒海水和芽孢杆菌按照10:20:39:1进行混合,发酵24h后形成碳源;将鱼肉和乳酸按照50:1进行混合,发酵6h-8h,用无菌器具密封存储于1~5℃冷藏备用;

步骤3:生态塘1中生物饵料增殖及碳氮比调节:对每亩生态塘1内投入80kg碳源、50g维生素b1、10g维生素b12和500g硅酸钠,投放周期为每2周施用1次,并且对每亩生态塘1内投入鱼浆发酵液,每天施用量10kg/亩;

步骤4:野化训练塘2基础饵料定向定量培养;在步骤2最后两周进行,持续时间两周,首先从生态塘1中抽水至野化训练塘2中,保持水体深度在1米左右,水温22℃以上,然后野化训练塘2内接种2级培养的微藻藻种,微藻主要为角毛藻属、褐指藻属和扁藻属接种量为1m3,藻类密度100万个/L以上,投放南美白对虾苗和脊尾白虾苗,各1万尾/亩,苗种体长1cm左右,开启2台1.5kw的水车式增氧机5增氧,投喂饲料蛋白为42%的对虾开口料,日投喂量为对虾投放量总重量的8%,投喂分早、中、晚3次投喂且相应比例为2:2:1,在该养殖过程中,不进行水体交换;

步骤5:野化训练:停止投入对虾开口饲料,投放大黄鱼人工繁育苗种,苗种投放密度为100~200尾/m3,规格约为1g/尾;投放菲律宾蛤仔为主的滩涂贝类,投放量30~50粒/m2,规格壳长0.5cm左右;投放沙蚕10尾/m2,规格约体长1cm左右,鲻科鱼10尾/m3,规格约2g/尾;斑鰶5尾/m3,规格2g/尾;黒鲷20尾:5g/尾;鲈鱼20尾,5g/尾;开启潜水电泵4,使得水体在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和人工湿地3之间循环流动,潜水电泵4功率1.5kw,每小时出水量20m3,每天抽水总时间为8h,潜水电泵4运行模式为每天每间隔2小时连续运行1小时,开启野化训练塘2中水车式增氧机5,流速0.2-0.6m/s。

在使用上述方法进行野化训练时,水体在生态塘1、野化训练塘2与人工湿地3之间循环流动,水质上升便于大黄鱼生存,生态塘1为生物饵料储备场,培育大黄鱼喜好摄食的生物饵料通过循环泵进入到野化训练塘2中,并通过碳氮比调节使得生态塘1更易于大黄鱼生物饵料生长,从而使得生态塘1内海水中带有的生物饵料得到快速增值,使得野化训练塘2内的生物饵料充足,便于大黄鱼捕食,增强鱼体的消化能力、运动能力和免疫能力,使得大黄鱼更加健康,易于后期放流,并通过人工湿地3对野化训练塘2排出的水体进行净化重新生态塘1循环利用,水质得到净化提高,使得野化训练后的大黄鱼更加健康,在增殖放流后存活率高,并通过水车式增氧机5补充氧气并模拟水流使得野化训练塘的环境更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大黄鱼的野化训练效果。

野化训练塘2内形成三个营养层,第一营养层由浮游微藻、底栖藻类、细菌组成,第二营养层次由桡足类、十足类、糠虾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以及滩涂贝类、沙蚕、以及鲻科鱼类、斑鰶组成,第三营养层次由大黄鱼、黒鲷、鲈鱼组成,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食物链,通过三个营养层来丰富野化训练塘2的复杂程度,提高大黄鱼的野化训练效果,并且根据下行效应,大黄鱼会捕食第二营养层次的生物,导致该营养层次的生物量减少,进而促进第一营养层次的藻类生物量增加,而藻类生物量的增加,再次促进了第二营养层级生物饵料的生长繁殖,而黑鲷、鲈鱼与大黄鱼存在竞争关系、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更易促进大黄鱼的野化训练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