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

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包括固连于电梯井道内壁上的导轨架,以及设于导轨架上并在驱动装置的驱使下可沿导轨架升降的升降单元,于升降单元上连接有电梯笼,并于电梯笼和所述升降单元之间连接有卸荷机构。本发明所述的用于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安装于电梯井剪力墙内壁上,专用于运输施工作业人员,实现了客货分离运输,将室外作业的施工设备安装在室内,可提高施工升降设备抵抗雨雪等恶劣天气、高空坠物等施工影响的能力。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混凝土结构住宅在施工过程中,安装于建筑物外围的施工升降机一般属于客货共用机械设备,即同时搭载人员与货物,对搭乘人员的安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受建筑物外形影响,外设施工升降机的离墙距离往往较大,提高了其导轨架附墙装置的安装与维护难度,也削弱了其附着强度,而且外设施工升降机容易受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缩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设备维修保养的频次和费用。电梯井作为建筑物使用阶段的垂直运输通道,在建筑施工阶段的利用率非常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且成为易发高处坠落事故的洞口,还要耗资逐层围护防范。国内建筑外围施工升降机出现的坠落安全事故主要为导轨架标准节与标准节之间由于螺栓缺失导致梯笼向侧面倾斜坠落,且用于建筑外围临边的施工升降机受自身结构尺寸及导轨架尺寸影响无法安装于电梯井道内。而电梯井施工电梯在意外倾翻坠落时可以有效借助井道四周剪力墙作为支撑,避免坠落,极大减少人员伤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以可利用电梯井作为载人的运输通道,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与综合效益。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包括固连于所述电梯井道内壁上的导轨架,以及设于所述导轨架上并在驱动装置的驱使下可沿导轨架升降的升降单元,于所述升降单元上连接有电梯笼,并于所述电梯笼和所述升降单元之间连接有卸荷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导轨架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导轨杆,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导轨杆之间的斜撑和横撑,并于两个所述导轨杆之间设置有与电梯井道内壁构成固连的安装座。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包括与所述导轨杆构成固连的导轨连接座,与电梯井道内壁构成固连的附墙安装座,以及连接于所述导轨连接座和所述附墙安装座之间的间距调整组件,于外力下所述间距调整组件可对所述导轨连接座和所述附墙安装座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所述安装座还包括对所述附墙安装座和所述导轨连接座之间的相对滑动进行导向的导向部。

进一步的,所述间距调整组件包括分别固连于所述导轨连接座和所述附墙安装座上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于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上分别形成有旋向相反的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还包括与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螺纹连接的螺纹杆。

进一步的,于所述导轨架底部设置有对所述导轨架进行支撑的支撑座,并于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对所述电梯笼的下降进行减速的缓冲器;所述支撑座包括支撑框架,以及固连于所述支撑框架上并与所述导轨杆构成固连的导轨杆连接部,并于所述支撑框架侧壁上设置有高度可调的支撑脚。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单元包括经由升降导向机构而分别设于所述导轨杆上的升降架,以及连接于两个所述升降架之间的多个连接梁,所述驱动装置为固连于所述相邻两个连接梁之间的旋转电机,并于所述旋转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和所述导轨架之间设置有升降传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传动机构包括固连于所述导轨架上的齿条,以及固连于所述旋转电机动力输出轴上并与所述齿条啮合传动的齿轮。

进一步的,于所述升降架之间设置有与所述齿条啮合传动的防坠器。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导向机构包括固连于所述升降架上的防外倾导轮组和防侧倾导轮组,所述防外倾导轮组包括转动设于所述升降架的第一防外倾导轮和第二防外倾导轮,所述第一防外倾导轮和第二防外倾导轮滚动的夹置于所述导轨杆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之间;所述防侧倾导轮组包括转动设于所述升降架上的防侧倾导轮,且所述防侧倾导轮抵靠于所述导轨杆的外侧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电梯笼包括底框和顶框,以及连接于所述底框和顶框之间的多个立柱,于所述电梯笼的一端面形成有与所述升降架构成连接的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于所述电梯笼的另一侧端面形成有推拉式的门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用于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安装于电梯井剪力墙内壁上,专用于运输施工作业人员,实现了客货分离运输,将室外作业的施工设备安装在室内,可提高施工升降设备抵抗雨雪等恶劣天气、高空坠物等施工影响的能力,能有效保障施工电梯的安全运行。

(2)本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通过在电梯井道内壁上设置升降导轨架,进而对导轨架的升降进行支撑,便于整体结构的布置,在平面尺寸狭窄的电梯井内使用尺寸紧凑、抗弯能力强的格构形式导轨,可尽多地为增大梯笼平面尺寸预留空间,结构简单可靠,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有效合理的利用了电梯井,避免电梯井闲置的不足。

(3)本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紧随主体结构施工进度,每施工一层结构即可安装一层升降导轨架及附墙调节安装座,安装周期在0.5天以内,方便快捷,其可以将施工作业人员安全运送至施工结构顶部,而室外施工升降机由于结构外防护架原因滞后主体结构5层以上且无法将施工作业人员运送至施工结构顶部,施工人员到达作业层时仍需通过结构内楼梯行走至结构顶部。

(4)本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充分利用电梯井结构四面均为剪力墙的设计特点,梯笼距离电梯井剪力墙各面小于10cm,在意外倾翻坠落时可以有效借助井道四周剪力墙作为支撑,避免坠落,极大减少人员伤亡。

(5)本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可为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腾出紧凑的建筑临边空间以便用于其他施工设备的安装,且回避了电梯外倾坠落的隐患。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在电梯井道内壁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导轨架和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导轨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间距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升降架与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笼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梯井道内壁,2-电梯笼,201-底框,202-顶框,203-立柱,204-门板,205-扶手,3-卸荷机构,4-导轨杆,401-斜撑,402-横撑,5-标准节,501-导轨分杆,5011-凸起,6-顶部方管,7-底部方管,8-连接梁,9-上连接板,10-下连接板,11-导轨连接座,1101-L型板,1102-安装孔,12-附墙安装座,1201-附墙板,1202-侧板,1203-穿墙螺栓,13-上连接孔,14-下连接孔,15-第一连接座,1501-第一螺纹孔,16-第二连接座,1601-第二螺纹孔,17-螺纹杆,18-导向柱,19-限位板,20-加强梁,21-支撑框架,22-导轨杆连接部,23-支撑脚,24-缓冲器,25-升降架,26-连接梁,27-加强板,28-驱动部安装板,29-减速器,30-驱动电机,31-齿条,3101-齿条节,32-齿轮,33-防坠器,34-防坠器安装板,35-第一防外倾导轮,36-第二防外倾导轮,37-第一防外倾导轮支架,38-第二防外倾导轮支架,39-防侧倾导轮,40-防侧倾导轮支架,41-连接杆,42-安全限位座,43-单元框。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固连于电梯井道内壁1上的导轨架,以及设于导轨架上并在驱动装置的驱使下可沿导轨架升降的升降单元,同时在升降单元上连接有电梯笼2,并于所述电梯笼2和升降单元之间连接有卸荷机构3。

上述的结构中,由图1和图2并结合图3和图4所示,其中导轨架呈竖直布置于电梯井道内壁1上,其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导轨杆4,以及连接于两个导轨杆4之间的斜撑401和横撑402,具体结构上,本实施例中导轨架由多个标准节5依次首尾连接而成,该标准节5包括并排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导轨分杆501,前述的斜撑401和横撑402则固连于两个导轨分杆501之间,并在两个导轨分杆501之间固连有齿条节3101,当各标准节5依次连接后,各导轨分杆501连接成所述的导轨杆4,各齿条节3101连接成下文所述的齿条31。为了便于相邻两个标准节5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在导轨分杆501的顶端和底端处分别固连有顶部方管6和底部方管7,且顶部方管6和底部方管7位于两个导轨分杆501相对侧端面上,同时为了保证标准节5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在各标准节5的两个顶部方管6之间,以及在两个底部方管7之间分别固连有连接梁8,前述的齿条节3101则固连于连接梁8和横撑402上。

在两个标准节5连接时,将相邻的两个标准节5的顶部方管6和底部方管7相对接,然后通过螺栓副将顶部方管6和底部方管7连接于一起即可。此外,为了便于顶部方管6和底部方管7的对接,本实施例中在导轨分杆501的顶端分别形成有凸起5011,而在导轨分杆501的底端形成有图中未示出的插孔,在顶部方管6和底部方管7相对接时,可先将凸起5011和插孔相插接到位即可完成顶部方管6和底部方管7的对接。此外,本实施例中可在导轨架顶部的标准节5上限位挡板,该限位挡板可防止下文所述的升降架在提升过程中冒顶脱落。

为了便于导轨架与电梯井道内壁1固连,本实施例中在两个导轨杆4之间设置有与电梯井道内壁1构成固连的安装座,而为了便于安装座与导轨杆4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在各标准节5的两个导轨分杆501之间固连有上连接板9和下连接板10,其中上连接板9靠近于顶部方管6设置,而下连接板10靠近于底部方管7设置,前述的安装座则安装于相邻两个标准节5的上连接板9和下连接板10上。

由图1和图3并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安装座包括与相邻两个标准节5的上连接板9和下连接板10同时构成固连的导轨连接座11,与电梯井道内壁1构成固连的附墙安装座12,具体结构上,本实施例中导轨连接座11为由多个L型板1101围构而成的长方体框架,并在两个相对的L型板1101上分别形成有上连接孔13和下连接孔14,其中上连接孔13用于与上连接板9的连接,而下连接孔14则用于与下连接板10的连接。本实施例中附墙安装座12包括用于与电梯井道内壁1抵靠的附墙板1201,固连于附墙板1201两侧并朝向导轨连接座11一侧延伸的侧板1202,以及设于所述附墙板1201上并背对侧板1202延伸的穿墙螺栓1203,该穿墙螺栓1203可为至少两个,附墙安装座12即通过穿墙螺栓1203固连于电梯井道内壁1上。

为了将导轨连接座11和附墙安装座12连接于一起,且可对导轨连接座11和附墙安装座1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以使得导轨架保持与地面的垂直度,本实施例中安装座还包括连接于导轨连接座11和附墙安装座12之间的间距调整组件,且在外力驱使下该间距调整组件可对导轨连接座11和附墙安装座1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具体结构上,该间距调整组件包括分别固连于导轨连接座11和附墙安装座12上的第一连接座15和第二连接座16,且在第一连接座15和第二连接座16上分别形成有旋向相反的第一螺纹孔1501和第二螺纹孔1601,该间距调整组件还包括与第一螺纹孔1501和第二螺纹孔1601螺纹连接的螺纹杆17,当导轨连接座11和附墙安装座12之间的距离需要调节时,通过旋拧螺纹杆17即可(在螺纹杆17的中部形成有供扳手旋拧的螺母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15固连于下文所述的导向柱上,而第二连接座16则固连于侧板1202上,此外,为了提高附墙安装座12和导轨连接座11距离调整时的平稳性,本实施例中安装座还包括对附墙安装座12和导轨连接座11之间的相对滑动进行导向的导向部。该导向部包括固连于导轨连接座11上并朝向附墙安装座12延伸的两个导向柱18,以及固连于上述两个侧板1202之间的限位板19,该限位板19为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从而与侧板1202共同围构成导向腔,该导向腔的两个侧壁之间的距离(即两个侧板1202之间的距离)与两个导向柱18外表面之间的距离相适配设置,而导向腔的顶壁和底壁之间的距离(即两个限位板19之间的距离)与导向柱18上下表面之间的距离相适配设置,从而形成了插装导向。本实施例中导向柱18横截面可为U型,并可在两个导向柱18之间固连加强梁20以提高结构强度。为了便于导向柱18与导轨连接座11固连,本实施例中在两个竖向布置的L型板1101上分别形成有安装孔1102,导向柱18则通过安装板和螺栓副安装于安装孔1102上,且该安装孔1102为沿L型板1101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从而可用于调整附墙安装座12的垂直高度。

为了提高导轨架与电梯井道内壁1连接的稳定性,由图1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用于主体结构施工时电梯井道内运送人员的升降设备还包括设于导轨架底部以对导轨架进行支撑的支撑座,该支撑座包括支撑框架21,以及固连于支撑框架21上并与导轨杆构成固连的导轨杆连接部22,该导轨杆连接部22与上述的标准节5结构相同,区别仅在于其长度小于标准节5长度,在此不再赘述。为了可对支撑座的水平度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在支撑框架21两相对侧壁上设置有高度可调的支撑脚23,该支撑脚23采用现有结构中的丝杠调节结构即可,在此不再赘述。为了可对电梯笼下降到最低点时进行缓冲,本实施例中在支撑座上设置有对电梯笼的下降进行减速的缓冲器24,该缓冲器24可为由橡胶材质制成的球状或者类球状。

由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升降单元包括经由升降导向机构而分别设于导轨杆4上的升降架25,以及连接于两个升降架25之间的多个连接梁26,即通过连接梁26将两个升降架25连接于一起,为了提高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连接梁26为沿升降架25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而为了提高连接梁26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连接梁26的横截面为U型,在连接时连接梁26的U型口朝向导轨杆焊接固连即可。本实施例中升降架25横截面为C型,并可沿升降架25长度方向间隔固连多个加强板27以提高升降架的结构强度。为了便于下文所述的驱动装置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在两个升降架25之间固连有驱动部安装板28。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固连于驱动部安装板28上的减速器29,以及固连于驱动部安装板28上并与减速器29传动连接的驱动电机30,并在减速器29的输出轴和导轨架25之间设置有升降传动机构。该升降传动机构包括上述的齿条31,以及固连于减速器29输出轴上并与齿条31啮合传动的齿轮32。为了提高电梯笼的载荷,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为设于驱动部安装板28上的两组。

为了防止驱动装置失效时而造成电梯笼2失速下坠,本实施例中在两个升降架25之间还设置有防坠器33,为了便于防坠器33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在驱动部安装板28下方的导轨架上固定有防坠器安装板34,并将防坠器33固连于防坠器安装板34上即可,该防坠器33的输出轴穿过防坠器安装板34后通过防坠齿轮35与齿条31啮合传动。

本实施例中升降导向机构包括固连于升降架25上的防外倾导轮组和防侧倾导轮组,其中防外倾导轮组包括转动设于升降架25的第一防外倾导轮35和第二防外倾导轮36,第一防外倾导轮35和第二防外倾导轮36滚动的夹置于导轨杆4的前端面和后端面(本实施例中导轨杆4的前端面是指背离电梯井道内壁1的那一端面,而后端面是指与电梯井道内壁1相对的那一端面)之间,为了便于第一防外倾导轮35和第二防外倾导轮36的布置,本实施例中在升降架25上分别固连有第一防外倾导轮支架37和第二防外倾导轮支架38,第一防外倾导轮35则转动的设于第一防外倾导轮支架37上,而第二防外倾导轮36则转动的设于第二防外倾导轮支架38上,其中第一防外倾导轮35用于配合第二防外倾导轮实现升降单元的升降行走,其设置一个即可,而第二防外倾导轮36除了提供升降单元的升降行走外还用于防止升降单元外倾,因此其设置为两个。

本实施例中防侧倾导轮组包括转动设于升降架25上的防侧倾导轮39,且防侧倾导轮39抵靠于导轨杆的外侧端面上,为了便于防侧倾导轮39的设置,本实施例中在升降架25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固连有防侧倾导轮支架40,并将防侧倾导轮34转动的设于侧倾导轮支架40上。此外,本实施例中沿升降架25高度方向还间隔的设置有多个安全限位座42,该安全限位座42对应于导轨杆的后端面设置,当第二防外倾导轮36失效时,安全限位座42会抵靠于导轨杆的后端面上,进而可防止升降单元外倾。

由图1和图2并结合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电梯笼2整体为可拆分结构,其包括底框201和顶框202,以及连接于底框201和顶框202之间的多个立柱203,于所述电梯笼2的一端面形成有与升降架25构成连接的连接部,相对于连接部在电梯笼2的另一侧端面形成有推拉式的门板204。为了防止工人在电梯笼2内摔倒,本实施例中在电梯笼2内设置有扶手205。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为形成于电梯笼2侧端面上并对应于升降架25设置的两个连接杆41,在连接时通过螺栓副将连接杆41固定于升降架25和连接梁26上即可。本实施例中卸荷机构3为长度可调的卸荷杆(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丝杠调节即可),其两端分别铰接于升降架25和电梯笼2上,且卸荷机构3为对应于升降架25设置的两个。

本实施例中底框201和顶框202分别有多个方形或者长方形的单元框43可拆卸连接而成,即在单元框43两相对侧边上分别形成有连接孔,在连接时从而可根据不同尺寸的井道选择合适数量的单元框进行拼装,最后使用螺栓通过连接孔将相邻的两个单元框43连接于一起即可。当底框201和顶框202拼装完成后,将立柱203和连接部通过螺栓安装于底框201和顶框202最外层的单元框上即可。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电梯笼设置为拆分式结构,可以将各零配件在电梯井狭小的空间内逐一拼装成整体,结构施工封顶后再整体拆分成零部件运送至井外,方便快捷。由于采用整体装配式结构件进行连接,较传统焊接形式的梯笼,可以通过标准的零部件安装在不同规格尺寸的电梯井内,极大提高了使用率和周转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