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系统

一种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系统。一种管廊运输通道,所述管廊运输通道包括:管道,所述管道包括管道下部的内表面;两根轨道,两根所述轨道相对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上;其中,两根所述轨道中每根轨道分别包括导向表面和与所述导向表面连接的走行表面,两根所述轨道的导向表面相对,每个所述导向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导向轨;且两走行表面上分别设置有走行轨。本申请提供的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通道,其两根所述轨道相对设置在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上,该轨道占用了管道空间小,且位置低,合理利用的管道的内部空间,降低了因设置跨坐式轨道占用的空间高度,极大地提升的货物的运输空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45604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264736.1

  • 申请日2020-11-12

  • 分类号B65G3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70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詹守琴

  • 地址 430212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经济开发区大桥新区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10:1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地下物流系统是除传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运输之外的第五类运输和供应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管廊内设置跨座式单轨,载运车辆跨座在单轨上,两旁盖过单轨,并在载运车辆上设置稳定轮,稳定轮与单轨两侧相接触。

由于跨座式单轨高度较高,会占去较大的管廊有限空间,为满足货物运输要求,必须加大管廊空间高度即管径来确保载运车辆的运输能力,造成管廊的建设成本急剧增加。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跨座式单轨占去较大的管廊有限空间,导致须加大管廊空间高度来确保载运车辆的运输能力,造成管廊的建设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管廊运输通道,所述管廊运输通道包括:

管道,所述管道包括管道下部的内表面;

两根轨道,两根所述轨道相对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上;

其中,两根所述轨道中每根轨道分别包括导向表面和与所述导向表面连接的走行表面,两根所述轨道的导向表面相对,且两导向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每个所述导向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导向轨;两根所述轨道的走行表面并列设置,且两走行表面上分别设置有走行轨。

优选地,所述管道和两根所述轨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优选地,所述管道和两根所述轨道为整体预制成型。

优选地,所述导向表面和所述走行表面上均设置有钢板,所述走行轨和所述导向轨固定于钢板上。

优选地,所述管道和两根所述轨道采用钢结构制成。

优选地,所述管道和两根所述轨道分别成型。

优选地,每根轨道分别还包括固定表面,所述固定表面与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相接触,并与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表面与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形状相适应。

优选地,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为圆弧形。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管廊运输系统,所述管廊运输系统包括:

所述的管廊运输通道;

走行车,所述走行车包括车体、设置于所述车体两侧的走行轮、设置于所述车体下侧的导向轮,所述走行轮在所述走行轨上,所述导向轮与所述导向轨接触。

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提供的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通道,其两根所述轨道相对设置在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上,该轨道占用了管道空间小,且位置低,合理利用的管道的内部空间,降低了因设置跨坐式轨道占用的空间高度,极大地提升的货物的运输空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跨座式单轨占去较大的管廊有限空间,导致须加大管廊空间高度来确保载运车辆的运输能力,造成管廊的建设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

另外,两根所述轨道的导向表面相对,且每个所述导向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导向轨,走行车下侧的导向轮与导向轨接触,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载运车辆的脱轨风险,提高了载运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管廊运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管廊运输系统的管廊运输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管廊运输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跨座式单轨占去较大的管廊有限空间,导致须加大管廊空间高度来确保载运车辆的运输能力,造成管廊的建设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管廊运输通道,所述管廊运输通道包括:

管道,所述管道包括管道下部的内表面;

两根轨道,两根所述轨道相对设置,且设置于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上;

其中,两根所述轨道中每根轨道分别包括导向表面和与所述导向表面连接的走行表面,两根所述轨道的导向表面相对,且两导向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每个所述导向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导向轨;两根所述轨道的走行表面并列设置,且两走行表面上分别设置有走行轨。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跨座式单轨占去较大的管廊有限空间,导致须加大管廊空间高度来确保载运车辆的运输能力,造成管廊的建设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管廊运输系统。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管廊运输系统包括管廊运输通道和走行车30。管廊运输通道包括管道10和两轨道20,走行车30设置在两轨道20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10设置在地下,管道10大致呈圆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管道19也可以设置在地上,管道10的形状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设置为椭圆形,或者为方形、其它规则或者不规则形状亦可,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管道10可以为任意满足需求的形状均可,所述管道10下部的内表面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设置为圆弧面、曲面等形状,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两轨道20相对设置,并设置在所述管道10下部的内表面上,为走行车30提供承载和运行导向作。两轨道20的每个轨道20分别包括固定表面21、导向表面22和走行表面23。固定表面21与管道10下部的内表面相接触,并与管道10下部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固定表面21的形状可以根据管道10下部的内表面的形状进行设置,如管道10下部的内表面为圆弧形,所述固定表面21可设置为与圆弧面相适应的形状。导向表面22和走行表面23分别与固定表面21相对两侧连接,且导向表面22和走行表面23相互连接。

两轨道20的导向表面22相对,且两导向表面22之间具有间隙24。间隙24内可设置为走行车30运行提高动能的供电轨等,有可作为排水通道。导向表面22上设置有导向轨25,间隙24的宽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两轨道20的走行表面23并列设置,且位于同一平面内。走行表面23上设置有走行轨26。

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10和两轨道2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管道10和两轨道20为整体预制成型,为加强两轨道20的强度、刚度及轨道线路的平顺度,导向表面22和走行表面23上均设置有钢板,在管道10和两轨道20为整体预制成型时,固定表面21是不存在的。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管道10和两轨道20可采用钢结构制成,在采用钢结构制成时,管道10和两轨道20可分别成型后,两轨道20固定于管道10内。

走行车30可以为货车,也可以为客车。走行车30包括车体31、设置于车体31两侧的走行轮32、设置于车体32下侧的导向轮33。在走行车30设置于管道10内时,走行轮32在走行轨26上,并可在走行轨26上移动,以使得走行车30在管道10内移动,同时,导向轮33与导向轨25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轮33设置在两导向表面22之间,以防止走行车30与走行轨26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管廊运输系统为地下交通装置,实际上,由上述描述可知,其与管廊设置在地上或者地下没有特定的联系,即,该管廊运输系统设置在地上亦可,设置在地下亦可。因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该管廊运输系统也可以为如容易积雪、容易淹没等的地上交通系统,本申请的管廊运输系统适用于任何使用管廊进行交通运输的区域。

本申请提供的管廊运输通道和管廊运输通道,其两根所述轨道相对设置在所述管道下部的内表面上,该轨道占用了管道空间小,且位置低,合理利用的管道的内部空间,降低了因设置跨坐式轨道占用的空间高度,极大地提升的货物的运输空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跨座式单轨占去较大的管廊有限空间,导致须加大管廊空间高度来确保载运车辆的运输能力,造成管廊的建设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

另外,两根所述轨道的导向表面相对,且每个所述导向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导向轨,走行车下侧的导向轮与导向轨接触,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载运车辆的脱轨风险,提高了载运车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