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装置

一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导线、球囊、振动传感器、感应电极、除颤线圈、压力传感器以及脉冲发生器,其特征在于,球囊、振动传感器、感应电极、除颤线圈以及压力传感器依次设置于导线左端,振动传感器、感应电极、除颤线圈以及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脉冲发生器的外壳被配置成为一个起搏除颤电极,能够与感应电极发放起搏脉冲或检测心脏的电信号且能够通过除颤线圈发放除颤电击至心脏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43912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弋翔众惠(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10738383.5

  • 发明设计人 李延辉;刘超;

    申请日2019-08-12

  • 分类号A61N1/39(20060101);A61B5/361(20210101);A61B5/363(20210101);A61B5/283(20210101);

  • 代理机构11282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胡静

  • 地址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号院6号楼二层KJ202-7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08:3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装置。

技术背景

心脏性猝死(SCD)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发生、进展迅速的自然死亡,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h内。90%的心脏性猝死因心律失常所致,其80%由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引起,20%由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另外10%的心脏性猝死由其他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急性左心衰竭等。SCD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肋,在对死因的统计分析提示,SCD仅次于癌症的死亡人数,SCD占全部死亡的15-20%。在美国,SCD的年人群发病率在53-85/10万;我国SCD的年人群发病率为42/10万。

SCD幸存者有再次发生SCD的高度风险,大规模临床研究已经证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使这些患者获益;当前,业已证明,ICD的植入亦可使处于心室颤动高风险的患者获益。ICD系统包括除颤导线和脉冲发生器两部分,除颤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可以连接在一起。ICD的脉冲发生器的外壳作为电极用于检测和发放起搏或除颤脉冲,除颤导线上的除颤线圈和起搏电极可以用于发放除颤或起搏脉冲的另一电极,也可以用于检测心脏本身的电活动从而检测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发生。

除颤导线可以缝合在心脏外表面或者通过血管送入心脏内并将远端固定于心脏内表面,也设计了放置于皮下胸骨外的除颤导线,这种皮下ICD系统可能需要80焦耳(J)能量的输出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与静脉内导线相比需要更大的电池和更多的电容器,这就使皮下ICD的脉冲发生器的体积比静脉内ICD的脉冲发生器体积大。另外,皮下ICD不能在没有极不舒服的情况下将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ATP)脉冲传递给患者,而静脉内ICD可以在没有极不舒服的情况下将ATP脉冲传递给患者并成功终止一部分室性心动过速,这样可以减少使患者感到不舒适的除颤(shock)的使用。

如申请号为CN201480035082.1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系统包括:ICD,皮下地植入在患者中;除颤引线,具有耦合至ICD的近端部分和具有配置成将除颤或心脏复律电击递送至患者的心脏的除颤电极的远端部分;以及起搏引线,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电极的远端部分和耦合至ICD的近端部分。起搏引线的远端部分被至少部分地沿着患者的胸骨的后侧植入在前纵隔内。ICD被配置成经由起搏引线将起搏脉冲提供至患者的心脏并且经由除颤引线将除颤电击提供至患者。由此,植入式心脏系统为血管外ICD系统提供来自胸骨下空间的起搏,但仍存在检查手段单一、放电量大、结构复杂、容易误放电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装置。

所述装置,包括导线、球囊、振动传感器、感应电极、除颤线圈、压力传感器以及脉冲发生器,其中,球囊、振动传感器、感应电极、除颤线圈以及压力传感器依次设置于导线左端,振动传感器、感应电极、除颤线圈以及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

导线包括外导管、内导管以及接头,内导管同轴设置于外导管内部,内导管左端与球囊连接,接头与脉冲发生器连接;

除颤线圈包括线圈部以及连接部,线圈部均匀缠绕在感应电极和任意传感器之间,线圈部通过连接部与接头连接;

脉冲发生器的外壳被配置成为一个起搏与除颤电极。

进一步的,球囊内设置有球囊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导线的左侧上端位于胸骨后方,且导线的左侧上端的顶部与胸骨角水平高度相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为单线式植入装置。

进一步的,导线直径为1-7mm之间,导线长度为20-100cm之间,导线外层还设置有绝缘套。

进一步的,振动传感器、感应电极以及压力传感器设置一个或多个。

所述装置,包括导线、球囊、感应电极、除颤线圈、压力传感器以及脉冲发生器,其中,球囊、感应电极、除颤线圈以及压力传感器依次设置于导线左端,感应电极、除颤线圈以及压力传感器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

导线包括外导管、内导管以及接头,内导管同轴设置于外导管内部,内导管左端与球囊连接,接头与脉冲发生器连接;

除颤线圈包括线圈部以及连接部,线圈部均匀缠绕在感应电极和压力传感器之间,线圈部通过连接部与接头连接;

脉冲发生器的外壳被配置成为一个起搏与除颤电极。

进一步的,感应电极以及压力传感器设置一个或多个。

所述装置,包括导线、球囊、感应电极、除颤线圈、振动传感器以及脉冲发生器,其中,球囊、感应电极、除颤线圈以及振动传感器依次设置于导线左端,感应电极、除颤线圈以及振动传感器通过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

导线包括外导管、内导管以及接头,内导管同轴设置于外导管内部,内导管左端与球囊连接,接头与脉冲发生器连接;

除颤线圈包括线圈部以及连接部,线圈部均匀缠绕在感应电极和压力传感器之间,线圈部通过连接部与接头连接;

脉冲发生器的外壳被配置成为一个起搏与除颤电极。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感应电极以及振动传感器设置一个或多个。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所述装置通过检测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曲线、振动曲线以及心脏电信号,能够准确判断过速性室性心律失常。

2.本发明所述装置导线设置于胸骨后,能够清楚接收心脏信号以及使用电量治疗时放电量减少。

3.本发明所述装置能够通过导线上的感应电极发放起搏脉冲实现抗心动过速治疗。

4.本发明所述装置的导线位于心脏外,不会因为导线断裂等突发问题危害心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导线内部结构示意图A。

图2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导线内部结构示意图B。

图3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导线内部结构示意图C。

图4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安装位置前示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安装位置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安装位置横向视图。

图7为心脏正常工作压力曲线。

图8为心脏正常工作振动曲线。

图9为心脏正常工作时心电曲线。

图10为心脏室颤时压力曲线。

图11为心脏室颤时振动曲线。

图12为心脏室颤时心电曲线。

图13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中标记:100-导线、110-外导管、120-内导管、130-接头,200-除颤线圈、210-线圈部、220-连接部,300-压力传感器,400-感应电极,500-振动传感器,600球囊,700-心脏,800-胸骨、810-胸骨角,900-脊椎,1000-脉冲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4-13所示,所述装置包括导线100、球囊600、振动传感器500、感应电极400、除颤线圈200、压力传感器300以及脉冲发生器1000,其中,球囊600、振动传感器500、感应电极400、除颤线圈200以及压力传感器300依次设置于导线100的左端,振动传感器500、感应电极400、除颤线圈200以及压力传感器300通过导线100与脉冲发生器1000连接,其中球囊600用于固定导线100,球囊600中设置有球囊压力传感器(图中未示),球囊压力传感器用于感应心脏搏动时产生的压力,感应电极400用于检测心脏电信号,压力传感器300用于检测心脏搏动时产生的压力,振动传感器500用于检测心脏瓣膜启闭产生的振动频率和呼吸产生的振动频率,导线100的左侧上端位于胸骨800后,导线100的左侧上端的顶部与胸骨角810水平高度相当;

导线100还包括外导管110、内导管120以及接头130,内导管120同轴设置于外导管110内部,内导管120左端连接至球囊600,用于对球囊600进行填充填充物,填充物可以是气体或者是液体,接头130与脉冲发生器1000连接;

除颤线圈200还包括线圈部210以及连接部220,线圈部210均匀的缠绕在感应电极400和任意传感器之间的外导管110上,线圈部210位于心室前上方,作为一个放电电极,线圈部210通过连接部220与接头130连接。

脉冲发生器1000的外壳被配置成为一个起搏与除颤电极,能够与感应电极400发放起搏脉冲或检测心脏的电信号且能够通过除颤线圈200发放除颤电极至心脏处。

绝缘套设置于外导管110上,导线100直径为1-7mm之间,导线100长度为20-100cm之间,根据脉冲发生器200放置位置决定导线100长度。

进一步的,感应电极、压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在除颤线圈两侧并排设置多个。

当心脏工作异常时,结合心电参数、心脏瓣膜启闭产生的振动参数和呼吸产生的振动参数以及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参数进行综合判断心脏状态,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并根据心脏状态进行相应治疗,如放电治疗或者是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

实施例2:

如图2、图7、图9、图10和图12所示,一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导线100、球囊600、除颤线圈200、压力传感器300、感应电极400以及脉冲发生器1000,其中,球囊600、感应电极400除颤线圈200以及压力传感器300依次设置于导线100的左端,感应电极400、除颤线圈200以及压力传感器300通过导线100与脉冲发生器1000连接,其中球囊600用于固定导线100,球囊600中设置有球囊压力传感器,感应电极400用于检测心脏电信号,压力传感器300用于检测心脏搏动时产生的压力,导线100的左侧上端位于胸骨800后,导线100的左侧上端的顶部与胸骨角810水平高度相一致;

导线100还包括外导管110、内导管120以及接头130,内导管120同轴设置于外导管110内部,内导管120左端连接至球囊600,用于对球囊600进行填充填充物,填充物可以是气体或者是液体,接头130与脉冲发生器1000连接;

除颤线圈200还包括线圈部210以及连接部220,线圈部210均匀的缠绕在感应电极400和压力传感器300之间的外导管110上,除颤线圈200位于心室前上方,作为一个放电电极,线圈部210通过连接部220与接头130连接。

脉冲发生器1000的外壳被配置成为一个起搏与除颤电极,能够与感应电极400发放起搏脉冲或检测心脏的电信号且能够通过除颤线圈200发放除颤电极至心脏处。

进一步的,感应电极、压力传感器在除颤线圈两侧并排设置多个。

当心脏工作异常时,结合心电参数以及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参数进行综合判断心脏状态,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并根据心脏状态进行相应治疗,如放电治疗或者是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

进一步的,感应电极、压力传感器在除颤线圈两侧并排设置多个。

实施例3:

如图3、图8、图9、图11和图12所示,一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导线100、球囊600、除颤线圈200、振动传感器500、感应电极400以及脉冲发生器1000,其中,球囊600、振动传感器500、感应电极400以及除颤线圈200依次设置于导线100的左端,振动传感器500、感应电极400以及除颤线圈200通过导线100与脉冲发生器1000连接,其中球囊600用于固定导线100,球囊600中设置有球囊压力传感器,球囊压力传感器用于感应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感应电极400用于检测心脏电信号,振动传感器500用于检测心脏瓣膜启闭产生的振动和呼吸产生的振动,导线100的左侧上端位于胸骨800后,导线100的左侧上端的顶部与胸骨角810水平高度相一致;

导线100还包括外导管110、内导管120以及接头130,内导管120同轴设置于外导管110内部,内导管120左端连接至球囊600,用于对球囊600进行填充填充物,填充物可以是气体或者是液体,接头130与脉冲发生器1000连接;

除颤线圈200还包括线圈部210以及连接部220,线圈部210均匀的缠绕在振动传感器500右侧的外导管110上,除颤线圈200位于心室前上方,作为一个放电电极,线圈部210通过连接部220与接头130连接。

脉冲发生器1000的外壳被配置成为一个起搏与除颤电极,能够与感应电极400发放起搏脉冲或检测心脏的电信号且能够通过除颤线圈200发放除颤电极至心脏处。

进一步的,感应电极、振动传感器在除颤线圈两侧并排设置多个。

当心脏工作异常时,结合心电参数、心脏搏动产生的压力参数、心脏瓣膜启闭产生的振动参数和呼吸产生的振动参数进行综合判断心脏状态,如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并根据心脏状态进行相应治疗,如放电治疗或者是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

由于本发明除颤导线100位于胸骨800后方,治疗所需要的电量相对于传统的皮下植入的除颤器大幅度降低,接收到的信号与传统皮下植入的除颤装置相比更加强烈,且经过多重信号对心脏的监控,提高了心脏状态判断的准确性,能够在减少误放电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在长时间使用后,所述装置由于脉冲发生器1000电池耗竭或导线100功能障碍等原因需要更换时,由于导线100处于心脏外,便于拆装更换,安全性更高。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