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反射扩散透镜及包括反射扩散透镜的光发射模块

反射扩散透镜及包括反射扩散透镜的光发射模块

摘要

根据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射扩散透镜,其对来自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进行控制。所述反射扩散透镜是对来自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进行控制的反射扩散透镜,且可包括:光入射部,其朝向上侧凹入地形成且具有入射面,从所述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入射到所述入射面;光射出部,其具有将入射到所述入射面的光发射出的射出面;反射部,其设置在所述光入射部的上侧且朝向下侧凹入地形成并具有反射面,从所述光入射部发射的光的一部分在所述反射面上反射;以及再反射部,其形成在所述光入射部的径向方向的外侧、位于透镜的将所述光入射部和所述光射出部连接的下表面且具有再反射面,从所述入射面发射的光的另一部分在所述再反射面上反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44502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莫列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0869966.4

  • 发明设计人 赵成国;李炳宇;赵勇俊;

    申请日2020-08-26

  • 分类号G02F1/13357(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3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吴昌教;崔炳哲

  • 地址 美国伊利诺伊州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06:5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反射扩散透镜及包括反射扩散透镜的光发射模块。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反射扩散透镜,其设置在LED面板上以控制发射光的路径。

背景技术

通常,多个光发射模块布置在液晶显示器(LCD)所使用的背光单元中。光发射模块包括光发射元件和扩散透镜,其中,光发射元件可以使用例如发光二极管(以下称为LED)。近年来,LED由于小尺寸和低功耗的优点已广泛用作光源。由于从LED发射出的光笔直度(straightness)相对高,因此使用扩散透镜将从光学元件发射出的光以大的角度(wideangle)分散并发射出。多个光发射模块可以通过扩散透镜将光照射(irradiate)到背光单元的大的区域。

扩散透镜的类型包括折射扩散透镜以及反射扩散透镜。折射扩散透镜基本上具有由将透镜的光穿过的射出面形成为曲面而使光折射的结构。

韩国专利公布号KR10-2015-0024125公开了折射扩散透镜,其包括形成有凹部的下表面以及具有靠近中心轴的凹面和连接于凹面的凸面的上表面。然而,由于能够反射光的部分未充分地设置在对应的扩散透镜中,因此存在难以实现足够程度的光扩散的问题。

已经开发出以更大的角度将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分散的反射扩散透镜。当使用反射扩散透镜时,可以将光均匀地照射于背光单元的大的区域上,且可以减小使用的光发射元件的数量。

然而,仍然需要更高程度的光扩散,并且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射出面上发生亮度云纹(mura),导致背光单元的光亮度不均匀,从而降低了LCD的显示质量。如果增加LED光发射元件的数量来防止这种云纹,则存在成本和功耗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目的是通过在透镜内部增加被反射的光的反射的量来提高光的扩散。此外,本公开的一目的是提供扩散透镜及包括扩散透镜的光发射模块,其使亮度云纹的发生最小化且使光均匀分布。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一种反射扩散透镜为对来自一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进行控制的反射扩散透镜,所述反射扩散透镜可包括:一光入射部,其朝向上侧凹入地形成且具有一入射面,从所述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入射到所述入射面;一光射出部,其具有将入射到所述入射面的光发射出去的一射出面;一反射部,其设置在所述光入射部的上侧且朝向下侧凹入地形成并具有一反射面,从所述光入射部发射的光的一部分被所述反射面反射;以及一再反射部,其形成在所述光入射部的径向方向的外侧、位于透镜的将所述光入射部和所述光射出部连接的下表面且具有一再反射面,从所述入射面发射的光的另一部分被所述再反射面反射。

根据实施例,所述入射面可包括一上表面和围绕所述上表面的边缘形成的一侧表面,以及所述上表面可包括呈锥状的一锥面和围绕所述锥面的一周面。

根据实施例,所述周面可具有向下凸的形状且包括形成为朝向所述周面的中心倾斜的一边缘面。

根据实施例,具有不规则凹凸不平的形状的一微图案可形成在所述上表面上。

根据实施例,所述侧表面可设置成沿所述透镜的高度方向的下侧的直径大于上侧的直径的凹面。

根据实施例,所述光射出部可包括:一第一射出面,在所述反射面上反射的光发射到所述第一射出面上;以及一第二射出面,形成在所述第一射出面的下方,以及所述反射部的最低点可形成在所述第一射出面与所述第二射出面之间的基于所述高度方向的边界的下方。

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一射出面可设置成下侧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上侧的直径的一倾斜面,以及所述倾斜面与所述高度方向之间的角度可在0°至5°之间。

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二射出面可设置成下侧的直径大于上侧的直径的一凸面。

根据实施例,被所述入射面的上表面反射的光可被设置成先入射到所述光入射部,再被所述再反射面反射或通过所述再反射面发射到所述光射出部。

根据实施例,所述再反射面可包括:一第一再反射面,形成为朝向所述再反射部的边缘倾斜;以及一第二再反射面,形成为在与所述第一再反射面相反的方向倾斜从而与所述第一再反射面形成预定角度。

根据实施例,所述反射面可包括:一第一反射面,其与所述第一射出面的一侧连接并形成为朝向所述透镜的中心轴方向倾斜;以及一第二反射面,其在所述第一反射面的一侧连接于曲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种光发射模块可包括:一电路板;一光发射元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以及一反射扩散透镜,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位于所述光发射元件上方且控制来自所述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在扩散透镜的下部形成再反射面来提高光的扩散。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在扩散透镜的光入射部的上表面上形成微图案来改善亮度云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发射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沿图1所示的光发射模块的I-I线剖开的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反射扩散透镜的光入射部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穿过图1所示的光发射模块的光的光路的视图。

图5是图4的A表示的部分放大的放大图。

图6是用于说明穿过根据第一对比示例的光发射模块的光的光路的视图。

图7是图6的B表示的部分放大的放大图。

图8是用于说明穿过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发射模块的光的光路的视图。

图9是图8的C表示的部分放大的放大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图6的对比示例的光发射模块的亮度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发射模块的亮度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光发射模块中的亮度云纹和根据示例的光发射模块中的亮度云纹的曲线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根据图2所示的再反射面的倾斜角的变化的光扩散的曲线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根据图2所示的再反射面的倾斜角度的变化的半峰全宽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根据对比示例在不具有第一反射面的情况下作为第二对比示例的在中心轴方向上的亮度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根据具有图2所示的第一反射面的示例在中心轴方向上的亮度的图。

图17A和图17B是比较和说明图15和图16所示的曲线图的图。

图18是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作为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光扩散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的光扩散的图。

图20A和图20B是用于比较根据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光扩散与根据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的光扩散的曲线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照明面积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的照明面积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亮度和根据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的亮度的曲线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光发射模块

10:反射扩散透镜

11:光入射部

12:光射出部

13:反射部

14:再反射部

20:光发射元件

30:电路板

110:入射面

120:射出面

130:反射面

140:再反射面

具体实施方式

出于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精神的目的,例举出本公开的实施例。根据本公开的范围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例或这些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除非另有定义,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的技术的和科学的术语具有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的术语是出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来选择的但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来选择的。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的表述将理解为暗含包括其它实施例的可能性的开放式术语,除非在包括这些表达的短语或句子另有说明。

除非另有说明,本公开中说明的单数形式也可包括复数形式的含义,并且这甚至适用于在随附权利要求中说明的单数形式的表述。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的表述用来将多个部件彼此区分开,并不限定相应部件的顺序或重要性。

在本公开中,当提及一个部件“连接于”或“到达于(accessed)”另一部件时,因理解的是,该部件可直接连接与或到达于另一部件,或者经由另一新的部件连接或到达于另一部件。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诸如“向上(upward)”、“上(up)”的方向表示是基于在附图中透镜相对于光发射元件定位的方向,而诸如“向下部”、“下”等的方向表示指的是与之相反的方向。附图中示出的透镜和光发射元件可不同地对准,并且上述方向指示可相应地被解释。

在本公开的附图中示出的坐标系示出了X轴、Y轴和Z轴。X轴方向指的是与电路板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指的是与电路板垂直的方向,而Z轴方向指的是透镜的高度方向。另外,X轴的(+)方向指的是透镜的径向的外侧而(-)方向指的是透镜的径向的内侧。另外,Z轴的(+)方向指的是高度方向的上侧而(-)方向指的是高度方向的下侧。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类似或相应的部件可赋予类似的附图标记。另外,在下面的实施例的说明中,将省略类似或相应的部件的重复说明。然而,即使省略了部件的说明,也不旨在所述部件不包括在任意实施例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发射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沿图1所示的光发射模块的I-I线剖开的构造的截面图。

背光单元(未示出)设置在液晶显示器(未示出)的后方,以朝向液晶显示器的前表面照射光,由此实现在显示装置上的可识别的图像。作为背光单元(未示出)的一部分的构造被包括的光发射模块1可包括反射扩散透镜10、光发射元件20以及电路板30。

光发射元件20可安装在电路板30上,且电路板30可配置成控制光发射元件20并向光发射元件20供电。光发射元件20可由例如LED灯配置。为了控制并扩散从光发射元件20发射出的光,反射扩散透镜10可在电路板30上设置成位于光发射元件20上方。

在图1中,多个光发射元件20可以在电路板30上安装成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以使彼此之间规律间隔的配置。反射扩散透镜10以与多个光发射元件20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设置,且可以在电路板30上设置成位于各光发射元件20上。

在图2中,反射扩散透镜10可包括光入射部11、光射出部12以及反射部13。反射扩散透镜10可具有高度方向(Z方向)整体上成为中心轴的圆柱形状。即,当沿XY平面剖开反射扩散透镜10时,可以示出圆形的截面。

光入射部11可在高度方向(Z方向)向上凹入地形成,以形成入射面110,从光发射元件20发射出的光入射到入射面110。入射面110可包括上表面111和围绕上表面111的边缘形成的侧表面115。此外,上表面111可包括具有锥状的锥面112以及围绕锥面112的周面113。具有不规则凹凸不平(uneven)形状的微图案可形成在上表面111,且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地说明。

光入射部11的周面113可具有径向方向(X方向)外侧的边缘在高度方向(Z方向)上稍微抬起的形状。周面113可具有向下凸的形状,且可包括形成为朝向周面113的中心倾斜的边缘面114。即,周面113在高度方向(Z方向)的最低点可形成在低于边缘面114的位置。

光射出部12可包括射出面120,穿过入射面110或被入射面110折射的光通过射出面120被发射到扩散透镜的外部。射出面120可包括第一射出面121以及在高度方向(Z方向)上形成在第一射出面121下方的第二射出面122。平行于高度方向(Z方向)的凸缘面123可形成在第二射出面122的下方。凸缘面123基本上不会影响光路。

第一射出面121可以在高度方向(Z方向)上使下侧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上侧的直径的倾斜面来配置。例如,第一射出面121与高度方向(Z方向)之间的角度θ1可在0°至5°之间。例如,角度θ1可大约为3°。

第一射出面121和第二射出面122中的每一个可通过实施放电加工(EDM)方法具有凹凸不平的形状。对应地,从光发射元件20发射出的并穿过第一和第二射出面121、122的光可被控制为在预定的位置处彼此不重叠地扩散。

形成在扩散透镜的高度方向(Z方向)的上侧的反射部13可形成反射面130,反射面130朝向高度方向(Z方向)的下侧凹入地形成,以反射穿过光入射部11的光的一部分。反射面130可具有大致锥面的形状。即,反射扩散透镜10可具有从顶部到底部凹陷的形状。

反射面130可包括:第一反射面131,形成为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倾斜;以及第二反射面132,从第一反射面131的一侧以曲面的方式连接。例如,当观察图2所示的光发射模块1的截面时,第二反射面132可以配置为曲面。与第二反射面132不同的是,第一反射面131形成为平面,平面能够提高在反射扩散透镜10的中心轴方向上的亮度。另一方面,将清楚的是,除平面以外,第一反射面131可以能够提高反射扩散透镜10在中心轴方向上的亮度的预定曲率形成。

形成在反射部13的径向中心的最低点135可形成在第一射出面121与第二射出面122之间的基于高度方向(Z方向)上的边界BL的下方。此外,最低点135可位于邻近锥面112的上端部112A。相应地,反射面130具有比入射面110大若干(several)倍的面积,且可反射穿过入射面110的相当多的光。

穿过入射面110的锥面112或周面113的光的一部分可以在反射面130上反射并通过第一射出面12发射出。径向方向(X方向)和反射面130之间的角度θ2可大约为15°至25°,使得在反射面130上反射的光被引导到第一射出面121上。例如,角度θ2可为21.5°。

反射扩散透镜10可包括再反射部14,再反射部14形成在光入射部11的径向方向(X方向)的外侧且在高度方向(Z方向)向上凹入地形成以形成再反射面140,穿过入射面110的光的另一部分在再反射面140上被反射。入射到入射面110的光中的在上表面111上反射的光可配置成在再反射面140上反射或通过再反射面140发射到光射出部12。更具体地,入射到入射面110的光中的在上表面111上反射的光可配置成发射到射出面120的第二射出面122。

再反射面140可包括:第一再反射面141,形成为朝向再反射部14的边缘(即,径向方向(X方向)的外侧)倾斜;以及第二再反射面142,形成为在与第一再反射面141相反的方向倾斜。第一再反射面141可与径向方向(X方向)形成预定角度θ3,且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入射部11的配置的立体图且是从底部观察的反射扩散透镜的剖开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穿过图1所示的光发射模块1的光的光路的视图。图5是图4的A表示的部分放大的放大图。

在图3中,光入射部11的侧表面115可按在高度方向(Z方向)使下侧的直径大于上侧的直径的凹面来配置。对应地,侧表面115可作为凹透镜,且穿过侧表面115的光将从反射扩散透镜10的内部在高度方向(Z方向)上被向上和向下分散。从而,由于从反射扩散透镜10的内部分散的光的数量增加,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扩散被改善。

第二射出面122可由使下侧的直径大于上侧的直径的凸面构成。由于第二射出面122可作为凸透镜,所以穿过第二射出面122的光的量朝向反射扩散透镜10的一侧增加,且由此可以改善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扩散。

参照图4,LED光束角θ4可形成为例如大约120°。此时,从光发射元件20发射出的相当大的量的光穿过作为光入射部11的拐角部的边缘面114。为了控制拐角部的光路,具有不规则凹凸不平形状的微图案可形成在上表面111上。更具体地,具有不规则凹凸不平形状的微图案可形成在上表面111的边缘面114上。微图案可改善穿过光入射部11的拐角部的光的扩散。微图案可通过例如在光入射部11的下侧对上表面111的边缘部实施EDM方法来形成。

参照图4,穿过光入射部11的锥面112或周面113的光L1可在反射面130上反射且通过第一射出面121发射出。在光L1中,可能存在未在反射面130上反射的光,其在穿过第一出射面121时会在径向(X方向)上折射。

参照图4和图5,穿过光入射部11的边缘面114或侧表面115的光L2可按原样通过第二射出面122发射。同时,在周面113上反射之后入射到第二再反射面142上的光L3在穿过第二再反射面142时折射并入射到第一再反射面141。此外,光L3可以在穿过第一再反射面141时折射然后通过第二射出面122发射出。此外,在周面113上反射后入射到第一再反射面141的光L4可以在第一再反射面141上再反射,然后通过第二射出面122发射出。

参照图5,由于入射到再反射部14的光L3和光L4通过第二射出面122发射出,所以可以增加到达光发射元件20不直接照射光的区域的光的量。因此,可以改善穿过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的扩散。

图6是用于说明穿过根据第一对比示例的光发射模块1B的光的光路的视图。图7是图6的B表示的部分放大的放大图。

图6和图7所示的第一对比示例表示具有光入射部11B的反射扩散透镜10B,其中,微图案未形成在光入射部11B的边缘面114B上。参照图7,从周面113B或边缘面114B的下侧反射的光的量可能在光入射部11B的拐角部增加。由此,像图6中的X1表示的区域那样,可能产生没有充足的光的量照射的区域。

图8是用于说明穿过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发射模块1的光的光路的视图。图9是图8的C表示的部分放大的放大图。

微图案可以形成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入射部11的边缘面114上。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形成在边缘面114上的微图案以稍微凸的表面来表示,但是实际上可以形成为更窄和更紧凑的图案。

参照图9,由于微图案形成在光入射部11的边缘面114上,减少在边缘面114或周面113上反射的光的量但增加穿过边缘面114或周面113的光的量是可行的。因此,能够确定的是,穿过光入射部11的拐角部的光可以充足地分布在图8中的X2表示的区域中。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图6的对比示例的光发射模块的亮度的图。图1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光发射模块1的亮度的图。图12是用于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光发射模块和实施例的光发射模块中的亮度云纹的曲线图。

参照图10,在未形成微图案的对比示例的情况下,光入射部11B的拐角部的光线畸变(ray distortion)会产生暗的云纹(dark mura)。暗的云纹可在图10中被识别为在由D1指示的区域中产生的暗斑(云纹)。与图10不同的是,参照图11,能够确定的是,在由D2指示的区域(对应于图10中的D1的位置)中暗斑已明显减轻。即,在图10中,清楚地示出了暗斑与亮斑之间的对比,而在图11中,能够确定的是,暗斑和亮斑之间在亮度上的差减小了。

在图12的曲线图中,X轴表示与径向对应的位置,而Y轴表示对应位置的亮度云纹(luminance mura)。亮度云纹理想的是接近0,并且在均匀上,(-)值表示相对暗的情况,而(+)值表示相对亮的情况。

参照图12,能够确定的是,在对比示例(不实施微图案)的情况下,亮度云纹值与0之间的差的程度大于实施例(实施微图案)的情况。因此,在实施例的情况下,能够确定的是,通过在边缘面上形成微图案,可以使亮度云纹最浅化。

参照图2的局部放大图。再反射部14的第一再反射面141和第二再反射面142可以形成预定角度θ3。通过改变形成在第一再反射面141和第二再反射面142之间的角度θ3,从光入射部11反射的光可以再反射以使光扩散最大化。

图13和图14是用于说明根据反射扩散透镜10的再反射面140的倾斜角度θ3(参考图2)的变化在光扩散和半峰全宽上改变的曲线图。

在图13中,X轴表示在径向(X方向)上与反射扩散透镜10的中心位置间隔开的位置,而Y轴表示对应X轴的各位置的相对亮度。因此,中心位置变为参考亮度(100%),且相对亮度从中心位置朝向边缘逐渐减小。图13所示的各条线1-10角度θ3的相对大小从1级到10级进行分类并表示与之对应的相对亮度。

在图13中,对应1级的角度θ3值最大,而对应10级的角度θ3值最小。因此,能够确定的是,随着倾斜角度θ3快速增大,光扩散减小。因此,需要将角度θ3值调整至合适的程度,以免过度增加。

参照图14,X轴表示角度θ3值的1级到10级,Y轴表示半峰全宽。参考图14,当角度θ3值小于或等于某个级别(6级或更高)时,半峰全宽的大小可能会饱和。因此,当角度θ3值达到任一的临界角时,光扩散可能会饱和。

图15是用于说明根据对比示例在不具有第一反射面13情况下作为第二对比示例的在中心轴方向上的亮度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根据具有图2所示的第一反射面131的示例实施例的在中心轴方向上的亮度的图。图17A和图17B是比较和说明图15和图16所示曲线图的图。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不同的是,在第二对比示例的反射扩散透镜中不存在第一反射面131。在图15至图17B所示的曲线图中,X轴表示透镜内部的位置,而Y轴表示对应各位置的亮度(Nit)。

参照图15的左侧所示的图片,能够确定的是,穿过根据第二对比示例的反射扩散透镜的光在透镜的中心轴方向的亮度暗。另外,参照图17A,能够确定的是,穿过根据第二对比示例的反射扩散透镜的光在距中心的预定距离之外的位置处具有最大亮度值。

参考图16的左侧所示的图片,能够确定的是,穿过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在透镜的中心轴方向上的亮度明亮。另外,参考图17B,能够确定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中心部分的亮度呈现最大亮度值。因此,由于根据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第一反射面131形成为平面(例如,当从如图2所示的截面观察光发射模块时),因此,可以提高在中心轴方向上的亮度。

图18是说明作为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光扩散的图。图19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扩散的图。图20A和图20B是用于比较根据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光扩散与根据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扩散的曲线图。在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中,不存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诸如反射部13和再反射部14的结构。在图18至图20B所示的曲线图中,X轴表示透镜内部的位置,而Y轴表示对应各位置的亮度(Nit)。

参照图18的左侧所示的图片,能够确定的是,穿过根据第三对比示例的反射扩散透镜的光在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之间具有清晰的对比度。此外,参照图20A,能够确定的是,穿过根据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光在中心部分处的亮度具有最大亮度值,而在透镜的边缘部分的亮度基本上接近于0。

参照图19的左侧所示的图片,能够确定的是,穿过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在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之间的对比度的差相对较小。参照图20B,本公开的示例的中心部分的亮度(最大亮度值)明显低于图20A的第三对比示例的中心部分的亮度。因此,能够确定的是,在本公开的示例的情况下,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处的亮度值之间的差明显减小。因此,由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具有比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更高的光扩散,所以在将光均匀地照射到背光单元的大区域的同时可减少要使用的布置在背光中的光发射模块的数量。

图21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照明区域的图。图2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照明区域的图。图23是用于说明根据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亮度和根据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的亮度的曲线图。在图21至图23所示的曲线图中,X轴表示透镜内部的位置,而Y轴表示对应各位置的相对亮度(%)。反射扩散透镜10的半峰全宽可以比折射扩散透镜的半峰全宽大约20%。

参照图21,由于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边缘部分的亮度值与中心部分的亮度值之间的差大,因此能够确定的是,图21的上侧所示的图的上端和下端(用虚线圆圈表示)是暗的。另外,能够确定的是,图21的下侧所示的曲线图中,亮度值整体上不均匀,且图21的上侧所示的图的亮度不均匀。

相反,参考图22,能够确定的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亮度值整体上是均匀的,且图22的上侧所示的图的亮度也相对均匀地分布。

参照图23,可以将折射扩散透镜和反射扩散透镜10的亮度曲线(profiles)进行比较。如上所述,由于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的光束角θ4比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的光束角宽,所以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反射扩散透镜10比第三对比示例的折射扩散透镜具有更均匀的光分布。

尽管已经基于上述一些实施例和附图所示的示例说明了本公开的技术构思,但应认识到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本公开的技术精神和范围内作出各种替换、修改和改变。另外,应理解的是,这些替换、修改和改变将视为处于随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