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粉果番茄种植技术

一种粉果番茄种植技术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粉果番茄种植技术,具体为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种植方法为:步骤一、茬口安排及种植密度;步骤二、田间管理;步骤三、开花、坐果期管理:步骤四、病虫害防治。采用此种种植技术能大大的增加番茄的产量,解决番茄生产过程中劳动效率低、成本高、产量不稳定的缺点。且此种种植方法有效的改善了番茄的抗病性,提高了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含量,从而增强了整体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9317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元谋县蔬菜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10679646.X

  • 发明设计人 李明;

    申请日2019-07-25

  • 分类号A01G22/05(20180101);A01G1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675000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元马镇马街北路3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44:4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果番茄种植技术,具体为农业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番茄植株高0.6-2米,全体生粘质腺毛,有强烈气味,茎易倒伏;番茄叶卵形或矩圆形,长5-7厘米,边缘有不规则锯齿或裂片;番茄花序总梗长2-5厘米,3-7朵花;花梗长1-1.5厘米;花萼辐状,裂片披针形,果时宿存;花冠辐状,直径约2厘米,黄色;番茄浆果扁球状或近球状,肉质而多汁液,桔黄色或鲜红色。

番茄果实营养丰富,具有减肥瘦身、消除疲劳、增进食欲、提高对蛋白质的消化、减少胃胀食积等功效,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番茄在种植的过程中,抗病性非常差,极易产生病害,从而造成番茄的营养成分受到损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粉果番茄种植技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粉果番茄种植技术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茬口安排及种植密度

(1.1)、建议移栽时间:秋番茄:7月20日至9月20日;春番茄:1月5日至2月15日;

(1.2)、种植密度:秋番茄,1.4米开墒(包沟),株距50厘米,每亩1900株左右,春番茄:1.3米开墒,株距45厘米,每亩2300株左右;

步骤二、田间管理;

(2.1)、定植前深翻土壤,重施基肥,每亩施用量:撒施完全腐熟的农家肥(牛羊猪粪)1500-2000公斤+微生物菌剂2包+长效复合肥100公斤+杀线敌2包或含微生物的有机肥400公斤+长效复合肥100公斤+杀线敌2包;

(2.2)、苗期管理:

(2.2.1)、移栽前对苗盘上的苗叶面喷噁霉灵+农用链霉素+百菌清1次,移栽时用时科酶宝1000倍蘸根后再进行定植;

(2.2.2)、定植成活后,为促进根系生长、多生新根,可滴施根可欣5公斤/亩,连续施用两次效果更佳;滴根可欣后6-7天用申马或瑞莱高磷型水溶肥3公斤/亩滴灌,促进根部生长、花芽分化、壮茎杆;

(2.2.3)、间隔6-7天根据苗的生长势酌情追施提苗肥一次:申马或瑞莱平衡型水溶肥3公斤/亩;

(2.2.4)、根据番茄品种生长势强、枝叶生长旺盛的特点,为达到防止植株苗期徒长,缩短花台节间长度,降低结果高度的目的,配合田间浇水,注意进行叶面喷施叶绿素进行控旺1-2次(5g/桶水,喷药时注意只要将叶面喷打呈雾状即可,不要重复喷打,以免造成药害,叶绿素安全间隔期为7天);

(2.2.5)、苗期水分管理,定植时浇透定植水,缓苗水;长到第一穗果坐稳时,浇小水,以促根为主,避免徒长。

步骤三、开花、坐果期管理:

(3.1)、及时搭架整枝:当植株长到35厘米左右,第一穗花开时,要及时搭架,采用双杆整枝及时进行抹芽、绑枝,为防止植株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应进行周期性的抹芽绑枝,一般6-7天/次,抹芽绑枝后为防止植株伤口感染滋生病害必须及时喷施广谱性杀菌剂;

(3.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确保高产稳产;

(3.2.1)、第一穗花开至第三台果座稳,期间可施用申马或瑞莱平衡型水溶肥5-7公斤/亩,7天/次;

(3.2.2)、第一穗果膨大至第三穗果开始转色,此时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所需养分逐渐增加,期间用申马或瑞莱平衡型水溶肥和高氮钾型水溶肥交替施用5-7公斤/次,每7天/次,为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抗逆性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30g/桶,喷施1-2次;

(3.2.3)、第三穗果开始采摘时,施用一次申马或瑞莱高磷型水溶肥5-7公斤/亩,促进根系生长、防止根系老化植株早衰,这一生长时期上部果开始膨大,植株需钾肥量增多,可施用申马或瑞莱高钾水溶肥5-7公斤/亩+膨果100分5公斤/亩,7天/次;

(3.2.4)、在番茄整个生育期间,进行叶面追肥;

步骤四、病虫害防治;

(4.1)、番茄猝倒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可在移栽成活后用根爽或噁霉灵+农用硫酸链霉素+根腐康或代森锰锌+甲托喷雾带淋根,淋根时将喷雾器喷嘴拧下,让药液沿茎杆流至根部即可防治,每7天1次连续用2次;

(4.2)、早疫病、晚疫病:发病初期用霜霉威1500倍液+代森锰锌1500倍液喷雾,发病严重时用烯酰·霜脲氰2000倍液或杜邦抑快净2000倍或银法利2000倍液喷雾,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

(4.3)、叶霉病、灰霉病:发病初期可喷洒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60%多菌灵粉剂1000倍液喷雾,发病严重时可用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80%嘧霉胺1500倍液或丁子香酚1000倍液喷雾,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

(4.4)、白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可用粉艳三唑酮1500倍液喷雾,发病严重时可用嘧菌酯1500倍液或白富灵1500倍液喷雾,每7天1次,连续2次;

(4.5)、溃疡病: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73%农用链霉素1500倍液、60%琥铜·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较为严重的用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可杀得叁仟1000倍液淋根,每7-10天一次,连续3-4次;

(4.6)、细菌性褐斑病:发病初期喷洒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一次,连续1-2次;

(4.7)、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用细菌千喷1000倍液+春雷·王铜1500倍液+中生菌素1000倍+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喷雾。每7天1次,连续2-3次;

(4.8)、根结线虫病:用杀线敌1500克/亩,或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500-700克/亩,或10%阿维菌素200ml/亩,或10%噻唑磷颗粒剂1500-2000克/亩,或0.3%印楝素乳油100ml用湿细土拌匀后撒施与垄上沟内,盖土后移栽幼苗,500g/L氟吡菌酰胺悬浮剂52.8-66克/亩或10亿CFU/克蜡质芽孢杆菌悬浮剂4.5-6L/亩移栽后灌根;

(4.9)、番茄裂果病:防治措施-:(a)、通风遮阴;(b)、水分管理:土壤见干见湿,要小水勤浇,不要大水漫灌,以防止土壤水分剧变化而造成裂果,尤其是结果期不可过干过湿;(c)、养分管理。增施有机肥及质量好的生物肥,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也可减少裂果。番茄喜钾肥,增施钾肥,可使番茄果皮增厚,以减少裂果,缺硼时可用0.5%硼砂或流体硼喷洒叶面,每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d)、及时整枝打杈;(e)、严禁使用激素;

(4.10)、虫害:早期防治虫害可用福戈100克/亩或卉健65ml/亩滴灌;

(4.10.1)、蚜虫、白粉虱:吡虫啉2克/桶或飞施宝20克/桶喷雾防治;

(4.10.2)、棉铃虫:7.5%甲维盐10克/桶或苏云金杆菌20ml/桶或云龙2号10ml/桶喷雾;

(4.10.3)、红蜘蛛:奇猛20ml/桶或阿维螺螨酯20ml/桶喷雾;

(4.10.4)、斑潜蝇:灭蝇胺5克/桶或潜击灭蝇胺10g/桶喷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采用此种种植技术能大大的增加番茄的产量,解决番茄生产过程中劳动效率低、成本高、产量不稳定的缺点。且此种种植方法有效的改善了番茄的抗病性,提高了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含量,从而增强了整体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粉果番茄种植技术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茬口安排及种植密度

(1.1)、建议移栽时间:秋番茄:7月20日至9月20日;

(1.2)、种植密度:秋番茄,1.4米开墒(包沟),株距50厘米,每亩1900株左右,春番茄:1.3米开墒,株距45厘米,每亩2300株左右;

步骤二、田间管理;

(2.1)、定植前深翻土壤,重施基肥,每亩施用量:撒施完全腐熟的农家肥(牛羊猪粪)1500-2000公斤+微生物菌剂2包+长效复合肥100公斤+杀线敌2包或含微生物的有机肥400公斤+长效复合肥100公斤+杀线敌2包;

(2.2)、苗期管理:

(2.2.1)、移栽前对苗盘上的苗叶面喷噁霉灵+农用链霉素+百菌清1次,移栽时用时科酶宝1000倍蘸根后再进行定植;

(2.2.2)、定植成活后,为促进根系生长、多生新根,可滴施根可欣5公斤/亩,连续施用两次效果更佳;滴根可欣后6-7天用申马或瑞莱高磷型水溶肥3公斤/亩滴灌,促进根部生长、花芽分化、壮茎杆;

(2.2.3)、间隔6-7天根据苗的生长势酌情追施提苗肥一次:申马或瑞莱平衡型水溶肥3公斤/亩;

(2.2.4)、根据番茄品种生长势强、枝叶生长旺盛的特点,为达到防止植株苗期徒长,缩短花台节间长度,降低结果高度的目的,配合田间浇水,注意进行叶面喷施叶绿素进行控旺1-2次(5g/桶水,喷药时注意只要将叶面喷打呈雾状即可,不要重复喷打,以免造成药害,叶绿素安全间隔期为7天);

(2.2.5)、苗期水分管理,定植时浇透定植水,缓苗水;长到第一穗果坐稳时,浇小水,以促根为主,避免徒长。

步骤三、开花、坐果期管理:

(3.1)、及时搭架整枝:当植株长到35厘米左右,第一穗花开时,要及时搭架,采用双杆整枝及时进行抹芽、绑枝,为防止植株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应进行周期性的抹芽绑枝,一般6天/次,抹芽绑枝后为防止植株伤口感染滋生病害必须及时喷施广谱性杀菌剂;

(3.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确保高产稳产;

(3.2.1)、第一穗花开至第三台果座稳,期间可施用申马或瑞莱平衡型水溶肥5公斤/亩,7天/次;

(3.2.2)、第一穗果膨大至第三穗果开始转色,此时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同时进行所需养分逐渐增加,期间用申马或瑞莱平衡型水溶肥和高氮钾型水溶肥交替施用5公斤/次,每7天/次,为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抗逆性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30g/桶,喷施1次;

(3.2.3)、第三穗果开始采摘时,施用一次申马或瑞莱高磷型水溶肥5公斤/亩,促进根系生长、防止根系老化植株早衰,这一生长时期上部果开始膨大,植株需钾肥量增多,可施用申马或瑞莱高钾水溶肥5公斤/亩+膨果100分5公斤/亩,7天/次;

(3.2.4)、在番茄整个生育期间,进行叶面追肥;

步骤四、病虫害防治;

(4.1)、番茄猝倒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可在移栽成活后用根爽或噁霉灵+农用硫酸链霉素+根腐康或代森锰锌+甲托喷雾带淋根,淋根时将喷雾器喷嘴拧下,让药液沿茎杆流至根部即可防治,每7天1次连续用2次;

(4.2)、早疫病、晚疫病:发病初期用霜霉威1500倍液+代森锰锌1500倍液喷雾,发病严重时用烯酰·霜脲氰2000倍液或杜邦抑快净2000倍或银法利2000倍液喷雾,每7天一次,连续2次;

(4.3)、叶霉病、灰霉病:发病初期可喷洒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60%多菌灵粉剂1000倍液喷雾,发病严重时可用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80%嘧霉胺1500倍液或丁子香酚1000倍液喷雾,每7天一次,连续2次;

(4.4)、白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可用粉艳三唑酮1500倍液喷雾,发病严重时可用嘧菌酯1500倍液或白富灵1500倍液喷雾,每7天1次,连续2次;

(4.5)、溃疡病: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73%农用链霉素1500倍液、60%琥铜·乙磷铝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较为严重的用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可杀得叁仟1000倍液淋根,每7天一次,连续3次;

(4.6)、细菌性褐斑病:发病初期喷洒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一次,连续1次;

(4.7)、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用细菌千喷1000倍液+春雷·王铜1500倍液+中生菌素1000倍+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喷雾,每7天1次,连续2次;

(4.8)、根结线虫病:用杀线敌1500克/亩,或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500-700克/亩,或10%阿维菌素200ml/亩,或10%噻唑磷颗粒剂1500-2000克/亩,或0.3%印楝素乳油100ml用湿细土拌匀后撒施与垄上沟内,盖土后移栽幼苗,500g/L氟吡菌酰胺悬浮剂52.8-66克/亩或10亿CFU/克蜡质芽孢杆菌悬浮剂4.5-6L/亩移栽后灌根;

(4.9)、番茄裂果病:防治措施-:(a)、通风遮阴;(b)、水分管理:土壤见干见湿,要小水勤浇,不要大水漫灌,以防止土壤水分剧变化而造成裂果,尤其是结果期不可过干过湿;(c)、养分管理。增施有机肥及质量好的生物肥,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也可减少裂果。番茄喜钾肥,增施钾肥,可使番茄果皮增厚,以减少裂果,缺硼时可用0.5%硼砂或流体硼喷洒叶面,每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d)、及时整枝打杈;(e)、严禁使用激素;

(4.10)、虫害:早期防治虫害可用福戈100克/亩或卉健65ml/亩滴灌;

(4.10.1)、蚜虫、白粉虱:吡虫啉2克/桶或飞施宝20克/桶喷雾防治;

(4.10.2)、棉铃虫:7.5%甲维盐10克/桶或苏云金杆菌20ml/桶或云龙2号10ml/桶喷雾;

(4.10.3)、红蜘蛛:奇猛20ml/桶或阿维螺螨酯20ml/桶喷雾;

(4.10.4)、斑潜蝇:灭蝇胺5克/桶或潜击灭蝇胺10g/桶喷雾。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