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软排线模组及云台模组

一种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软排线模组及云台模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软排线模组及云台模组,涉及手机摄像头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垫块折叠软排线而引起的折叠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该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包括轴本体,轴本体位于折叠后的软排线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之间;软排线能够相对轴本体活动。本发明通过轴本体对折叠后的软排线折弯部位的两个相对的表面进行支撑,一方面,在折叠软排线时,无需确定软排线上的支撑点位、无需点胶处理,只需直接将软排线的两个相对的表面支撑在轴本体上即可,简化了软排线折叠时的工艺,提高了软排线折叠的效率;另一方面,折叠后的软排线的相邻折弯部位通过轴本体进行支撑,使折叠后的软排线能够立即成型,不易发生变形。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3548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080534.1

  • 申请日2020-10-10

  • 分类号H04N5/225(20060101);F16C11/0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70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牟应龙

  • 地址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台虹路3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3:5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摄像头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指一种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软排线模组及云台模组。

背景技术

云台是安装和固定摄像头的支撑装置,目前,手机云台摄像头技术刚起步,需要将连接摄像头的软排线进行折叠。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通过在软排线的折弯部位设置垫块对软排线进行折叠,使折叠后的软排线的两个侧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但是,这种折叠方式首先需要确定两个垫块在软排线上的支撑点位,使软排线折叠后两个垫块之间能够重合,其次需要在软排线以及两个垫块之间点胶,使垫块与软排线之间、两个垫块之间稳固的固定。这种折叠方式工序繁多、操作复杂,降低了软排线折叠的效率。

此外,软排线的相邻折弯部位之间仅依靠软排线的强度进行支撑,使得软排线在折叠后不易立即成型,短时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影响折叠的效果,同样导致软排线折叠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垫块折叠软排线而引起的折叠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支撑于折叠后的软排线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之间,包括:

轴本体,所述轴本体位于折叠后的所述软排线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之间;

其中,所述软排线能够相对轴本体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可选的,所述轴本体包括支撑件,折叠后的所述软排线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支撑件接触,其中,所述支撑件的外径大于所述轴本体的外径。

可选的,所述轴本体的两端设置有固定件,所述轴本体通过两端的固定件限位连接于软排线模组上。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轴本体的轴向的中间部位,所述支撑件与软排线之间为线接触支撑。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的形状为圆盘形或者球形,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轴本体两端的固定件之间。

可选的,同一个所述轴本体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至少两个所述支撑件间隔设置于所述轴本体的轴向的中间部位,所述支撑件与软排线之间为点接触支撑。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软排线的支撑面沿所述轴本体的轴向的长度小于所述软排线的宽度,所述软排线的折弯部位与所述支撑件之间具有间隙。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软排线模组,包括软排线、支架以及上述的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所述软排线折叠后安装在所述支架内,所述轴本体与所述支架限位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软排线模组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可选的,所述支架包括第一支架以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相互扣合形成容纳所述软排线的空间,所述轴本体的两端分别限位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扣合后形成的空间的侧壁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呈槽形结构,所述第一支架的两端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用于限位连接所述轴本体的卡槽,所述卡槽沿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扣合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卡槽,至少两个所述卡槽沿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扣合方向延伸的高度不同。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架上设置有顶托件,所述顶托件在所述第二支架上的位置与所述卡槽在所述第一支架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顶托件与对应的所述卡槽配合以限位所述轴本体。

可选的,所述顶托件上设置有与所述轴本体的形状适配的凹槽,所述轴本体的端部限位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云台模组,包括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头模组以及上述的软排线模组,所述软排线模组与所述摄像头模组并排设置,所述软排线与所述摄像头模组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云台模组还可以做如下的改进。

可选的,所述软排线模组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轴本体,至少两个所述轴本体的轴线沿所述摄像头模组的光轴方向的高度不同,至少两个所述轴本体的轴线沿所述软排线模组与摄像头模组并排设置的方向彼此错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轴本体对折叠后的软排线折弯部位的两个相对的表面进行支撑,一方面,在折叠软排线时,无需确定软排线上的支撑点位、无需点胶处理,只需直接将软排线的两个相对的表面支撑在轴本体上即可,简化了软排线折叠时的工艺,提高了软排线折叠的效率;另一方面,折叠后的软排线的相邻折弯部位通过轴本体进行支撑,使折叠后的软排线能够立即成型,不易发生变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软排线折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的使用状态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的一种实施方式图;

图4是本发明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的另一实施方式图;

图5是本发明软排线模组的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软排线模组的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云台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云台模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云台模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轴本体;2—支撑件;3—软排线;4—固定件;5—第一支架;51—卡槽;6—第二支架;61—顶托件;62—凹槽;7—AF模组;8—OIS绕组;9—OI S支架;10—盖板;11—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面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软排线折叠时,在折弯部位设置两个垫块来支撑软排线折叠后的两个侧面。在折叠软排线之前,首先需要确定两个垫块在软排线上的支撑点位,使软排线折叠后两个垫块之间能够重合,其次需要在软排线以及两个垫块之间点胶,使垫块与软排线之间、两个垫块之间稳固的固定。当软排线折叠后,由于仅仅依靠软排线的强度进行支撑,使得软排线很容易变形。并且当云台动作时,软排线的位移还容易受到垫块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如图2、图3以及图8所示,包括轴本体1,轴本体1呈圆柱形的杆状结构,并且轴本体1的两端固定。轴本体1位于折叠后的软排线3折弯部位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之间,以支撑软排线3,使软排线3能够在轴本体1上进行平移、摆动或者窜动等动作。

如图2、图3以及图8所示,为了增大软排线3的活动空间,在轴本体1上设置有支撑件2。支撑件2呈圆柱形结构设置于轴本体1的中部,并且支撑件2的外径大于轴本体1的外径。支撑件2的外径与软排线3折弯部位的内径适配,并且支撑件2保持与软排线3折弯部位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11,使软排线3具有一定的空间进行动作。其中,轴本体1与支撑件2既可以是一体加工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通过卡槽、粘贴或者过盈配合等方式连接而成的分体结构。

当软排线3折叠后,圆柱形的支撑件2支撑于软排线3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之间。当然,有可能只有位于支撑件2顶部的软排线3表面与支撑件2之间线接触,也可能软排线3两个相对的表面均与支撑件2之间线接触。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软排线3以支撑件2为中心进行转动折叠,整个过程无需确定软排线3上的支撑点位,也无需点胶处理,极大简化了软排线3的折叠工艺。此外,由于轴本体1的支撑作用,还使得相邻软排线3的折弯部位均有支撑,能够对软排线3起到定型的作用,从而避免了软排线3折叠之后的变形,使得折叠后的软排线3位置相对稳定可靠。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轴本体1与支撑件2的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形状,还可以将轴本体1与支撑件2设计为长方体、三棱柱或者椭圆等形状。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支撑件2还可以设计为球体的结构形式,使软排线3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分别与支撑件2之间为点接触。为了保证软排线3支撑的稳定性,可以在轴本体1上设置两个间隔设置的球体形状的支撑件2,使两个球体形状的支撑件2间隔的支撑于软排线3的中部位置。当然,本发明并不对支撑件2的数量做具体限定,根据软排线3宽度的不同,还可以设置一个或者更多个数的支撑件2。球体形状的支撑件2也可以设计为圆盘形状、方形形状或者椭圆盘等。

如图2至图4所示,在轴本体1的两端设置有固定件4,使轴本体1通过两端的固定件4连接固定在软排线模组上。固定件4的外径大于轴本体1的外径,轴本体1的长度与软排线模组的宽度适配,使轴本体1能够卡接在软排线模组上,从而使支撑件2稳固的支撑折叠后的软排线3。当然,固定件4还可以设计为卡扣或者卡条等结构形式。

如图2与图8所示,由于云台通常带动摄像头动作,会使软排线3产生相应的位移。因此,将支撑件2设计为沿轴本体1轴向的长度小于软排线3的宽度的结构形式。这样,使得软排线3的两端与轴本体1之间具有位移的空间,当软排线3发生偏转时具有足够的空间。可选的,支撑件2沿轴本体1的长度小于软排线3宽度的1/3。同时,使支撑件2与软排线3的折弯部位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隙11,当软排线3沿软排线3的长度方向窜动时也具有足够的空间,从而使得本发明的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不会干扰软排线3的动作。

实施例2: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软排线模组,如图5至图9所示,包括软排线3、支架以及上述的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其中,支架包括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在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之间设置有扣件,使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之间能够通过扣件相互扣合。扣件可以选用扣头与扣环的结构形式。软排线3折叠后安装在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扣合形成的空间内。第一支架5呈槽形结构,在第一支架5的两端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卡槽51,卡槽51沿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的扣合方向延伸,轴本体1的两端通过固定件4安装于两端的卡槽51上。当然,也可以将第二支架6设计为槽形结构的形式,将卡槽51设置于第二支架6的侧壁上。

如图5至图9所示,为了方便轴本体1的安装,可以将卡槽51设计为通槽的结构形式。当然,根据所需安装的软排线的折叠限位轴的数量,在第一支架5的一端侧壁上至少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卡槽51,至少两个卡槽51沿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扣合方向延伸的高度不同。

如图5与图6所示,为了使轴本体1能够稳固的安装,在第二支架6上设置有顶托件61。顶托件61在第二支架6上的位置与卡槽51在第一支架5上的位置相对应,当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扣合后,使顶托件61与卡槽51共同固定轴本体1的安装位置,对轴本体1起到限位的作用。特别地,顶托件61的顶部设置有与轴本体1的形状适配的凹槽62。

本发明的软排线3折叠后安装在支架内,轴本体1通过与支架连接固定后支撑在折叠后的软排线3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之间,保证了软排线3折叠后形状的稳定性。为了使软排线3具有更大的位移空间,可以将支架的宽度设计为大于软排线3的宽度。当然,支架的结构形式还可以设计为翻盖或者封闭式的结构形式,卡槽51还可以设计为水平通槽的结构形式。本发明中卡槽51和顶托件61的位置以及数量,均根据轴本体1的位置以及数量而定。

实施例3: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云台模组,如图5至图9所示,包括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头模组以及上述的软排线模组。其中,摄像头模组包括AF模组7、OI S绕组8、O I S支架9以及盖板10。软排线模组中支架的第一支架5连接用于安装摄像头模组的框架,作为整个云台模组的上部支架,软排线模组中支架的第二支架6向摄像头模组延伸形成底板,作为整个云台模组的底部支架,使软排线模组与摄像头模组并排设置。

如图5至图9所示,具体来说,软排线3与AF模组7连接形成整体结构,OI S绕组8安装于AF模组7上,AF模组7安装于OI S支架9内。软排线3折叠后安装于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之间,同时,OIS支架9安装于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内。轴本体1安装在第一支架5与第二支架6扣合后的整体结构上,使支撑件2支撑折叠后的软排线3,盖板10扣合于第一支架5上。

如图8与图9所示,软排线模组上设置有两个轴本体1。由于软排线3折弯部位的高度以及间距均不相同,两个轴本体1的轴线沿摄像头模组的光轴方向的高度不同,并且两个轴本体1的轴线沿软排线模组与摄像头模组并排设置的方向彼此错开,以满足软排线3的折叠要求。当然,根据软排线3折弯部位的数量以及位置的不同,还可以在软排线模组上设置更多个数的轴本体1,使每个轴本体1分别对软排线3的折弯部位进行支撑。例如,当软排线3折叠5次时,则在软排线模组上设置5个轴本体1,并且这5个轴本体1的轴线之间呈连续的S形布置。

本发明的云台模组通过轴本体1与支撑件2对折叠后的软排线3进行支撑,操作工艺简单方便,无需确定支撑点位以及点胶处理。使用过程中,当软排线3动作时,轴本体1与软排线3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间隙,不会影响软排线3的动作。需要更换轴本体1时,也无需进行除胶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