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折边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其折边结构包括肘板本体、折边部和弯折部,所述肘板本体上设有第一根部和第二根部,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肘板本体上,且所述弯折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根部和所述第二根部,所述第一根部和所述第二根部上均设有止裂缺口,所述止裂缺口呈弧形,所述止裂缺口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根部或所述第二根部上,所述止裂缺口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弯折部上,所述折边部通过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肘板本体上,所述肘板本体所在平面与所述折边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本发明通过设置止裂缺口,能够减少折边的两端出现的裂纹,提高肘板的质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7300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005486.X

  • 申请日2020-09-22

  • 分类号B63B3/14(20060101);B63B73/20(20200101);B23P1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02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颜希文;黄华莲

  • 地址 510725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鸡抱沙北路10号(自编2号)(自编二十一栋)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26:0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折边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船体上加装肘板能使节点连接得更牢固。肘板能够起到角撑板作用,减少梁材角接处的应力集中,降低梁的变形和弯矩。在相同载荷的作用下可降低梁材的规格。为了保证肘板的稳定性,肘板上设有折边,折边的两端与梁材具有距离,该距离所在的肘板处记为根部,这种结构形式被称作留根。

目前,肘板的折边角度通常为90°,制作时,肘板上设置两个根部,将肘板在两个根部之间弯折,以形成折边。但是,在制作折边时,易于在折边的两端出现裂纹,影响肘板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能够减少折边的两端出现的裂纹,提高肘板的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包括肘板本体、折边部和弯折部,所述肘板本体上设有第一根部和第二根部,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肘板本体上,且所述弯折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根部和所述第二根部,所述第一根部和所述第二根部上均设有止裂缺口,所述止裂缺口呈弧形,所述止裂缺口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根部或所述第二根部上,所述止裂缺口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弯折部上,所述折边部通过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肘板本体上,所述肘板本体所在平面与所述折边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可选的,所述止裂缺口的边缘圆滑过渡。

可选的,所述止裂缺口的半径为15mm。

可选的,所述止裂缺口的圆心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根部边缘的延长线上和所述第二根部边缘的延长线上。

可选的,所述肘板本体所在平面与所述折边部所在平面之间的所述夹角为9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肘板上确认肘板本体、折边部、弯折部、第一根部和第二根部的位置;

步骤二:在第一根部和第二根部上开设止裂缺口;

步骤三:将所述弯折部进行弯折,使得所述肘板本体所在平面与所述折边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可选的,所述步骤二还包括:对所述止裂缺口的边缘进行打磨,使得所述止裂缺口的边缘圆滑过渡。

可选的,所述止裂缺口的边缘的打磨仅为一道工序。

可选的,所述止裂缺口的边缘的打磨共三道工序,将三道工序自先后顺序分别记为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工序和第三道工序,所述第一道工序为打磨所述止裂缺口的边缘,所述第二道工序和所述第三道工序分别为打磨所述第一道工序产生的两条边缘。

可选的,所述步骤二还包括:所述折边部进行削斜处理,使得所述折边部的两端各具有一个向所述弯折部的方向倾斜的斜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及其制作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包括肘板本体、折边部和弯折部,肘板本体上设有第一根部和第二根部,弯折部设置于肘板本体上,且弯折部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根部和第二根部,第一根部和第二根部上均设有止裂缺口,止裂缺口呈弧形,止裂缺口的一端位于第一根部或第二根部上,止裂缺口的另一端位于弯折部上,折边部通过弯折部设置于肘板本体上,肘板本体所在平面与折边部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通过设置止裂缺口,弯折部与第一根部、第二根部过渡较为圆滑,减少应力集中,从而减少折边的两端出现的裂纹,提高肘板的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的制作方法,能够减少弯折部两端的应力集中,从而减少折边的两端出现的裂纹,提高肘板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弯折前的结构图。

图中,1、肘板本体;2、折边部;3、弯折部;4、第一根部;5、第二根部;6、止裂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根部”指的是在肘板上的留根处,通常折边两端均设置留根。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包括肘板本体1、折边部2和弯折部3,肘板本体1上设有第一根部4和第二根部5,弯折部3设置于肘板本体1上,且弯折部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根部4和第二根部5,第一根部4和第二根部5上均设有止裂缺口6,止裂缺口6呈弧形,止裂缺口6的一端位于第一根部4或第二根部5上,止裂缺口6的另一端位于弯折部3上,折边部2通过弯折部3设置于肘板本体1上,肘板本体1所在平面与折边部2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请参照图1,图1为弯折前的结构。弯折部3是肘板上弯折的部分,折边部2是平直的,是由于弯折部3的弯折而和肘板本体1所在平面具有夹角。通过设置止裂缺口6,弯折部3与第一根部4、第二根部5过渡较为圆滑,减少应力集中。此外,弯折部3自身弯折,其分别与肘板本体1、折边部2相连接的两侧之间构成一个夹角,通过在弯折部3两端设置止裂缺口6,在弯折部3的两端的位置,分别与肘板本体1、折边部2相连接的两侧之间构成的夹角与弯折部3其他位置构成的夹角是相同的,这样也就能避免弯折部3两端的位置夹角与其他位置的夹角不同,从而减少应力集中。由此,结合这两方面,实施例的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能够减少折边的两端出现的裂纹,提高肘板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止裂缺口6的边缘圆滑过渡。可通过对止裂缺口6的边缘进行打磨以实现圆滑过渡。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减少应力在止裂缺口6的边缘集中,减少裂纹的产生。止裂缺口6的半径为15mm。经多次试验,止裂缺口6的半径为15mm是能够起到最佳的效果。如果半径过小,弯折部3与第一根部4、第二根部5过渡不够圆滑,对减少应力集中气的作用较小。而如果半径过大,又会导致第一根部4、第二根部5和肘板本体1的尺寸较小,导致肘板整体的强度较小。在本实施例中,止裂缺口6的圆心分别位于第一根部4边缘的延长线上和第二根部5边缘的延长线上。肘板本体1所在平面与折边部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90°。这样设置,便于加工。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肘板上确认肘板本体1、折边部2、弯折部3、第一根部4和第二根部5的位置。

步骤二:在第一根部4和第二根部5上开设止裂缺口6。

在开设止裂缺口6之后,对止裂缺口6的边缘进行打磨,使得止裂缺口6的边缘圆滑过渡。

其中,止裂缺口6的边缘的打磨仅为一道工序,方式可为直接打磨约3mm一次成型。或者止裂缺口6的边缘的打磨共三道工序,将三道工序自先后顺序分别记为第一道工序、第二道工序和第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为打磨止裂缺口6的边缘,第二道工序和第三道工序分别为打磨第一道工序产生的两条边缘。第一道工序打磨角度约45°,打磨1-2mm,之后第二道工序和第三道工序分别就第一道工序打磨后形成的两条新边缘,在以约45°的打磨角度打磨1-2mm。

折边部2进行削斜处理,使得折边部2的两端各具有一个向弯折部3的方向倾斜的斜面。

步骤三:将弯折部3进行弯折,使得肘板本体1所在平面与折边部2所在平面之间具有夹角。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肘板的折边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其折边结构通过设置止裂缺口6,减少应力集中,减少折边的两端出现的裂纹,提高肘板的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