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

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

摘要

本发明的一种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涉及农作物的种植方法领域,包括马铃薯栽培和水稻栽培,其中马铃薯栽培包括选种、春化、切芽、施底肥、栽种、田间管理和采收;水稻栽培包括选种、种子处理、育苗营养土的配制、播种、田间管理、插秧、返青分蘖期管理、孕穗期管理、抽穗开花灌浆期管理、收割和秋整地。本发明利用高纬度寒区的气候特点,在上半年阳光充足雨水少的气候条件下,种植比较耐旱的马铃薯;6月下旬以后,接近雨季时己收获;接着进行水稻插秧,此时也进入雨季,期间气候的高温、短日照、多雨可节省大量的灌溉费用;同时,水旱轮作业能够改良优化土壤结构方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40182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8-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王策;

    申请/专利号CN201810462690.0

  • 发明设计人 王策;王泽奇;

    申请日2018-05-15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大庆市远东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周英华

  • 地址 163000 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区火炬新街40号新兴产业孵化器4号楼A座808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6:11:4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8-04

    授权

    授权

  • 2020-07-21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01G22/22 登记生效日:20200701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80515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8-09-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22/22 申请日:201805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8-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的种植方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高纬度寒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上半年干早少雨,阳光充足,而下半年的7、8两月份为雨季,因此无论是对于耐旱还是耐涝的农作物,都不适宜于这种气候。因此,怎样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高纬度寒区气候特点进行轮种,则对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十分有限,而且耕种时间十分紧凑,难以使两种农作物都达到较好的种植效果。因此,提供一种适用于高纬度寒区的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对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

本发明的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a、马铃薯栽培:

(1)选种:选择重量在80~100g、生育在50~75天的椭圆形种薯;

(2)春化:3月上旬,将(1)步骤选用的种薯堆放在10~20℃温室内阳光照射30~35天,堆放3~4层,用网状物将种薯与地面隔离开,距离地面高度30~40cm,每隔3~5天翻动一次;

(3)切芽:用消毒的刀具将经(2)步骤春化后的种薯切成30~50g的种薯块;

(4)施底肥:3月下旬到4月上旬,当土壤化至3~5cm深时,在上年初冬季节已翻好并做好垄型的基础上,将农家肥施入已做好的畦沟内,用力翻拌均匀 ,再施入底肥Ⅰ,施完化肥后,覆土2~3cm;

(5)栽种:施底肥Ⅱ后,将(3)步骤所得的种薯块直接摆放在畦面上,株距25~35cm;播种深度从垄顶下返至20~25cm;覆土厚度5~7cm;施杀虫剂后覆盖地膜,地膜厚度0.01~0.08mm;

(6)田间管理:当种薯块长出薯苗后,立即开孔放风;当薯苗显蕾时先撤膜,然后进行追肥;在盛花期覆第二次土,厚度为3~4cm;当田间土壤湿度低于60%时,灌跑马水,浇透即可;

(7)采收:在6月25日到7月10日,马铃薯秧的颜色大部分呈黄色,即可收获;

b、水稻栽培:

(1)选种:选择9~10片叶的水稻品种,有效积温在2200℃~2350℃;

(2)种子处理:将(1)选择的种子进行晒种1~2天,然后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

(3)育苗营养土的配制:农家肥1份、本田土2份混合,按每立方米添加过磷酸钙10kg、硫酸铵5kg、生物钾3~4kg、硫酸锌0.5kg和活性有机硅1~2kg,调节pH至5~6;或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腐熟好,按1:1兑本田土,按兑好基质土1立方米计算,再加入过磷酸钙15kg,生物钾7~8kg、硫酸锌0.5kg,调节pH至5~6;

(4)播种:在5月31日到6月初,在(3)步骤配制的育苗营养土土地进行播底土、喷液态肥、杀菌剂和药水,然后将(2)步骤处理后的种子进行播种、覆土、摆盘、喷封床除草剂、盖上膜,每盘播干种80~120g,播种盘尺寸为56 cm×27cm;

(5)田间管理:将(4)步骤播种完成种子覆膜后加盖一层无纺布,在育秧大棚膜的外面加盖一层遮阳网,遮阳网的宽度为大棚总宽度的1/3,放置在大棚正中间;苗出齐后,立即撤去地膜,保留无纺布与大棚上面的遮阳网,大棚温度控制在18℃~32℃;出苗后,苗床土壤的湿度在65%左右,出苗过程不超过30天;

(6)插秧:在6月30日到7月15日,依次进行耙地、施底肥Ⅲ,底肥施完后立即灌水泡田,在插秧起苗时,先施送稼肥,然后将(5)步骤得到的秧苗进行插秧,株距、行距:14×30cm,每穴株树:4~5株,插植深度:2~2.5cm;

(7)返青分蘖期管理:早施、重施返青分蘖肥;当气温高于20℃时建立水层,在亩株数达到预期的数量时,及时晒田;插完秧的第4、5天后除草;

(8)孕穗期管理:平均气温不低于20℃时,采取湿润灌溉;花粉母细胞颖花减数分裂期时,建立5~10cm的水层,5~7天减数分裂期过后,采取浅灌溉方法至出穂期;出穂期施穗肥;

(9)抽穗开花灌浆期管理:采用浅湿灌溉方法,后水不见前水;施穗肥;

(10)收割:当田间水稻成熟率达到92%~95%时收割;

(11)秋整地:深翻30~35cm晒垡以熟化土壤;上大冻之前拖平、并做好垄型,为上年的早熟马铃薯栽植做好准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选用的马铃薯的品种为早大白、早50/98-01、东农303、荷兰7号或中薯4号。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马铃薯栽培中的切芽操作,是先将切芽刀具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消毒,切掉病薯,刀具二次消毒后,再继续进行切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马铃薯栽培中所施用的底肥Ⅰ是由下列组分按重量份数组成:腐熟好的农家肥3000~4000份;N:P:K为15:17:18的硫基复合肥30~100份;生物钾20~30份;微生物菌剂2亿/g1~5份;硫酸铵20~30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马铃薯栽培中栽种步骤中的施用的底肥Ⅱ是由下列组分按重量份数组成:腐熟好的农家肥3000~4000份;过磷酸钙20~30份;生物钾10~15份;有机无机复混肥70~80份;硫酸铵10~15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马铃薯栽培技术中田间管理步骤中的施用的追肥由下列组分按重量份数组成:生物钾15~20份;硫酸铵15~20份;有机无机复混肥30~40份;微生物菌剂1~1.5份,其中微生物菌剂的浓度为2亿/1g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水稻栽培中(2)步骤的拌种是使用水稻种衣50倍浸液,拌种后避光晾干即可进行播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水稻栽培中(6)步骤所施的底肥Ⅲ是由下列组分按重量份数组成:微生物菌剂1~1.5份;硅素为80%的活性有机硅7~8份;N:P:K为15:18:17的硫酸钾型复合肥30~40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播种至出苗期的温度控制如下:立针至1叶1心期24℃~28℃;2叶1心期18℃~24℃;3叶1心期小于2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水稻栽培中(8)步骤的孕穗期管理,出穂期施穗肥包括喷施叶面肥、施根部肥和喷施抗倒伏肥。

本发明的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充分利用高纬度,寒区的气候特点,在上半年阳光充足雨水少的气候条件下,种植比较耐旱的马铃薯;6月下旬以后,接近雨季时己收获;接着进行水稻插秧,此时也进入雨季,正好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期间气候的高温、短日照、多雨可节省大量的灌溉费用,仅水电费(含人工管理费用)一项,每亩可节约30~50元,丰水年份可节约灌溉总费用的80%以上;同时,水旱轮作业能够改良优化土壤结构方面,通过轮作,可把不适宜作物生长的如片状、块状的土壤结构,改良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团粒”结构;进而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一、马铃薯栽培

1、选种:

(1)选种:选择大小与鹅蛋大小、重量在80~100g为宜,选用脱毒种薯,生育在50~75天的早熟或者超早熟品种;

(2)株型治理、分值稍、结薯集中、块茎膨大速度快,商品性好的品种,如早大白、东农303、荷兰7号、中薯4号等;

2、种薯春化处理:

(1)处理时间:3月上旬,将种薯从地窖中取出,埋放在阳光充足的温室内。埋放厚度3~4层,用网状物将种薯数与地面隔离开,距离地面高度30~40cm,每隔3~5天翻动一次;

(2)日照天数:30~35天;

(3)温度:10~20℃;

(4)春化处理好的种薯标准:

a、种薯颜色:表皮为青紫色,内心为浅绿色,芽为深紫绿色;

b、芽长度1~1.5cm;

c、芽底部根长:1~1.5cm;

d、优特点:叶芽紧密,根多粗壮、耐搓碰、出苗早;

3、切芽:先将切芽刀具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消毒,切掉病薯,刀具需二次消毒,种块重量一般30克为宜,约50g的种薯可不切块,直接栽种;

4、整地施肥:3月下到4月上旬,在上年初冬季节已翻好并做好垄型的基础上,当土壤化至3~5cm深时,及时进行施底肥作业,此时寒区白天一般为零上7℃到8℃,夜间仍为零度以下,这时使用农用车施肥作业被车轮轧过的地面经过2~3天的反复冻融,土壤不会板很难分解开的结起大块,否者过晚作业时,夜间再有冰冻,这时作业被农用机车压过的土壤全部被很难分解开的死硬板块,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这对以后的田间管理及产量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诸如:干旱起大裂缝、灌溉不易透、易汪水、蹚地起大块、易伤薯根等;

5、施底肥:

(1)每亩施底肥Ⅰ,其具体组分如下:腐熟好的农家肥3000~4000kg;N:P:K为15:17:18的硫基复合肥30~40kg;生物钾20~30kg;含量为2亿/g的微生物菌剂:1~1.5kg;硫酸铵:20~30kg;其中微生物菌剂为吉林省广泽艾尚田肥料有限公司的,哈茨木霉生防菌剂,其主要功能是;预防由腐霉菌、立枯丝核菌、镰刀菌、黑根菌、柱孢菌、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等引起的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叶斑病、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绵腐病等病害,对早晚疫病、环腐病作用显著,以下所提到的微生物菌剂,均为上述菌剂;

上述的农家肥的制备方法为:

a、原料:人、畜、禽的粪便和农作物的秸秆均可;

b、原料配比:单一猪粪;单一鸡粪;单一羊粪;牛马粪各一半;任何一种畜禽粪便均加三分之一的活二分之一的秸秆粉末;

c、制作条件:场地:最好选在背风、向阳、宽敞的地方;苫肥堆用的塑料;靠近水源的地方;

d、制作过程:将准备好的原料堆放成椭圆形,堆高1.5m~2m;湿度45%~50%;温度45℃~50℃;在堆放好的原料上浇70℃~80℃的热水,浇水点的多少视堆肥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每个2~3m远为宜,然后盖上塑料并压好,每隔5~7天翻动一次,并拌均匀,再盖上塑料,大约20~30天即获得腐熟的农家肥;

以下步骤中所使用的农家肥,与上述方法制得的农家肥一致;

(2)施肥方法:先将农家肥施入已做好的畦沟后,用力翻拌均匀,再施入化肥,施完化肥后,覆土2~3cm,以防下种时烧薯芽;

6、栽种:

(1)施底肥Ⅱ:视土壤肥沃程度与土质来确定所施肥的种类和各肥种的用量,每亩底肥Ⅱ的组分如下:腐熟的农家肥3000~4000kg;过磷酸钙20~30kg;生物钾10~15kg;有机无机复混肥70~80kg,所述的有机无机混合肥为黑龙江牧康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有机无机混合肥料,微霸77通用型,规格为50Kg;硫酸铵10~15kg;

(2)播种:

a、株距:整薯种:30~35cm;切块薯种:25~30cm;

b、播种深度:从垄顶下返至20~25cm;

c、覆土厚度:5~7cm;

d、喷施除草、杀虫双混剂:48%异噁草松(广灭灵)乳油25~30g混70%秦草酮可湿性粉剂30~35g,兑水25~30k均匀喷施在膜下,将70~80%的药液喷施在膜下,剩余20~30%药液喷洒在膜后的侧垄及垄沟内;

e、覆盖地膜:喷施完药剂立即覆膜,最好是边施肥边覆膜以提高药效,地膜厚度0.01~0.08mm无论是机械覆膜还是人工覆膜,一定要压严膜的边部,同时垄的中间也要用土压好;

7、田间管理:

(1)打孔防风放高温:薯苗出来后,应立即开孔放风,以免受高温害,并用土将苗孔的四周用土压实,防止进风掀膜;

(2)撤膜培土:当马铃薯显蕾时应先撤膜,撤膜后每亩追施:生物钾15kg;硫酸铵15~20kg;有机无机复混肥30~40kg;微生物菌剂1~1.5kg(2亿/1g),施肥后覆土,覆土厚度5~6cm;

(3)第二次培土:在盛花期覆第二次土,厚度为3~4cm,以增加结薯层;

(4)灌溉:当田间土壤湿度低于60%时,应及时灌跑马水,浇透即可,所述的跑马水是采用灌一次水后马上放掉,到田边开始发白时,再灌一次水,再放掉的方式,这样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既能保证晚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又能保证晚稻根系对空气的需要;

8、病虫害防治:

(1)早疫病的放置:

a、选用无病脱毒种薯,做到冬储,种薯春化处理、切块等一系列相关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严筛选,剔除病薯;

b、加强栽培管理:做到配方施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逆性,合理灌溉,不灌大水;

c、药剂防治:发明前,喷施75%含量的百菌清粉剂600倍液,或者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间隔7~10天1次,连续2~3次,一般用药时间为现蕾初期;

(2)晚疫病的防治:除了做到上述的防范措施外,在发病初期,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78%氰贰菊酯2.5%,3000倍液;

(3)害虫防治:

a、地下害虫:使用90%敌百虫乳油600~800倍液喷施在栽种前的台沟内;

b、地上害虫,使用7.5%甲氰菊酯· 噻螨酮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该混剂持效期长,又无药害,此外用20%双甲脒乳油2000倍液,或者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间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续放置2~3天;

9、收获:当马铃薯秧的颜色大部分呈黄色即可收获,一般的收获时间在在6月25日到7月10日收获,马铃薯秧只要是不成堆就不必移出地外,可直接放水泡田耙地,插秧。

二、水稻栽培技术:

1、育苗:

(1)选种:选择9~10片叶的水稻品种,有效积温在2200℃~2350℃,如“绥梗12”等;

(2)种子处理:

a、晒种:拌种或者浸种前晒种1~2天,通过晒种可以杀死干线虫卵,使种子的含水量均匀,增强种子活力,提高种子出芽率;

b、拌种:使用水稻专用衣绿龙神牌种衣剂,液种比例为1:50,拌种后避光晾干,即可直接用于播种;

(3)育苗营养土的配制:

农家肥1份、本田土2份混合,按每立方米添加过磷酸钙10kg、硫酸铵5kg、生物钾3~4kg、硫酸锌0.5kg和活性有机硅1~2kg,调节pH至5~6;或粉碎后的农作物秸秆腐熟好,按1:1兑本田土,按兑好基质土1立方米计算,再加入过磷酸钙15kg,生物钾7~8kg、硫酸锌0.5kg,调节pH至5~6;

(4)播种:

播种量:每盘(尺寸为56cm*27cm)播干种80~120g,按水稻品种分蘖的强弱来确定播种量,分蘖强的品种适当少些,分蘖弱的适当播的多些;

(5)播种时间:

根据品种生理学特性及插秧时来确定播出时间,前茬马铃薯一般收货时间为6月25日左右;

超早熟品种的秧龄不宜过大,否则会出现早穗减产的问题,又因为育秧气温已升高,秧苗昼夜生长,因此播种时间不宜过早,一般播种时间为5月31日到6月初,原则是从播种到插秧不能超过30天;

最好采用一次性流水作业的育秧机播种:播底土—喷液态肥、杀菌剂、药水—播种—覆土—摆盘—喷封床除草剂—盖上膜,机械育秧的特点是土、肥、水、药、种均匀,出苗整齐;

(6)苗期管理:

a、因为播种时间比常规育秧播种晚50天左右,此时的光照时间长、强度高,气温高,在播完种子覆膜后(主要是保持湿度)上面加盖一层无纺布,在育秧大棚膜的外面需要再加盖一层遮阳网,遮阳网的宽度为大棚总宽度的1/3,放置在大棚正中间;

b、苗出齐后,立即撤去地膜,保留无纺布与大棚上面的遮阳网;

c、温度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保持棚内温度28℃~32℃;立针至1叶1心期保持温度24℃~28℃;2叶1心期保持温度18℃~24℃;3叶1心期保持温度控制在8℃~24℃,此时的气温过高时,用水降温,并撤出全部遮盖物;

d、水肥管理:

出苗后,苗床土壤的湿度在65%左右,不宜太湿,否则对秧苗发根及根的生长不利,影响跟对养分的吸收;

2叶1心断乳期时,视秧苗的生长状况来确定怎么补肥,来进一步提高秧苗的质量;

健壮秧苗叶片外形宽厚挺,从颜色上看绿如蓝,这时补肥一般每平方米硫酸铵20~30g,磷酸二氢钾1~2g、甲霜噁毒灵0.5g(杀菌剂),兑水4~5kg,喷施后用清水喷冲一下,以防烧苗,一方面补偿了养分,同时也预防立枯病、青枯病的发生,在第一次用“肥、药”后的第七天,同样的肥、药比例再用第二次,苗床土壤的pH,要一直保持在5~6之间;

2、插秧:

(1)在6月30日到7月15日,依次进行耙地、施底肥Ⅲ,每亩所施的底肥Ⅲ的组分如下:微生物菌剂1~1.5kg;活性有机硅(硅素80%)7~8kg;硫酸钾型复合肥(N:P:K为15:18:17)30~40kg;

(2)底肥施完后立即灌水泡田,因为前茬是马铃薯,在马铃薯收获时,就等于将低翻了一遍,加上旱田地土壤结构比较输送,通透性好,渗水快,为了防止水肥留至,水进地后要及时进行耙地作业;

(3)在插秧起苗时,先施送稼肥,每平方米施磷酸二胺100g;页面喷施浓度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4)插秧的株距*行距为14*30cm;每穴株树4~5株;插植深度2~2.5cm;

3、返青分蘖期管理:

(1)早施、重施返青分蘖肥,因为超早熟品种属于重叠生育型,在拔节前幼穗早已开始分化,保证孕穗钱有足够的养分,是对以后水稻生长、发育、大穗的形成、产量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返青肥每亩施(插秧后2~3天),硫酸铵10~15kg、生物钾5~7kg;

(2)分蘖盛期:每亩施N:P:K为7:18:20的硫酸钾型复合肥50~60kg,并结合页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复硝酚钠0.03%质量浓度,混合均匀后使用;

(3)水层管理:采取浅湿灌溉法,只要气温不低于20℃(平均气温)时,不必建立水层,(用除草剂时需建立水层3~5cm,5~7天)当亩株数达到预期的数量时,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晒田的时间长短,应根据天气情况来确定日数,一般晒3~5天;

(4)及时除草:在插完秧的低4、5天后(秧苗返青后),每亩施用马歇特乳油100g+单克星15g,用过磷酸钙10~20kg混拌,均匀撒施,保持3~5cm水层5~7天;

4、孕穗期管理:

(1)水层管理:平均气温不低于20℃时,仍采取湿润灌溉发(超早熟的水稻品种抗低温性强);

(2)花粉母细胞颖花减数分裂期时,应密切关注提天气变化,刺死需建立5~10cm的水层,5~7天减数分裂期过后,采取浅灌溉方法至出穂期;

(3)巧施穗肥:

a、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2%质量浓度+爱多收0.03%质量浓度;

b、根部施肥:硫基复合肥N:P:K为10:17:18,每亩用量10~20kg;

c、化控抗倒伏增加结实率:当剑叶长出4~5cm时,每亩喷施15%的多效唑粉剂50~70g,兑水30kg(兼杀菌,一般不再单独使用杀菌剂来防稻瘟病)其作用为:可以降低稻杆高度;提高光合作用(用多效唑后,叶面增宽增厚、颜色变深绿);可提高抗逆性(如耐低温、耐旱等);兼杀菌,尤其是对水稻的叶瘟、粒温度放置有明显效果;减少空瘪率、增加千粒重,可提高产量大12%~15%,另外多效唑还属于绿色环保型调节;

5、抽穗开花灌浆期管理:

(1)水层管理:采用浅湿灌溉方法,后水不见前水,简写灌溉可以增加土壤通透性,保持水稻根系的活力,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几率;

(2)巧施穗肥、增产促早熟:

齐穗后,看天、看地、看长势来确定补什么肥、补多少量,如果不是明显脱氮则根处补肥;叶面喷施0.2%浓度的磷酸二氢钾+0.03%浓度的爱多收,7~8天喷施一次;

(3)叶片颜色黄绿则说明脱氮,除了叶面喷施叶面肥(含氮量高的叶面肥外),需要撒施速效氮肥,亩施硫酸铵5~10kg,宁少勿多,以防贫青晚熟而影响产量;

6、适时收割与秸秆还田:

(1)收割时间:当田间水稻成熟率达到92%~95%时为最佳收割时间;

a、放置水稻完熟后营养倒流;b、适时收割保证稻米品质;

(2)采用半喂式联合收割机收割:

a、可降低水分;b、收损率低;c、可直接碎草还田;

7、秋整地:

(1)深翻30~35cm晒垡以熟化土壤;

(2)上大冻之前拖平、并做好垄型,为下年早熟马铃薯的种植做好准备。

自2007年始,通过逐年的实践证明,本发明的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是适用于高纬度寒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栽培模式,其适合于北纬47度,有效积温在2700℃~3100℃、无霜期135天以上、年降雨量300mm的干旱半干旱、有地下水源或者自然河流;一般土质(碱地除外,pH在8以下均可)如沙土、粘土、灰钙土、稻田土、壤质土、草炭土均可,其主要的优越性在于:

一、充分利用高纬度,寒区的气候特点,变不利为有利:

1、充分利用气候特点,该区域的气候特点是:上半年干早少雨,阳光充足,下半年的7、8两月份为雨季。马铃薯是比较耐旱,耐瘠薄的农作物,而上半年的充足光照十分利于马铃薯的生长。6月下旬以后,接近雨季时己收获。水稻也已插完秧。此时也进入雨季,正好有利于水稻的生长。高温,短日照,多雨可节省大量的灌溉费用,仅水电费(含人工管理费用)一项,每亩可节约30~50元,丰水年份可节约灌溉总费用的80%以上;

2.、水旱轮作业体现在土壤结构改良优化土壤结构,通过轮作,可把不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结构,如片状、方块状、柱状、棱柱状、棱块状(不抗旱、不抗涝、透气差、压苗、阻根、费肥水,不利微生物物存活与繁殖)改良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团粒”结构,而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3.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本来就是减少污染源,这对环境保护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农药、化肥不会自己跑出地去,这还涉及到机动车运输农用车作业等等。

二、高纬度寒区,薯稻双季连作优势互补性强

该栽培模式,能有效地遏制“病菌、害虫、杂草”繁殖和生长,大幅度的降低了病、虫、草害的发生机率,减少了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同时,以马铃薯为前茬:其土壤的理化性状对水稻的生长十分有利:1免翻地;2土壤通透性好;3各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病、虫、草害发生几率极低;4反过来水稻茬的土壤环境对下年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也十分有利,各种危害马铃薯的病、虫、草害也同样减少这种栽培模式两茬合计,每亩可节约:1、杀菌剂:20~30元;2、杀虫剂:10~20元;3、除草剂:20~40元;4、人工费50~70元;5、翻地费:40~50元;每亩总计节约:150元~210元。

三、低成本、高效益早熟马铃薯与水稻的产值都比较高,早熟马铃薯上市早、价格高、畅销

1、早熟马铃薯的市场价格(常年)1.2元/千克;早熟马铃薯的亩产量(中等产量):20000千克;早熟马铃薯亩收入:2400元;扣除种薯、车工、人工、肥料、地膜、农药等费用:1000元/亩;每亩纯收入:1400元;每公顷纯收入:21000元;

2水稻:亩产量(中等产量) 600千克;价格3.0元/千克;亩收入1800元;扣除种子、肥料、农药、耕地(省去翻地环节每亩可节省30~10元);

3、插秧:水电费、油料、收割等各项费用800元/亩;每亩纯收入1000元;每公顷纯收入15000元;马铃薯与水稻的收入相加,每年两项合计纯收入36000元/公顷。

四、土地利用率高、社会效益显著

高纬度寒区农作物的生产栽培历史模式;主粮的生产只能是一年一茬。薯、稻当年连坐的栽培模式在我国的北方尤其是高纬度农区的很成功,打破了这一广大区域的历史栽培模式单一的记录。这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注:本栽培模式更适合庭院经济及地少人多的区域)。经过每年的实地考案论证,适合这种栽培模式的耕地面积至少在亿亩以上。再加上不断的对本区域中低产田的改造,面积可以不断的扩大,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其影响意义不言而喻;

本发明所适宜区域条件如下:

1、气候条件;高纬度寒区,上半年干早少雨,阳光充足,下半年的7、8两月份为雨季;

2、年降雨量:300毫米以上;

3、日照强度:5.5~13万勒克斯;

4、有效积温:2700摄氏度~3200摄氏度;

5、水源:地下、地上井水、自然河水均可;

6、无霜期:132天以上七、纬度;北纬47度;

7、海拔高度;300米以下;

8、土质:一般土质均可。

适宜区域:黑龙江省泰来县、肇源、肇州县、吉林长春以西、辽宁大部、内蒙一部、宁夏全部、陕西、河北北部、山西、甘肃、新疆各部分(山区除外,PH值8以上区域除外);

五、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薯、稻当年水旱连作的优势互补性强,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如光、热、降雨(雨季的利用),秸秆还田、生物菌肥等,减少了对化肥的过度依赖与使用量,还大幅度降低了“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次数与使用量。该全新种植栽培模式还破解了因长期单一的种植制度导致的土壤板结、土质变差、有害物资的长期积累及病、虫草害不易防治的难题,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之进入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