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热成像的火点测距方法

一种基于热成像的火点测距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热成像的火点测距方法。提供一集成有可见光摄像头和热成像摄像头的双目摄像机,该方法实现方式为:首先,在双目摄像机的热成像摄像机内设置梯度区域,标识相同梯度区域的空间参数;当发现热源灰度对比异常时,在热成像视频上将标识出热点;根据热点在像素图片的位置,判断该热点所在梯度区域,结合相对应梯度区域的空间参数,计算出双目摄像头到目标的实际距离,从而实现火点测距。本发明方法在发现火灾的或火点时,根据参考坐标,大致计算出火点间距,并能够给运维抢修人员更直观的了解,从容安排抢修事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03673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5-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和盛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711403188.4

  • 发明设计人 严澍;娄坚鑫;陈太;

    申请日2017-12-22

  • 分类号G01B1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35100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蔡学俊;丘鸿超

  • 地址 361001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西路9号6A-4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5:17:2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2-10

    授权

    授权

  • 2018-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B11/02 申请日:201712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5-1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热成像的火点测距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防山火监控报警系统均无火点测距功能,当发生山火时,只是通报存在火警,无法明确火点发生的距离,由于输电线路多在偏远地区,发生火灾时,需要紧急就近调用物资,如果能够给出距离杆塔的距离,能够给运维抢修人员更直观的了解,从容安排抢修事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热成像的火点测距方法,在发现火灾的或火点时,根据参考坐标,大致计算出火点间距,并能够给运维抢修人员更直观的了解,从容安排抢修事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热成像的火点测距方法,提供一集成有可见光摄像头和热成像摄像头的双目摄像机,该方法实现方式为:首先,在双目摄像机的热成像摄像机内设置梯度区域,标识相同梯度区域的空间参数;当发现热源灰度对比异常时,在热成像视频上将标识出热点;根据热点在像素图片的位置,判断该热点所在梯度区域,结合相对应梯度区域的空间参数,计算出双目摄像头到目标的实际距离,从而实现火点测距。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热成像摄像机采用固定焦距的方式,像素采用640×480,并采用热源灰度定时的扫描预制方位。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梯度区域的设置方式如下:

依据地形等坡线,将热成像摄像机监控区域按照坡度大小近似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用图像坐标系表达图像矩形位置;每个区域的定义为此区域的坐标范围和X轴、Y轴比例尺及倾斜度及倾斜度变化比率;

每个区域的X轴、Y轴比例尺及倾斜度,包括该区域的X轴梯度角度、X轴梯度比例、X轴梯度变比△XTd、Y轴梯度角度、Y轴梯度比例、Y轴梯度变比△YTd;

其中,X轴梯度变比△XTd、Y轴梯度变比△YTd均按照如下梯度变比△Ytd的确定方式确定:

设摄像机设置于摄像机视角中心与监控区域地面垂直高度为H处,在摄像机的视角监控范围设置基准参照点及第1至第n参照点,设摄像机视角中心与基准参照点的水平距离为S",且各参照点间距距离为△S"则可得,

Jn_0=arctg((S"+n×△S")/H)

J1_1"=arctg(S"/H)

根据成像原理,图片上的图片像素与摄像头拍摄图片时的视线必然是垂直关系,因此

Jn_1=90-J1_1"

Jn_2=180-Jn_1-Jn_0

设成像图片上,摄像机视角和第1参照点连线与图片像素交点距基准参照点的图片像素长度为L1,摄像机视角和第n参照点连线与图片像素交点距基准参照点的图片像素长度为Ln,则存在以下计算公式

Ln=n×△S"×Sin(Jn_0)/Sin(Jn_2)

L1=△S"×Sin(J1_0)/Sin(J1_2)

其中,J1_1"为摄像机视角与基准参照点处地面的夹角,J1_0为摄像机视角与第1参照点处地面的夹角,Jn_0为摄像机视角与第n参照点处地面的夹角,Jn_1为图片像素与基准参照点处地面的锐角夹角,J1_2为图片像素与摄像机视角和第1参照点连线的钝角夹角,Jn_2为图片像素与摄像机视角和第n参照点连线的钝角夹角;

由此可得梯度变比△Td=Ln/L1;同理,可得△Td=Ln/Li,i=1,2,……,n;

X轴梯度角度相当于针对已知参照点的左右方向上的高度的起伏、Y轴梯度角度相当于针对已知参照点的前后方向上高度的起伏,具体计算公式确定方式如下:

取与摄像机视角中心接近的一个点作为参照点S1,且点S1的横纵坐标值x1和y1为已知数值;

任意点N与基准参照点的像素距离

点N的相对水平方向的图片绝对角度

Xnt=arctg(Yn/Xn)*180

点N与X轴的角度偏差

Tnx=Xj-Tnx

点N在X轴上的投影距离

SnX=cos(Tnx)×Sn

点N的相对垂直方向的图片绝对角度

Ynt=arctg(Xn/Yn)*180

点N与Y轴的角度偏差

Tny=Yj-Tny

点N在X轴上的投影距离

Sny=cos(Tny)×Sn

由上述可得,

点N在X轴上的实际换算距离

SnX'=SnX×Xz×△XTd

点N在Y轴上的实际换算距离

SnY'=Sny×Yz×△YTd

由此可得,摄像机视角中心与点N的实际距离为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根据热点在像素图片的位置,根据已知点的测绘位置计算该热点所在梯度区域,结合相对应梯度区域的空间参数,计算出双目摄像头到目标的实际距离的计算流程如下:

1)首先针对每个区域计算最小外包矩形,将在最小外包矩形外的点,直接进行过滤,避免大量的重复运算;

2)针对最小外包矩形内部点,采用射线法获得每个点所在的区域,分别填入各区域的最小外包矩形中;

3)通过HaspMap建立索引,每个点最大定位18次即可获得指定点所在的区域;

4)估算任意热点Q到已知点的距离公式如下:

设点Q的坐标为Xq,Yq

已知点的坐标为X1,Y1

则存在着以下公式

Sq12=(Xq-X1)2+(Yq-Y1)2

其中,Sq1表示为两点之间的图片距离;

设梯度比例为Tz

则任意热点Q点到已知点的实际距离为:

SQ1=Sq1*Tz。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方法在发现火灾的或火点时,根据参考坐标,大致计算出火点间距,并能够给运维抢修人员更直观的了解,从容安排抢修事项。

附图说明

图1为从摄像机的视角查看场景示意图。

图2为梯度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3为梯度变比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4为梯度角度计算原理示意图。

图5为区域计算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最小外包矩形示意图。

图7为距离计算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热成像的火点测距方法,提供一集成有可见光摄像头和热成像摄像头的双目摄像机,该方法实现方式为:首先,在双目摄像机的热成像摄像机内设置梯度区域,标识相同梯度区域的空间参数;当发现热源灰度对比异常时,在热成像视频上将标识出热点;根据热点在像素图片的位置,判断该热点所在梯度区域,结合相对应梯度区域的空间参数,计算出双目摄像头到目标的实际距离,从而实现火点测距。

所述热成像摄像机采用固定焦距的方式,像素采用640×480,并采用热源灰度定时的扫描预制方位。

所述梯度区域的设置方式如下:

依据地形等坡线,将热成像摄像机监控区域按照坡度大小近似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用图像坐标系表达图像矩形位置;每个区域的定义为此区域的坐标范围和X轴、Y轴比例尺及倾斜度及倾斜度变化比率;

每个区域的X轴、Y轴比例尺及倾斜度,包括该区域的X轴梯度角度、X轴梯度比例、X轴梯度变比△XTd、Y轴梯度角度、Y轴梯度比例、Y轴梯度变比△YTd;

其中,X轴梯度变比△XTd、Y轴梯度变比△Y Td均按照如下梯度变比△Ytd的确定方式确定:

设摄像机设置于摄像机视角中心与监控区域地面垂直高度为H处,在摄像机的视角监控范围设置基准参照点及第1至第n参照点,设摄像机视角中心与基准参照点的水平距离为S",且各参照点间距距离为△S"则可得,

Jn_0=arctg((S"+n×△S")/H)

J1_1"=arctg(S"/H)

根据成像原理,图片上的图片像素与摄像头拍摄图片时的视线必然是垂直关系,因此

Jn_1=90-J1_1"

Jn_2=180-Jn_1-Jn_0

设成像图片上,摄像机视角和第1参照点连线与图片像素交点距基准参照点的图片像素长度为L1,摄像机视角和第n参照点连线与图片像素交点距基准参照点的图片像素长度为Ln,则存在以下计算公式

Ln=n×△S"×Sin(Jn_0)/Sin(Jn_2)

L1=△S"×Sin(J1_0)/Sin(J1_2)

其中,J1_1"为摄像机视角与基准参照点处地面的夹角,J1_0为摄像机视角与第1参照点处地面的夹角,Jn_0为摄像机视角与第n参照点处地面的夹角,Jn_1为图片像素与基准参照点处地面的锐角夹角,J1_2为图片像素与摄像机视角和第1参照点连线的钝角夹角,Jn_2为图片像素与摄像机视角和第n参照点连线的钝角夹角;

由此可得梯度变比△Td=Ln/L1;同理,可得△Td=Ln/Li,i=1,2,……,n;

X轴梯度角度相当于针对已知参照点的左右方向上的高度的起伏、Y轴梯度角度相当于针对已知参照点的前后方向上高度的起伏,具体计算公式确定方式如下:

取与摄像机视角中心接近的一个点作为参照点S1,且点S1的横纵坐标值x1和y1为已知数值;

任意点N与基准参照点的像素距离

点N的相对水平方向的图片绝对角度

Xnt=arctg(Yn/Xn)*180

点N与X轴的角度偏差

Tnx=Xj-Tnx

点N在X轴上的投影距离

SnX=cos(Tnx)×Sn

点N的相对垂直方向的图片绝对角度

Ynt=arctg(Xn/Yn)*180

点N与Y轴的角度偏差

Tny=Yj-Tny

点N在X轴上的投影距离

Sny=cos(Tny)×Sn

由上述可得,

点N在X轴上的实际换算距离

SnX'=SnX×Xz×△XTd

点N在Y轴上的实际换算距离

SnY'=Sny×Yz×△YTd

由此可得,摄像机视角中心与点N的实际距离为

根据热点在像素图片的位置,判断该热点所在梯度区域,结合相对应梯度区域的空间参数,计算出双目摄像头到目标的实际距离的计算流程如下:

1)首先针对每个区域计算最小外包矩形,将在最小外包矩形外的点,直接进行过滤,避免大量的重复运算;

2)针对最小外包矩形内部点,采用射线法获得每个点所在的区域,分别填入各区域的最小外包矩形中;

3)通过HaspMap建立索引,每个点最大定位18次即可获得指定点所在的区域;

4)估算任意热点Q到已知点的距离公式如下:

设点Q的坐标为Xq,Yq

已知点的坐标为X1,Y1

则存在着以下公式

Sq12=(Xq-X1)2+(Yq-Y1)2

其中,Sq1表示为两点之间的图片距离;

设梯度比例为Tz

则任意热点Q点到已知点的实际距离为:

SQ1=Sq1*Tz。

以下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

双目摄像机存在一个可见光摄像头,和另一个热成像摄像头,热成像摄像机采用固定焦距的方式像素采用640×480,采用热源灰度定时的扫描预制方位的内容。

进行火点测距时,需要首先在热成像的摄像机内设置梯度区域,标识相同区域的空间参数。

当发现热源灰度对比异常时,在热成像视频上将标识出热点。根据热点在像素图片的位置,结合区域的空间参数。能够计算出摄像头到目标的实际的距离。识别精度根据空间参数的设定进行计算获得。

梯度区域的设置计算原理如下:

针对图像分析来说,由于从摄像机的视角查看场景如图1所示。

热成像摄像机的成像画面采用固定焦距的640×480像素,固定焦距。

在图片上必然形成一个自近而远的平面图片。图片上每个位置均对应着一组三维坐标,能够体现整个图片的层次关系。

但是对于前端设备来说,采用全三维坐标确定每个图素的坐标,从计算上来说是无法保障的。必须采用近似发进行估算。

本发明采用的近似法则,是根据地形等坡线,划定区域。在么每个区域设定一组计算参量。如图2所示。

由于存在地势起伏,将整个区域分为n(图中为4个)个区域,每个区域用图像坐标系表达图像矩形位置。

每个区域的定义为此区域的坐标范围和的X轴、Y轴的比例尺及倾斜度。

每个区域的X轴、Y轴比例尺及倾斜度,包括该区域的X轴梯度角度、X轴梯度比例、X轴梯度变比△XTd、Y梯度角度、Y轴梯度比例、Y轴梯度变比△YTd,具体设置方式如下:

梯度变比:根据图3进行三角计算

变比△Td计算公式如下:

Jn_0=arctg((S"+n×△S")/H)

J1_1"=arctg(S"/H)

根据成像原理,图片上的图片像素与摄像头拍摄图片时的视线必然是垂直关系,因此

Jn_1=90-J1_1"

Jn_2=180-Jn_1-Jn_0

设成像图片上,摄像机视角和第1参照点连线与图片像素交点距基准参照点的图片像素长度为L1,摄像机视角和第n参照点连线与图片像素交点距基准参照点的图片像素长度为Ln,则存在以下计算公式

Ln=n×△S"×Sin(Jn_0)/Sin(Jn_2)

L1=△S"×Sin(J1_0)/Sin(J1_2)

其中,J1_1"为摄像机视角与基准参照点处地面的夹角,J1_0为摄像机视角与第1参照点处地面的夹角,Jn_0为摄像机视角与第n参照点处地面的夹角,Jn_1为图片像素与基准参照点处地面的锐角夹角,J1_2为图片像素与摄像机视角和第1参照点连线的钝角夹角,Jn_2为图片像素与摄像机视角和第n参照点连线的钝角夹角;

由此可得梯度变比△Td=Ln/L1;同理,可得△Td=Ln/Li,i=1,2,……,n;表示在知道高度和夹角的情况下,本区域内的长度估算比例可根据此计算公式形成统一的△Td计算值,并作为区域参数保存。

梯度参量:根据图4进行计算,具体如下:

任意点N与基准参照点的像素距离

点N的相对水平方向的图片绝对角度

Xnt=arctg(Yn/Xn)*180

点N与X轴的角度偏差

Tnx=Xj-Tnx

点N在X轴上的投影距离

SnX=cos(Tnx)×Sn

点N的相对垂直方向的图片绝对角度

Ynt=arctg(Xn/Yn)*180

点N与Y轴的角度偏差

Tny=Yj-Tny

点N在X轴上的投影距离

Sny=cos(Tny)×Sn

由上述可得,

点N在X轴上的实际换算距离

SnX'=SnX×Xz×△XTd

点N在Y轴上的实际换算距离

SnY'=Sny×Yz×△YTd

由此可得,摄像机视角中心与点N的实际距离为

依据上述设置参数,可知在图上任意点的区域可以用计算公式可以进行推导如下

1.首先判断当前点所在的区域:

2.根据当前区域的计算公式,获得当前点距离坐标比例起点的位置和距离。

3.根据当前起点的位置和距离,结合计算的起点位置和距离,计算图形点对于摄像机的距离。

(1)如图5-6所示,区域计算流程如下:

采用空间计算法,在内存中将每个点均标注出所在的位置,数据结构如下

1)首先针对每个区域计算最小外包矩形,将在矩形外的点,直接进行过滤,避免大量的重复运算。

图6中,外部的矩形框为最小外包矩形。

2)针对矩形内部点,不在红色封闭区域内的点,采用射线法获得每个点所在的区域。填入上述结构中。

3)结构的总数量为640×480=307200个像素。所占的空间尺寸为3.5M的内存空间。此数据可保存至静态文件,使用时从文件进行加载。

4)通过HaspMap建立索引。每个点最大定位18次即可获得指定点所在的区域。

流程如图5所示:

(2)如图7所示,距离计算过程如下:

定义:区域参量如下

估算任意热点Q到已知点的距离公式如下:

设点Q的坐标为Xq,Yq

已知点的坐标为X1,Y1

则存在着以下公式

Sq12=(Xq-X1)2+(Yq-Y1)2

其中,Sq1表示为两点之间的图片距离;

设梯度比例为Tz

则任意热点Q点到已知点的实际距离为:

SQ1=Sq1*Tz。

以上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