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覆盖元件的滑轮组块和用于将覆盖元件安装在滑轮组块上的方法

具有覆盖元件的滑轮组块和用于将覆盖元件安装在滑轮组块上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滑轮组块,特别是装备的下组块(1),所述滑轮组块具有至少一个缆索滑轮(2),所述缆索滑轮(2)被具有用于负载缆索(3)的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覆盖罩(6)包围,其中覆盖元件(8)被插入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7)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通过保持条(8c)保持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7)中,所述保持条(8c)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边缘(7a)后方卡合,所述覆盖元件(8)具有用于负载缆索(3)的开口(9),并且所述覆盖元件(8)中的所述开口(9)比所述覆盖罩(6)的入口和出口开口(7)小,其中,所述覆盖元件(8)以这样的方式被分割为至少第一覆盖部(8f)和第二覆盖部(8g),以将所述覆盖元件(8)安装在覆盖罩(6)上,而所述负载缆索(3)处于缠绕状态,所述第一覆盖部(8f)和第二覆盖部(8g)能够以所述第一覆盖部(8f)和第二覆盖部(8g)的保持带(8c)插入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7),然后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边缘(7a)的后方卡合,最后能够接合以形成被安装的安装状态中的覆盖元件(8)。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7-26

    授权

    授权

  • 2018-09-14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B66D3/04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614

    著录事项变更

  • 2018-09-14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B66D3/04 登记生效日:2018082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60614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8-05-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66D3/04 申请日:201606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4-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滑轮组块。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将覆盖元件安装在相应的滑轮组块上的方法。

背景技术

欧洲专利EP1 457 455 B1公开了这样的一种用于起重葫芦的下组块形式的滑轮组。所述下组块基本上由中央连接元件组成,所述中央连接元件在本质上结合了用于在两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其上的缆索滑轮的轴的功能和用于负载钩的接收元件的功能。所述负载钩从下方安装于所述连接元件,以能够绕垂直轴旋转。两个所述缆索滑轮相对于彼此同轴地安装并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连接元件的相对侧上。运行至起重葫芦的缠绕的负载缆索穿过所述缆索滑轮。所述缆索滑轮设有作为事故保护机构的覆盖罩。所述覆盖罩旨在防止操作者的手指或手被拉进并卡在缆索和缆索滑轮之间。对应于缆索滑轮的外轮廓,所述覆盖罩具有大致圆盘形的外形,并被分割以在缆索滑轮的轴向上安装。纵向分割延伸以产生盖形外罩部,所述盖形外罩部在缆索滑轮上方从外侧横向放置到适当的位置,直到其抵靠紧固其的内罩部。当从所述缆索滑轮的径向方向上观察时,两个罩部的圆周分隔线大约在该缆索滑轮的缆索槽中央的区域中延伸。所述内罩部是环形的并形成有外周缘,而且是连接元件的整体组件,所述外罩部抵靠所述外周边缘。每个覆盖罩设有两个入口和出口开口,以确保绕缆索滑轮穿过的负载缆索能够进入然后离开所述覆盖罩。

缆索开口的宽度大致对应缆索滑轮的缆索槽的宽度,因此所述缆索开口的宽度大约是负载缆索直径的3倍。缆索开口的长度相对于缆索滑轮或覆盖罩的圆周呈大约90°,其中隔离腹板保留在所述覆盖罩的上区域中的两个入口和出口开口之间。假设角度规格的零点位于覆盖罩中央的顶部,第一入口和出口开口在大约15°开始并且延伸到105°,第二入口和出口开口从255°延伸至345°。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具有这样的在缆索滑轮的圆周方向上的大的纵向延伸,因为根据起重葫芦的构造和起重葫芦与下组块之间的间隔,两股负载缆索之间的张开角度可以在大约0°到30°之间变化。以相应的方式,负载缆索的退出点(run-out point)在缆索滑轮的圆周方向上于入口和出口开口的区域中从缆索滑轮移动。由于缆索的直径只相当入口和出口开口的长度的一部分,每个入口和出口开口均具有插入其中的覆盖元件,所述覆盖元件闭合除了用于缆索的开口之外的入口和出口开口。该开口只是稍大于缆索的直径。这可以防止下组块操作者的手或手指被负载缆索拉到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剩余的自由空间中。该覆盖元件被保持在槽形的入口和出口开口中,以在缆索滑轮的圆周方向上移位,从而与入口和出口开口中的缆索退出点的移位平行地共同移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所述覆盖元件从外侧覆盖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另一方面,当从缆索滑轮的圆周方向上且在相对于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覆盖元件的中央位置中观察时,所述覆盖元件以U形方式围绕缆索开口的边缘向内卡合于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中央区域中。覆盖元件基本上由上主带、窄腹板带和下保持带组成,它们相对于彼此具有H形横截面。而且,覆盖元件作为合成材料的注塑成型的部件一体形成。为了安装所述覆盖元件的目的,该覆盖元件将在所述缆索的一端上滑动,外罩部至少被松开,以便加宽用于插入下保持带的槽形入口和出口开口。

DE 10 2008 059 071 B3公开了一种具有可分割的覆盖元件的滑轮组块。所述覆盖元件在滑轮组块的覆盖罩的入口和出口开口下方被插入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中,使得在这种情况下被插入的覆盖元件不会从上方穿过覆盖罩而进行卡合或在所述覆盖罩后方进行卡合。

在DE 10 2008 059 074 B3,DE 196 02 931 A1,US 6,386,516 B1,US 2,650,403A和US 2,728,552 A中公开了其它滑轮组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和易于维护的滑轮组块,尤其是用于起重葫芦的下组块。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滑轮组块实现。从属权利要求描述了滑轮组块的有利实施例。该目标也通过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的将覆盖元件安装在滑轮组块上的方法实现。

根据本发明,在滑轮组块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起重葫芦的下组块的情况下,所述滑轮组块具有至少一个缆索滑轮,所述缆索滑轮被具有用于负载缆索的入口和出口开口的覆盖罩包围,其中覆盖元件被插入到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中的至少一个中并且通过保持条保持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中,所述保持条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边缘后方卡合,所述覆盖元件具有用于负载缆索的开口,并且所述覆盖元件中的所述开口比覆盖罩的入口和出口开口小,通过以下事实实现便于维护:所述覆盖元件以这样的方式被分割为至少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即,在所述负载缆索处于缠绕状态下,为将所述覆盖元件安装在覆盖罩上,所述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能够以其保持带插入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然后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边缘的后方卡合,最后能够接合以形成被安装的安装状态中的覆盖元件。这可以避免以下情况,对于安装过程,必须再次缠绕负载缆索,且必须打开覆盖罩的罩部以便扩宽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

具有其相对较小的开口的覆盖元件成功地防止了操作员的手或手指被负载电缆拉入覆盖罩的缆索开口。而且,所述覆盖元件有利地防止进入和退出覆盖罩的负载缆索摩擦所述覆盖罩的入口和出口开口的边缘并因此防止其变得磨损。另外,缆索滑轮更有效地防止灰尘、污垢和潮气的侵入。

以有利的方式规定,使得当从缆索滑轮的圆周方向上观察时,用于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分配的侧边缘的保持带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覆盖部上,而用于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分配的其它侧边缘的保持带的另一部分布置在第二覆盖部上。因此,所述覆盖元件可以容易地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区域中紧固到所述覆盖罩。

通过以下事实可以简化所述覆盖元件在磨损的情况下的可替换性,即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在被安装的安装状态下以可释放的方式相互连接。该可释放的连接可以特别通过螺钉连接来建立。

通过以下事实可以实现尤其简单的安装,即所述覆盖元件在平面中被分割为所述第一覆盖部和所述第二覆盖部,所述平面在缆索滑轮的径向方向上定向并在所述覆盖元件的开口的区域中延伸。

所述覆盖元件凭借以下事实实现特别长久的耐久性,即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是槽形的并且所述覆盖元件在缆索滑轮的圆周方向上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中是可移位的。

通过以下事实,所述覆盖元件很容易紧固在覆盖罩上,即所述覆盖元件从外侧覆盖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并以保持带围绕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边缘向内卡合。

在特别简单的设计方面,所述覆盖元件包括主带、腹板带和保持带,它们一起具有H形的横截面,并且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区域中,所述保持带以其引导表面抵靠覆盖罩的内表面。

为了通过负载缆索实现有效引导,规定所述覆盖元件的一端变宽为三角形,以形成容纳用于负载缆索的开口的引导区域,所述开口形成为通道。

为了实现便于安装,如果所述引导区域的覆盖元件被分割为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物部,所述引导区域的保持带设置在覆盖元件上,则是足够的。

根据本发明,通过以下事实,所述覆盖元件易于安装在覆盖罩上,即在将覆盖元件安装在滑轮组块上的方法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覆盖部以其保持带的一部分沿着负载缆索被引入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则第一覆盖部在缆索滑轮的轴向上移位,使得所述第一覆盖部的所述保持带的一部分卡合于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分配的边缘后方,然后第二覆盖部以其保持带的一部分引入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不被第一覆盖部占据的一部分,然后第二覆盖部在缆索滑轮的轴向上移位使得所述第二覆盖部的所述保持带的一部分卡合于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的另一个相对的和分配的边缘后方,所述第二覆盖部在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中在缆索滑轮的圆周方向上向所述第一覆盖部的方向移位,从而使得用于所述负载缆索的开口的多个部分合并以形成同一开口,然后所述第一覆盖部和第二覆盖部在缆索滑轮的轴向上朝向彼此被推动并且可释放地彼此连接。这样可以避免以下情况,对于安装过程,必须再次缠绕负载缆索,且必须打开覆盖罩的罩部以便扩宽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

附图说明

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以附图示出,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滑轮组块的立体图,所述滑轮组块被设计成下组块,并具有两个缆索滑轮,

图2示出了图1中示出的下组块的正视图,所述下组块在缆索滑轮的覆盖罩的区域中剖开,其中所述覆盖元件处于第一位置,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视图,其中所述覆盖元件处于第二位置,

图4示出了覆盖罩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视图的部分截面视图,

图6示出了图4的截面图,

图7示出了覆盖元件的第一覆盖部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覆盖元件的第二覆盖部的立体图,以及

图9a至9d示出了覆盖元件的第一和第二覆盖部的一系列立体图以说明在下组块的覆盖罩上的安装。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滑轮组块的立体图,所述滑轮组块被设计成下组块1,并且通过围绕缆索滑轮2引导的两对负载缆索3悬吊于未示出的起重葫芦(也参见图2)。图1仅示出了分别退出或进入所述下组块1的所述两对负载缆索3中的三股,因为第四股被下组块1隐藏。所述下组块1基本上由中央连接元件4组成,所述中央连接元件4具有横向安装在其上的两个缆索滑轮2以及从下方悬挂其上的一个负载钩5。所述负载钩5经由未示出的轴向轴承安装在连接元件4的凹部中,以便能够围绕竖直轴线旋转。相对于彼此同轴布置且通过连接元件4彼此隔开的所述缆索滑轮2均被覆盖罩6包围,当从缆索滑轮2的轴向方向上观察时,所述覆盖罩6在缆索滑轮2的平面上被分割成外罩部6a和内罩部6b。两个罩部6a,6b是相同的。外罩部6a和内罩部6b均被设计为具有外圆周的和圆弧形的边缘6C的平坦的环形盘。因此外罩部6a和6内罩部6b是碗状或板状的。在被安装的状态下,外罩部6a以其边缘6c抵靠所述内罩部6b的边缘6c。两个罩部6a,6b因此限定用于接收缆索滑轮2的平坦-圆柱形的中空空间。通过插入罩部6a,6b的边缘6c中的相应孔中的定心套筒来促进两个罩部6a,6b相对于彼此的角度正确的安装。

允许负载缆索3进入缆索滑轮2并且允许它从缆索滑轮2中出来的两个入口和出口开口7均布置在覆盖罩6中(也参见图4)。当从缆索滑轮2或覆盖罩6的圆周方向上观察时,这些入口和出口开口7具有对应于负载缆索3的直径的倍数的长度L,并因此是槽形的。长度L对应于覆盖罩6的周长的六分之一。这个长度L是需要的,因为正如在涉及现有技术的描述的介绍中已经解释的那样,在起重葫芦的运行过程中,负载缆索3的多股之间的角度会变化,并且因此来自缆索滑轮2的负载缆索3的退出点10(参见图2)也会改变。因此,现有的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长度L防止负载缆索3摩擦经过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边缘7a,从而能够防止造成覆盖罩6或负载缆索3的损坏。

因此,这样相对大的入口和出口开口7均由覆盖元件8至少部分地闭合,所述覆盖元件8具有用于引导负载缆索3从缆索滑轮2穿过或将负载缆索3引导至缆索滑轮2的开口9。在下组块1的降低位置中,其中操作者操作下组块1时,入口和出口开口7均都被覆盖元件8完全闭合。在下组块1的最高升起位置之前的几米,即当负载缆索3的多股彼此间隔时,所述覆盖元件8沿圆周方向U向下移动并且分别露出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上部。因为操作者不会在升起的位置操作下组块1,在安全方面来说,部分露出入口和出口开口7并不危险。

该负载缆索3的开口9稍微大于负载缆索3的直径并具有带有圆角的矩形截面,其宽度和长度相对于负载缆索3的直径呈2:1至3:1的比例。这意味着操作者的手指或手被进来的负载缆索3拉进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风险明显降低。为了考虑到先前描述的事实,即在下组块1的运行期间,也就是在提升和下降期间,负载缆索3离开缆索滑轮2的退出点10会改变,覆盖元件8可以沿覆盖罩6的圆周方向U移位从而在上端位置和下端位置之间进行往复运动。

该覆盖元件8基本上由上主带8a组成,所述上主带8a对应于覆盖罩6的边缘6c而圆形地弯曲,并在罩部件6a,6b的边缘6c的区域中平放于罩部6a,6b的外表面6d上。主带8a因此覆盖每个入口和出口开口7A。当在覆盖罩6的圆周方向U上观察并从覆盖元件8的下端开始时,主带8a从其中心略微变宽以形成基本上呈直角三角形形式的用于负载缆索3的引导区域8b,所述三角形的斜边相对应于罩部6a,6b的边缘6c是卷曲的,并由主带8a形成。在引导区域8b之外,主带8a是平的和带状的。

在图1中也可以明显看出,负载缆索3的开口9形成于覆盖元件8中,作为从主带8a延伸到引导区域8b的两个外支腿侧之一的上侧的通道9a。通道9a的纵向延伸在缆索滑轮2的平面中以与一假想直线成90°的角度延伸,所述假想直线从缆索滑轮2和缆索滑轮2的中心点M延伸并通过缆索滑轮2的负载缆索3的退出点10。

在图1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为了使操作人员的操作更容易,下组块1在连接元件4的区域中具有在顶部开口并且水平地延伸的凹入式把手11,所述把手11的宽度对应于两个覆盖罩6之间的间隔。

在图1中还指出,覆盖元件8被分割成第一覆盖部8f和第二覆盖部8g。这种分割是在覆盖元件8的引导区域8b中进行的,并处于与缆索滑轮2的径向平行并与缆索滑轮2的中心点M相交的平面中。该平面没有相对于覆盖元件8中心定向,而是在相对于覆盖元件8的宽度上,大致为覆盖元件8的宽度的2/3至1/3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覆盖部8f具有覆盖元件8的宽度的2/3的宽度。以相应的方式,即因为覆盖元件8的宽度的中心中截面平面的位置,图2和3中仅示出了第一覆盖部8f的横截面。覆盖元件8的分割使得能够在第一安装步骤中将第一覆盖部8f引入到入口和出口开口7,并且在第二安装步骤中通过将第二覆盖部8g引入到入口和出口开口7来将所述第一覆盖部锁定在该位置处。在安装过程的最后,第二覆盖部8g被可释放地紧固到第一覆盖部8f。

图2和3分别示出了两个缆索滑轮2中的一个的截面图,所述两个缆索滑轮2中的一个的邻接的覆盖罩6和覆盖元件8相对于彼此在负载缆索3的多股的两个不同的角位置,并因此覆盖元件8在缆索开口7中呈现两个不同的移位位置。出于清楚起见,负载缆索3未被示出。

在图2中,两个覆盖元件8分别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中布置在所谓的正常位置,其中所述下组块1垂直悬挂在起重葫芦下方,并且负载缆索3的两股延伸几乎相互平行延伸。在这个正常位置,下组块1悬挂在操作者的区域中,该操作者优选地在把手11上引导和/或定向下组块体1。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入口和出口开口7均被覆盖元件8完全覆盖。明显地是,开口9的通道9a几乎竖直延伸并因此平行于负载缆索3延伸。在这种情况下,重力使相对于缆索滑轮2向内定位的通道9a的内壁抵靠在负载缆索3的面向相对负载缆线3的一侧上,因为覆盖元件8以可移位的方式在覆盖罩6的圆周方向上被引导,所述覆盖元件8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中具有相对低的摩擦力。由于覆盖元件8非常轻便,负载缆索3和覆盖元件8的通道9a之间发生摩擦是低的。而且,覆盖元件8由具有高度耐磨性的材料构成的合成材料注塑部件来制造。

图3示出了处于从图2所示的正常位置偏离的移位位置的两个覆盖元件8,其中负载缆索3的两股形成例如50°的角度,因此两个覆盖元件8位于较低的移位位置。这是当下组块1悬挂在起重机小车下方位于最高位置,并因此不能被用户接触的情况。在移位位置,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上部不被覆盖元件8覆盖,因为出于安全起见这不是必须要做的。基本上,覆盖元件8的长度可以相应地增加,从而确保在正常位置和移位位置中入口和出口开口7均被完全覆盖。

图4示出了在垂直悬挂在升降机上的下块1的方向上的、没有覆盖元件8的单独的覆盖罩6。已经选择的视图平面是下组块1的前侧或后侧,并垂直于缆索滑轮2的旋转轴线从而使得入口和出口开口7之一可以被清楚地看到。入口和出口开口7呈具有圆形角部的狭长矩形的形式。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宽度B大致对应于负载缆索3的直径D的2至3倍,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长度大致对应负载缆索3的直径D的10至15倍或覆盖罩6的周长的大约六分之一。

结合图2或图3,图4也示出了,相对于覆盖罩6的圆周表面,假设覆盖罩6的最高点处角度设定为0°,第一入口和出口开口7大约在40°处开始并且延伸到100°处,另一侧的第二入口和出口开口7开始于260°的区域并终止于320°。覆盖元件8根据其长度来这样确定尺寸,即使其正常位置尽可能向上移位,而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下端仍然被其覆盖。在尽可能向下移位的移位位置,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上端不再被覆盖。但是,对应可能对操作者造成伤害的任何风险来说,这个上区域是通常不在接触区域内,因此可以保持开放。

图5示出了图4中示出的视图,但是以垂直的截面视图示出,使得覆盖元件8在其通道9a的区域中被剖开。关于通道9a,可以看出,从缆索滑轮2开始,所述通道在横向于覆盖罩6的圆周方向向上变宽。因此,负载缆索3也可以在负载缆索3和通道9a的内壁之间没有过度摩擦的情况下横向偏转。相反,如图2和图3所示,通道9a在圆周方向上几乎不变宽,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中覆盖元件8的位移来补偿缆索偏转。

此外,图5示出了覆盖元件8利用其主带8a从外部覆盖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边缘,在所述主带8a的上端形成三角形引导区域8b。在引导区域8b的区域中,主带8a通过其腹板带8d与卡合于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边缘6c后方的保持带8c连接(见图6)。相应地,保持带8c通过中心腹板带8d被紧固到主带8a的下侧,从而使得覆盖元件8在该区域中具有H形横截面。因此,覆盖元件8是在罩盖6上沿其圆周方向是可位移的。因此保持带8c以其面向边缘6c的引导面8e抵靠边缘6c的内表面6e。在开口9的区域中没有腹板带8d,保持带8c通过腹板带8d被保持在开口9的前方和后方。在图2中可以看到,保持带8c在大约30°的区域上延伸。主带8a的在底部与引导区域8d邻接的部分没有设有保持带8c和腹板带8d。通过具有其保持带8c的覆盖元件8的其余部分在引导区域8d的区域中实现引导。

图6示出了图4的另一截面图,其中通过缆索滑轮2的轴13截取了截面。轴13是连接元件4的组件。缆索滑轮2通过轴承14安装在轴13上。轴13或者连接元件4用于支承形成为金属板成形件的圆形内和外罩部6a,6b。首先将在轴上滑动的内罩部6b支承在界定轴13的连接元件4的肩部上,接着是轴承14,然后是通过锁定环15将外罩部6a保持在轴13上。而且,在轴13的区域中通过圆形盖19将环形外罩部6a闭合。还可以看出主带8a的横截面是带状的。

图7示出了在下部块1外部的覆盖元件8的第一覆盖部分8f的立体图,并因此所述第一覆盖部分8f处于未安装状态。如前所述,第一覆盖部8f基本上由圆弧形主带8a组成,所述主带8a在安装状态下位于覆盖罩6的外表面6d上。当大致从覆盖元件8的中心观察时,主带8a的上部变宽以形成三角形引导区域8b或形成到该引导区域的过渡。主带8a的下部保持带状,且当从覆盖元件8的圆周方向上观察时,在中间开始具有u形横截面,其中边缘带8h横向地邻接主带8a的边缘。这些边缘带8h在主带8a的下端的方向上变小并不再存在于主带8a的端部。另外,主带8a的彼此平行延伸并间隔开的加强肋8i设置于主带8a的内侧上,以确保入口和出口开口7被牢固地覆盖并节省材料。加强肋8i的宽度在主带8a的下端的方向上以与边缘带8h的宽度相同的方式减小。

在引导区域8b中,能够看见用于负载缆索3的开口9。平坦的圆柱形凸块(nub)12在第一覆盖部8f的第一分离表面8j的区域中呈格栅状布置,且从第一分离表面8j分别突出。在引导区域8b中,还分别在开口9附近的左侧和右侧设置了用于螺钉17(见图9d)的圆柱形钻孔16。钻孔16随其纵向延伸与缆索滑轮2的旋转轴线平行延伸。

另外,图7显示了在底部,腹板带8d与保持带8c一起,在与开口9相邻并在覆盖罩6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区域中邻接主带8a。在开口9的区域中,腹板带8d是中断的,保持带8c是连续的。很显然,保持带8c仅是覆盖元件8的长度的大约1/3,因此,覆盖元件8可以在覆盖罩6的圆周方向上被引导和移位。

由于第二覆盖部8g没有放置到第一分离表面8j上,开口9不是管状的,而是相反的以凹槽状方式呈开口状。

图8显示了覆盖元件8的第二覆盖部8g的立体图,所述第二覆盖部8g被设置成在相应的安装之后使得第一覆盖部8f完整,从而形成具有管状开口9的覆盖元件8。关于图7中的第一覆盖部8f,第二覆盖部8g以镜像的方式来说明,以便获得第二分离表面8k的视图。在被安装的安装状态,第一覆盖部8f的第一分离表面8j和第二覆盖部8g的第二分离表面8k重叠在一起。为了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定位以及改善它们彼此的接触,呈格栅状布置的圆柱形孔18布置在第二分离表面8k中,当两个覆盖部8f,8g处于被安装的安装状态时,所述圆柱形孔以形状配合的方式接收第一分离表面8j的凸块12。当与凸块12卡合时,孔18也吸收横向力,从而减轻螺钉17上的作用力。而且,如在第一覆盖部8f的情况下,用于螺钉17的钻孔16分别布置在开口9附近的左侧和右侧。就形状而言,第二覆盖部8g与引导区域8b相当,即基本上是三角形的。如在第一覆盖部8j上那样,保持带8c也借助于腹板带8d布置在第二覆盖部8g的主带8a的区域中。该腹板带8d和保持带8c与开口9相邻,从那里开始,只在第二覆盖部8g的主带8a的一部分上延伸。在开口9的区域中,腹板带8d是中断的。在腹板带8d和保持带8c的区域中,第一覆盖部8f和第二覆盖部8g这样形成,即使得在被安装的安装状态下,结合第一覆盖部8f和第二覆盖部8g的腹板带8d和保持带8c的相应部分形成完整的保持带8c和完整的腹板带8d,然后所述完整的保持带8c和完整的腹板带8d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左右边缘7a后方卡合。

图9a至9d示出了覆盖元件8的第一覆盖部8f和第二覆盖部8g的一系列立体图,以便更详细地说明用于将覆盖元件8安装在下组块1的覆盖罩6上的各个必要的步骤。在第一安装步骤中,将第一覆盖部8f以其开口9滑动到从待闭合的入口和出口开口7出来的负载缆索3的区域上(参见图9a)。在覆盖部8f与入口和出口开口7之间设置间隔。然后,在第二安装步骤中,将第一覆盖部8f沿着负载缆索3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方向上推动直到主带8a从外部到达覆盖罩6的外表面6d。由于入口和出口开口7比位于第一覆盖部8f上的保持带8c的一部分更宽,保持带8c在滑动时可滑过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边缘7进入覆盖罩6的内部。然后,在第三安装步骤中,搁置在覆盖罩6的外表面6d上的第一覆盖部8f在安装方向M2上被向左侧方推动,所述安装方向M2平行于缆索滑轮2的轴13而延伸(见图9b)。由此,保持带8c的左部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左边缘7a后方卡合,并因此在缆索滑轮2的径向上保持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中。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覆盖部8f也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下端的方向上移位,从而使得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上部是自由的。然后,在第四安装步骤中,将第二覆盖部8g插入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自由上部直到主带8a从外部到达覆盖罩6的外表面6d上(见图9c)。由于入口和出口开口7比位于第二覆盖部8g上的保持带8c的右部宽,保持带8c在滑动时可以滑动经过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边缘7进入覆盖罩6的内部。然后,在第五安装步骤中,搁置在覆盖罩6的外表面6d上的第二覆盖部8f在安装方向M3上被向右侧方推动,所述安装方向M3与缆索滑轮2的轴13平行地延伸。由此,保持带8c的右部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右边缘7a后方卡合。接下来则是第六安装步骤,其中,沿着覆盖罩6的外表面6d在安装方向M4上将第二覆盖部8g推到第一覆盖部8f的引导区域8b上,直到第二覆盖部8g的前端移动到与第一覆盖部8f抵接。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带8c的右部分仍然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右边缘7a后方卡合。在第七安装步骤中,左右覆盖部8f,8g在安装方向M5上滑动到彼此重叠,所述安装方向M5与缆索滑轮2的轴平行延伸,使得第一和第二分离表面8j,8k移动至抵接并且每个凸块12分别滑入孔18中(参见图9D)。凸块12的高度选择为大约0.5毫米至3.0毫米,这样使得两个覆盖部8f,8g已经滑到彼此重叠之后,右侧和左侧保持带8c牢固地卡合于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边缘7a的后方,并且覆盖元件8被保持在入口和出口开口7中,并具有至少相当于凸块12的高度的较小量的横向间隙。随后,将螺钉17插入钻孔16,并将第二覆盖部8g拧入第一覆盖部8f。

附图标记列表

1 下组块

2 缆索滑轮

3 负载缆索

4 连接元件

5 负载钩

6 覆盖罩

6a 外罩部

6b 内罩部

6c 边缘

6d 外表面

6e 内表面

7 入口和出口开口

7a 入口和出口开口的边缘

8 覆盖元件

8a 主带

8b 负载缆索3的引导区域

8c 保持带

8d 腹板带

8e 引导表面

8f 第一覆盖部

8g 第二覆盖部

8h 边缘带

8i 加强肋

8j 第一分离表面

8k 第二分离表面

9 开口

9a 通道

10 退出点

11 凹入式把手

12 凸块

13 轴

14 轴承

15 锁定环

16 钻孔

17 螺钉

18 孔

19 盖

B 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宽度

D 负载缆索的直径

L 入口和出口开口7的长度

M 中心点

M1 第一安装方向

M2 第二安装方向

M4 第三安装方向

M4 第四安装方向

M5 第五安装方向

U 圆周方向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