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工程机械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一种基于工程机械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计算相关技术领域,一种基于工程机械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通过对工程机械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并结合实际作业情况,确定疲劳危险区域;进行动态应力测试实验,获得疲劳危险区域在多次实际作业循环下的应力时间历程;对每次作业循环内的应力时间历程依次进行雨流计数、平均应力修正和等效损伤转换,获得每次作业循环对应的等效应力和等效循环次数;对每次获得的等效应力与等效作用次数,通过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计算斗杆结构的累积损伤和疲劳寿命。本发明将雨流计数法与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有机结合,既考虑了作业循环之间加载顺序的影响,又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计算精度,适合于工程应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60923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大连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710749057.5

  • 申请日2017-08-28

  • 分类号G06F17/50(20060101);

  • 代理机构21200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温福雪;侯明远

  • 地址 116024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4:21: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0-11

    授权

    授权

  • 2018-02-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7/50 申请日:201708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1-1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工程机械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属于金属结构疲劳寿命计算相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程机械结构大都受到随机载荷的作用,由于作业环境及作业对象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随机载荷不具有代表性与可重复性而无法被直接利用,因此工程上多采用雨流计数法来处理随机载荷。

累积损伤规律是结构疲劳寿命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主要分为线性累积理论和非线性累积理论两大类。由于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考虑了载荷的加载顺序、载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等因素,其寿命评估的精度要高于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但是雨流计数法破坏了载荷的顺序性,使其不能与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相结合,而是更多的与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相结合来进行寿命评估,这导致了寿命评估的精度较低。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以实际作业循环为单位计算损伤的寿命评估方法,将雨流计数法和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有机的结合,既考虑了作业循环之间加载顺序的影响,又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计算精度,适合于工程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评估精度较高、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工程机械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工程机械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方法,步骤如下:

(1)通过对工程机械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并结合实际作业情况,确定疲劳危险区域;

(2)进行动态应力测试实验,获得疲劳危险区域在多次实际作业循环下的应力时间历程;

(3)对每次作业循环内的应力时间历程依次进行雨流计数、平均应力修正和等效损伤转换,获得每次作业循环对应的等效应力和等效循环次数;

雨流计数采用三点计数法中的“幅值-均值”形式,获得8×8级载荷谱;

平均应力修正,是将每次作业循环雨流计数获得的8×8级载荷谱转换成64个等效的零平均应力的应力幅值;采用Goodman平均应力修正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ca为修正的应力幅值,Sa为应力幅值,Sm为应力均值,Su为抗拉强度极限;

等效损伤转换,是将64个等效的零平均应力的应力幅值的作用次数,转换为64个对应于最大应力的当量作用次数,其等效损伤的计算公式如公式(2)所示,将64个当量作用次数相加,得到1次作业循环对应的1个等效应力和1个等效作用次数;

式中,ni为第i级应力对应的作用次数,Nfi为第i级应力对应的疲劳寿命,ni'为第i级应力对应的当量作用次数,Nf0为最大的应力对应的疲劳寿命;

(4)对每次作业循环获得的等效应力与等效作用次数,按作业顺序通过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计算工程机械结构的累积损伤和疲劳寿命;

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采用叶笃毅韧性耗散模型,其损伤表达式为:

式中,D为疲劳损伤,n为某一应力的作用次数,Nf为该应力对应的疲劳寿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以实际作业循环为单位计算损伤的寿命评估方法,其将雨流计数法和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相结合,考虑作业循环之间载荷的加载顺序的影响,简化了计算过程,提高了计算精度,适合于工程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工程机械结构的疲劳寿命计算流程图。

图2为疲劳危险区域的应力时间历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案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案例选取SY365型液压挖掘机斗杆结构件,其材料为Q345B,抗拉强度极限为500MPa。

通过对其进行完整的累积损伤计算,确定其疲劳寿命。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通过对斗杆进行有限元分析并结合实际作业情况,确定斗杆中部为疲劳危险区域。

步骤二:对挖掘机在挖土工况下进行动态应力测试实验,获得疲劳危险区域在15次作业循环下的应力时间历程,如图2所示。

步骤三:对每次作业循环内的应力时间历程进行雨流计数、平均应力修正(公式(1))、等效损伤转换(公式(2)),获得每次作业循环对应的等效应力、等效循环次数,如表1所示。

表1等效应力与等效循环次数

作业循环12345678等效应力/MPa5048686562535356等效循环次数1510201920191810作业循环9101112131415等效应力/MPa55505153725252等效循环次数17191815202119

步骤四:用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公式(3))求得15次作业循环斗杆的损伤D=6.82404×10-6。挖掘机完成一次作业过程的时间约为17秒,假设挖掘机1年工作365天,一天工作8小时,那么挖掘机斗杆在连续工作[1/(6.82404×10-6)×15×17]/(365×8×60×60)=3.55年后发生疲劳破坏。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