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湿性敷料包括聚丙烯无纺布和黏合在所述聚丙烯无纺布上的复合水凝胶,所述复合水凝胶可自调节伤口的湿润环境,由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和丙二醇的胶体溶液制备得到。本发明选用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四种物质制备湿性敷料,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为水溶性高分子,将二者的混合反应体系作为水溶性基质,换药时能够被液体溶解;壳聚糖作为防粘连成分,通过高强度机械搅拌溶解于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的水溶性基质中,在贴附伤口的过程中会释放从而发挥防粘连功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49697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12-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重庆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710850923.X

  • 申请日2017-09-20

  • 分类号A61L15/28(20060101);A61L15/20(20060101);

  • 代理机构50212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张先芸

  • 地址 400054 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红光大道6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4:03: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6-13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1L15/28 专利号:ZL201710850923X 登记生效日:20230531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苏州三百亿科技有限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靖远县瑞淼商贸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215001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娄门路237号H座101室 变更后权利人:730600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乌兰镇小坪山下大菜市场内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20-07-14

    授权

    授权

  • 2018-01-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L15/28 申请日:201709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12-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伤口敷料制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中国,每年有高达5~10百万的烧伤受害者,其中约5%的病患需要住院治疗,尽管得益于药物支持及伤后护理,但是大样本统计显示我国烧伤病人的死亡率仍维持在2.25~5.41%。烧伤后引起的各种损害,如不愈合伤口、压力性溃疡等均与皮肤屏障作用的破坏与丧失有关,如:新陈代谢加剧、体温下降、水分过度散失、蛋白质的大量丢失及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失调等。重度烧伤患者不仅会对患者皮肤及深层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还会对患者机体脏器乃至系统功能与代谢情况造成一定影响。在救治过程中,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免疫、休克、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相应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医院针对烧伤方面的治疗依然无法彻底阻止死亡率的升高,寻求一种适宜的烧伤敷料以控制伤口感染并起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对于伤口护理与康复是必需的。

为满足人们对理想烧伤敷料的强烈需求,研究学者们对烧伤敷料及伤口愈合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市面上及临床上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敷料,按照其种类、特点,烧伤敷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传统敷料(包括普通的纱布、脱脂棉、棉垫等)、天然生物敷料(包括自体皮、同种异体皮、羊膜、辐照猪皮、脱细胞真皮基质、胶原类敷料等)、新型合成敷料以及载药敷料等。

由于新型合成敷料更能满足人们对理想烧伤敷料的需求,近年来的研究重心转向新型合成敷料。其主要包括水凝胶类敷料、水胶体类敷料、纳米银敷料、纤维类敷料及海绵类敷料等。这些敷料各具特色,均能通过某一方面的特点来实现覆盖伤口或促进伤口愈合的目的。

伤口在愈合阶段,换药时敷料容易粘连伤口的原因主要在于:⑴敷料接触层的间隙过大,以致新生肉芽组织得以穿入,导致敷料被肉芽组织所嵌绊;⑵敷料与伤口的接触时间过长,伴随毛细血管而生长的纤维组织可能缠住敷料;⑶从伤口渗透出敷料的蛋白性渗出物蒸发后干燥,敷料便同硬皮或结痂结合。若使用容易与伤口粘连的敷料,换药时会撕扯正在愈合甚至已经愈合的伤口,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因此伤口与敷料粘连的问题值得重点关注与研究。但是研究中及市面上出现的敷料对这一问题仅仅是一笔带过,并未见针对此问题深入研究的相关报道。结合烧伤伤口极易干燥的特性,研发一种能够自动调节伤口湿润环境、避免与伤口粘连且能促进创面愈合的敷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敷料容易与伤口粘连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包括聚丙烯无纺布和黏合在所述聚丙烯无纺布上的复合水凝胶,所述复合水凝胶可自调节伤口的湿润环境,由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和丙二醇的胶体溶液制备得到。

本发明提供的湿性敷料包括上层的复合水凝胶和下层的聚丙烯无纺布,二者可通过热黏合技术成型。其中,复合水凝胶由水溶性基质(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包裹防粘连功效的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制成,本发明湿性敷料贴附时会释放防粘连成分,同时,换药时采用液体冲洗会使复合水凝胶溶解而脱离伤口,在上述两方面作用下实现伤口的防粘连,其中换药冲洗可采用蒸馏水、去离子水、纯水、高纯水、超纯水、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等。

作为优选,所述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厚度为0.5~2.0mm,所述复合水凝胶的孔径为30~80μm,所述聚丙烯无纺布的孔径为1.4~1.5mm。本发明得到的湿性敷料每立方厘米的质量为4~6g,吸水率范围为3457.53~5090.52%,保水率范围为2636.39~4488.76%,吸湿率范围为325.53~686.01%,给湿率范围为164.17~368.54%,透水汽率范围为1745.85~2210.38g/(m2·d)。

如上所述的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按质量体积百分比2.0~4.0%溶解于丙二醇水溶液中,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丙二醇水溶液,其中丙二醇水溶液中,丙二醇与水的质量体积百分比为0.5~1.5%;

(2)将海藻酸钠按质量体积百分比2.0~4.0%溶解于步骤(1)配制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丙二醇水溶液中,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丙二醇胶体溶液;

(3)将壳聚糖按质量体积百分比1.0~3.0%溶解于步骤(2)配制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丙二醇胶体溶液中,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丙二醇胶体溶液,然后静置脱泡8~12h;

(4)将步骤(4)中脱泡后的胶体溶液按质量面积比0.4~0.6g/cm2平铺于聚丙烯无纺布上,于真空干燥箱中热成型,即得到所述的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

本发明选用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四种物质制备湿性敷料,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为水溶性高分子,将二者的混合反应体系作为水溶性基质,换药时能够被液体溶解;壳聚糖作为防粘连成分,通过高强度机械搅拌溶解于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海藻酸钠的水溶性基质中,在贴附伤口的过程中会释放从而发挥防粘连功效。壳聚糖在抗组织粘连领域中防粘连的主要机制为:⑴粘弹性屏障作用:充填在创面组织之间,起到完全分隔、保护内表面的作用;⑵止血作用:其分子内氨基能吸引带负电荷的血小板和红细胞,加速血小板粘附及刺激血管收缩;⑶促进组织生理性愈合:促进上皮细胞生长但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进而减少胶原纤维的合成,使粘连成分量变、质变,减弱纤维性粘连的程度。

本发明在热成型时,可先将聚丙烯无纺布平铺于模具表面,采用流延法将胶体溶液平铺于聚丙烯无纺布上,其中,模具可采用10×10cm2的铝板、铜板、玻璃板等。

作为优选,步骤(1)中配制羧甲基纤维素钠/丙二醇水溶液时,搅拌速度为400~700r/min,搅拌时间为1~2h,溶液温度为20~40℃。

作为优选,步骤(2)中配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丙二醇胶体溶液时,搅拌速度为400~700r/min,搅拌时间为1~2h,溶液温度为20~40℃。

作为优选,步骤(3)中配制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丙二醇胶体溶液时,搅拌速度为400~900r/min,搅拌时间为2~3h,溶液温度为20~40℃。

在上述优选的条件下,可使水溶性基质充分反应,并使防粘连成分充分溶解并包裹于水溶性基质中,同时还能加快反应速度,减少反应时间。

作为优选,步骤(4)中热成型温度为50~70℃,热成型时间为1~2.5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湿性敷料,厚度适宜、厚薄均一,热成型性能好。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制备的湿性敷料,上层为由包裹有防粘连成分的水溶性基质制得的复合水凝胶,下层为适宜孔径大小的聚丙烯无纺布,二者采用热黏合技术成型,其力学要求满足敷料的使用要求。

2、本发明制备的湿性敷料,吸水率范围为3457.53~5090.52%,保水率范围为2636.39~4488.76%,吸湿率范围为325.53~686.01%,给湿率范围为164.17~368.54%,透水汽率范围为1745.85~2210.38g/(m2·d),具备优异的吸水性、保水性、吸湿性、给湿性及透水汽性,能够自动调节溶胀平衡,使伤口处维持适宜的湿性环境。

3、本发明制备的湿性敷料具备良好的黏附性,使伤口处形成全封闭环境,为伤口处营造低氧环境并避免感染,在其制备过程中,避免了将壳聚糖溶解于弱酸溶液中,使其在贴附伤口期间可缓慢释放有效防粘连成分,在换药时通过液体冲洗使复合水凝胶溶解而脱离伤口,通过上述双重方式实现敷料与伤口间的防粘连功效。

4、本发明制备的湿性敷料含有能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的有效成分,并在贴附伤口期间长时间稳定释放,能够降低伤口处炎症反应,有效促进毛细血管新生及烧伤创面愈合。

5、本发明制备的湿性敷料,相比于其他同类型敷料,各原料易于获取且价格便宜,只需将胶体溶液直接热成型即可得到,制备工艺简单迅速,易于操作、控制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俯视的宏观形貌图;

图2为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45°正视的宏观形貌图;

图3为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放大100倍的扫描电镜图;

图4为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放大200倍的扫描点击图;

图5为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市售水胶体敷料、无菌敷贴及空白对照对SD大鼠深Ⅱ度烧伤后各时间点创面形态学照片;

图6为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市售水胶体敷料、无菌敷贴及空白对照对SD大鼠深Ⅱ度烧伤后各时间点创面组织HE染色图;

图7为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市售水胶体敷料、无菌敷贴及空白对照对SD大鼠深Ⅱ度烧伤后各时间点创面组织Masson's染色图;

图8为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市售水胶体敷料、无菌敷贴及空白对照对SD大鼠深Ⅱ度烧伤后对应时间点的创面愈合率统计图,图中*p<0.05,**p<0.01,vs空白对照组;+p<0.05,++p<0.01,vs无菌敷贴组;#p<0.05,##p<0.01,vs市售敷料组;

图9为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图中*p<0.05,**p<0.01,vs空白对照组;+p<0.05,++p<0.01,vs无菌敷贴组;#p<0.05,##p<0.01,vs市售敷料组;

图10为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表达,图中*p<0.05,**p<0.01,vs空白对照组;+p<0.05,++p<0.01,vs无菌敷贴组;#p<0.05,##p<0.01,vs市售敷料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制备的促烧伤创面愈合的自调节防粘连湿性敷料,包括聚丙烯无纺布和黏合在所述聚丙烯无纺布上的复合水凝胶,所述复合水凝胶可自调节伤口的湿润环境,由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和丙二醇的胶体溶液制备得到。所述的促烧伤创面愈合的防粘连湿性敷料,厚度为0.5~2.0mm,每立方厘米的质量为4~6g,复合水凝胶的孔径为30~80μm,聚丙烯无纺布的孔径为1.4~1.5mm。具体制备方法见如下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⑴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按质量体积百分比2.0%溶解于丙二醇去离子水溶液中(即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质量与丙二醇水溶液的体积百分比为2.0%,其他实施例也与此相同),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丙二醇水溶液;其中,丙二醇去离子水溶液中,丙二醇的质量与去离子水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1.0%,配制时搅拌速度为500r/min,搅拌时间为1.5h,保持溶液温度为30℃。

⑵将海藻酸钠按质量体积百分比2.0%溶解于步骤⑴配制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丙二醇水溶液中(即海藻酸钠的质量与上一步中配制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丙二醇混合液的体积百分比为3.0%,其他实施例也与此相同),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丙二醇胶体溶液;其中,配制时搅拌速度为500r/min,搅拌时间为1.5h,保持溶液温度为30℃。

⑶将壳聚糖按质量体积百分比1.0%溶解于步骤⑵配制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丙二醇胶体溶液中(即壳聚糖的质量与上一步中配制的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及丙二醇混合液的体积百分比为1.0%,其他实施例也与此相同),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丙二醇胶体溶液,然后静置脱泡10h;其中,配制时搅拌速度为700r/min,搅拌时间为2.5h,保持溶液温度为30℃。

⑷采用热黏合技术,将聚丙烯无纺布平铺于10×10cm2的铝板表面,取步骤⑶中获得的胶体溶液50g,采用流延法平铺于聚丙烯无纺布之上,放置于真空干燥箱中,恒定温度为60℃,热成型时间为2h,得到双层促烧伤创面愈合的自调节防粘连湿性敷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制备方法如下:

⑴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按质量体积百分比2.0%溶解于丙二醇去离子水溶液中,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丙二醇水溶液;其中,丙二醇去离子水溶液中,丙二醇的质量与去离子水的体积百分比浓度为1.0%,搅拌速度为500r/min,搅拌时间为1.5h,保持溶液温度为30℃

⑵将海藻酸钠按质量体积百分比3.0%溶解于步骤⑴中配制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丙二醇水溶液中,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丙二醇胶体溶液;其中,配制时搅拌速度为500r/min,搅拌时间为1.5h,保持溶液温度为30℃。

⑶将壳聚糖按质量体积百分比1.0%溶解于步骤⑵配制的胶体溶液中,配制成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丙二醇胶体溶液,然后静置脱泡10h;其中,配制时搅拌速度为500r/min,搅拌时间为1.5h,保持溶液温度为30℃。

⑷采用热黏合技术,将聚丙烯无纺布平铺于10×10cm2的铝板表面,取步骤⑶中获得的胶体溶液50g采用流延法平铺于无纺布之上,放置于真空干燥箱中,恒定温度为60℃,热成型时间为2h,得到双层促烧伤创面愈合的自调节防粘连湿性敷料。

实施例3~10

实施例3~1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配制溶液时丙二醇质量体积百分比、羧甲基纤维素钠质量体积百分比、海藻酸钠质量体积百分比以及壳聚糖质量体积百分比不同,具体见表1,其他操作均相同。

表1实施例1~10配制的溶液中四种物质的质量体积百分比浓度

实施例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壳聚糖/%112212123131232412435132261333713418142391431101442

对各实施例制得的促烧伤创面愈合的自调节防粘连湿性敷料进行物理性能检测,结果参见表2。

表2实施例1~10制备的湿性敷料测试结果

实施例吸水率(%)保水率(%)吸湿率(%)给湿率(%)透水汽率[g/(m2·d)]13996.783564.73655.71303.331956.2525090.524488.76629.03334.342210.3835065.74382.58610.73327.712193.7443631.283108.03449.22191.461745.8554254.032982.03556.37275.831778.9664300.633555.62352.68283.962078.3373910.723322.86686.01368.541964.2783457.532636.39367.16265.001837.0393847.233489.39325.53287.291962.83103890.323025.42455.21164.171989.58

由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1~10所获得的湿性敷料,其吸水率范围为3457.53~5090.52%,保水率范围为2636.39~4488.76%,吸湿率范围为325.53~686.01%,给湿率范围为164.17~368.54%,透水汽率范围为1745.85~2210.38g/(m2·d),故各实施例获得的湿性敷料都能够达到良好的自调节伤口适宜湿润环境和适宜透气性的效果。其中,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具有最优异的吸水率、保水率和透水汽率,具有较为优异的吸湿率和给湿率。

图1和图2为实施例2制备的敷料宏观形貌图,可以看出其透明性能和含水性能,以及具备优异的成型性能。

图3和图4为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在放大100倍和200倍下的扫描电镜图,由图中可看出复合水凝胶含有较为均匀的孔隙结构,其孔径分布控制在30~80μm,进一步验证了其良好的透水汽性。

参见图5至图8,将实施例2制备的湿性敷料应用于SD大鼠深Ⅱ度烧伤的效果如下:

如图5所示,通过各组在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创面形态学可以看出(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使伤口自然暴露空气,未敷贴任何产品;B组为无菌敷贴组:采用由医用胶带、粘胶纤维、离型纸等共同制作的无菌敷贴贴附伤口;C组为市售敷料组:在伤后2d内贴附市售藻酸盐敷料,剩余时间贴附市售水胶体敷料;D组为自制敷料组:贴附实施例2制备的促烧伤创面愈合的自调节防粘连湿性敷料)伤后1d,各组基本上出现创面红肿、淤血,炎症反应明显,组织渗出液较多,各组无明显差异;伤后4d,各组创面出现结痂,但C、D组较A、B组而言,创面组织水肿减轻,结痂质地较软,其中,C组与D组无明显差异;伤后8d,A、B组结痂质地粗糙且坚硬,C组部分结痂边缘出现脱落迹象,所有D组结痂边缘出现脱落迹象且创面周围毛发开始生长;伤后12d,A组结痂干硬,边缘翘起使伤口变形,B、C组创面低程度缩小且结痂未完全脱落,D组创面外周结痂已基本脱落完全,伤口面积缩小,但创面中心部分仍未完全愈合;伤后16d,A组结痂仍丝毫未脱落,B、C组外周结痂基本脱落完全,D组所有结痂已全部脱落,新生肉芽组织粉嫩红润,且已有部分完全愈合的个体出现;伤后20d,前三组均未完全愈合,可见明显伤痕,D组基本完全愈合,仅有个案残留小创面,新生上皮组织已完全覆盖创面,与正常皮肤组织基本无异。

如图6所示,从伤后各组创面组织HE染色图可看出:伤后4d,各组真皮深层均受损严重,且伤及部分皮下组织,大量组织细胞均变性坏死,大部分细胞胞浆浓缩,细胞核凝固,纤维中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显著肿胀、融合,原纤维结构消失,其中D组偶见毛囊生成,但形态不佳;伤后8d,各组仍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但D组可见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真皮层充血、水肿轻微,胶原纤维轻微肿胀且无融合,原纤维结构残存较多,组织生长较活跃,各组表皮均有结痂生成,但A组结痂质地干硬,切片时缺失,B、C组结痂较薄或部分缺失,D组结痂结构完整;伤后12d,A组仍可见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浆浓缩和细胞核凝固,且仍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B、C组存在少数组织变性坏死,少数胶原纤维轻微肿胀、融合,原纤维结构较为完整,D组已几乎无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结构完整,无肿胀、无融合,外围表皮细胞已开始覆盖创面,上皮细胞生长活跃,伴有新生毛细血管与成纤维细胞生长,且存在皮肤附属器官覆盖;伤后16d,A组仍可见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浆浓缩和细胞核凝固,但炎症细胞浸润减少,部分胶原纤维肿胀、融合,B组仍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少数胶原纤维轻微肿胀、融合,结痂结构仍存在且不完整,C组伴大量成纤维细胞生成,表皮细胞充分覆盖创面,上皮细胞生长极其活跃,未见皮肤附属器官覆盖,D组上皮细胞同样生长极其活跃,表皮较12d时增厚,新生胶原纤维充分分化、排列整齐,组织结构明朗,皮脂腺与毛囊增生活跃,创面已基本完全愈合;伤后20d,A、B组结痂结构完整,仍可见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浆浓缩和细胞核凝固,仍有少数胶原纤维轻微肿胀、融合,但B组总体愈合程度较A组更好,C、D组已完全愈合,但C组未见皮肤附属器官覆盖,且表皮层明显增厚,D组皮肤附属器官良好,皮肤各层组织均与正常皮肤无异。

如图7所示,从伤后各组创面组织Masson’s染色图可看出:伤后4d,四组均可见严重的胶原变性及坏死;伤后8d,A组仍见严重的胶原变性及坏死,B、C组可见不同程度的胶原肿胀,D组部分胶原变性坏死,呈现中度胶原肿胀;伤后12d,A组仍见大量胶原变性坏死,但程度有所缓和,A、B组仍有少量胶原变性,B、C、D组呈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生成,D组真皮层分界清晰,但胶原排列较紊乱;伤后16d,A、B组新生胶原含量明显较C、D组少,C、D组胶原纤维逐渐由较紊乱向有序化发展;伤后20d,A组几乎未见新生胶原,B组胶原含量略多于A组,C、D组均可见真皮层分界清晰,但D组的胶原纤维有序性明显优于A组,更接近于正常皮肤结构。

如图8所示,从各组伤后创面愈合率图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的创面愈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伤后1d和4d,各组创面愈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伤后8d和12d,无菌敷贴、市售敷料及自制敷料组均优于空白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伤后16d,自制敷料创面愈合最快,创面愈合率达到86.99%(p<0.01,vs空白对照组;p<0.01,vs无菌敷贴组;p<0.05,vs市售敷料组)。市售敷料组创面愈合率次之,无菌敷贴再次之,二者均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伤后20d,空白对照、无菌敷贴、市售敷料及自制敷料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9.82%、86.30%、94.46%、99.48%。由于临床上认为创面愈合率达到95%即可认为完全愈合,因此此时自制敷料组已完全愈合,其余各组均未满足完全愈合标准。所以,创面愈合率图充分说明了本发明制备的促烧伤创面愈合的自调节防粘连湿性敷料能够明显促进SD大鼠深Ⅱ烧伤创面愈合。

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离不开复杂的炎症反应,其中涉及了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中选取了TNF-α和IL-6这两种机体内与创面愈合关系紧密的促炎症反应细胞因子作为检测大鼠机体内炎症反应的指标。正常SD大鼠血清内TNF-α和IL-6存在一定的表达,表达量分别为TNF-α:32.46±2.06ng·L-1,IL-6:14.78±1.19ng·L-1

如图7和图8所示,从各组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表达图可看出:烧伤后初期,两者表达较正常大鼠均明显上调。随时间延长,两者表达均呈下降趋势,炎症反应减弱。伤后不同时间点,无菌敷贴、市售敷料和自制敷料组的TNF-α和IL-6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其中,在每个时间点,自制敷料组的表达含量均为最低,较无菌敷贴和市售敷料组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对于TNF-α,自制敷料组在伤后16d的表达接近正常大鼠表达,而伤后20d时,仅有市售敷料和自制敷料组的表达与正常大鼠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对于IL-6,伤后16d,市售敷料和自制敷料组的表达与正常大鼠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伤后20d,各组表达均与正常大鼠表达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结果表明:本发明制备的促烧伤创面愈合的自调节防粘连湿性敷料能够明显抑制烧伤创面TNF-α和IL-6的表达,减弱机体炎症反应,协助促进创面组织的快速愈合。

通过上述实验表明,本发明制备的湿性敷料可防止敷料与伤口粘连,有效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和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