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燃烧器用冷却板、具备该燃烧器用冷却板的过渡件及燃烧器以及具备燃烧器的燃气涡轮

燃烧器用冷却板、具备该燃烧器用冷却板的过渡件及燃烧器以及具备燃烧器的燃气涡轮

摘要

在燃烧器用冷却板(31)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流路(61)以及第二流路(81)。第二流路(81)相对于第一流路(61)的长度方向的端区域(63)而言具有:重叠区域(82),其在与端区域(63)的延伸方向(De)交叉的周向(Dc)上与端区域(63)分离且沿延伸方向(De)延伸,并且在延伸方向(De)上与端区域(63)重叠;以及非重叠区域(83),其在延伸方向(De)上不与端区域(63)重叠。在第二流路(81)形成有朝在周向(Dc)上向端区域(63)接近的一侧弯折的弯折部(84)。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25051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680010831.4

  • 发明设计人 柴田宏树;

    申请日2016-02-15

  • 分类号F02C7/18(20060101);F23R3/06(20060101);F23R3/4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02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祝博

  • 地址 日本国神奈川县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3:28:4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1-25

    授权

    授权

  • 2017-11-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02C7/18 申请日:201602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10-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划定供燃烧气体流动的流路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具备该燃烧器用冷却板的过渡件及燃烧器以及具备燃烧器的燃气涡轮。

本申请基于2015年2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33560号而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燃气涡轮的燃烧器具备:划定燃烧气体的流路的过渡件;以及向该过渡件内与空气一同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器。在过渡件内,燃料进行燃烧,且通过燃料的燃烧而生成的燃烧气体流动。因此,过渡件的内表面暴露于温度非常高的燃烧气体。

因此,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燃烧器中,在划定燃烧气体的流路的燃烧筒的内表面与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多个冷却流路。存在于燃烧筒的外侧的压缩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在各冷却流路中流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776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从耐久性等的观点出发,需要将形成过渡件的燃烧器用冷却板的整体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以下。因此,若在燃烧器用冷却板中形成多个截面积较大的冷却流路或者将冷却流路的数量形成得较多,则能够将燃烧器用冷却板的整体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以下。另一方面,从运用成本方面等的观点出发,还期望尽可能减少在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冷却流路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耐久性且能够抑制冷却介质的流量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具备该燃烧器用冷却板的过渡件及燃烧器以及具备燃烧器的燃气涡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一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对供燃烧气体从燃烧器的轴线所延伸的轴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流动的燃烧气体流路的周围进行划定,其中,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形成有:内表面,其能够与所述燃烧气体接触;外表面,其朝向与所述内表面相反的一侧;以及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它们在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表面之间在沿着所述内表面以及所述外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且在从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外表面的厚度方向上的距所述内表面的距离恒定,该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用于供冷却介质流动,所述第二流路相对于所述第一流路的包含长度方向上的端的端区域而具有:重叠区域,其在与所述端区域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所述端区域分离且沿具有所述延伸方向成分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端区域重叠;以及非重叠区域,其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不与所述端区域重叠,在所述第二流路中,形成有朝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向所述端区域接近的一侧弯折的弯折部。

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在延伸方向上一部分重叠。因此,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在延伸方向上,在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之间未形成无流路区域。

另外,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在第二流路内形成有弯折部,因此,相对于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而言,能够提高该第二流路的非重叠区域的交叉方向上的布局的自由度。而且,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弯折部朝在交叉方向上向第一流路的端区域接近的一侧弯折,因此,虽然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存在于在交叉方向上与第一流路的端区域不同的位置,但是能够利用第二流路的非重叠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在将第一流路的端区域在延伸方向上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或该延长区域的附近进行冷却。

另外,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从内表面到第一流路的距离恒定,且从内表面到第二流路的距离恒定。因此,能够使在第一流路流动中的冷却介质对内表面的冷却效果大致恒定,并且能够使在第二流路中流动的冷却介质对内表面的冷却效果大致恒定。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距离恒定并非指严格意义上的恒定,而是指该距离处于制作误差的范围内。

因此,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能够减小燃烧器用冷却板中冷却不充分的部分。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二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具有两张板,仅在两张所述板中的第一板上形成有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的槽,两张所述板中的第二板以堵塞所述第一板的所述槽的开口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板接合。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三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具有:在所述外表面开口的仅一个的入口;以及在所述内表面开口的仅一个的出口。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四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三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路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二流路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出口相对于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入口而存在的一侧在多个所述第一流路中彼此相同,所述第二流路中的所述出口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中的所述入口而存在的一侧在多个所述第二流路中彼此相同,并且与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出口相对于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入口而存在的一侧相同。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五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三或第四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端区域内形成有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中的一方,在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内形成有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中的另一方。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六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路的截面积恒定,所述第二流路的截面积恒定。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七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一至第六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弯折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八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一至第七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流路在所述非重叠区域内且在以作为所述弯折部的第一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重叠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有朝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

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在第二流路的非重叠区域形成有两个弯折部,因此,相对于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而言,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第二流路的非重叠区域的交叉方向上的布局的自由度。因此,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能够进一步减小燃烧器用冷却板中冷却不充分的部分。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九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八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的、以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重叠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九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的、以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重叠区域相反的一侧的所述区域位于将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端区域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

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虽然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存在于在交叉方向上与第一流路的端区域不同的位置,但是能够利用第二流路的非重叠区域的一部分在将第一流路的端区域在延伸方向上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进行冷却。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一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一至第十方案中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路具有非重叠区域,该非重叠区域与所述端区域相连,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重叠,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有朝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向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接近的一侧弯折的弯折部。

在该过渡件中,相对于第一流路中与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重叠的区域而言,能够提高第一流路的非重叠区域的交叉方向上的布局的自由度。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二(a)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十一方案的所述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流路中,在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且在以作为所述弯折部的第一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端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有朝与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

在该过渡件中,相对于第一流路中与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重叠的区域而言,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流路的非重叠区域的交叉方向上的布局的自由度。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二(b)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十二(a)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的、以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端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二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十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流路中,在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且在以作为所述弯折部的第一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端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有朝与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的、以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端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二(c)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十二(b)或第十二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的、以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端区域相反的一侧的所述区域也可以位于将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在所述延伸方向上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三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以上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在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形成有:沿所述交叉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流路;沿所述交叉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二流路;以及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流路重叠的第三流路,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流路中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流路之间,并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重叠的所述第三流路的重叠区域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流路中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流路之间。

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能够相对于第一流路的数量而增多在延伸方向上与第一流路局部重叠的第二流路以及第三流路的总数。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四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以上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而形成在所述下游侧。

在燃烧器用冷却板内,与上游侧的部分相比,下游侧的部分容易被加热。因此,在形成有第三流路的燃烧器用冷却板中,利用相对于第一流路而言位于下游侧的第二流路以及第三流路,与第一流路所存在的区域相比,能够更加对相对于第一流路所存在的区域而言位于下游侧的容易被加热的区域进行冷却。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五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以上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延伸方向是所述轴向。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六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以上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具有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的焊接部,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位于以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端区域为基准而与所述焊接部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弯折部朝接近所述焊接部的一侧弯折。

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即便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位于以第一流路的端区域为基准而与焊接部相反的一侧,也能够利用第二流路的非重叠区域来冷却焊接部的附近。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七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十六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焊接部之间,形成有侧端流路,该侧端流路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且供所述冷却介质流动。

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能够对沿着焊接部的区域进行冷却。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八方案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在所述第十七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基础上,所述侧端流路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流路的截面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的截面积。

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中,能够对沿着焊接部的区域进一步进行冷却。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十九方案的过渡件具备以上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

在此,所述过渡件具备一个以上的所述燃烧用冷却板,一个以上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缘相互接合。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二十方案的燃烧器具备:以上任一方案的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以及喷嘴,其向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所述内表面侧,从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所述上游侧朝向所述下游侧喷射燃料。

作为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发明的第二十一方案的燃气涡轮具备:所述燃烧器;以及由来自所述燃烧器的所述燃烧气体驱动的涡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方案中,能够维持燃烧器用冷却板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抑制在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冷却流路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燃气涡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燃气涡轮的燃烧器周围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过渡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过渡件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过渡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第一比较例中的过渡件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7是第二比较例中的过渡件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过渡件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过渡件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过渡件的示意性展开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过渡件的示意性主要部分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燃气涡轮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涡轮具备:对外部空气Ao进行压缩而生成压缩空气A的压缩机1;使燃料F在压缩空气A中燃烧而生成燃烧气体G的多个燃烧器4;以及由燃烧气体G驱动的涡轮5。

压缩机1具有:以旋转轴线Ar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压缩机转子2;以及将压缩机转子2覆盖为能够旋转的压缩机机室3。涡轮5具有:以旋转轴线Ar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涡轮转子6;以及将涡轮转子6覆盖为能够旋转的涡轮机室7。压缩机转子2的旋转轴线Ar与涡轮转子6的旋转轴线Ar位于同一直线上。压缩机转子2与涡轮转子6相互连结而形成燃气涡轮转子8。另外,压缩机机室3与涡轮机室7相互连结而形成燃气涡轮机室9。

在燃气涡轮转子8上例如连结有发电机GEN的转子。多个燃烧器4以旋转轴线Ar为中心沿周向排列地收纳在燃气涡轮机室9内,并固定于该燃气涡轮机室9。

如图2所示,燃烧器4具有:过渡件20,其使燃料F在内部燃烧,并将作为该燃料F的燃烧结果而生成的燃烧气体G向涡轮5的燃烧气体流路输送;以及燃料供给器10,其向过渡件20内输送燃料F和空气A。各燃烧器4配置在燃气涡轮机室9内且由压缩机1压缩后的压缩空气A所漂浮的空间中。

燃料供给器10具备:喷出燃料F和空气A的多个喷嘴11;以及保持多个喷嘴11的喷嘴保持筒12。多个喷嘴11均与燃烧器轴线Ac平行地被喷嘴保持筒12支承。另外,多个喷嘴11均从燃烧器轴线Ac所延伸的轴向Da的一方侧朝向另一方侧喷出燃料F。过渡件20呈沿轴向Da延伸的筒状,用于划定供燃烧气体G流动的燃烧气体流路21的周围。该过渡件20绕燃烧器轴线Ac形成。燃烧气体流路21随着从轴向Da的一方侧朝向另一方侧而逐渐变窄。因此,过渡件20的与燃烧器轴线Ac垂直的剖面处的截面积随着从轴向Da的一方侧朝向另一方侧而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轴向Da的所述一方侧设为上游侧Su,将轴向Da的所述另一方侧设为下游侧Sd。另外,将燃烧气体流路21的周向、换言之相对于燃烧器轴线Ac的周向仅设为周向Dc。

需要说明的是,过渡件20是对燃烧器4的燃烧气体流路21进行划定的构件的一例。该过渡件20有时被称为尾筒或燃烧筒。如后所述,过渡件20具备燃烧器用冷却板。因此,该燃烧器用冷却板也是对燃烧器4的燃烧气体流路21进行划定的构件。因此,也可以说尾筒或燃烧筒具备燃烧器用冷却板31。

另外,在燃烧器4中具备燃烧器用冷却板的构件不局限于过渡件20,是对燃烧器4的燃烧气体流路21进行划定的构件即可。例如,若配置在过渡件20的燃烧气体流路21的上游侧的构件即内筒是划定燃烧气体流路21的构件,则也可以具备燃烧器用冷却板。

“燃烧器用冷却板的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3~图7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具备燃烧器用冷却板的过渡件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具有:主体部30;以及与该主体部30的下游侧Sd接合的出口凸缘部37。

出口凸缘部37具有呈筒状且对燃烧气体流路21的一部分进行划定的筒38以及形成于筒38的下游端的凸缘39。如图2所示,凸缘39用于将过渡件20与涡轮5的第一级静叶5s1连接。筒38与凸缘39例如通过铸造等一体成型而形成出口凸缘部37。在筒38的内表面实施有未图示的隔热涂层(Thermal Barrier Coating:TBC)。

主体部30是如下得到的:使多个燃烧器用冷却板31弯曲,将弯曲后的多个燃烧器用冷却板31沿周向Dc排列,并通过焊接将各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周向Dc的端相互接合而形成为筒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是将两张燃烧器用冷却板31沿周向Dc排列而得到的主体部,但例如也可以为将三张以上、例如四张燃烧器用冷却板31沿周向Dc排列而得到的主体部。另外,也可以为使一张燃烧器用冷却板31弯曲成筒状,并通过焊接将一张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端相互接合而得到的主体部。

如图5所示,燃烧器用冷却板31具有外侧板32和内侧板33。外侧板32中朝向相反的方向的一对面中的、一方的面成为外表面32o,另一方的面成为接合面32c。另外,内侧板33中朝向相反的方向的一对面中的、一方的面成为接合面33c,另一方的面成为内表面33i。在外侧板32的接合面32c形成有向外表面32o侧凹陷的多个长槽32g。另一方面,在内侧板33未形成相当于外侧板32中的长槽32g的槽。外侧板32与内侧板33彼此的接合面32c、33c相互通过钎焊等接合,从而形成燃烧器用冷却板31。通过外侧板32与内侧板33的接合,形成于外侧板32的多个长槽32g的开口被内侧板33堵塞,多个长槽32g内分别成为冷却流路35。

多个燃烧器用冷却板31分别配置为,内侧板33的内表面33i朝向过渡件20的内周侧,外侧板32的外表面32o朝向过渡件20的外周侧,并且冷却流路35的长度方向成为过渡件20的轴向Da。而且,如上所述,多个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周向Dc的端相互接合。如上所述,通过多个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接合而形成筒。在该筒的内表面、即内侧板33的内表面33i实施隔热涂层34。因此,外侧板32的外表面32o成为过渡件20的外表面31o,隔热涂层34的表面成为过渡件20的内表面31i。另外,冷却流路35在沿着过渡件20的内表面31i以及外表面31o的方向上延伸。

在过渡件20形成有从其外表面31o向冷却流路35连通的入口35i。此外,在过渡件20形成有从其内表面31i向冷却流路35连通的出口35o。入口35i形成于冷却流路3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一方的端,出口35o形成于冷却流路35的另一方的端。即,本实施方式的冷却流路35仅具有一个入口35i和一个出口35o。

多个冷却流路35在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厚度方向Dt上的距内表面33i的距离T在冷却流路35延伸的方向的任一位置均相同。换言之,多个冷却流路35在厚度方向Dt上的距内表面33i的距离T恒定。需要说明的是,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厚度方向Dt是指,从该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内表面33i朝向外表面32o的方向。另外,距内表面33i的距离T是指距内表面33i的最短距离。另外,距离T恒定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恒定,而是指该距离T处于制作误差的范围内。在此的制作误差的范围具体是指,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板厚的0.1倍的尺寸范围与长槽32g的槽深的0.3倍的尺寸范围中的较大的一方的范围。

另外,多个冷却流路35的截面积除了各个入口35i和出口35o之外,在冷却流路35延伸的方向上的任一位置均相同。换言之,多个冷却流路35的截面积恒定。需要说明的是,截面积恒定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恒定,而是指该截面积处于制作误差的范围内。

如上所述,燃烧器4配置在燃气涡轮机室9内且由压缩机1压缩后的压缩空气A所漂浮的空间中。因此,燃气涡轮机室9内的压缩空气A作为冷却介质而从形成于过渡件20的外表面31o的入口35i向冷却流路35流入。该压缩空气A从该冷却流路35经由出口35o而向形成于过渡件20的内侧的燃烧气体流路21流出。

接着,使用图4对过渡件20内的多个冷却流路35的配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4是将过渡件20中的主体部30的外侧板32在平面上展开并从过渡件20的内侧观察该外侧板32的示意性展开图。

构成过渡件20的多个燃烧器用冷却板31彼此的焊接部29形成在包含燃烧器轴线Ac的假想平面与主体部30的相交线上。因此,该焊接部29实质上沿轴向Da延伸。在着眼于一张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情况下,焊接部29沿着该燃烧器用冷却板31中在周向Dc上相互对置的一对边而形成。因此,在一张燃烧器用冷却板31上,作为焊接部29而形成有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的第一焊接部29a和第二焊接部29b。

如上所述,在各燃烧器用冷却板31形成有多个冷却流路35。多个冷却流路35的长度方向在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上实质上均一致。作为多个冷却流路35具有:构成A流路组40的多个弯折A流路41和一个以上的线状A流路51;构成B流路组60的多个线状B流路61;以及构成C流路组80的多个弯折C流路81和一个以上的线状C流路91。

构成B流路组60的多个线状B流路(第一流路)61均是直线状的流路,且自身的延伸方向De(=长度方向)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多个线状B流路61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延伸方向De上相互重叠。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一方的端即第一端35f相对于另一方的端即第二端35s位于上游侧Su。在线状B流路61的第一端35f形成有该线状B流路61的出口35o。另外,在线状B流路61的第二端35s形成有该线状B流路61的入口35i。线状B流路61(第一流路)中的出口35o相对于该线状B流路61中的入口35i而存在的一侧在多个线状B流路(第一流路)61中彼此相同,均为上游侧Su。

构成C流路组80的多个弯折C流路81以及一个以上的线状C流路91的自身的长度方向实质上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一致。多个弯折C流路81以及一个以上的线状C流路91在周向Dc(=交叉方向)上相互分离,且在长度方向上相互重叠。

多个弯折C流路(第二流路)81相对于线状B流路61的包含第二端35s的第二端区域63而言具有: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与该第二端区域63重叠的重叠区域82;以及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不与该第二端区域63重叠的非重叠区域83。重叠区域82包含弯折C流路81的第一端35f,且在与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交叉的周向Dc(=交叉方向)上与线状B流路61分离,并且沿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延伸。在弯折C流路81的非重叠区域83形成有:朝在周向Dc上向线状B流路61的第二端区域63接近的一侧弯折的第一弯折部84;以及相对于第一弯折部84处于下游侧Sd且朝与第一弯折部84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85。因此,弯折C流路81的非重叠区域83除了第一弯折部84以及第二弯折部85之外,还具有:第一弯折部84与第二弯折部85之间的倾斜线状区域86;以及从第二弯折部85到弯折C流路81的第二端(未图示)的线状区域87。倾斜线状区域86内的弯折C流路81相对于重叠区域82内的弯折C流路81向接近线状B流路61的第二端区域63的一侧形成小于90°的角度。线状区域87内的弯折C流路81相对于倾斜线状区域86内的弯折C流路81形成与第一弯折部84的弯折角度相同的角度。但是,如上所述,第二弯折部85的弯折朝与第一弯折部84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因此,线状区域87内的弯折C流路81的延伸方向De与重叠区域82内的弯折C流路81的延伸方向De、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以及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另外,线状区域87内的弯折C流路81位于将线状B流路61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

就多个弯折C流路81中的周向Dc上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C流路81而言,该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相对于该弯折C流路81的重叠区域82均位于周向Dc上的第一焊接部29a侧。因此,周向Dc上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C流路81的第一弯折部84朝接近第一焊接部29a的一侧弯折。另一方面,就多个弯折C流路81中的周向Dc上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C流路81而言,该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相对于该弯折C流路81的重叠区域82均位于周向Dc上的第二焊接部29b侧。因此,周向Dc上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C流路81的第一弯折部84朝接近第二焊接部29b的一侧弯折。

该弯折C流路81的长度方向与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的延伸方向De以及弯折C流路81的重叠区域82的延伸方向De一致。在该弯折C流路81的第一端35f形成有该弯折C流路81的出口35o。另外,在弯折C流路81的第二端(未图示)形成有该弯折C流路81的入口(未图示)。弯折C流路81(第二流路)中的出口35o相对于该弯折C流路81中的入口而存在的一侧在多个弯折C流路(第二流路)81中彼此相同,均为上游侧Su。

线状C流路(第三流路)91是直线状的流路,且沿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延伸。因此,线状C流路91的延伸方向De(=长度方向)与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弯折C流路81中的重叠区域82的延伸方向De、弯折C流路81中的线状区域87的延伸方向De以及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如上所述,该线状C流路91在该线状C流路91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De)上与多个弯折C流路81相互重叠。因此,线状C流路91与弯折C流路81同样地,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具有与线状B流路61的第二端区域63重叠的重叠区域92以及不与线状B流路61的第二端区域63重叠的非重叠区域93。在该线状C流路91的第一端35f形成有该线状C流路91的出口35o。另外,在线状C流路91的第二端(未图示)形成有该线状C流路91的入口(未图示)。线状C流路91(第三流路)中的出口35o相对于该线状C流路91中的入口而存在的一侧在多个线状C流路(第二流路)91中彼此相同,均为上游侧Su。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弯折C流路(第二流路)81的重叠区域82以及至少一个线状C流路(第三流路)91的重叠区域92在周向Dc上隔开间隔地位于沿周向Dc排列的多个线状B流路61中的、在周向Dc上相邻的至少任一对线状B流路(第一流路)61之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C流路组80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的数量。

上述的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C流路8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以线状C流路91为基准而位于第一焊接部29a侧的多个弯折C流路81。另外,上述的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C流路8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以线状C流路91为基准而位于第二焊接部29b侧的多个弯折C流路81。

构成A流路组40的多个弯折A流路41以及一个以上的线状A流路51的自身的长度方向实质上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一致。多个弯折A流路41以及一个以上的线状A流路51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长度方向上相互重叠。

多个弯折A流路41相对于线状B流路61的包含第一端35f的第一端区域62而言具有: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与第一端区域62重叠的重叠区域42;以及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不与第一端区域62重叠的非重叠区域43。重叠区域42包含弯折A流路41的第二端35s,且在与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交叉的周向Dc(交叉方向)上与线状B流路61分离,并且沿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延伸。在弯折A流路41的非重叠区域43形成有:朝在周向Dc上向线状B流路61的第一端区域62接近的一侧弯折的第一弯折部44;以及相对于第一弯折部44处于上游侧Su且朝与第一弯折部44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45。因此,弯折A流路41的非重叠区域43除了第一弯折部44以及第二弯折部45之外,还具有:第一弯折部44与第二弯折部45之间的倾斜线状区域46;以及从第二弯折部45到弯折A流路41的第一端(未图示)的线状区域47。倾斜线状区域46内的弯折A流路41相对于重叠区域42内的弯折A流路41向接近线状B流路61的第一端区域62的一侧形成小于90°的角度。线状区域47内的弯折A流路41相对于倾斜线状区域46内的弯折A流路41形成与第一弯折部44的弯折角度相同的角度。但是,如上所述,第二弯折部45的弯折朝与第一弯折部44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因此,线状区域47内的弯折A流路41的延伸方向De与重叠区域42内的弯折A流路41的延伸方向De、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以及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另外,线状区域47内的弯折A流路41位于将线状B流路61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

就多个弯折A流路41中的周向Dc上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A流路41而言,该弯折A流路41的线状区域47相对于该弯折A流路41的重叠区域42均位于周向Dc上的第一焊接部29a侧。因此,周向Dc上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A流路41的第一弯折部44朝接近第一焊接部29a的一侧弯折。另一方面,就多个弯折A流路41中的周向Dc上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A流路41而言,该弯折A流路41的线状区域47相对于该弯折A流路41的重叠区域42均位于周向Dc上的第二焊接部29b侧。因此,周向Dc上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A流路41的第一弯折部44朝接近第二焊接部29b的一侧弯折。

该弯折A流路41的长度方向与该弯折A流路41中的线状区域47的延伸方向De以及弯折A流路41中的重叠区域42的延伸方向De一致。在该弯折A流路41的第一端(未图示)形成有该弯折A流路41的出口(未图示)。另外,在弯折A流路41的第二端35s形成有该弯折A流路41的入口35i。

线状A流路51是直线状的流路,且沿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延伸。因此,线状A流路51的延伸方向De(=长度方向)与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弯折A流路41中的重叠区域42的延伸方向De、弯折A流路41中的线状区域47的延伸方向De以及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一致。如上所述,线状A流路51在该线状A流路51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De)上与多个弯折A流路41相互重叠。因此,线状A流路51与弯折A流路41同样地,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具有与线状B流路61的第一端区域62重叠的重叠区域52以及不与线状B流路61的第一端区域62重叠的非重叠区域53。在该线状A流路51的第一端(未图示)形成有该线状A流路51的出口(未图示)。另外,在该线状A流路51的第二端35s形成有该线状A流路51的入口35i。

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弯折A流路41的重叠区域42以及至少一个线状A流路51的重叠区域52在周向Dc上隔开间隔地位于沿周向Dc排列的多个线状B流路61中的、在周向Dc上相邻的至少任一对线状B流路61之间。

上述的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A流路4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以线状A流路51为基准而位于第一焊接部29a侧的多个弯折A流路41。另外,上述的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A流路4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以线状A流路51为基准而位于第二焊接部29b侧的多个弯折A流路41。

接着,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的作用以及效果之前,说明与过渡件相关的两个比较例。

首先,使用图6对第一比较例进行说明。

在第一比较例的过渡件20x形成有:具有多个线状A流路51x的A流路组40x;具有多个线状B流路61x的B流路组60x;以及具有多个线状C流路91x的C流路组80x。

线状A流路51x、线状B流路61x以及线状C流路91x均是直线状的流路,沿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延伸。因此,线状A流路51x、线状B流路61x以及线状C流路91x的延伸方向De均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

多个线状A流路51x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延伸方向De上相互重叠。另外,多个线状B流路61x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延伸方向De上相互重叠。另外,多个线状C流路91x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延伸方向De上相互重叠。

多个线状B流路61x相对于任一线状A流路51x均在延伸方向De上分离。因此,多个线状B流路61x与多个线状A流路51x在延伸方向De上未重叠。因此,在B流路组60x与A流路组40x之间存在没有流路的无流路区域28x。该无流路区域28x在B流路组60x与A流路组40x之间,沿着与延伸方向De交叉的周向Dc扩展。

多个线状C流路91x相对于任一线状B流路61x均在延伸方向De上分离。因此,多个线状C流路91x与多个线状B流路61x在延伸方向De上未重叠。因此,在C流路组80x与B流路组60x之间存在没有流路的无流路区域28x。该无流路区域28x在C流路组80x与B流路组60x之间,沿着与延伸方向De交叉的周向Dc扩展。

这样,在第一比较例的过渡件20x中,在A流路组40x与B流路组60x之间以及在B流路组60x与C流路组80x之间存在无流路区域28x。因此,在第一比较例的过渡件20x中,有可能针对该无流路区域28x的冷却变得不充分。

接着,使用图7对第二比较例进行说明。

在第二比较例的过渡件20y也形成有:具有多个线状A流路51y的A流路组40y;具有多个线状B流路61y的B流路组60y;以及具有多个线状C流路91y的C流路组80y。

线状A流路51y、线状B流路61y以及线状C流路91y均是直线状的流路,且在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上延伸。因此,线状A流路51、线状B流路61以及线状C流路91的延伸方向De均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

多个线状A流路51y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延伸方向De上相互重叠。另外,多个线状B流路61y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延伸方向De上相互重叠。另外,多个线状C流路91y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延伸方向De上相互重叠。

在周向Dc上,多个线状B流路61y分别配置在相对于多个线状A流路51y均不同的位置。多个线状B流路61y的包含第一端35f的第一端区域62y相对于多个线状A流路51y的包含第二端35s的第二端区域53y在延伸方向De上重叠。即,在该第二比较例中,在多个线状A流路51y中的周向Dc上相邻的一对线状A流路51y之间,配置有一个线状B流路61y的第一端区域62y。

在周向Dc上,多个线状C流路91y分别配置在相对于多个线状B流路61y均不同的位置。多个线状C流路91y的包含第一端35f的第一端区域92y相对于多个线状B流路61y的包含第二端35s的第二端区域63y在延伸方向De上重叠。即,在该第二比较例中,在多个线状B流路61y中的周向Dc上相邻的一对线状B流路61y之间,配置有一个线状C流路91y的第一端区域92y。

这样,在第二比较例中,多个线状A流路51y与多个线状B流路61y在延伸方向De上局部地重叠。因此,在A流路组40y与B流路组60y之间未形成第一比较例那样的无流路区域28x。另外,在第二比较例中,多个线状B流路61y与多个线状C流路91y在延伸方向De上局部地重叠。因此,在B流路组60y与C流路组80y之间也未形成第一比较例那样的无流路区域28x。

然而,假设使多个线状B流路61y中的、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线状B流路61ya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在该情况下,多个线状A流路51中的、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线状A流路51ya在周向Dc上位于比该线状B流路61ya离焊接部29远的位置。因此,在夹着焊接部29而在周向Dc上相邻的两个线状A流路51ya间的、未与线状B流路61重叠的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比较宽的无流路区域28y。

此外,假设使多个线状B流路61y中的、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线状B流路61ya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在该情况下,多个线状C流路91y中的、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线状C流路91ya在周向Dc上位于比该线状B流路61ya离焊接部29远的位置。因此,在夹着焊接部29而在周向Dc上相邻的两个线状C流路91ya间的、未与线状B流路61重叠的部分彼此之间形成比较宽的无流路区域28y。

这样,在第二比较例中,虽然为沿着焊接部29的一部分区域,但形成有无流路区域28y。因此,在第二比较例的过渡件20y中,有可能针对该无流路区域28y的冷却变得不充分。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从燃料供给器的多个喷嘴11向过渡件20内与压缩空气A一同喷射燃料F。燃料F在该压缩空气A中燃烧。通过该燃料F的燃烧而生成高温的燃烧气体G。燃烧气体G在过渡件20内向下游侧Sd流动而流入到涡轮5的燃烧气体流路内。

燃料F的燃烧随着朝向下游侧Sd而进展。因此,在过渡件20内的燃烧气体流路21中,下游侧Sd与上游侧Su相比成为高温。因此,在过渡件20中,下游侧Sd与上游侧Su相比而暴露于高温的气体。另外,如上所述,过渡件20内的燃烧气体流路21随着从上游侧Su朝向下游侧Sd逐渐变窄。因此,在燃烧气体流路21内,气体流速在下游侧Sd比在上游侧Su高。因此,在过渡件20中,与气体的热传递率在下游侧Sd比在上游侧Su高。

如以上那样,在过渡件20中,下游侧Sd与上游侧Su相比而暴露于高温的气体,并且,与气体的热传递率在下游侧Sd比在上游侧Su高,因此,下游侧Sd与上游侧Su相比容易被加热。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冷却流路35均在冷却流路35中的下游端即第二端35s形成有入口35i,在该冷却流路35的上游端即第一端35f形成有出口35o。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冷却流路35内,作为冷却介质的压缩空气从下游侧Sd朝向上游侧Su流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地对过渡件20中容易被加热的下游侧Sd的部分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中,构成A流路组40的多个弯折A流路41和一个以上的线状A流路51以及构成B流路组60的多个线状B流路61在延伸方向De上局部地重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中,构成B流路组60的多个线状B流路61以及构成C流路组80的多个弯折C流路81和一个以上的线状C流路91在延伸方向De上局部地重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中,未如第一比较例那样在各流路组彼此之间形成在周向Dc上扩展的无流路区域28x。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中,在弯折A流路41设置第一弯折部44和第二弯折部45,使该弯折A流路41的线状区域47相对于该弯折A流路41的重叠区域42在周向Dc上接近一个线状B流路61。更准确地说,弯折A流路41的线状区域47位于将一个线状B流路61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因此,即便使多个线状B流路61中的、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线状B流路61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弯折A流路41的线状区域47也位于将该线状B流路61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因此,该弯折A流路41中的未与线状B流路61重叠的线状区域47也与线状B流路61同样地,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中,在弯折C流路81(第二流路)设置第一弯折部84和第二弯折部85,使该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相对于该弯折C流路81的重叠区域82在周向Dc上接近一个线状B流路61(第一流路)。更准确地说,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位于将一个线状B流路61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因此,即便使多个线状B流路61中的、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线状B流路61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也位于将该线状B流路61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因此,该线状C流路91中的未与线状B流路61重叠的线状区域87也与线状B流路61同样地,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多个冷却流路35中的一部分冷却流路35设置弯折部,相对于第一比较例以及第二比较例不会额外增加流路的数量,就能够消除或减小冷却不充分的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冷却流路35中的距内表面33i的距离T恒定,因此,能够利用在多个冷却流路35中流动的压缩空气将内表面33i大致均匀地冷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维持过渡件20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抑制向过渡件20的流路供给的压缩空气的流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C流路组80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的数量。因此,相比上游侧Su的区域,能够更加对热环境严酷的下游侧Sd的区域进行冷却。这样,能够使构成C流路组80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的数量是由于:在构成C流路组80的弯折C流路81设置弯折部84、85,能够适当变更与该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相关的周向Dc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A流路组40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的数量。如上所述,基本上,过渡件的下游侧Sd的热环境比上游侧Su的热环境严酷。然而,由于过渡件的形状、设置在过渡件的周围的附带物等的关系,也有时在过渡件的上游侧Su的区域中局部存在热环境严酷的区域。对于这样的上游侧Su的区域,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构成相对于B流路组60而言配置于上游侧Su的A流路组40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A流路组40的流路的数量以及构成C流路组80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的数量。然而,在配置有A流路组40的区域或配置有C流路组80的区域的热环境不那么严酷的情况下,无需使构成A流路组40的流路的数量以及构成C流路组80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的数量。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省略在周向Dc上相邻的一对线状B流路61之间配置的弯折C流路81和线状C流路91中的任一方。同样,也可以省略在周向Dc上相邻的一对线状B流路61之间配置的弯折A流路41和线状A流路51中的任一方。

“燃烧器用冷却板的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8以及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具备燃烧器用冷却板的过渡件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a的燃烧器用冷却板31上,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多个冷却流路35。多个冷却流路35的长度方向均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作为多个冷却流路35而具有:构成A流路组40a的多个线状A流路51;构成B流路组60a的多个弯折B流路71;以及构成C流路组80a的多个弯折C流路8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冷却流路35,具有沿着焊接部29形成的多个侧端流路99。

构成A流路组40a的多个线状A流路51均是直线状的流路,且自身的延伸方向De(=长度方向)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多个线状A流路51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延伸方向De上相互重叠。在线状A流路51的延伸方向De(=长度方向)的两端中的、上游侧Su的第一端35f形成有该线状A流路51的出口35o,在下游侧Sd的第二端35s形成有该线状A流路51的入口35i。

构成B流路组60a的多个弯折B流路71的自身的长度方向实质上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一致。多个弯折B流路71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长度方向上相互重叠。

弯折B流路71(第一流路)形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弯折C流路81相同的形状。即,该弯折B流路71相对于线状A流路51的重叠区域52而言具有:在线状A流路51的延伸方向De上与线状A流路51的重叠区域52重叠的重叠区域72;以及在线状A流路51的延伸方向De上不与线状A流路51的重叠区域52重叠的非重叠区域79。重叠区域72包含弯折B流路71的第一端35f,且在与线状A流路51的延伸方向De交叉的周向Dc(交叉方向)上与线状A流路51分离,并且沿线状A流路51的延伸方向De延伸。在弯折B流路71的非重叠区域79形成有:朝在周向Dc上向线状A流路51的重叠区域52接近的一侧弯折的第一弯折部74;以及相对于第一弯折部74处于下游侧Sd且朝与第一弯折部74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75。因此,弯折B流路71的非重叠区域79除了第一弯折部74以及第二弯折部75之外,还具有:第一弯折部74与第二弯折部75之间的倾斜线状区域76;以及从第二弯折部75到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35s的线状区域77。该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的延伸方向De与该弯折B流路71的重叠区域72的延伸方向De、线状A流路51的延伸方向De、以及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另外,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位于将一个线状A流路51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

就多个弯折B流路71中的周向Dc上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B流路71而言,该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相对于该弯折B流路71的重叠区域72均位于周向Dc上的第一焊接部29a侧。因此,周向Dc上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B流路71的第一弯折部74朝接近第一焊接部29a的一侧弯折。另一方面,就多个弯折B流路71中的周向Dc上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B流路71而言,该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相对于该弯折B流路71的重叠区域72均位于周向Dc上的第二焊接部29b侧。因此,周向Dc上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B流路71的第一弯折部74朝接近第二焊接部29b的一侧弯折。

该弯折B流路71的长度方向与该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的延伸方向De以及该弯折B流路71的重叠区域72的延伸方向De一致。在该弯折B流路71的第一端35f形成有该弯折B流路71的出口35o。另外,在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35s形成有该弯折B流路71的入口35i。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弯折B流路71的重叠区域72在周向Dc上隔开间隔地位于沿周向Dc排列的多个线状A流路51中的、在周向Dc上相邻的至少任一对线状A流路51之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B流路组60a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A流路组40a的流路的数量。

构成C流路组80a的多个弯折C流路81的自身的长度方向实质上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一致。多个弯折C流路81在周向Dc上相互分离,且在长度方向上相互重叠。

弯折C流路81(第二流路)形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弯折C流路81相同的形状。即,该弯折C流路81相对于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区域73而言具有:在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区域73的延伸方向De上与该第二端区域73重叠的重叠区域82;以及在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区域73的延伸方向De上不与该第二端区域73重叠的非重叠区域83。重叠区域82包含弯折C流路81的第一端35f,且在与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区域73的延伸方向De交叉的周向Dc(交叉方向)上与弯折B流路71分离,并且沿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区域73的延伸方向De延伸。在弯折C流路81的非重叠区域83形成有:朝在周向Dc上向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区域73接近的一侧弯折的第一弯折部84;以及相对于第一弯折部84处于下游侧Sd且朝与第一弯折部84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85。因此,弯折C流路81的非重叠区域83除了第一弯折部84以及第二弯折部85之外,还具有:第一弯折部84与第二弯折部85之间的倾斜线状区域86;以及从第二弯折部85到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未图示)的线状区域87。该弯折C流路81中的线状区域87的延伸方向De与该弯折C流路81中的重叠区域82的延伸方向De、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的延伸方向De以及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另外,弯折C流路81(第二流路)的线状区域87位于将一个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此外,弯折C流路81(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82位于将弯折B流路71(第一流路)的重叠区域72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

就多个弯折C流路81中的周向Dc上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C流路81而言,该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相对于该弯折C流路81的重叠区域82均位于周向Dc上的第一焊接部29a侧。因此,周向Dc上靠第一焊接部29a的多个弯折C流路81的第一弯折部84朝接近第一焊接部29a的一侧弯折。另一方面,就多个弯折C流路81中的周向Dc上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C流路81而言,该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相对于该弯折C流路81的重叠区域82均位于周向Dc上的第二焊接部29b侧。因此,周向Dc上靠第二焊接部29b的多个弯折C流路81的第一弯折部84朝接近第二焊接部29b的一侧弯折。

该弯折C流路81的长度方向与该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的延伸方向De以及该弯折C流路81的重叠区域82的延伸方向De一致。在该弯折C流路81的第一端35f形成有该弯折C流路81的出口35o。另外,在弯折C流路81的第二端(未图示)形成有该弯折C流路81的入口(未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弯折C流路81(多个弯折C流路81中的任一流路为第三流路,其余的流路为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82在周向Dc上隔开间隔地位于沿周向Dc排列的多个弯折B流路71(第一流路)中的、在周向Dc上相邻的至少任一对弯折B流路71的第二端区域73之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C流路组80a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a的流路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折B流路71(第一流路)中未与弯折C流路81(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82重叠的A流路组侧的区域相对于弯折C流路81(第二流路)而言成为非重叠区域78。本实施方式的弯折B流路71(第一流路)在该非重叠区域78形成有第一弯折部74以及第二弯折部75。

多个侧端流路99均是直线状的流路,且自身的延伸方向De(=长度方向)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多个侧端流路99沿延伸方向De排列。该沿延伸方向De排列的多个侧端流路99形成在A流路组40a、B流路组60a以及C流路组80a与焊接部29之间。在侧端流路99的第一端35f形成有该侧端流路99的出口35o。另外,在侧端流路99的第二端35s形成有该侧端流路99的入口35i。

如图9所示,在周向Dc上相邻的两个冷却流路35中的、将焊接部29配置于之间的两个冷却流路35的间隔大于其他的两个冷却流路35的间隔。因此,将焊接部29配置于之间的两个冷却流路35彼此之间的每单位周向Dc长度的压缩空气的冷却能力下降。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冷却流路35即侧端流路99的通路截面积S2大于在周向Dc上与该侧端流路99相邻的其他的冷却流路35的通路截面积S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使侧端流路99的通路长度比在周向Dc上与该侧端流路99相邻的其他的冷却流路35的通路长度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侧端流路99的冷却能力变高,能够与其他的两个冷却流路35彼此之间同等地,对将焊接部29配置于之间的两个侧端流路99的彼此之间进行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作为使侧端流路99的通路截面积S2大于在周向Dc上与该侧端流路99相邻的其他的冷却流路35的通路截面积S1的方法,采用增大侧端流路99的周向Dc的宽度尺寸的方法。然而,作为使侧端流路99的通路截面积S2大于在周向Dc上与该侧端流路99相邻的其他的冷却流路35的通路截面积S1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增大侧端流路99中的燃烧器用冷却板31的厚度方向的长度尺寸即高度尺寸的方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a中,构成A流路组40a的多个线状A流路51与构成B流路组60a的多个弯折B流路71在延伸方向De上局部地重叠。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a中,构成B流路组60a的多个弯折B流路71与构成C流路组80a的多个弯折C流路81在延伸方向De上局部地重叠。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a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未如上述的第一比较例那样在各流路组彼此之间形成在周向Dc上扩展的无流路区域28x。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a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虽然构成A流路组40a的线状A流路51为直线状,但在构成B流路组60a的弯折B流路71设置第一弯折部74和第二弯折部75,使该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相对于该弯折B流路71的重叠区域72在周向Dc上接近一个线状A流路51。更准确地说,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位于将一个线状A流路51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因此,即便使多个线状A流路51中的、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线状A流路51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也位于将该线状A流路51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a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弯折C流路81(第二流路)设置第一弯折部84和第二弯折部85,使该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相对于该弯折C流路81的重叠区域82在周向Dc上接近一个弯折B流路71(第一流路)的线状区域77。因此,即便使多个弯折B流路71中的、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弯折B流路71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弯折C流路81的线状区域87也位于将该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沿着其延伸方向De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因此,该弯折C流路81中的未与弯折B流路71重叠的线状区域87也与弯折B流路71的线状区域77同样地,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通过对多个冷却流路35中的一部分冷却流路35设置弯折部,相对于第一比较例以及第二比较例不会额外增加流路的数量,就能够消除或减小冷却不充分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维持过渡件20a的耐久性,并且抑制向过渡件20a的流路供给的压缩空气的流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相对于A流路组40a而言配置于下游侧Sd的B流路组60a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该A流路组40a的流路的数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相对于B流路组60a而言配置于下游侧Sd的C流路组80a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该B流路组60a的流路的数量。因此,与上游侧Su的区域相比,能够更加对热环境严酷的下游侧Sd的区域进行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有B流路组60a的区域的热环境相对于配置有A流路组40a的区域不那么严酷的情况下,无需使构成B流路组60a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A流路组40a的流路的数量。同样地,在配置有C流路组80a的区域的热环境相对于配置有B流路组60a的区域不那么严酷的情况下,无需使构成C流路组80a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a的流路的数量。

“燃烧器用冷却板的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具备燃烧器用冷却板的过渡件进行说明。

在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b的燃烧器用冷却板31上,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多个冷却流路35。多个冷却流路35的长度方向均与焊接部29的延伸方向De实质上一致。作为多个冷却流路35,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构成A流路组40的多个弯折A流路41和一个以上的线状A流路51;构成B流路组60的多个线状B流路61;以及构成C流路组80b的多个弯折C流路81b和一个以上的线状C流路91。

本实施方式的构成A流路组40的流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A流路组40的流路相同。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相同。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构成C流路组80b的流路中的弯折C流路81b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折C流路81不同。因此,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弯折C流路81b。

本实施方式的弯折C流路81b(第二流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弯折C流路81同样地相对于线状B流路61的第二端区域63而言具有: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与第二端区域63重叠的重叠区域82;以及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不与第二端区域63重叠的非重叠区域83b。重叠区域82包含弯折C流路81的第一端35f,且在与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交叉的周向Dc(交叉方向)上与线状B流路61分离,并且沿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延伸。在弯折C流路81的非重叠区域83b形成有朝在周向Dc上向线状B流路61的第二端区域63接近的一侧弯折的弯折部84b。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弯折C流路81b的非重叠区域83b仅形成有一个弯折部84b。因此,弯折C流路81b的非重叠区域83b除了一个弯折部84b之外,还具有从该弯折部84b到弯折C流路81b的第二端(未图示)的倾斜线状区域86b,不具有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线状区域87。本实施方式的弯折C流路81b的倾斜线状区域86b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相对于该弯折C流路81b的重叠区域82向接近线状B流路61的第二端区域63的一侧形成小于90°的角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b中,在弯折C流路81b(第二流路)仅设置一个弯折部84b,使该弯折C流路81b的倾斜线状区域86b相对于该弯折C流路81b的重叠区域82在周向Dc上接近一个线状B流路61(第一流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使多个线状B流路61中的、周向Dc上最接近焊接部29的线状B流路61尽可能地接近焊接部29,也能够使弯折C流路81b中的未与线状B流路61重叠的倾斜线状区域86b比重叠区域82接近焊接部2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在弯折C流路81b(第二流路)设置有弯折部84b,因此,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理由,能够使构成C流路组80b的流路的数量多于构成B流路组60的流路的数量。

因此,本实施方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相对于上述的第一比较例以及第二比较例不会额外增加流路的数量,就能够减小冷却不充分的部分。

因此,可以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各弯折流路不设置两个弯折部而而仅设置一个弯折部。但是,在各弯折流路仅设置了一个弯折部的情况下,与在各弯折流路设置了两个弯折部的情况相比,非重叠区域的配置的自由度下降。因此,在各弯折流路仅设置了一个弯折部的情况与在各弯折流路设置了两个弯折部的情况相比,无法减小冷却不充分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b、20中未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a中的侧端流路99。然而,也可以在本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b、20中也形成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过渡件20a中的侧端流路99同样的侧端流路。

“各种变形例”

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0的全部的冷却流路35在冷却流路35的下游端即第二端35s形成有入口35i,在冷却流路35的上游端即第一端35f形成有出口35o。然而,由于主体部30的形状、设置于主体部30的周围的附带物等的关系,针对主体部30的一部分冷却流路35,也可以在该冷却流路35的第一端35f形成入口,在该冷却流路35的第二端35s形成出口。尤其是关于相对于B流路组60和C流路组80而言配置在上游侧Su、且配置在与配置有B流路组60和C流路组80的区域相比热环境不够严酷的区域的构成A流路组40的流路,也可以在该流路的第一端35f形成入口,在该流路的第二端35s形成出口。

以上的各实施方式的过渡件的主体部30均是通过焊接将多个燃烧器用冷却板31相互接合而得到的。然而,对于没有焊接部29的主体部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即,对于没有焊接部29的主体部,也可以形成具有重叠区域和非重叠区域且在非重叠区域设置有弯折部的流路。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多个冷却流路35中的第一流路而言,多个冷却流路35中的第二流路具有在第一流路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流路重叠的重叠区域以及在延伸方向上不与第一流路重叠的非重叠区域,仅在非重叠区域形成有弯折部。

然而,也可以在第二流路的重叠区域内且非重叠区域侧的部分形成第一弯折部,在第二流路的非重叠区域内形成第二弯折部。具体而言,关于这样的方式,作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过渡件20的变形例,使用图11来进行说明。

构成C流路组80的多个弯折C流路(第二流路)81x相对于线状B流路61(第一流路)的包含第二端35s的第二端区域63而言具有: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与第二端区域63重叠的重叠区域82x;以及在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上不与第二端区域63重叠的非重叠区域83x。重叠区域82x包含弯折C流路81的第一端35f,且在与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交叉的周向Dc(=交叉方向)上与线状B流路61分离,并且沿包含线状B流路61的延伸方向De成分的方向延伸。在该重叠区域82x内且非重叠区域83x侧的部分,形成有朝在周向Dc上向线状B流路61的第二端区域63接近的一侧弯折的第一弯折部84x。另外,在非重叠区域83x内,形成有相对于第一弯折部84处于下游侧Sd且朝与第一弯折部84x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85。

这样,即便第一弯折部84x形成在重叠区域83x内,也基本上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以上的各实施方式是使用压缩空气A作为冷却介质的例子。然而,作为冷却介质,例如也可以使用蒸气。在该情况下,将冷却流路35的入口35i以及出口35o分别形成于过渡件20的外表面31o。另外,即便在将压缩空气A用作冷却介质的情况下,在对过渡件20进行闭式空冷时,也将冷却流路35的入口35i以及出口35o分别形成于过渡件20的外表面31o。

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0由燃烧器用冷却板31形成,该燃烧器用冷却板31由具有外侧板32和内侧板33的合板形成。然而,主体部也可以不由合板形成而由单板形成。

在以上的各实施方式中,全部的冷却流路35的截面积在轴向Da的任一位置处均相同。然而,任一冷却流路35的截面积也可以伴随着轴向Da的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

工业实用性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能够维持燃烧器用冷却板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抑制在燃烧器用冷却板的冷却流路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流量。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4:燃烧器,5:涡轮,8:燃气涡轮转子,9:燃气涡轮机室,10:燃料供给器,20、20a、20b:过渡件(尾筒、燃烧筒),21:燃烧气体流路,29:焊接部,29a:第一焊接部,29b:第二焊接部,30:主体部,31:燃烧器用冷却板,31i:内表面,31o:外表面,32:外侧板,33:内侧板,34:隔热涂层,35:冷却流路,35i:入口,35o:出口,35f:第一端,35s:第二端,40、40a:A流路组,41:弯折A流路,42:重叠区域,43:非重叠区域,44:第一弯折部,45:第二弯折部,46:倾斜线状区域,47:线状区域,51:线状A流路,52:重叠区域,53:非重叠区域,60、60a:B流路组,61:线状B流路(第一流路),62:第一端区域,63:第二端区域(或者仅端区域),71:弯折B流路(第一流路),72:重叠区域,78、79:非重叠区域,74:第一弯折部,75:第二弯折部,76:倾斜线状区域,77:线状区域,80、80a、80b:C流路组,81、81b、81x:弯折C流路(第二流路),82、82x:重叠区域,83、83b、83x:非重叠区域,84、84x:第一弯折部(或者仅弯折部),84b:弯折部,85:第二弯折部,86、86b:倾斜线状区域,87:线状区域,91:线状C流路(第三流路),92:第一端区域,93:第二端区域,99:侧端流路。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燃烧器用冷却板,其对供燃烧气体从燃烧器的轴线所延伸的轴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流动的燃烧气体流路的周围进行划定,其中,

在该燃烧器用冷却板形成有:

内表面,其能够与所述燃烧气体接触;

外表面,其朝向与所述内表面相反的一侧;以及

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它们在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表面之间在沿着所述内表面以及所述外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且在从所述内表面朝向所述外表面的厚度方向上的距所述内表面的距离恒定,该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用于供冷却介质流动,

所述第二流路相对于所述第一流路的包含长度方向上的端的端区域而言具有:重叠区域,其在与所述端区域的延伸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与所述端区域分离且沿着具有所述延伸方向成分的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端区域重叠;以及非重叠区域,其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不与所述端区域重叠,在所述第二流路中,形成有朝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向所述端区域接近的一侧弯折的弯折部,所述非重叠区域向以所述弯曲部为基准而与所述重叠区域相反的一侧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具有两张板,

仅在两张所述板中的第一板上形成有用于形成所述第一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的槽,

两张所述板中的第二板以堵塞所述第一板的所述槽的开口的方式与所述第一板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具有:在所述外表面开口的仅一个的入口;以及在所述内表面开口的仅一个的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形成有多个,

所述第二流路形成有多个,

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出口相对于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入口而存在的一侧在多个所述第一流路中彼此相同,

所述第二流路中的所述出口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中的所述入口而存在的一侧在多个所述第二流路中彼此相同,并且与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出口相对于所述第一流路中的所述入口而存在的一侧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在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端区域内形成有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中的一方,

在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内形成有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中的另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的截面积恒定,

所述第二流路的截面积恒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弯折部形成在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第二流路在所述非重叠区域内且在以作为所述弯折部的第一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重叠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有朝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的、以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重叠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的、以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重叠区域相反的一侧的所述区域位于将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端区域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长后的延长区域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第一流路具有非重叠区域,该非重叠区域与所述端区域相连,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不与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重叠,在所述第一流路形成有朝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向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接近的一侧弯折的弯折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在所述第一流路中,在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且在以作为所述弯折部的第一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端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内,形成有朝与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相反的一侧弯折的第二弯折部,

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内的、以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第二弯折部为基准而与所述端区域相反的一侧的区域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在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形成有:沿所述交叉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一流路;沿所述交叉方向排列的多个所述第二流路;以及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流路重叠的第三流路,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流路中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流路之间,

并且,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重叠的所述第三流路的重叠区域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流路中的、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第一流路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非重叠区域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而形成在所述下游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延伸方向是所述轴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具有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的焊接部,

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重叠区域位于以所述第一流路的所述端区域为基准而与所述焊接部相反的一侧,

所述第二流路的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焊接部接近的一侧弯折。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流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焊接部之间形成有侧端流路,该侧端流路沿所述延伸方向延伸,且供所述冷却介质流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其中,

所述侧端流路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流路的截面积以及所述第二流路的截面积。

19.一种过渡件,其中,

所述过渡件具备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

20.一种燃烧器,其中,

所述燃烧器具备:

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用冷却板;以及

喷嘴,其对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所述内表面侧,从所述燃烧器用冷却板的所述上游侧朝向所述下游侧喷射燃料。

21.一种燃气涡轮,其中,

所述燃气涡轮具备:

权利要求20所述的燃烧器;以及

由来自所述燃烧器的所述燃烧气体驱动的涡轮。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