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

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大型沉箱采用顶升气囊顶升后,应用千斤顶静支撑更换成台车载运大型沉箱,之后台车依次沿纵向轨道和横向轨道平移至甲板与出驳平台平齐对接处,并通过第二拉移气囊继续平移超大沉箱至甲板指定位置后固定;将超大沉箱出运至指定地点后进行首倾下潜安装;其中,对接扣为设置在出驳平台上的侧开口的槽体,且对接扣的上方侧壁与出驳平台枢接设置;横向轨道对接板为自半潜驳船的甲板水平延伸出的呈台阶样的刚性板体,横向轨道对接板可拆卸的插入所述对接扣内。本发明方法能够在保证大型沉箱平稳移动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大型沉箱的总体移动距离和缩短总体移动时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23734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710456867.1

  • 申请日2017-06-16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史霞

  • 地址 300456 天津市天津自贸区(中心商务区)新港三百间14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3:27: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3-29

    授权

    授权

  • 2017-11-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2D23/00 申请日:201706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10-1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型沉箱出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工程中的沉箱类似于底部封闭,上部开口的盒子。由于沉箱结构整体稳定性好、施工速度快、经久耐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码头、栈桥、防波堤等地基较好的港口工程中,为了出运方便,沉箱一般在岸边或船坞中制造,然后浮运就位,灌水和填充下沉,使之平稳沉到已整平的地基或抛石基床上进行固定使用。

大型沉箱的体积规格较普通沉箱规格大、自重更重、采用普通船坞无法实现对其浮运就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其能够在保证大型沉箱平稳移动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大型沉箱的总体移动距离和缩短总体移动时间,台车的移动速度一般控制在2-3m/min。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出驳平台上的常规半潜驳船纵向轨道的前端与纵向轨道垂直交叉的至少两组横向轨道;

步骤二、在靠近纵向轨道的前端的纵向轨道两侧设置一对第一卷扬机,在靠近纵向轨道的后端的纵向轨道两侧设置一对第二卷扬机;在靠近纵向轨道的任一组横向轨道的一端的两侧设置一对第三卷扬机;在半潜驳船夹板上纵向设置与一对第三卷扬机对应的一对第四卷扬机;

步骤三、将大型沉箱采用顶升气囊顶升后,采用一对第一卷扬机牵引所述大型沉箱在第一拉移气囊上移动至纵向轨道的后端,之后应用千斤顶静支撑固定所述大型沉箱,之后抽出所述第一拉移气囊,将台车沿纵向轨道推入所述大型沉箱的底部,去除千斤顶,将所述大型沉箱固定在台车上;

步骤四、将固定有所述大型沉箱的台车沿纵向轨道向前移动,同时采用一对第二卷扬机对台车进行后溜牵引,直至台车移动至所述纵向轨道的一端后固定;

步骤五、将半潜驳船的甲板横向靠近设置有横向轨道的出驳平台,通过甲板上设置的横向轨道对接板对接入出驳平台的对接扣内固定,调整所述甲板与所述出驳平台平齐;

步骤六、将台车采用一对第四卷扬机牵引所述大型沉箱沿横向轨道向前移动靠近半潜驳船的甲板,同时采用一对第三卷扬机对台车进行后溜牵引,直至台车移动至所述横向轨道的一端后,将所述台车固定;

步骤七、在甲板上布设第二拉移气囊继续平移超大沉箱至甲板指定位置后固定;

步骤八、将所述超大沉箱出运至指定地点后进行首倾下潜安装;

其中,对接扣为设置在所述出驳平台上的侧开口的槽体,且所述对接扣的上方侧壁与出驳平台枢接设置;横向轨道对接板为自所述半潜驳船的甲板水平延伸出的呈台阶样的刚性板体,且横向轨道对接板与所述甲板垂直设置,所述横向轨道对接板可拆卸的插入所述对接扣内。

优选的是,在大型沉箱预制完成后,在所述大型沉箱的两个对应的长侧壁的中部各设置一个第一平衡气囊,在大型沉箱的两个对应的长侧壁的底部各设置一个第二平衡气囊;

在第一平衡气囊的上方的沉箱两侧各设置至少一个定滑轮,同时应用钢索穿设在定滑轮上并将所述钢索的两端拉锚固定至靠近所述纵向滑轨的两端的两侧;

在步骤三中,所述大型沉箱在拉移气囊上移动时,将第一平衡气囊充气不超过1/2体积,将第二平衡气囊充气不超过3/5体积,同时将钢索拉紧。

优选的是,所述对接扣内设置有竖向的接驳桩,所述横向轨道对接板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套设在接驳桩上的接驳孔。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五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4.1、将半潜驳船的甲板横向靠近设置有横向轨道的出驳平台;

4.2、将所述对接扣的上方侧壁相对所述出驳平台旋转打开;

4.3、调整所述甲板的横向轨道对接板的高度高于所述对接扣高度;

4.4、将横向轨道对接板平移至对接扣正上方,调整横向轨道对接板沉降承坐在对接扣的凹槽内,且接驳孔套设在接驳桩上;

4.5、将所述对接扣的上方侧壁相对所述出驳平台旋转归位并固定,且所述对接扣的上方侧壁的上表面与所述甲板的上表面平齐。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三中第一拉移气囊的长度与大型沉箱的宽度相适应;所述步骤七中所述第二拉移气囊的长度与大型沉箱的长度相适应。

优选的是,每一组横向轨道包含两条平行轨道,两条平行轨道之间的距离不超过8m。

优选的是,横向轨道对接板的厚度至少为20cm;接驳桩的直径至少为10cm。

优选的是,在步骤七中,将超大沉箱固定至甲板指定位置后,将第一平衡气囊和第二平衡气囊中的气体排空。

优选的是,在步骤八中、将所述超大沉箱出运至指定地点后进行首倾下潜安装时还包括以下步骤:

9.1、向半潜驳船的前舱和中舱内注水,当所述超大沉箱上的第二平衡气囊接触到水面后开始给第二平衡气囊充气至1/3-1/2体积,当第一平衡气囊接触到水面后开始给第一平衡气囊充气至1/2体积;

9.2、当所述超大沉箱的底部脱离半潜驳船的甲板后,首先将超大沉箱调整至平稳漂浮状态,之后将第一平衡气囊和第二平衡气囊拆除。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平衡气囊和第二平衡气囊的长度与大型沉箱的长度相适应;第一平衡气囊的直径为1.5-2.0m;第二平衡气囊的直径为2.0-2.5m。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纵向轨道和横向轨道相结合的方式,将原有纵向移动至半潜驳船的上驳方式,改为先纵向再横向的移动方式,在保证平稳移动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大型沉箱的总体移动距离和缩短总体移动时间,台车的移动速度一般控制在2-3m/min;

第一卷扬机、第二卷扬机辅助完成台车在纵向轨道上的移动,第三卷扬机和第四卷扬机辅助完成台车在横向轨道上的移动,最终完成大型沉箱上驳作业;

由于大型沉箱自重更重,采用台车接驳第一拉移气囊进行移动大型沉箱作业,移动更平稳,避免了第一拉移气囊有可能破损的风险,出运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在装载大型沉箱时,通过横向轨道对接板与对接扣可拆卸的连接,对应横向轨道完成对接,比原有的纵向上驳方式,增加了更多的对接点和支撑,以保证对接点足够承载大型沉箱,且为半潜驳船提供足够的支撑,避免搭接甲板的搭接板破损,顺利完成上驳。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能够在保证大型沉箱平稳移动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大型沉箱的总体移动距离和缩短总体移动时间,台车的移动速度一般控制在2-3m/min。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出驳平台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半潜驳船横向接驳在出驳平台上;

图2为本发明所述横向轨道对接板插入对接扣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出驳平台10上的常规半潜驳船纵向轨道20的前端与纵向轨道垂直交叉的至少两组横向轨道30;步骤二、在靠近纵向轨道的前端的纵向轨道两侧设置一对第一卷扬机101,在靠近纵向轨道的后端的纵向轨道两侧设置一对第二卷扬机102;在靠近纵向轨道的任一组横向轨道的一端的两侧设置一对第三卷扬机103;在半潜驳船夹板上纵向设置与一对第三卷扬机对应的一对第四卷扬机104;

步骤三、将大型沉箱采用顶升气囊顶升后,采用一对第一卷扬机牵引所述大型沉箱在第一拉移气囊上移动至纵向轨道的后端,之后应用千斤顶静支撑固定所述大型沉箱,之后抽出所述第一拉移气囊,将台车沿纵向轨道推入所述大型沉箱的底部,去除千斤顶,将所述大型沉箱固定在台车上;

步骤四、将固定有所述大型沉箱的台车沿纵向轨道向前移动,同时采用一对第二卷扬机对台车进行后溜牵引,直至台车移动至所述纵向轨道的一端后固定;

步骤五、将半潜驳船40的甲板横向靠近设置有横向轨道的出驳平台,通过甲板上设置的横向轨道对接板对接入出驳平台的对接扣内固定,调整所述甲板与所述出驳平台平齐;

步骤六、将台车采用一对第四卷扬机牵引所述大型沉箱沿横向轨道向前移动靠近半潜驳船的甲板,同时采用一对第三卷扬机对台车进行后溜牵引,直至台车移动至所述横向轨道的一端后,将所述台车固定;

步骤七、在甲板上布设第二拉移气囊继续平移超大沉箱至甲板指定位置后固定;

步骤八、将所述超大沉箱出运至指定地点后进行首倾下潜安装;

其中,对接扣为设置在所述出驳平台上的侧开口的槽体,且所述对接扣的上方侧壁105与出驳平台枢接设置;横向轨道对接板501为自所述半潜驳船的甲板水平延伸出的呈台阶样的刚性板体,且横向轨道对接板与所述甲板垂直设置,所述横向轨道对接板可拆卸的插入所述对接扣内。

采用纵向轨道和横向轨道相结合的方式,将原有纵向移动至半潜驳船的上驳方式,改为先纵向再横向的移动方式,在保证平稳移动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大型沉箱的总体移动距离和缩短总体移动时间,台车的移动速度一般控制在2-3m/min;

第一卷扬机、第二卷扬机辅助完成台车在纵向轨道上的移动,第三卷扬机和第四卷扬机辅助完成台车在横向轨道上的移动,最终完成大型沉箱上驳作业;

由于大型沉箱自重更重,采用台车接驳第一拉移气囊进行移动大型沉箱作业,移动更平稳,避免了第一拉移气囊有可能破损的风险,出运安全性得到有效提升;

在装载大型沉箱时,通过横向轨道对接板与对接扣可拆卸的连接,对应横向轨道完成对接,比原有的纵向上驳方式,增加了更多的对接点和支撑,以保证对接点足够承载大型沉箱,且为半潜驳船提供足够的支撑,避免搭接甲板的搭接板破损,顺利完成上驳。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能够在保证大型沉箱平稳移动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大型沉箱的总体移动距离和缩短总体移动时间,台车的移动速度一般控制在2-3m/min。

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中,在大型沉箱预制完成后,在所述大型沉箱的两个对应的长侧壁的中部各设置一个第一平衡气囊,在大型沉箱的两个对应的长侧壁的底部各设置一个第二平衡气囊;第一平衡气囊和第二平衡气囊充气后,对大型沉箱的外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图1所示,在第一平衡气囊的上方的沉箱两侧各设置至少一个定滑轮,同时应用钢索穿设在定滑轮上并将所述钢索的两端拉锚固定至靠近所述纵向滑轨的两端的两侧的锚固点107上;定滑轮与钢索配合,在平移过程中对大型沉箱进行有效定位,避免其发生倾斜或者倾覆。

在步骤三中,所述大型沉箱在拉移气囊上移动时,将第一平衡气囊充气不超过1/2体积,将第二平衡气囊充气不超过3/5体积,同时将钢索拉紧。在大型沉箱移动过程中,根据钢索的牵拉强度调整其长度,以适应不同位置对钢索长度的需要。

如图2所示,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中,所述对接扣内设置有竖向的接驳桩106,所述横向轨道对接板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套设在接驳桩上的接驳孔502。当对接扣与横向轨道对接板对接时,接驳孔套设在接驳桩上,增加接驳牢固度,降低接驳固定难度。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中,所述步骤五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4.1、将半潜驳船的甲板横向靠近设置有横向轨道的出驳平台;

4.2、将所述对接扣的上方侧壁相对所述出驳平台旋转打开;

4.3、调整所述甲板的横向轨道对接板的高度高于所述对接扣高度;

4.4、将横向轨道对接板平移至对接扣正上方,调整横向轨道对接板沉降承坐在对接扣的凹槽内,且接驳孔套设在接驳桩上;

4.5、将所述对接扣的上方侧壁相对所述出驳平台旋转归位并固定,且所述对接扣的上方侧壁的上表面与所述甲板的上表面平齐。

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中,所述步骤三中第一拉移气囊的长度与大型沉箱的宽度相适应;所述步骤七中所述第二拉移气囊的长度与大型沉箱的长度相适应。

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中,每一组横向轨道包含两条平行轨道,两条平行轨道之间的距离不超过8m。

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中是,横向轨道对接板的厚度至少为20cm;接驳桩的直径至少为10cm。

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中,在步骤七中,将超大沉箱固定至甲板指定位置后,将第一平衡气囊和第二平衡气囊中的气体排空。

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中,在步骤八中、将所述超大沉箱出运至指定地点后进行首倾下潜安装时还包括以下步骤:

9.1、向半潜驳船的前舱和中舱内注水,当所述超大沉箱上的第二平衡气囊接触到水面后开始给第二平衡气囊充气至1/3-1/2体积,当第一平衡气囊接触到水面后开始给第一平衡气囊充气至1/2体积;

9.2、当所述超大沉箱的底部脱离半潜驳船的甲板后,首先将超大沉箱调整至平稳漂浮状态,之后将第一平衡气囊和第二平衡气囊拆除。由于大型沉箱的规格大,半潜驳船进行首倾下潜过程中倾角较大,其稳定性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设置第一平衡气囊和第二平衡气囊在下潜过程中充气,为大型沉箱提供一定的辅助支撑,使半潜驳船的倾角在规范要求范围内时,大型沉箱能够尽快脱离甲板,完成下潜作业。

大型沉箱半潜驳船首倾下潜出运方法中,所述第一平衡气囊和第二平衡气囊的长度与大型沉箱的长度相适应;第一平衡气囊的直径为1.5-2.0m;第二平衡气囊的直径为2.0-2.5m。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说明书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