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河蟹生态育苗池塘有害藻类的方法

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河蟹生态育苗池塘有害藻类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河蟹生态育苗池塘有害藻类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藻类的营养盐竞争和浮游动物及贝类的摄食作用,在有害藻类发生的池塘投放一定生物量的卤虫,通过卤虫的摄食消除水中的有害藻类,生态蟹苗发育至大眼幼体时期又能将卤虫作为饵料。这是一种对赤潮藻类的生物防治方法,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养殖动物,且能形成害藻—卤虫—蟹苗这一食物链,变害为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91242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891134.6

  • 申请日2016-10-13

  • 分类号A01K61/59(20170101);A01K61/54(20170101);A01K61/20(20170101);A01G33/00(20060101);C02F3/32(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124200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大洼街道中心路12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2:46:5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6-09

    授权

    授权

  • 2017-07-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1/59 申请日:201610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07-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河蟹生态育苗池塘有害藻类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又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水产经济品种,近年来,土池生态育苗已成为河蟹苗种繁育的主要方式,伴随着育苗技术的进步,河蟹生态育苗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此带来的育苗后期池塘富营养化加剧,池塘有害鞭毛藻类的发生几率也显著提高,使蟹苗成活率受到严重影响。如中国辽河三角洲地处辽宁盘锦地区,是我国河蟹的盛产地,在河蟹育苗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害藻类如小裸甲藻(Gymnodinium>gracilentum),小卵甲藻(Exuviaella>),前沟裸甲藻(Amphidinium>)等赤潮藻类的危害,经常发生的小卵甲藻含有麻痹贝毒素,毒性强,会引起蟹苗大量死亡,受害的苗池会因此减产50-80%,由于生态育苗面积大,换水条件受限,广大育苗者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目前,面对有害藻类对河蟹生态育苗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种防治方法:1.在育苗之前全池用漂白粉消毒。只能起到初始预防的作用,在育苗期间有害藻类大量发生时,因为化学消毒剂类会对蟹苗产生较强的毒性影响,因此不能使用。2.换水:在育苗过程中,对有害藻产生的池塘可以部分换水,换水的方式可以降低池塘中害藻的浓度,但是生态蟹苗幼体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较弱,大量换水会对蟹苗产生损伤,如果水质条件适宜害藻生长,换水可能会引发害藻的增殖。

综上所述,现在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适用于河蟹土池生态育苗赤潮藻类的防治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育苗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用浮游植物和水生动物协同防治中华绒螯蟹育苗池塘有害藻类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河蟹生态育苗因为有害藻类带来的减产甚至绝产的损失。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河蟹生态育苗池塘有害藻类的方法,在育苗前期利用小球藻种群优势抑制害藻繁殖,育苗后期利用卤虫摄食和四角蛤蜊滤食的方式防治蟹苗池塘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河蟹生态育苗有害藻类的生物防治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4月初,开始在室外土池内培养小球藻;5月初,在室外土池内进行河蟹生态育苗,当蟹苗发育至蚤状幼体Ⅱ期阶段时,从小球藻池向育苗池内注入小球藻,使苗池内小球藻密度达到200-300万/ml,利用小球藻的种群优势,和营养盐竞争避免育苗早期有害藻类成为优势种群;

b.5月上旬在车间水泥池内投放卤虫卵,密度约20个/ml,盐度27-30,水温控制在25℃-28℃,期间需要大量充气,24-48小时卤虫卵孵化出幼体,两天后投喂小球藻藻膏,密度300-500万/ml。两天换水一次,换室外藻类丰富的肥水,需要投放时用100目筛绢网收集培养的卤虫,桶装直接运输至蟹苗池塘;

c.卤虫投放在河蟹育苗蚤状幼体Ⅳ期阶段,定期镜检水中的藻类组成情况,在出现小裸甲藻、小卵甲藻等有害藻类的苗池投放培养的卤虫:害藻生物量10-20mg/l时,投放5Kg/亩;生物量>20mg/l时,投放10Kg/亩,投放时在上风口处均匀泼洒;

d.害藻生物量>20mg/l的苗池投放四角蛤蜊,在苗池下风口处通过吊笼的方式投放,吊笼网目20目,扎浮漂,吊养深度为50-100cm,每笼放置四角蛤蜊70-100枚,池塘下风口岸每隔3米放置一笼,暂养时间为3-6天,当害藻生物量降至10mg/l以下,将吊笼取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生物协同防治河蟹生态育苗池塘有害藻类的方法,三种生物协同作用,利用小球藻的种群优势和营养盐竞争避免育苗早期有害藻类成为优势种群。利用卤虫对害藻的强耐受能力和摄食能力控制害藻快速繁殖。卤虫可以直接作为蟹苗大眼幼体时期的饵料被摄食,四角蛤蜊取出后也可以再次利用。整个防治过程不用药物,不会带来污染与药物残留,是一种既节约成本、又生态的防治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2015年在辽宁省盘锦市三角洲地区进行河蟹生态育苗,其实施步骤如下。

a. 4月初,开始在室外土池内培养小球藻。培养密度达到2000万/ml。5月初,在室外土池内进行河蟹生态育苗,当蟹苗发育至蚤状幼体Ⅱ期阶段时,从小球藻池向育苗池内注入小球藻,使苗池内小球藻密度达到200-300万/ml。

b. 5月上旬在车间水泥池内投放卤虫卵,密度约20个/ml,盐度27-30,水温控制在25℃-28℃,期间需要大量充气,24-48小时卤虫卵孵化出幼体,两天后投喂小球藻藻膏,密度300-500万/ml。两天换水一次,换室外藻类丰富的肥水。需要投放时用100目筛绢网收集培养的卤虫,桶装直接运输至蟹苗池塘。

c. 卤虫投放在河蟹育苗蚤状幼体Ⅳ期阶段,定期镜检水中的藻类组成情况,经过镜检,20个苗池中有5个苗池出现小裸甲藻、小卵甲藻。在这些苗池中投放提前培养的卤虫:害藻生物量10-20mg/l时,投放5Kg/亩;生物量>20mg/l时,投放10Kg/亩。投放时在上风口处均匀泼洒。

d. 害藻生物量>20mg/l的苗池投放四角蛤蜊,在苗池下风口处通过吊笼的方式投放,吊笼网目20目,扎浮漂,吊养深度为50-100cm,每笼放置四角蛤蜊70-100枚,池塘下风口岸每隔3米放置一笼。暂养时间为3-6天,当害藻生物量降至10mg/l以下,将吊笼取出。

采用此方法后镜检5个苗池中害藻均得到有效控制,5月末进行蟹苗采收,5个有害藻发生的苗池蟹苗产量均高于平均产量150斤/亩。因此,本发明的多生物协同防治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池塘有害藻类的方法是可行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