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排出单元及具有排出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排出单元及具有排出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摘要

本发明涉及排出单元及具有排出单元的空气调节器。上述排出单元设置于空气调节器,用于引导在空气调节器的内部进行了调节的空气向外部排出,上述排出单元包括:第一外体,具有排出格栅部,第二外体,与上述第一外体的一侧相结合,第三外体,与上述第一外体的另一侧相结合,并与上述第二外体相结合,第一内导件,形成有与上述排出格栅部相向的内开口部,以及第二内导件,与第一内导件相结合,并与上述第一内导件一同形成内部流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外体、第二外体及第三外体以结合成空圆筒形状,从而容易维持中空圆筒形状,且能够将空气通过外体之间的缝隙来流出的现象最小化。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615226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11-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LG电子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510176924.1

  • 发明设计人 文圣国;宋星宇;黄星镇;

    申请日2015-04-15

  • 分类号F24F1/00;F24F13/10;

  • 代理机构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金相允

  • 地址 韩国首尔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1:00:2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8-06

    授权

    授权

  • 2016-12-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4F1/00 申请日:201504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11-2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出单元及具有排出单元的空气调节器,尤其涉及由多个部件的结合体构成的排出单元及具有上述排出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器为吸入空气,并在改变温度、湿度及清洁度等之后向外部排出的设备。

本发明可包括:制冷器或制热器,用于改变室内的温度;加湿器或除湿器,能够与改变室内的湿度;以及空气净化器,用于改变室内的清洁度。

空气调节器可包括:空调单元,用于改变空气的温度、湿度及清洁度等;以及送风装置,用于使空气向空调单元流动。

空调单元可以为热交换器或过滤器。

可在空气调节器设有集管或扩散器等排出本体,而在空气调节器的内部改变温度、湿度及清洁度中的至少一个的空气可通过排出主体向外部排出。

排出单元能够以可升降或可旋转的方式设置。

在韩国登录特许公报KR10-1340526B1(2013年12月11日公告)中公开了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有集管的空气调节器。

现有技术的空气调节器的集管具有因形成外周围的集管主框架由圆筒形状的多个部件构成,因而在排出格栅部的形状或大小方面伴随着很多制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更自由地制作排出格栅部的大小或形状的排出单元及具有上述排出单元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的排出单元设置于空气调节器,用于引导在空气调节器的内部进行了调节的空气向外部排出,上述排出单元包括:第一外体,具有排出格栅部,第二外体,与上述第一外体的一侧相结合,第三外体,与上述第一外体的另一侧相结合,并与上述第二外体相结合,第一内导件,形成有与上述排出格栅部相向的内开口部,以及第二内导件,与第一内导件相结合,并与上述第一内导件一同形成内部流路;上述第一外体、第二外体和第三外体结合成中空圆筒形状。

上述第一外体、第二外体及第三外体的剖面形状可分别为弧状。

本发明还可包括下部环,上述下部环与上述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中的至少一个相紧固。

本发明还可包括齿轮部件,上述齿轮部件与上述下部环相紧固,在上述齿轮部件的外周围形成有齿轮。

可在上述第一外体、第二外体及第三外体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插入槽,上述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中的一个以插入的方式夹在上述插入槽。

本发明还可包括至少一个风向调节部件,上述至少一个风向调节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内导件相连接。

上述第一内导件可包括前流路部,上述前流路部在上述前流路部的内部形成有上述内开口部,上述风向调节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前流路部相连接。

可在上述第一外体形成有插入槽,上述前流路部的前端部以插入的方式夹在上述插入槽。

本发明还可包括风向调节电机,上述风向调节电机用于使上述风向调节部件旋转,可在上述第一内导件形成有电机设置部,上述电机设置部用于设置上述风向调节电机。

上述第一外体还可包括:左侧拆装部,相对于上述第二外体进行拆装,以及右侧拆装部,相对于上述第三外体进行拆装;上述第一内导件可包括:左侧凹陷部,以能够收容上述左侧拆装部的方式凹陷;以及右侧凹陷部,以能够收容上述右侧拆装部的方式凹陷。

上述第二内导件的外表面可以与上述第二外体的内表面、第三外体的内表面相向。

上述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的边界可以与上述第二外体的内表面、上述第三外体的内表面相向。

上述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上板部;上述上板部可以与顶部本体相结合;可在上述顶部本体形成有用于使电线通过的通孔。

上述第一内导件可包括:后流路部;前流路部,所述上述前流路部的左右方向宽度小于上述后流路部的左右方向宽度,在上述前流路部形成有上述内开口部;以及连接部;用于连接上述后流路部与上述前流路部。

上述第二内导件的剖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

本发明包括:排出单元,排出单元支架,用于支撑上述排出单元,以及送风装置,安装有上述排出单元支架,用于向上述排出单元送出空气;上述排出单元包括:第一外体,具有排出格栅部,第二外体,与上述第一外体的一侧相结合,第三外体,与上述第一外体的另一侧相结合,并与上述第二外体相结合,第一内导件,形成有与上述排出格栅部相向的内开口部,以及第二内导件,与上述第一内导件相结合,并与上述第一内导件一同形成内部流路;上述第一外体、第二外体及第三外体结合成中空圆筒形状。

上述第一外体、第二外体及第三外体的剖面形状可分别为弧形状。

上述排出单元还可包括下部环,上述下部环与上述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中的至少一个相紧固,上述下部环放置于上述排出单元支架。

本发明还包括设置于上述排出单元支架的排出单元旋转机构;上述排出单元还包括齿轮部件,上述齿轮部件与上述下部环相紧固,在上述齿轮部件的外周围形成有齿轮,上述齿轮部件借助上述排出单元的旋转机构来旋转。

本发明还可包括至少一个风向调节部件,上述至少一个风向调节部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上述第一内导件相连接。

上述排出单元还可包括风向调节电机,上述风向调节电机用于使上述风向调节部件旋转,可在上述第一内导件形成有电机设置部,上述电机设置部用于设置上述风向调节电机。

上述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上板部,上述排出单元还可包括与上述上板部相结合的顶部本体,可在上述顶部本体形成有通孔,与上述风向调节电机相连接的电线通过上述通孔。

上述第一内导件可包括:后流路部;前流路部,上述前流路部的左右方向宽度小于上述后流路部的左右方向宽度,在上述前流路部形成有上述内开口部;以及连接部;用于连接上述后流路部与上述前流路部。

上述第二内导件的剖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

上述排出单元还可包括下部环,上述下部环与上述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中的至少一个相紧固,上述下部环放置于上述排出单元支架。

本发明包还可括设置于上述排出单元支架的排出单元旋转机构;上述排出单元还可包括齿轮部件,上述齿轮部件与上述下部环相紧固,在上述齿轮部件的外周围形成有齿轮,上述齿轮部件借助上述排出单元的旋转机构来旋转。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具有排出隔栅的第一外体与第二外体、第三外体相结合,并结合成中空圆筒形状,因此能够更加自由地制作排出格栅部的形状或大小。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由于第一外体、第二外体及第三外体结合成中空圆筒形状,因此,与一个外体呈中空圆筒形状的情况相比,变形可能性少。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能够将空气向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引导,并向排出隔栅之外的地方流出的现象最小化。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下部环能够坚固地固定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且排出单元的下部的强度高。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能够通过旋转齿轮部件来使整个排出单元以简单的结构旋转,并能通过将内部流路的阻力最小化来迅速排出空气。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由第一外体、第二外体及第三外体结合而成的外体组件夹在由第一内导件和第二内导件相结合的内引导组件,能够简单地进行组装。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与风向调节电机相连接的电线能够容易地在排出单元的上部配线,且电线能够安全地得到保护。

并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向内部流路流入的空气可一边聚集于前流路部,一边向排出格栅部流动,并能向排出格栅部排出流速快的空气。

附图说明

与后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同参照以下附图,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在上述附图中: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及具有上述排出单元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A-A线剖视图。

图3为图1的所示B-B线剖视图。

图4为图2及图3所示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与送风装置相分离时的立体图。

图5为图2至图4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和排出单元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的扩大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能够具体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说明本实施例的过程中,对于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名称及附图标记,并省略对此的附加说明。

在下面对送风装置的各部件或空气调节器的各部件的说明中,以使用由所述各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构成的空气调节器的情形为前提,将朝向使用者的方向设为前(例如前方、前侧或前等)且将与之相反方向设为后(例如后方、后侧、背面等),在水平方向上,将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铅垂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其中指向地面的方向设为上且将与之相反的方向设为下。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及具有上述排出单元的空气调节器的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所示1的A-A线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B-B线剖视图,图4为图2及图3所示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与送风装置相分离时的立体图,图5为图2至图4所示的送风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排出单元D可设置于空气调节器E,用于引导在空气调节器E的内部进行了调节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排出单元D能够以水平中心轴为中心,以旋转的方式设置,并能一边以水平中心轴为中心向左右旋转,一边改变排出气流。

排出单元D可在空气调节器E设置单个或多个。在由多个排出单元D设置于空气调节器E的情况下,多个排出单元D能够以向水平方向相互隔开的方式配置。

如图2及图4所示,空气调节器可包括用于维持排出单元D的排出单元支架6,排出单元D的至少一部分可收容于排出单元支架6。排出单元支架6可安装于送风装置20,并能支撑排出单元D。排出单元6的载荷可通过排出单元支架6来对送风装置20产生作用。排出单元支架6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排出单元D,在排出单元D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排出单元支架6的状态下,排出单元D能够以旋转中心轴P为中心旋转。

排出单元D可引导从送风装置20送出的空气向外部排出。排出单元D可具有从送风装置20送出的空气向排出单元D的内部流入的吸入口41。排出单元D可具有用于引导通过吸入口41来流入的空气的内部流路42。排出单元D可具有空气排出口43,上述空气排出口43用于引导通过吸入口41的空气向排出单元D的外部排出。。吸入口41、内部流路42及空气排出口43可构成排出单元D的排出流路44。从送风装置20送出的空气可通过吸入口41向内部流路42流入,并能在内部流路42通过空气排出口43来向外部排出。

多个排出单元D能够以相互隔开的方式配置于排出单元支架6。排出单元D可在一个排出单元支架6设置一对,在此情况下,第一排出单元D1可位于一个排出单元支架6的一侧,第二排出单元D2可位于一个排出单元支架6的另一侧。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能够向水平方隔开。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能够在以相互平行方式的配置的状态下向外部分散排出从送风装置20送出的空气。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的能够以左右隔开的方式位于空气调节器E。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中的一个排出单元D1可以为位于排出单元支架6的左侧的左侧排出单元,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D2可以为位于排出单元支架6的右侧的右侧排出单元。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能够以空气调节器的中央线C为基准位于左右。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中的一个排出单元D1可以成为位于空气调节器的中央线C的左侧的左侧排出单元。并且,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中的另一个D2可以成为位于空气调节器的中央线C的右侧的右侧排出单元。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可以为相同的结构,且上述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的位置可以不同。以下,将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的共同的结构称为排出单元D来进行说明,在以区分的方式进行说明的情况下,称为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来进行说明。

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外壳10,用于形成外观;以及送风装置20,用于向排出单元D送出空气。

外壳10可包括底座11。底座11可以为前面及上方开放的立体形状。底座11可包括下部框架12和形成于下部框架12的后板部13。后板部13能够与下部框架12的后方部垂直。

外壳10还可包括前盖15。前盖15能够以覆盖送风装置20的前方的方式设置。前盖15的下端可放置于底座11的下部框架12。前盖15能够以遮蔽下部框架12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于下部框架12。

外壳10可包括吸入本体16,空气为了吸入于空气调节器的内部而通过上述吸入本体16。可在吸入本体16形成有空气吸入口,空气为了向外壳10的内部流入而通过上述空气吸入口。吸入本体16可设置于底座11的上侧。吸入本体16可设置于底座11的后板部13的上侧。吸入本体16可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配置于底座11的后板部13的上侧。可在吸入本体16设有用于净化向空气调节器吸入的空气的净化单元17。净化单元17可包括通过过滤器,上述过滤器一边使空气通过,一边过滤异物。净化单元17可包括电集尘器,上述电集尘器使空气中的灰尘带电并捕集。净化单元17可包括在空气中产生离子的离子发生器。

空气调节器可包括热交换器18,上述热交换器18设置于外壳10的内部,用于使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18可设置于空气吸入口和送风装置20之间,来使向空气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通过热交换器18的空气可向送风装置20吸入。热交换器18可向空气流动方向位于吸入本体16和送风装置20之间。热交换器18能够与吸入本体16的前方垂直。空气调节器外部的空气可通过吸入本体16向空气调节器的内部吸入,之后可通过热交换器18。通过热交换器18的空气可被送风装置20吸入,并能借助送风装置20来向排出单元D送出。

在空气调节器包括一对排出单元D1、D2的情况下,通过热交换器18的空气的一部分可向第一排出单元D1送出,剩余部分可向排出单元D2送出。从送风装置20送出的空气可向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分散,向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分散的空气可通过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来向外部分散排出。

参照图2至图5进行说明如下,送风装置20可设置于外壳10的内部。送风装置20能够与热交换器18的至少一部分相向。送风装置20能够位于热交换器18的前方。送风装置20可吸入后方的空气并向送风装置的上侧方向送出。可在送风装置20安装排出单元支架6。

送风装置20包括:第一排出部22,用于向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中的一个排出单元D1的排出流路44送出空气;以及第二排出部24,用于向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中的另一个排出单元D2的排出流路44送出空气。送风装置20能够向第一排出部22和第二排出部24分散排出向一个吸入部吸入的空气。送风装置20可包括多个吸入部21、23,向多个吸入部21、23中的第一吸入部21吸入空气之后,向排出部22送出,向多个吸入部21、23中的第二吸入部23吸入空气之后,向第二排出部24送出。在包括多个吸入部21、23的情况下,送风装置20可包括:第一送风流路,空气向第一吸入部21吸入之后,向第二排出部22排出;以及第二送风流路,空气向第二吸入部23吸入之后,向第二排出部24排出。在包括多个吸入部21、23的情况下,送风装置20可包括:第一鼓风机25,在第一送风流路旋转,以及第一风扇电机26,用于使第一鼓风机25旋转;上述送风装置20还可包括:第二鼓风机27,在第二送风流路旋转,以及第二风扇电机28,用于使第二鼓风机27旋转。

送风装置20可包括:第一风扇外壳31,安装有第一风扇电机26,且包围第一鼓风机25;以及第一孔板32,与第一风扇外壳相结合,并形成有用于向第一鼓风机25引导空气的第一吸入部21。

第一风扇电机26可借助第一风扇安装器39安装于第一风扇外壳31。

送风装置20可包括:第二风扇外壳33,安装有第二风扇电机28,且包围第二鼓风机27;以及第二孔板34,与第二风扇外壳33相结合,并形成有向第二鼓风机27引导空气的第二吸入部23。

第二风扇电机28可借助第二风扇电机架40来安装于第二风扇外壳33。

第一排出部22可借助第一风扇外壳31和第二风扇外壳33来形成。第一风扇外壳31可由背面开放的第一前管部35向上下方向突出来配置于第二风扇外壳33的一部分前方,第二风扇31可包括第一后管部36,上述第一后管部36位于第一前管部35的后方,且以向后方凹陷的方式形成。第一前管部35和第一后管部36可向第一排出单元D1引导从第一鼓风机25送出的空气。若第一风扇外壳31和第二风扇外壳33相结合,使得第一前管部35位于第一后管部36的前方,则第一前管部35和第一后管部36可构成中空圆筒形状的管部。

第二排出部24可位于第一排出部22的旁边,并能与第一排出部22平行。第二排出部24可通过第二风扇外壳33和第二孔板34来形成。第二风扇外壳31可由背面开放的第二前管部37向前方方向突出,来位于第二孔板34的一部分前方,第二孔板34可包括第二后管部38,上述第二后管部38位于第二前管部37的后方,且以向后方凹陷的方式形成。第二前管部37和第二后管部38可向第二排出单元D2引导从第二鼓风机27送出的空气。若第二前管部37位于第二后管部38的前方,使得第二风扇外壳33和第二孔板34相结合,则第二前管部37和第二后管部38可构成中空圆筒形状的管部。

排出单元支架6可包括用于支撑排出单元D的下部的下部本体60。下部本体60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排出单元D的下部。排出单元D可放置于下部本体60,排出单元D载荷可作用于下部本体60。

下部本体60可由多个部件构成。下部本体可包括:固定环61,呈环形状,并放置有排出单元;以及下部板62,与固定环61相结合。

固定环61可由金属材质形成,排出单元D可放置于固定环61,并与固定环61进行摩擦。固定环61可由铝材质形成。可在固定环的外表面形成有聚四氟乙烯涂敷层。

下部板62可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固定环61相结合。固定环61可放置于形成在下部板62的环形状的固定环放置部。

排出单元支架6还可包括设置于下部本体60的下部盖70。下部盖70能够以位于下部本体60的下部的方式与下部本体60相紧固。下部盖70可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下部板62相结合。下部盖70可以与送风装置20的上部相紧固,下部盖70可起到用于使排出单元支架6安装于送风装置20的排出单元支架安装器的作用。可在下部盖70形成有与送风装置20相紧固的至少一个送风装置紧固部。送风装置紧固部可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送风装置20相紧固。下部盖70可包括多个送风装置紧固部71、72。多个送风装置紧固部71、72可包括:第一紧固部71,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送风装置20的第一排出部22相紧固;以及第二紧固部72,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送风装置20第二排出部24相紧固。

排出单元支架6与下部本体60垂直,还可包括用于收容排出单元D的后本体80。后本体80可与下部本体60垂直。后本体80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收容排出单元D。后本体80能够以与下部本体60呈一体的方式形成于下部本体60的后方部。后本体80可以在与下部本体60单独成形后,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或钩等紧固部件与下部本体60的后方部相结合。后本体80可大于一对排出单元D1、D2之间的缝隙。后本体80能够在一对排出单元D1、D2的后方位置遮蔽一对排出单元D1、D2之间的缝隙。

排出单元支架6还可包括顶盖90,上述顶盖90与后本体80相结合,且位于排出单元D的上侧。顶盖90可维持排出单元D的上部。可在顶盖90形成有用于维持排出单元D的位置的排出单元位置维持部。可在顶盖90形成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排出单元D的旋转中心轴的轴支撑部92、94。轴支撑部92、94的数量可与排出单元D的数量相同,在空气调节器包括第一排出单元D1和第二排出单元D2的情况下,轴支撑部92、94可包括:第一轴支撑部9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第一排出单元D1的旋转中心轴;以及第二轴支撑部94,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第二排出单元D2的旋转中心轴。

排出单元支架6能够整体位于排出单元D的后方和上侧。排出单元支架6能够大致以“┑”形状包围排出单元D的后方和上侧。

在空气调节器包括一对排出单元D1、D2的情况下,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中央本体98,上述中央本体98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位于一对排出单元D1、D2之间,来遮挡一对排出单元D1、D2之间的缝隙。中央本体98可配置于下部本体60的上侧。中央本体98的一部分可位于顶盖90的下侧,且中央本体98可在下部本体60和顶盖90之间遮蔽排出单元D1、D2之间的缝隙。

排出单元支架6可以为其左侧面和、右侧面及前面分别开放的形状。中央本体98可设置于排出单元支架6,来将排出单元支架6的内部分为左右。排出单元支架6和中央本体98起到一边维持排出单元D的位置,一边保护排出单元D的框架的作用。

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后盖88,上述后盖88位于后本体80的后方,且覆盖后本体80的背面。后盖88可配置于吸入本体16的上侧。

另一方面,排出单元D可由多个部件的结合体构成。排出单元D可包括用于形成外观的外体。外体可以为作为多个部件的结合体的外体组件O。排出单元D可包括内导件,上述内导件得到外体组件O的保护,并引导空气。内导件可以作为多个部件的结合体的内引导组件G。

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和排出单元支架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的扩大主视图,图8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9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图10为本发明的排出单元的一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外体组件O可呈中空圆筒形状,可在外体组件O设有排出格栅部108。

排出单元D可包括:第一外体110,具有排出格栅部108;第二外体120,与第一外体110的一侧相结合;以及第三外体130,与第一外体120的另一侧相结合,并与第二外体120相结合。

排出单元D可包括:第一内导件140,形成有与排出格栅部108相向的内开口部146;以及第二内导件150,与第一内导件140相结合,并与第一内导件140一同形成内部流路42。

排出单元D还可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内导件140相连接的至少一个风向调节部件160。排出单元D还可包括用于使风向调节部件160旋转的风向调节电机170。

如图6及图9所示,排出单元D还可包括顶盖180,上述顶盖180设置于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中的至少一个的上部。

如图6及图9所示,排出单元D还可包括下部环190,上述下部环190与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中的至少一个相紧固。

如图6及图9所示,排出单元D还可包括齿轮部件200,上述齿轮部件200与下部环190相紧固,在上述齿轮部件200的外周围形成有齿轮。

以下,对排除单元D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下。

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9及第三外体130能够结合成中空圆筒形状。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9及第三外体130可构成中空圆筒形状的外体组件O。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9及第三外体130可形成排出单元D的外周围。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9及第三外体130可位于内引导组件G的外侧,来保护内引导组件G。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9及第三外体130可包围内引导组件G的外周围。

形成排出单元D的外体由一个部件构成,并呈中空圆筒形状的情况下,中空圆筒形状的一个部件可因其一部分形状发生变形而难以维持中空圆筒形状。并且,在中空圆筒形状的一个部件包括排出格栅部的情况下,可在排出格栅部的大小或形状方面伴随着很多制约。并且,中空圆筒形状的一个部件包括排出格栅部的情况下,可使内引导组件G的结合工作并不容易。

相反,在外体组件O由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0及第三外体130的结合体构成的情况下,中空圆筒形状的变形可能性小,能够以更多样的方式制作排出格栅部108的形状及大小,且使内引导组件G的结合变得容易。

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0及第三外体130的剖面形状可分别为弧形状。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0及第三外体130可分别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作为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0及第三外体130的结合体的外体组件O可以为朝向上下方向的长长的中空圆筒形状。

第一外体110可以为构成排出单元D的前方部的前方外体。

排出格栅部108可构成第一外体110的一部分,并能以一体的方式构成于第一外体110。第一外体110可在单独制成排出格栅部108和形成有开口部的前本体之后,排出格栅部和前本体可借助钩或螺栓等紧固部件相结合,且排出格栅部108位于开口部。

第二外体120可以为构成排出单元D的左侧部外观及后方的一部分外观的左侧后本体。第二外体120可与第一外体110的左侧部相结合,且与第三外体130的后端部相结合。

第三外体130可以为构成排出单元的右侧部外观及后方的剩余外观的右侧后本体。第三外体130可与第一外体110的右侧部相结合,且与第三外体130的后端部相结合。

可在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0及第三外体130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插入槽113,上述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中的一个以插入的方式夹在上述插入槽113。与第二内导件150相比,第一内导件140可以更接近第一外体110。可在第一外体110形成有插入槽113,第一内导件140以插入的方式夹在上述插入槽113。后述的前流路部144的前端部能够以插入的方式夹在第一外体110的插入槽113。

第一外体110还可包括:左侧拆装部114,相对于第二外体120进行拆装;以及右侧拆装部115,相对于第三外体130进行拆装。

可在第二外体120和左侧拆装部114中的一个形成有钩122,可在第二外体120和左侧拆装部114中的另一个形成有钩孔116,钩122以插入的方式卡在上述钩孔116。在钩122形成于第二外体120的情况下,可在左侧拆装部114形成有钩孔116,形成于第二外体120的钩122以插入的方式卡在上述钩孔116。当使钩122以插入的方式卡在钩孔116时,第二外体120可遮挡左侧拆装部114的前方。第二外体120的一部分可与左侧拆装部114重叠,左侧拆装部114可借助第二外体120来遮蔽得到保护。

可在第三外体130和右侧拆装部115中的一个形成有钩132,可在第三外体130和右侧拆装部115中的另一个形成有钩孔(未图示),钩122以插入的方式卡在上述钩孔(未图示)。在钩132形成于第三外体130的情况下,可在右侧拆装部115形成有钩孔116,形成于第三外体130的钩132以插入的方式卡在上述钩孔116。当钩132以插入的方式卡在钩孔116时,第三外体130可遮挡右侧拆装部115的前方。第三外体130的一部分可与右侧拆装部115重叠,右侧拆装部115可借助第三外体130遮蔽并得到保护。

可在第二外体120和第三外体130中的一个突出有钩124,可在第二外体120和第三外体130中的另一个形成有挂钩部134,钩124以插入的方式卡在上述挂钩部134。挂钩部134可包括钩槽134A,钩124以从旁边插入的方式卡在上述钩槽134A。当第二外体120和第三外体130相结合时,挂钩部134以能够被第二外体120或第三外体130遮挡的方式向内侧弯折。在挂钩部134形成于第三外体130的情况下,第二外体120的一部分可与挂钩部134重叠,并可遮挡挂钩部134。在挂钩部134形成于第二外体120的情况下,第三外体130的一部分可与挂钩部134重叠,并可遮挡挂钩部135。

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能够以中空桶形状相结合。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可形成排出单元D的内周围。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可从外体组件O的内侧向排出格栅部108引导空气,并能得到外体组件O的保护。

当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相结合时,可以为下面开放、上面封闭,且在周围部中的一部分开放有内开口部146的中空桶形状。

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可分别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作为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的组合体的内引导组件G可以为朝向上下方向的长长的空桶形状。

空气可通过第一内导件140的下部和第二内导件150的下部之间来向内引导组件G的内部吸入,并能沿着内引导组件G上升。

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可形成排出单元D的吸入口41。吸入口41可形成于第一内导件140的下部和第二内导件150的下部之间。

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可形成内部流路42。内部流路42可形成于第一内导件140的下部和第二内导件150的下部之间。向内部流路42引导的空气可在通过第一内导件140的内开口部146之后,向排出格栅部108引导排出,并能通过排出格栅部108向外部排出。

与第二内导件150相比,第一内导件140可以更接近排出格栅部108,且可以为前内导件。第二内导件150可位于第一内导件140的后方,且可以为后内导件。

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的边界F1、F2可与第二外体120的内表面和上述第三外体130的内表面相向。第一内导件150的外表面可与第一外体110的内表面、第二外体120的内表面及第三外体130内表面都相向。第二内导件150的外表面可与第二外体120的内表面、第三外体130的内表面相向。

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上板部。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可分别包括上板部。第一内导件140可包括第一上板部141,第二内导件150可包括第二上板部151。第一上板部141可覆盖第二上板部151,并与第二上板部151相紧固。可在第一上板部141形成有用于使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的紧固部件贯通孔141A,可在第二上板部151突出地形成有紧固凸台151A,贯通紧固部件贯通孔141A的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紧固凸台151A相紧固。可在第一上板部141突出地形成有成为排出单元D的中心轴的突起141B。

第一内导件140可与第二内导件150相结合。可在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中的一个突出地形成有钩142,可在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中的另一个可形成有钩孔152,钩142以插入的方式卡在上述钩孔152。

第一内导件140可聚集空气并向排出格栅部108引导,上述第一内导件140的前方部分的左右方向宽度L1可小于第一内导件140的后方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第一内导件140还可包括:后流路部143;前流路部144;以及连接部145,用于连接后流路部143和前流路部144。

后流路部143可形成于第一内导件140的后方部分。后流路部143可包括一对侧板部,上述一对侧板部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且向左右方向隔开。构成后流路部143的一对侧板部可向左右方向相向,内部流路42的空气可通过一对侧板部之间来向前流路部144引导。构成后流路部143的一对侧板部能够以圆弧状形成或倾斜地形成。

与后流路部143相比,前流路部144的位置可以更接近排出格栅部108。前流路部144可形成于第一内导件140的前方部分。前流路部144可包括一对侧板部,上述一对侧板部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且向左右方向隔开。构成前流路部144的一对侧板部可向左右方向相向。前流路部14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可小于后流路部14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构成前流路部144的一对侧板部之间的距离可小于构成后流路部143的一对侧板部之间的距离。可在前流路部144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使空气通过的内开口部146。内开口部146可形成于构成前流路部144的一对侧板部之间。风向调节部件160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前流路部144相连接。可在前流路部144形成有支撑孔144C,上述支撑孔144C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风向调节部件160的水平轴。

连接部145能够以分别与后流路部143和前流路部144正交的方式形成。连接部145可向上下方向以长的方式形成。

可在第一内导件140形成有用于设置风向调节电机170的电机设置部147。电机设置部147可呈向内开口部146突出的形状。可在电机设置部147形成有旋转轴贯通孔148,风向调节电机170的旋转轴171以可旋转的方式贯通上述旋转轴贯通孔148。电机设置部147可与第二外体120和第三外体130中的一个的内表面相向,电机设置部147可被第二外体120和第三外体130遮挡。

第一内导件140可包括:左侧凹陷部144A,以收容左侧拆装部114的方式凹陷;以及右侧凹陷部115,以收容右侧拆装部115的方式凹陷。左侧凹陷部144A可呈借助前流路部144的左侧部和连接部145的左侧部的弯曲的结构来向第一内导件140的左侧部凹陷的形状。右侧凹陷部144B可呈借助前流路部144的右侧部和连接部145的右侧部的弯曲的结构来向第一内导件140的右侧部凹陷的形状。

当第一内导件140以插入的方式夹在插入槽113时,左侧拆装部114可向左侧凹陷部144A插入,右侧拆装部115可向右侧凹陷部144B插入。

第一内导件140可在下部内周围可形成有前紧固凸台149,上述前紧固凸台149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下部环190及齿轮部件200相紧固。

第二内导件150的剖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第二内导件150的前面及下面可以为开放的形状。第二内导件150可以为上面被上板部151封闭的形状。第二内导件150可在与第一内导件140相向的前端形成有钩孔152。第二内导件150可在下部内周围可形成有后紧固凸台159,上述后紧固凸台159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下部环190及齿轮部件200相紧固。

当组装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时,内引导组件G可以为上面封闭,周围面中的内开口部146开放,且下面开放的中空桶形状,可以为左侧凹陷部144A及右侧凹陷部144B以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形状。

风向调节部件160可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第一内导件140相连接的水平轴,风向调节部件160能够以水平轴为中心向上下方向旋转。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可设置于第一内导件140。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可借助连接杆164来连接,当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中的一个旋转时,剩余的可借助连接杆164来一同旋转。

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可分别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被第一内导件140支撑的支撑轴161。支撑轴161可向水平方向突出地形成于风向调节部件160,来成为水平轴。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中的一个可包括与风向调节电机170的旋转轴171相连接的旋转轴连接部162。旋转轴连接部162可向水平方向突出地形成于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中的一个,来成为水平轴。

风向调节电机170可设置于第一内导件140,并能使风向调节部件160旋转,使得风向调节部件160以支撑轴161为中心向上下方向旋转。风向调节电机170能够由旋转轴171与形成在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中的一个的连接轴相连接,来使相连接的风向调节部件160旋转。

风向调节电机170可借助驱动连杆(未图示)与连接杆164相连接,来使连接杆164升降。风向调节电机170可使驱动连杆旋转,驱动连杆能够以风向调节电机170为中心旋转,并使连接杆164升降。可在连接杆164和驱动连杆中的一个形成有突起,可在连接杆164和驱动连杆中的另一个以长的方式形成有以滑动的方式引导突起的滑动引导孔。

如图6所示,顶部本体180可与第一内导件140的上板部和第二内导件150的上板部中的至少一个相连接。可在顶部本体180形成有通孔182,与风向调节电机170相连接的电线通过上述通孔182。可在顶部本体180突出地形成有凸台部184,上述凸台部184包围突起141B的外周围,并保护突起141B。

下部环190可由金属材料形成,下部环190可放置于下部本体60,并与下部本体60进行摩擦。下部环190可由钢铁材质形成。可在下部环190的外表面形成有聚四氟乙烯涂敷层。

未在下部环190设置内引导组件G的情况下,内引导组件G可放置于下部本体60,并与下部本体60进行摩擦。在此情况下,可发生内引导组件G或下部本体60的磨损。

相反,在下部环190安装于下部本体60的情况下,内引导组件G不会与下部本体60直接接触,也不会发生由内引导组件G和下部本体60的摩擦引起的内引导组件G的磨损,且可使排出单元D的寿命最大化。

下部环190可放置于下部本体60的固定环61,当排出单元D旋转时,可与固定环61进行摩擦。

如图9所示,可在下部环190形成有紧固凸台部194,在上述紧固凸台部194形成有由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的紧固孔。紧固凸台部194可在下部环190的内周围形成多个。多个紧固凸台部194中的一个可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第一内导件140的前紧固凸台149相紧固。多个紧固凸台部194中的一个可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与第二内导件150的后紧固凸台159相紧固。

可在齿轮部件200的外周围的一部分可形成有齿轮202。齿轮部件200能够呈环形状。齿轮部件200能够和下部环190一同与内引导组件G相结合。可在齿轮部件200形成有紧固凸台部194,在上述紧固凸台部194形成有由螺栓等紧固部件贯通的紧固孔。齿轮部件200的紧固凸轮部204可形成与紧固凸台部194相同的数量。螺栓等紧固部件可在依次通过齿轮部件200的紧固凸轮部204和下部环190的紧固凸台部194之后,与第一内导件140的前紧固凸台149或第二内导件150的后紧固凸台159相紧固。

当齿轮部件200旋转时,齿轮部件200、下部环190及内引导组件G能够以相同的旋转中心轴P为中心旋转,此时,外体组件O可与内引导组件G一同旋转。

如图6所示,可在排出单元支架6设有用于使排出单元D旋转的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在第一排出单元D1及第二排出单元D2一同配置于排出单元支架6的情况下,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可包括: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A,用于使第一排出单元D1旋转;以及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B,用于使第二排出单元D2旋转。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A和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B可以为相同结构,且仅位置不同。以下,对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A和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B的相同的结构,将称为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来进行说明。

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可包括:驱动齿轮212,与齿轮部件200的齿轮202相啮合,来使齿轮部件200旋转;以及旋转电机214,具有用于使驱动齿轮212旋转的旋转轴。旋转电机214可安装于排出单元支架6。旋转电机214可设置于排出单元支架6中的下部盖70。可在下部盖70形成有用于使旋转电极214插入的旋转电机收容部。旋转电机收容部可在下部盖70形成多个。可在下部盖70形成有第一旋转电机收容部73和第二旋转电机收容部74,第一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A的旋转电机214设置于上述第一旋转电机收容部73,第二排出单元旋转机构210B的旋转电机214设置于上述第二旋转电机收容部74。

以下,对如上所述的排出单元D的组装作业进行说明如下。

工作人员能够将风向调节部件160设置于第一内导件140,并能将风向调节电机170安装于第一内导件140。

工作人员能够向第一内导件140插入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来使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的各个支撑轴161插入于第一内导件140的支撑孔144C,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能够以可旋转的方式被第一内导件140支撑。

工作人员可从第一内导件140的外部向电机设置部147插入多个风向调节电机170,并能使旋转轴171向旋转轴贯通孔148贯通。当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插入风向调节电机170时,风向调节电机170可位于电机设置部147的内部,工作人员可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将风向调节电机170与第一内导件140相紧固。

工作人员可将第二内导件150组装于第一内导件140,在上述第一内导件140设有多个风向调节部件160及风向调节电机170。形成于第一内导件140的钩142能够以插入的方式卡在形成于第二内导件150的钩孔152。当进行如上所述的组装时,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可以为朝向上下方向的长长的中空桶形状。

工作人员可使下部环190及齿轮部件200位于作为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的组装体的内引导组件G的下部,并借助螺栓等紧固部件来紧固齿轮部件200、下部环190及内引导组件G。

工作人员可使第一外体110位于第一内导件140的前方,并将第一内导件140插入于第一外体110的插入槽113。第一内导件140的前流路部144的前端部能够以插入的方式夹在第一外体110的插入槽113,此时,第一外体110可与内引导组件G组装成一体。

之后,在使第二外体120及第三外体130位于内引导组件G的周边的状态下,工作人员可将第二外体120及第三外体130组装于第一外体110。

工作人员可将形成于第二外体120的钩122以插入的方式卡在形成于第一外体110的左侧拆装部114的钩孔116,并能将形成于第三外体120的钩132以插入的方式卡在形成于第一外体110的右侧拆装部115的钩孔116。

并且,工作人员可将形成于第二外体120和第三外体130中的一个的钩124以插入的方式卡在形成于第二外体120和第三外体130中的一个的挂钩部134。

当组装如上的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0及第三外体130时,第一外体110、第二外体120及第三外体130可配置成包围内引导组件G的外周围的中空圆筒形状,且可结束排出单元D的组装。

工作人员可将以这种方式组装的排出单元D放置于下部本体60。

对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下。

首选,当空气调节器运转时,送风装置20可以驱动,空气调节器的外部的空气可依次通过吸入本体16和热交换器18。在通过热交换器18之后,空气可向送风装置20吸入,并从送风装置20向排出单元D送出。

从送风装置20送出的空气可通过排出单元D的吸入口41向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之间流入,且可向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之间的内部流路42引导。向内部流路42引导的空气可借助第一内导件140和第二内导件150来向风向调节部件160流动,并能借助风向调节部件160决来定排出方向。

当通过第一内导件140时,内部流路42的空气可从后流路部143向前流路部144的内开口部146聚集,并一边通过内开口部146,一边增大流速。通过内开口部146的空气可向排出格栅部108快速流动,并能通过排出格栅部108来向排出单元D的外部排出。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