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正反馈电路、DC-DC电压转换器及包络跟踪器

一种正反馈电路、DC-DC电压转换器及包络跟踪器

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正反馈电路,通过电容连接于DC‑DC电压转换器的第一驱动器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之间,或者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之间;将所述第一驱动器或者所述第二驱动器接收的控制信号前馈至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晶体管的输入端,加速控制信号的转变,并且形成正反馈减短晶体管驱动信号的转变时间,进而减少了晶体管在信号变化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因此提高了功率转换前端的效率。本申请还提供一种DC‑DC电压转换器及包络跟踪器,采用同样的技术手段,提高了功率转换前端的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87120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宜确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187817.3

  • 发明设计人 郭亚炜;徐志伟;张连星;路宁;

    申请日2016-03-29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常亮

  • 地址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若水路38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20:4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1-25

    授权

    授权

  • 2016-09-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2M3/158 申请日:201603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8-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DC-DC电压转换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反馈电路、DC-DC电压转换器及包络跟踪器。

背景技术

包络跟踪器是用于提升射频功率放大器效率的一种有效技术,快速DC-DC电压转换器是包络跟踪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1所示为传统的全N型升压DC-DC的实现电路,图2所示为传统的全N型降压DC-DC的实现电路,主要通过控制两个N型晶体管的导通和关断实现对于电压的转换。

虽然图1和图2所示的DC-DC电压转换器可以完成各自所需的功能,但其晶体管仍然存在一定的损耗,从而降低了电源转换器的效率,这对用于射频功率放大器中的包络跟踪器影响尤为明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反馈电路、DC-DC电压转换器及包络跟踪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损耗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正反馈电路,应用于DC-DC电压转换器,所述DC-DC转换器包括:分别接收两个极性相反的控制信号的第一驱动器和第二驱动器;所述正反馈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电容;

所述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之间;

或者,所述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之间。

优选的,所述电容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之间;

所述第二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之间。

优选的,还包括第三驱动器和第四驱动器;其中:

所述第三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四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第三驱动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四驱动器的输入端分别为所述正反馈电路的两个输入端。

一种DC-DC电压转换器,包括:电压转换模块和如上述任一所述的正反馈电路。

优选的,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升压转换模块、降压转换模块或者升降压转换模块。

优选的,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升压转换模块;所述升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第二N型晶体管、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自举电路、储能电容和储能电感;其中:

所述自举电路的输入端及所述储能电感的一端均与电源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供电端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漏极及所述储能电感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源极及所述储能电容的一端均接地;

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降压转换模块;所述升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第二N型晶体管、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自举电路、储能电容和储能电感;其中:

所述自举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供电端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漏极及所述储能电感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相连;

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源极及所述储能电容的一端均接地;

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源相连;

所述储能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正反馈电路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反馈电路和第二正反馈电路;

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升降压转换模块;所述升降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两个自举电路、储能电感及一端接地的储能电容;所述两个自举电路分别为第一自举电路和第二自举电路;

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一正反馈电路相连,所述第二模块与所述第二正反馈电路相连;

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均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第二N型晶体管、第一驱动器及第二驱动器;

所述第一模块中,第一驱动器的供电端与所述第一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的栅极相连;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二N型晶体管的栅极相连;第一N型晶体管的源极和第二N型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自举电路的输入端 及所述储能电感的一端相连;第二N型晶体管的源极接地;第一N型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自举电路的输入端及电源相连;

所述第二模块中,第一驱动器的供电端与所述第二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的栅极相连;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与第二N型晶体管的栅极相连;第一N型晶体管的源极和第二N型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及所述储能电感的另一端相连;第二N型晶体管的源极接地;第一N型晶体管的漏极与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和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均为增强型晶体管。

优选的,所述自举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三电容;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为所述自举电路的输入端;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为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一种包络跟踪器,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DC-DC电压转换器。

本申请提供一种正反馈电路,通过电容连接于DC-DC电压转换器的第一驱动器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之间,或者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之间;将所述第一驱动器或者所述第二驱动器接收的控制信号前馈至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晶体管的输入端,加速控制信号的转变,并且形成正反馈减短晶体管驱动信号的转变时间,进而减少了晶体管在信号变化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因此提高了功率转换前端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DC-DC升压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DC-DC降压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DC-DC升压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DC-DC降压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DC-DC升降压转换器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反馈电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损耗高的问题。

具体的,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正反馈电路,应用于DC-DC电压转换器,所述DC-DC转换器包括:分别接收两个极性相反的控制信号的第一驱动器U1和第二驱动器U2;所述正反馈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电容(如图3或者图4中的C1或者C2);

所述电容为C1,电容C1连接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之间;

或者,所述电容为C2,电容C2连接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和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之间。

本实施例所述的正反馈电路,通过所述电容连接于DC-DC电压转换器的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之间,或者连接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和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之间;将第一驱动器U1或者第二驱动器U2接收的控制信号前馈至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晶体管的输入端,加速控制信号的转变,并且形成正反馈减短晶体管驱动信号的转变时间,进而减少了晶体管在信号变化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因此提高了功率转换前端的效率。

优选的,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电容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其中:

第一电容C1连接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之间;

第二电容C2连接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和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之间。

当所述电容的个数为两个时,其对于功率转换的效率改善将优于上一实施例中的一个电容的情况,在具体的实际应用中,可以优选此方式,当然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可以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优选的,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正反馈电路还包括第三驱动器U3和第四驱动器U4;其中:

第三驱动器U3的输出端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相连;

第四驱动器U4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相连;

第三驱动器U3的输入端和第四驱动器U4的输入端分别为所述正反馈电路的两个输入端。

第三驱动器U3和第四驱动器U4作为两个前级驱动器,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器U1和第二驱动器U2的前端,使得所述正反馈电路对功率转换前端透明,从而将对功率转换前端的影响降到最低。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DC-DC电压转换器,如图3或图4所示,包括:电压转换模块和如上述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正反馈电路。

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正反馈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电容(如图3或者图4中的C1或者C2);

所述电容为C1,电容C1连接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之间;

或者,所述电容为C2,电容C2连接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和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之间。

优选的,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电容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其中:

第一电容C1连接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之间;

第二电容C2连接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和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之间。

优选的,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正反馈电路还包括第三驱动器U3和第四驱动器U4;其中:

第三驱动器U3的输出端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相连;

第四驱动器U4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相连;

第三驱动器U3的输入端和第四驱动器U4的输入端分别为所述正反馈电路的两个输入端。

可选的,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升压转换模块、降压转换模块或者升降压转换模块。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升压转换模块;所述升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Q1、第二N型晶体管Q2、第一驱动器U1、第二驱动器U2、自举电路、储能电容C0和储能电感L;其中:

所述自举电路的输入端及储能电感L的一端均与电源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驱动器U1的供电端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源极、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漏极及储能电感L的另一端相连;

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栅极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源极及储能电容C0的一端均接地;

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漏极与储能电容C0的另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

图3所示为应用于DC-DC升压转换器的正反馈电路原理图。

与传统的DC-DC升压转换器一样,第一N型晶体管Q1和第二N型晶体管Q2是升压转换模块的功率转换管;所述自举电路用于提升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控制电压;第一驱动器U1和第二驱动器U2作为前级驱动器,用于增强对第一N型晶体管Q1和第二N型晶体管Q2的驱动信号的强度。第一N型晶体管Q1和第二N型晶体管Q2交替导通和关断,从而使储能电感L处于储能充电和放电到产生的高电压电源的状态。储能电容C0用于存储产生的电荷和为了稳住其产生的高电压提供所需的滤波功能。在第二N型晶体管Q2导通而第一N型晶体管Q1阻断时,所述自举电路通过输入的电源进行充电;在第二N型晶体管Q2阻断而第一N型晶体管Q1导通时,第一驱动器U1的电源会通过所述自举电路随着储能电感L的充电过程而上升。

不同于传统的DC-DC升压转换器,本实施例所述的DC-DC升压转换器,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两个前馈电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由于输入前级驱动器的控制信号极性互补,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对控制信号产生了两个作用:将第一驱动器U1或者第二驱动器U2接收的控制信号前馈至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晶体管的输入端,加速控制信号的转变,并且形成正反馈减短晶体管驱动信号的转变时间,进而减少了晶体管在信号变化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因此提高了功率转换前端的效率,一般效率可改善百分之五左右。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案中,只要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中的一个存在,即可改善功率转换效率,这对本专业领域的相关人员是易于理解的,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

所述正反馈电路中可以加入第三驱动器U3和第四驱动器U4作为两个前级驱动器,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器U1和第二驱动器U2的前端,使得所述正反馈电路对功率转换前端透明,从而将对功率转换前端的影响降到最低。

或者,如图4所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降压转换模块;所述升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Q1、第二N型晶体管Q2、第一驱动器U1、第二驱动器U2、自举电路、储能电容C0和储能电感L;其中:

所述自举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驱动器U1的供电端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源极、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漏极及储能电感L的一端相连;

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栅极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源极及储能电容C0的一端均接地;

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漏极与所述电源相连;

储能电感L的另一端与储能电容C0的另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

图4所示为应用于DC-DC降压转换器的正反馈电路原理图。

与传统的DC-DC升压转换器一样,第一N型晶体管Q1和第二N型晶体管Q2是升压转换模块的功率转换管;所述自举电路用于提升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控制电压;第一驱动器U1和第二驱动器U2作为前级驱动器,用于增强对第一N型晶体管Q1和第二N型晶体管Q2的驱动信号的强度。第一N型晶体管Q1和第二N型晶体管Q2交替导通和关断,从而使储能电感L处于储能充电和放电到产生的低电压电源的状态。储能电容C0用于存储产生的电荷和为了稳住其产生的低电压提供所需的滤波功能。在第二N型晶体管Q2导通而第一N型晶体管Q1阻断时,所述自举电路通过输入的电源进行充电;在第二N型晶体管Q2阻断而第一N型晶体管Q1导通时,第一驱动器U1的电源会通过所述自举电路随着储能电感L的充电过程而上升。

不同于传统的DC-DC升压转换器,本实施例所述的DC-DC升压转换器,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加入了两个前馈电容: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由于输入前级驱动器的控制信号极性互补,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对控制 信号产生了两个作用:将第一驱动器U1或者第二驱动器U2接收的控制信号前馈至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晶体管的输入端,加速控制信号的转变,并且形成正反馈减短晶体管驱动信号的转变时间,进而减少了晶体管在信号变化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因此提高了功率转换前端的效率,一般效率可改善百分之五左右。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案中,只要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中的一个存在,即可改善功率转换效率,这对本专业领域的相关人员是易于理解的,此处不做具体限定,视其具体应用环境而定。

所述正反馈电路中可以加入第三驱动器U3和第四驱动器U4作为两个前级驱动器,分别连接于第一驱动器U1和第二驱动器U2的前端,使得所述正反馈电路对功率转换前端透明,从而将对功率转换前端的影响降到最低。

再或者,如图5所示,所述正反馈电路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反馈电路和第二正反馈电路;

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升降压转换模块;所述升降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两个自举电路、储能电感L及一端接地的储能电容C0;所述两个自举电路分别为第一自举电路101和第二自举电路102;

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一正反馈电路相连,所述第二模块与所述第二正反馈电路相连;

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均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Q1、第二N型晶体管Q2、第一驱动器U1及第二驱动器U2;

所述第一模块中,第一驱动器U1的供电端与第一自举电路10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相连;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与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源极和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漏极与第一自举电路101的第二输出端、第二自举电路102的输入端及储能电感L的一端相连;第二N型晶体管的源极接地;第一N型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自举电路101的输入端及电源相连;

所述第二模块中,第一驱动器U1的供电端与第二自举电路102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相连;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与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第一N型晶体管Q1 的源极和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漏极与第二自举电路102的第二输出端、及储能电感L的另一端相连;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源极接地;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漏极与储能电容C0的另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

图5所示为应用于DC-DC升降压转换器的正反馈电路原理图,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中的第一N型晶体管Q1及第二N型晶体管Q2构成所述DC-DC升降压转换器的功率管,它们在前级信号的控制下实现电压的上升或下降。储能电感L作为储能元件,储能电容C0存储转换的电荷并对其产生的电压进行滤波。第一驱动器U1及第二驱动器U2是晶体管的前级驱动。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驱动器U3及第四驱动器U4一起形成正反馈以加快控制信号的转变从而减小功率管的损耗。其工作原理与图3所示的DC-DC升压转换器或图4所示的DC-DC降压转换器中的正反馈电路相同,相应的效率改善也在百分之五左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中的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只要存在一个,即可改善功率转换效率。

优选的,图3至图5中所示的第一N型晶体管Q1和第二N型晶体管Q2均为增强型晶体管。

优选的,图3至图5所示的DC-DC电压转换器中,所述自举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电容C3;其中:

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为所述自举电路的输入端;

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为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如图3至图5中所示,在第二N型晶体管Q2导通而第一N型晶体管Q1阻断时,第三电容C3通过输入的电源进行充电;在第二N型晶体管Q2阻断而第一N型晶体管Q1导通时,第一驱动器U1的电源会通过第三电容C3随着储能电感L的充电过程而上升,在这一过程中第一二极管D1处在反偏关断的状态。

图3至图5中所示的所述自举电路,均用于提升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控制电压,消除增强型晶体管中存在的正的阈值电压,避免其在开关电路中引入一个电压降从而降低开关电源的效率。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络跟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实施例任一所述的DC-DC电压转换器。

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如图3或图4所示,包括:电压转换模块和如上述实施例任一所述的正反馈电路。

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正反馈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电容(如图3或者图4中的C1或者C2);

所述电容为C1,电容C1连接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之间;

或者,所述电容为C2,电容C2连接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和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之间。

优选的,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电容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其中:

第一电容C1连接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之间;

第二电容C2连接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和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之间。

优选的,如图3或图4所示,所述正反馈电路还包括第三驱动器U3和第四驱动器U4;其中:

第三驱动器U3的输出端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入端相连;

第四驱动器U4的输出端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入端相连;

第三驱动器U3的输入端和第四驱动器U4的输入端分别为所述正反馈电路的两个输入端。

可选的,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升压转换模块、降压转换模块或者升降压转换模块。

其中,如图3所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升压转换模块;所述升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Q1、第二N型晶体管Q2、第一驱动器U1、第二驱动器U2、自举电路、储能电容C0和储能电感L;其中:

所述自举电路的输入端及储能电感L的一端均与电源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驱动器U1的供电端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源极、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漏极及储能电感L的另一端相连;

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栅极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源极及储能电容C0的一端均接地;

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漏极与储能电容C0的另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

或者,如图4所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降压转换模块;所述升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Q1、第二N型晶体管Q2、第一驱动器U1、第二驱动器U2、自举电路、储能电容C0和储能电感L;其中:

所述自举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驱动器U1的供电端相连;

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源极、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漏极及储能电感L的一端相连;

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与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栅极与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相连;

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源极及储能电容C0的一端均接地;

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漏极与所述电源相连;

储能电感L的另一端与储能电容C0的另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

再或者,如图5所示,所述正反馈电路的个数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反馈电路和第二正反馈电路;

所述电压转换模块为升降压转换模块;所述升降压转换模块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两个自举电路、储能电感L及一端接地的储能电容C0;所述两个自举电路分别为第一自举电路101和第二自举电路102;

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一正反馈电路相连,所述第二模块与所述第二正反馈电路相连;

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均包括:第一N型晶体管Q1、第二N型晶体管Q2、第一驱动器U1及第二驱动器U2;

所述第一模块中,第一驱动器U1的供电端与第一自举电路101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相连;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与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源极和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漏极与第一自举电路101的第二输出端、第二自举电路102的输入端及储能电感L的一端相连;第二N型晶体管的源极接地;第一N型晶体管的漏极与第一自举电路101的输入端及电源相连;

所述第二模块中,第一驱动器U1的供电端与第二自举电路102的第一输出端相连;第一驱动器U1的输出端与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栅极相连;第二驱动器U2的输出端与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栅极相连;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源极和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漏极与第二自举电路102的第二输出端、及储能电感L的另一端相连;第二N型晶体管Q2的源极接地;第一N型晶体管Q1的漏极与储能电容C0的另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DC-DC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

优选的,图3至图5中所示的第一N型晶体管Q1和第二N型晶体管Q2均为增强型晶体管。

优选的,图3至图5所示的DC-DC电压转换器中,所述自举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电容C3;其中:

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为所述自举电路的输入端;

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相连,连接点为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为所述自举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具体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发明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