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一种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利用本发明中提供的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配方和控制工艺,能够提高林可霉素大生产发酵单位,降低发酵成本,并且最大限度的降低原辅料来源不受环境影响,保证其供应充足,实现林可霉素高效的生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75491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宁夏泰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10332261.2

  • 发明设计人 任勇;徐淑芬;

    申请日2016-05-19

  • 分类号C12N1/20(20060101);C12P19/64(20060101);C12R1/565(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75010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望远开发区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02:2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7-14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C12N 1/20 专利号:ZL2016103322612 登记生效日:20230704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宁夏泰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黑龙江联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750101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望远开发区 变更后权利人:154600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中心河乡新立村(江河融合绿色智能产业园区)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9-10-11

    授权

    授权

  • 2016-08-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12N1/20 申请日:201605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7-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林可霉素又称林肯霉素、洁霉素,是由林可链霉菌通过好氧发酵产生的一种广谱抗生素,属于林克胺类素。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肽链的延长,从而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对多数革兰阳性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尤其对金葡菌和肺炎链球菌等敏感,由于其组织渗透性好,耐药性发展缓慢,对呼吸系统、骨骼和软骨组织的感染有较好疗效,而且毒性较低,是临床中一种重要的抗生素。

国内采用三级发酵模式生产林可霉素摇,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基加入了葡萄糖,部分葡萄糖在高温灭菌的条件下容易碳化,培养基溶液颜色变深,降低了培养质量。

2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了林可霉素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培养工艺的部分内容,但不能实现工业化大生产。

3国内部分林可霉素发酵生产工艺中加入氨基酸,影响了发酵液质量,不利于脱色处理。

4国内林可霉素生产效价一般维持在9000u/ml左右,效价较低。

5林可霉素发酵培养的周期较长,一般在160h左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林可霉素发酵培养基配方,有效提高林可霉素发酵质量和大生产发酵单位,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原辅料对培养基的影响,缩短发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且原辅料来源不受环境影响,保证其供应充足,实现林可霉素工业化大生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林可霉素发酵生产的培养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林可链霉菌发酵生产林可霉素的培养基,包括一级种子培养基、二级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

一级种子培养基组成为:

小麦麸皮14-18g/L、麦芽糖6-10g/L、蚯蚓粉3-7g/L、丝素粉4-8g/L、玉米浆7-12ml/L、生物素0.08-0.12g/L、尿素0.04-0.8g/L、轻质碳酸钙1-5g/L、麦芽糖酶0.001-0.005g/L;

二级种子培养基组成为:

小麦麸皮20-24g/L、麦芽糖9-13g/L、蚯蚓粉6-10g/L、丝素粉8-12g/L、干酪素7-11g/L、玉米浆10-14ml/L、生物素0.1-0.14g/L、尿素0.07-0.11g/L、轻质碳酸钙2-6g/L、麦芽糖酶0.001-0.005g/L;

发酵培养基组成为:

小麦麸皮20-24g/L、麦芽糖9-13g/L、蚯蚓粉6-10g/L、丝素粉8-12g/L干酪素7-11g/L、玉米浆10-14ml/L、生物素0.1-0.14g/L、尿素0.07-0.11g/L、轻质碳酸钙2-6g/L、麦芽糖酶0.001-0.005g/L、硫酸锌0.09-0.13g/L、硫酸镁0.02-0.06g/L、TritonX-100(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0.003-0.007g/L、磷酸二氢钾0.008-0.012g/L。

一种利用上述培养基生产林可霉素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步骤为:

1)一级种子培养:首先将一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在火焰保护下,将已经培养好的林可链霉菌母瓶发酵液接入一级种子罐进行培养,接种量控制在1.6L-2L/m3;至菌体浓度20-25%、pH值7.5-8.5、培养时间30-35h时移种;

2)二级种子培养:先将二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5-30℃,并用无菌空气保压,将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液移入二级种子培养基中进行二级种子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9-11%。温度控制在29-30℃,至菌体浓度30-35%、pH值7.5-8.5、培养时间17-21h时移种;

3)发酵培养:先将发酵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0-25℃,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将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液移入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9-11%。至菌体浓度35-40%、化学效价>11000u/mL、pH:7.6-8.0、培养时间145-150h时终止发酵。

所述培养好的母瓶发酵液质量要求为:菌体浓度20-30%;镜检无杂菌;摇瓶发酵单位4500u/ml以上。

所述一级种子培养条件为: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4h,采用空气搅拌代替机械搅拌;5h-移种:50-60m3/h;搅拌转速50-60r/min。

所述二级种子培养条件为: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10h,40-50m3/h;11h-移种:50-60m3/h;搅拌转速70-80r/min。

所述发酵培养条件为:

a培养基初始pH:发酵培养基灭菌后pH控制在7-8;

b培养温度29-30℃;

c搅拌转速:采用变频搅拌控制方法,0-100h:转速控制在100r/min;101-120h:转速控制在130r/min;121h-发酵结束:转速控制在90r/min;

d压力控制:罐压0.05-0.06MPa;

epH控制:发酵过程中pH控制在7.5-8.0;

f空气流量:0-60h:150-200m3/h;61-120h:250-300m3/h;121h-发酵结束:100-150m3/h;

h溶氧控制:

发酵前20h内,不控制溶氧,

21-60h,溶氧控制在60%以上,

61-120h,溶氧控制在20%以上,

121-发酵结束:溶氧控制在30%以上。

在发酵过程中采用流加法进行补料,补料包括补氨水、补水、补糖和pH控制,其中

a补氨水工艺控制,氨水的浓度控制在15-20%,

发酵前79h不用进行补氨水,

发酵时间在80-120h补入氨水溶液,要求培养基中的铵离子浓度控制在0.25-0.3%;

b补水工艺控制:

发酵前59h不用进行补水,

发酵时间在60-100h,当菌体浓度高于45%,加入灭菌水,要求控制发酵液菌体浓度在40-45%,每隔6-8h检测发酵液菌体浓度,

发酵时间在101h-发酵结束,当菌体浓度高于40%,加入灭菌水,要求控制发酵液菌体浓度在35-40%,每隔6-8h检测发酵液菌体浓度;

c发酵过程pH控制工艺:

发酵前59h,pH不进行控制,

发酵时间在60h-发酵结束,若pH<7.5,加入10-20%的氢氧化钠,调节pH至7.8-8.0;若pH>8.0,加入30-40%的硫酸铵溶液,调节pH至7.5-8.5;

d补入质量体积浓度为80-90%的麦芽糖溶液,

发酵前59h,还原糖含量不进行控制,

发酵60h至120h:还原糖含量<3%时,补入麦芽糖溶液,使还原糖的含量控制在3-4%,

发酵121h至发酵结束:还原糖含量<1%时,补入麦芽糖溶液,使还原糖的含量控制在0.5-1%。

在上述麦芽糖溶液中加入麦芽糖酶,其质量体积浓度控制在0.001-0.003%。

本发明的技术优势:

1本发明确认了林可霉素培养基中的最佳碳源、氮源和配伍比例。

2培养基中分别采用麸皮和麦芽糖代替淀粉和葡萄糖,降低了培养基的粘度,避免了葡萄糖效应,提高了发酵液培养质量。

3摇瓶种子培养基中加入了丝素粉和干酪素,保证了摇瓶种子培养所需各种氨基酸,有利于提高林可霉素摇甁种子液质量。

4本发明对林可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确认了林可霉素最佳的培养工艺和控制参数。

5利用本发明提供的生产发酵工艺,经三级发酵后,林可霉素的发酵单位(发酵液体积达到100m)达到11000u/ml以上,发酵周期控制150h以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6本发明适用于规模化发酵生产林可霉素,能够满足年产2000吨林可霉素的生产需求。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用实例予以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实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与核心内容依据权利要求书加以确定。

实施例中母瓶发酵液质量:菌体浓度20-30%;镜检无杂菌;摇瓶发酵单位4500u/ml以上。

实施例1

一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m3

一级种子培养基组:

小麦麸皮14kg、麦芽糖6kg、蚯蚓粉3kg、丝素粉4kg、玉米浆7L、生物素0.08kg、尿素0.04kg、轻质碳酸钙1kg、麦芽糖酶0.001kg。

首先将一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5℃,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在火焰保护下,将已经培养好的林可链霉菌母瓶发酵液1.6L接入一级种子罐进行培养。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4h,采用空气搅拌代替机械搅拌;5h-移种:50m3/h;搅拌转速50r/min。一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20%、pH值7.5、培养时间30h时移种。

二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0m3

小麦麸皮200kg、麦芽糖90kg、蚯蚓粉60kg、丝素粉80kg、干酪素70kg、玉米浆100L、生物素1kg、尿素0.7kg、轻质碳酸钙20kg、麦芽糖酶0.01kg。

先将二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5℃,并用无菌空气保压,将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液移入二级种子培养基中进行二级种子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9%。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10h,40m3/h;11h-移种:50m3/h;搅拌转速70r/min。二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0%、pH值7.5、培养时间17h。

发酵培养基:培养基的体积为100m3

小麦麸皮2000kg、麦芽糖900kg、蚯蚓粉600kg、丝素粉800kg、干酪素700kg、玉米浆1000L、生物素10kg、尿素7kg、轻质碳酸200kg、麦芽糖酶0.1kg、硫酸锌9kg、硫酸镁2kg、TritonX-1000.3kg、磷酸二氢钾0.8kg。

发酵培养:先将发酵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0℃,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将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液移入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9%。

发酵培养条件为:

a培养基初始pH:发酵培养基灭菌后pH控制在7.1;

b培养温度32-33℃;

c搅拌转速:采用变频搅拌控制方法,0-100h:转速控制在100r/min;101-120h:转速控制在130r/min;121h-发酵结束:转速控制在90r/min;

d压力控制:罐压0.05-0.06MPa;

epH控制:发酵过程中pH控制在7.5-8.0;

f空气流量:0-60h:150m3/h;61-120h:250m3/h;121h-发酵结束:100m3/h;

h溶氧控制:

发酵前20h内,不控制溶氧;

21-60h,溶氧控制在60%以上;

61-120h,溶氧控制在20%以上;

121-发酵结束:溶氧控制在30%以上。

发酵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5%、化学效价11081u/mL、pH:7.6、培养时间145h。

实施例2

一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m3

一级种子培养基组:

小麦麸皮15kg、麦芽糖7kg、蚯蚓粉4kg、丝素粉5kg、玉米浆8L、生物素0.09kg、尿素0.05kg、轻质碳酸钙2kg、麦芽糖酶0.002kg。

首先将一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7℃,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在火焰保护下,将已经培养好的林可链霉菌母瓶发酵液1.7L接入一级种子罐进行培养。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4h,采用空气搅拌代替机械搅拌;5h-移种:52m3/h;搅拌转速53r/min。一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22%、pH值7.8、培养时间32h时移种。

二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0m3

小麦麸皮210kg、麦芽糖100kg、蚯蚓粉70kg、丝素粉90kg、干酪素80kg、玉米浆110L、生物素1.1kg、尿素0.8kg、轻质碳酸钙30kg、麦芽糖酶0.02kg。

先将二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6℃,并用无菌空气保压,将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液移入二级种子培养基中进行二级种子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9.5%。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10h,43m3/h;11h-移种:52m3/h;搅拌转速73r/min。二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1%、pH值7.7、培养时间18h。

发酵培养基:培养基的体积为100m3

小麦麸皮2100kg、麦芽糖1000kg、蚯蚓粉700kg、丝素粉900kg、干酪素800kg、玉米浆1100L、生物素11kg、尿素8kg、轻质碳酸300kg、麦芽糖酶0.2kg、硫酸锌10kg、硫酸镁3kg、TritonX-1000.4kg、磷酸二氢钾0.9kg。

发酵培养:先将发酵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2℃,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将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液移入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9.5%。

发酵培养条件为:

a培养基初始pH:发酵培养基灭菌后pH控制在7.3;

b培养温度29-30℃;

c搅拌转速:采用变频搅拌控制方法,0-100h:转速控制在100r/min;101-120h:转速控制在130r/min;121h-发酵结束:转速控制在90r/min;

d压力控制:罐压0.05-0.06MPa;

epH控制:发酵过程中pH控制在7.5-8.0;

f空气流量:0-60h:160m3/h;61-120h:270m3/h;121h-发酵结束:120m3/h;

h溶氧控制:

发酵前20h内,不控制溶氧;

21-60h,溶氧控制在60%以上;

61-120h,溶氧控制在20%以上;

121-发酵结束:溶氧控制在30%以上。

发酵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6%、化学效价11237u/mL、pH:7.7、培养时间146h。

实施例3

一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m3

一级种子培养基组:

小麦麸皮16kg、麦芽糖8kg、蚯蚓粉5kg、丝素粉6kg、玉米浆9L、生物素0.1kg、尿素0.06kg、轻质碳酸钙3kg、麦芽糖酶0.003kg。

首先将一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8℃,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在火焰保护下,将已经培养好的林可链霉菌母瓶发酵液1.8L接入一级种子罐进行培养。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4h,采用空气搅拌代替机械搅拌;5h-移种:55m3/h;搅拌转速55r/min。一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23%、pH值8.0、培养时间33h时移种。

二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0m3

小麦麸皮220kg、麦芽糖110kg、蚯蚓粉80kg、丝素粉100kg、干酪素90kg、玉米浆120L、生物素1.2kg、尿素0.9kg、轻质碳酸钙40kg、麦芽糖酶0.03kg。

先将二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7℃,并用无菌空气保压,将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液移入二级种子培养基中进行二级种子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10%。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10h,45m3/h;11h-移种:55m3/h;搅拌转速75r/min。二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2%、pH值8.0、培养时间19h。

发酵培养基:培养基的体积为100m3

小麦麸皮2200kg、麦芽糖1100kg、蚯蚓粉800kg、丝素粉1000kg、干酪素900kg、玉米浆1200L、生物素12kg、尿素9kg、轻质碳酸400kg、麦芽糖酶0.3kg、硫酸锌11kg、硫酸镁4kg、TritonX-1000.5kg、磷酸二氢钾1kg。

发酵培养:先将发酵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3℃,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将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液移入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10%。

发酵培养条件为:

a培养基初始pH:发酵培养基灭菌后pH控制在7.5;

b培养温度29-30℃;

c搅拌转速:采用变频搅拌控制方法,0-100h:转速控制在100r/min;101-120h:转速控制在130r/min;121h-发酵结束:转速控制在90r/min;

d压力控制:罐压0.05-0.06MPa;

epH控制:发酵过程中pH控制在7.5-8.0;

f空气流量:0-60h:175m3/h;61-120h:280m3/h;121h-发酵结束:130m3/h;

h溶氧控制:

发酵前20h内,不控制溶氧;

21-60h,溶氧控制在60%以上;

61-120h,溶氧控制在20%以上;

121-发酵结束:溶氧控制在30%以上。

发酵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8%、化学效价11381u/mL、pH:7.8、培养时间147h。

实施例4

一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m3

一级种子培养基组:

小麦麸皮17kg、麦芽糖9kg、蚯蚓粉6kg、丝素粉7kg、玉米浆10L、生物素0.11kg、尿素0.07kg、轻质碳酸钙4kg、麦芽糖酶0.004kg。

首先将一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9℃,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在火焰保护下,将已经培养好的林可链霉菌母瓶发酵液1.9L接入一级种子罐进行培养。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4h,采用空气搅拌代替机械搅拌;5h-移种:57m3/h;搅拌转速58r/min。一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24%、pH值8.2、培养时间34h时移种。

二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0m3

小麦麸皮230kg、麦芽糖120kg、蚯蚓粉90kg、丝素粉110kg、干酪素100kg、玉米浆130L、生物素1.3kg、尿素1kg、轻质碳酸钙50kg、麦芽糖酶0.04kg。

先将二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8℃,并用无菌空气保压,将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液移入二级种子培养基中进行二级种子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10.5%。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10h,47m3/h;11h-移种:58m3/h;搅拌转速76r/min。二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3%、pH值8.3、培养时间20h。

发酵培养基:培养基的体积为100m3

小麦麸皮2300kg、麦芽糖1200kg、蚯蚓粉900kg、丝素粉1100kg、干酪素1000kg、玉米浆1300L、生物素13kg、尿素10kg、轻质碳酸500kg、麦芽糖酶0.4g、硫酸锌12kg、硫酸镁5kg、TritonX-1000.6kg、磷酸二氢钾1.1kg。

发酵培养:先将发酵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4℃,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将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液移入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10.5%。

发酵培养条件为:

a培养基初始pH:发酵培养基灭菌后pH控制在7.8;

b培养温度29-30℃;

c搅拌转速:采用变频搅拌控制方法,0-100h:转速控制在100r/min;101-120h:转速控制在130r/min;121h-发酵结束:转速控制在90r/min;

d压力控制:罐压0.05-0.06MPa;

epH控制:发酵过程中pH控制在7.5-8.0;

f空气流量:0-60h:190m3/h;61-120h:290m3/h;121h-发酵结束:140m3/h;

h溶氧控制:

发酵前20h内,不控制溶氧;

21-60h,溶氧控制在60%以上;

61-120h,溶氧控制在20%以上;

121-发酵结束:溶氧控制在30%以上。

发酵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9%、化学效价11286u/mL、pH:7.9、培养时间149h。

实施例5

一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m3

一级种子培养基组:

小麦麸皮18kg、麦芽糖10kg、蚯蚓粉7kg、丝素粉8kg、玉米浆11L、生物素0.12kg、尿素0.08kg、轻质碳酸钙5kg、麦芽糖酶0.005kg。

首先将一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30℃,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在火焰保护下,将已经培养好的林可链霉菌母瓶发酵液2L接入一级种子罐进行培养。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4h,采用空气搅拌代替机械搅拌;5h-移种:60m3/h;搅拌转速60r/min。一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25%、pH值8.5、培养时间35h时移种。

二级种子培养:培养基体积为10m3

小麦麸皮240kg、麦芽糖130kg、蚯蚓粉100kg、丝素粉120kg、干酪素110kg、玉米浆140L、生物素1.4kg、尿素1.1kg、轻质碳酸钙60kg、麦芽糖酶0.05kg。

先将二级种子培养基灭菌,冷却至30℃,并用无菌空气保压,将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液移入二级种子培养基中进行二级种子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11%。罐压0.03-0.05MPa;罐温29-30℃;空气流量:0-10h,50m3/h;11h-移种:60m3/h;搅拌转速80r/min。二级种子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5%、pH值8.5、培养时间21h。

发酵培养基:培养基的体积为100m3

小麦麸皮2400kg、麦芽糖1300kg、蚯蚓粉1000kg、丝素粉1200kg、干酪素1100kg、玉米浆1400L、生物素14kg、尿素11kg、轻质碳酸600kg、麦芽糖酶0.5g、硫酸锌13kg、硫酸镁6kg、TritonX-1000.7kg、磷酸二氢钾1.2kg。

发酵培养:先将发酵培养基灭菌,冷却至25℃,并用无菌空气保压,然后将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液移入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移种比例控制在11%。

发酵培养条件为:

a培养基初始pH:发酵培养基灭菌后pH控制在8.0;

b培养温度29-30℃;

c搅拌转速:采用变频搅拌控制方法,0-100h:转速控制在100r/min;101-120h:转速控制在130r/min;121h-发酵结束:转速控制在90r/min;

d压力控制:罐压0.05-0.06MPa;

epH控制:发酵过程中pH控制在7.5-8.0;

f空气流量:0-60h:200m3/h;61-120h:300m3/h;121h-发酵结束:150m3/h;

h溶氧控制:

发酵前20h内,不控制溶氧;

21-60h,溶氧控制在60%以上;

61-120h,溶氧控制在20%以上;

121-发酵结束:溶氧控制在30%以上。

发酵培养结束,菌体浓度39%、化学效价11208u/mL、pH:8.0、培养时间150h。

上述实施例1-5中,在发酵过程中需要采用流加法进行补料,补料包括补氨水、补水、补糖和pH控制,具体为:

a补氨水工艺控制,氨水的浓度控制在15-20%,

发酵前79h不用进行补氨水,

发酵时间在80-120h补入氨水溶液,要求培养基中的铵离子浓度控制在0.25-0.3%。

b补水工艺控制:

发酵前59h不用进行补水,

发酵时间在60-100h,当菌体浓度高于45%,加入灭菌水,要求控制发酵液菌体浓度在40-45%,每隔6-8h检测发酵液菌体浓度,

发酵时间在101h-发酵结束,当菌体浓度高于40%,加入灭菌水,要求控制发酵液菌体浓度在35-40%,每隔6-8h检测发酵液菌体浓度。

c发酵过程pH控制工艺:

发酵前59h,pH不进行控制,

发酵时间在60h-发酵结束,若pH<7.5,加入10-20%的氢氧化钠,调节pH至7.8-8.0;若pH>8.0,加入30-40%的硫酸铵溶液,调节pH至7.5-8.5;

d补入麦芽糖溶液,麦芽糖溶液质量体积浓度为80-90%,其中还加入有麦芽糖酶,其质量体积浓度控制在0.001-0.003%。

发酵前59h,还原糖含量不进行控制,

发酵60h至120h:还原糖含量<3%时,补入麦芽糖溶液,使还原糖的含量控制在3-4%,

发酵121h至发酵结束:还原糖含量<1%时,补入麦芽糖溶液,使还原糖的含量控制在0.5-1%。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