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包括具有不连续部分的外部导体壳体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包括具有不连续部分的外部导体壳体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摘要

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通过补足外部导体壳体的大致圆筒部的不连续部分,能使大致圆筒部接近更为完整的圆筒形。该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端子;对端子进行支承的外壳;以及覆盖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和同轴电缆的至少一部分的外部导体壳体。外部导体壳体具有大致圆筒部,该大致圆筒部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连接,且具有不连续部分,在外壳上设置有补足部,该补足部配置于不连续部分,通过补足该不连续部分而使大致圆筒部的内径接近圆筒形,在大致圆筒部的径向上在补足部的外侧,以与补足部的外侧面接近的状态配置有外部导体壳体的至少一部分。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65574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510867928.4

  • 发明设计人 伝法谷郁夫;宮崎敦宏;

    申请日2015-12-01

  • 分类号H01R9/05(20060101);H01R13/46(20060101);H01R24/38(20110101);

  • 代理机构31100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马淑香;沈捷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46:3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7-05

    授权

    授权

  • 2017-10-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R9/05 申请日:201512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6-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连接器,尤其涉及在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连接的外部导体壳体的大致圆筒部具有不连续部分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图14表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同轴电缆连接器110的外观立体图。该同轴电缆连接器110包括:绝缘性的外壳114;设于绝缘性外壳114的导电性的端子116;以及将外壳114的至少一部分和同轴电缆220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外部导体壳体126。外部导体壳体126具有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连接的大致圆筒部120,在该大致圆筒部120的内部配置有由外壳114的一部分形成的同心状的绝缘性圆筒部141,此外,在绝缘性圆筒部141的内部设有端子116的一部分。

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嵌入外部导体壳体112的大致圆筒部120与外壳114的绝缘性圆筒部141之间,并且,对方连接器的对方端子与端子116接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97914

专利文献1的外部导体壳体126是大致圆筒部,例如在圆环方向、径向以及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连接的连接方向上具有不连续部分。更具体而言,外部导体壳体126不像外壳114的绝缘性圆筒部141那样具有完整的圆筒形状,例如,在圆环方向上被切去一部分,并且,在径向上不具有规定的厚度,而且,在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连接的连接方向上不具有规定的高度。

在具有这种不连续部分的圆筒部中,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例如,若因与对方连接器之间的关系而产生扭转,则对方连接器的一部分会进入外部导体壳体126的不连续部分,结果存在导致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或外部导体壳体变形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电缆连接器,其能补足外部导体壳体的大致圆筒部的不连续部分,从而使大致圆筒部接近更为完整的圆筒形。

(1)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具有:端子;支承上述端子的外壳;以及覆盖上述外壳的至少一部分和同轴电缆的至少一部分的外部导体壳体,上述外部导体壳体具有大致圆筒部,该大致圆筒部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连接,且具有不连续部分,在上述外壳上设置有补足部,该补足部配置于上述不连续部分,通过补足该不连续部分而使上述大致圆筒部的内径接近圆筒形,在上述大致圆筒部的径向上在上述补足部的外侧,以与上述补足部的外侧面接近的状态配置有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至少一部分。

外部导体壳体的大致圆筒部的不连续部分可能会导致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产生压曲或壳体变形,但根据本结构,能补足这种不连续部分以接近更为完整的圆筒形,能减少上述问题。此外,根据上述结构,能从大致圆筒部的外径侧按压补足部的外侧面,因此,能提高对抗压曲的强度,并且,能提高补足部相对于大致圆筒部的位置精度。

(2)在上述(1)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上述补足部的高度与上述大致圆筒部的高度大致相等。

(3)在上述(2)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以使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咬入上述补足部的外壁的状态设置上述外部导体壳体的至少一部分。

通过使外部导体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咬入补足部的外壁,能从大致圆筒部的外径侧按压补足部的外侧面,因此,能提高对抗压曲的强度,并且,能使补足部靠近大致圆筒部的中心侧,从而提高补足部相对于大致圆筒部的位置精度。

(4)在上述(2)或(3)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优选上述外部导体壳体具有分别配置在隔着上述同轴电缆的配置面而相对的各侧的成对的铆接部,上述成对的铆接部的边缘附近在上述大致圆筒部的径向上配置于上述补足部的外径侧。

(5)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上述补足部补足上述大致圆筒部的径向上的不连续部分。

通过利用补足部使大致圆筒部的径向上的厚度在整个圆周方向上相同,能消除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产生的压曲和壳体变形的问题。

(6)在上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上述补足部补足上述大致圆筒部的、沿着与上述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连接的连接方向的筒方向上的不连续部分。

通过利用补足部使大致圆筒部的高度在整个圆周方向上相同,能消除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产生的压曲和壳体变形的问题。

(7)在上述(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上述外部导体壳体是通过对一块板状金属进行冲压、折曲而形成的。

(8)在上述(1)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同轴电缆连接器是直角型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补足外部导体壳体的大致圆筒部的不连续部分以使大致圆筒部接近更为完整的圆筒形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与同轴电缆连接的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底侧平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外壳的底侧立体图。

图4是外壳的上侧立体图和外部导体壳体的底侧立体图。

图5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6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7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8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9是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

图10是图1的H-H线剖视图。

图11是图1的I-I线剖视图。

图12是图1的J-J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的图。

图14是现有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连接器结构的示意剖视图。(符号说明)

1同轴电缆连接器

10同轴电缆

11绝缘覆膜

12外部导体

13绝缘体

14芯线

20端子

24露出部(连接部)

40外壳

41设置面

42圆筒部

46主体部

47补足部

48露出部(孔)

49隆起部

50压接片

70外部导体壳体

72大致圆筒部

73不连续部分

74立起部

80A、80B前侧铆接部

80c’边缘

83中间铆接部

84后侧铆接部

85配置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此处,对所谓直角型连接器(rightangletypeconnector)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图1是与同轴电缆10连接的本发明的同轴电缆连接器1的底侧平面图,图2是该同轴电缆连接器1的分解立体图。同轴电缆连接器1隔着图1的H-H中心轴线呈左右对称形状,其主要包括:导电性的端子20;绝缘性的外壳40,该外壳40与端子20一体成形;以及外部导体壳体70,该外部导体壳体70覆盖外壳40的至少一部分和同轴电缆10的至少一部分。另外,端子20和外壳40一体成形,因此,实际上不能将它们分解,但在图2中为了方便而示出了将它们分离后的状态。在组装同轴电缆连接器1时,端子20及外壳40、同轴电缆10沿着图示箭头“β”方向从同轴电缆连接器1的底侧朝上侧依次配置于外部导体壳体70,并固定于外部导体壳体70。

同轴电缆10具有与现有一般的同轴电缆相同的结构、即从最外侧朝中心具有绝缘覆膜11、外部导体12、绝缘体13、芯线14。该结构已众所周知,因此,不说明详细结构。

端子20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具有规定的长度。在主体部26的中间附近设有台阶部25,利用该台阶部25在一体成形的外壳40中使端子20的后端侧(24)比前端侧(22)更靠近同轴电缆10,另一方面,使端子20的前端侧(22)比后端侧(24)更靠近外部导体壳体70的面78。在端子20的后端侧(24)设有与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接触的连接部24,当组装同轴电缆连接器1时,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设置于该连接部24。另外,在端子20的前端侧(22)处设有与对方连接器的中心端子(未图示)接触的接触部22。接触部22被设成朝与对方连接器接触的接触侧立起的状态,并形成为由能将对方连接器的中心端子夹在中心的两个片构成的弹性变位部22’。当然,无需形成为弹性变位部22’,例如也可形成为单纯的插入孔。

图3是与端子20一体成形的外壳40的底侧立体图,图4是其表侧立体图。图4中还改变图2的角度来示出外部导体壳体70的底侧立体图。另外,图5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外壳40主要包括主体部46、设于主体部46的前端侧的圆筒部42、以及设于主体部46的后端侧的电缆固定部(41、50等)。

上述各部通过树脂模塑与端子20一体成形。但是,端子20的一部分在该一体成形后也处于朝外部露出的状态。在端子20的露出部中,当然包含连接部24,还包含有接触部22的底侧的一部分的接触部22的弹性变位部22’及其周边部;以及接触部22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即位于在端子20的厚度方向上与端子20的接触部22相反一侧(上表面侧)的位置的、与外部导体壳体70相对的相对面侧的一部分。另外,接触部22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也露出是由一体成形时的特有问题引起的。即,为了对抗一体成形时的树脂的流动以可靠地抑制端子20的振动,需要利用模具按压端子20的一部分,但此时,与本来需要露出的底侧的弹性变位部22’一起,利用模具按压弹性变位部22’的上表面侧是有效的。然而,由模具按压的部分在结果上残留为因树脂的通孔48而形成的露出部27,由此,在端子20的露出部27中包含有沿端子的厚度方向位于与端子20的接触部22相反一侧的位置的部分。

主体部46在整体上呈大致立方形状,但在其上表面上具有朝靠近对方连接器的靠近侧突出的突出部47。能使用该突出部47以作为对外部导体壳体70的大致圆筒部72的不连续部分73进行补充的部分。

主体部前端侧的圆筒部42从上表面部45朝与对方连接器接触的接触侧突出,在该圆筒部42的中心配置有端子20的接触部22。当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圆筒部42被插入至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的内部,与此同时,配置于圆筒壳体的中心的中心端子(未图示)被插入至配置于圆筒部42的中心的接触部22并与接触部22接触。为了将外壳40定位于外部导体壳体70,能利用从圆筒部42的上表面部45朝前侧及左右侧方延伸的三根突起44。

在主体部后端侧的电缆固定部(41、50等)设有供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设置的设置面41。在端子20和外壳40一体成形后,端子20的连接部24也处于从该设置面41露出的状态。另外,设置面41为大致平坦,但也可将连接部24设为从设置面41突出或凹陷的状态。藉此,能可靠地进行端子20与芯线14的接触。在图示的例子中,设为凹陷部43。

为了固定芯线14,在电缆固定部(41、50等)设有成对的压接片50A、50B。上述成对的压接片50A、50B分别在隔着设置面41相对的各侧仅支承于一边53,并能以各支承部53A、53B为中心朝供芯线14设置的设置面41折曲。

外部导体壳体70是通过将一块板状金属冲压、折曲而形成的。外部导体壳体70主要包括供外壳40、同轴电缆10配置的配置面85;设于该配置面85的前端侧的大致圆筒部72;多个铆接部80、83、84。大致圆筒部72是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和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未图示)连接的部分。配置面85的前端侧形成为以下结构:在整体上呈铲子形状,并利用构成匙子部的一部分即立起部74包围大致圆筒部72,强化了大致圆筒部72的强度。

如图4所示,外壳40在与外部导体壳体70相对的相对面45具有朝外部导体壳体70隆起的隆起部49。该隆起部49例如在整体上呈十字形状,由以供端子20的一部分27露出的通孔48为交点、具有规定宽度的两根直线部分构成,特别地,一方的直线部分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从端子20的前端侧较长地延伸出台阶部25的长度以上。与该外壳40的隆起部49相对应,在外部导体壳体70的与外壳40的面45相对的面78设有十字状的凹陷部79,该凹陷部79朝与同外壳40相对的一侧的相反侧凹陷。隆起部49通过设置能收容于该凹陷部79的上述隆起部49和凹陷部79,当将外壳40配置于外部导体壳体70时,使端子20和外壳40一体成形时产生的基于通孔48的端子20的露出部27离开外部导体壳体70,以增大露出部27和外部导体壳体70之间的绝缘距离。因此,能利用简易的结构可靠地绝缘端子20和外部导体壳体70,而且,能使连接器低高度化。另外,由于设有隆起部49和凹陷部79,因此,当将外壳40配置于外部导体壳体70时,将隆起部49嵌入凹陷部79,能容易地将外壳40定位于外部导体壳体70的规定位置。另外,隆起部49、凹陷部79的形状并不限于十字,例如也可以是三角形、四边形等。另外,也可相对于隆起部49增大凹陷部79凹陷的程度。此外,隆起部49无需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那样完全覆盖通孔48的边缘周围,也可在通孔48的边缘附近不设置隆起部49,而仅在远离边缘的部分设置隆起部。总之,只要利用隆起部49和凹陷部79将露出部27从外部导体壳体70拉离即可,因此,例如十字部分也可不连续地形成。特别地,外部导体壳体70由板状金属形成,因此,能通过砸压加工简单地形成凹陷部79,并能将制造成本抑制得便宜。另外,凹陷部79也可起到加强外部导体壳体70的强度的作用。

大致圆筒部72在能由折曲部72’折曲的状态下与配置面85连接。在外部导体壳体70的规定位置配置完外壳40之后,大致圆筒部72朝配置面85折曲。另外,图1至图5全都示出了大致圆筒部72折曲之后的状态。当大致圆筒部72折曲时,在大致圆筒部72的缺口71与外部导体壳体70的和外壳40相对的面78之间分别夹着从圆筒部42的表部45延伸出的左右的突起44,藉此,能将外壳40简单地固定于外部导体壳体70。同样地,将与前方的突起44’卡合的突起设于外部导体壳体70的折曲部72’的内表面。

铆接部形成为分别配置于隔着配置面85相对的各侧且成对的铆接部。此处,沿着同轴电缆10的轴线方向α共计设有三组、即前侧铆接部80、中间铆接部83、后侧铆接部84。前侧铆接部80A、80B主要用于从外部铆接成对的压接片50A、50B,中间铆接部83A、83B主要用于铆接外部导体12,后侧铆接部84A、84B主要用于铆接绝缘覆膜11。

参照图6至图9,说明同轴电缆连接器1的组装工序。另外,图8和图9都示出了组装结束后的状态,但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去除了前侧铆接部80的一部分而仅示出了压接片50A、50B的状态。

如图6所示,在将外壳40安装于外部导体壳体70之后,如图7所示,将同轴电缆10定位于外壳40、外部导体壳体70。此时,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设置于外壳40的设置面41,另外,同轴电缆10的外部导体12设置于中间铆接部83的对应位置,同轴电缆10的绝缘覆膜11配置于后侧铆接部84的对应位置。

接着,如图8、图9所示,将前侧铆接部80A、80B、中间铆接部83、后侧铆接部84分别铆接于外壳40、同轴电缆10。此时,各压接片50A、50B通过与前侧铆接部80A、80B的接触朝设置面41折曲,其结果是,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被夹在压接片50A、50B与设置面41之间而固定于此。根据该结构,能在前侧铆接部80A、80B的铆接作业的同时进行同轴电缆10的芯线14的保持、固定,因此,能简化作业。另外,同轴电缆10的绝缘体13仅仅是在成对的压接片50A、50B折曲时被成对的压接片50A、50B的伸出部56、57覆盖,特别是不存在铆接部。

当中间铆接部83铆接于外部导体12时,外部导体壳体70通过中间铆接部83与外部导体12的接触而与外部导体12电连接。其结果是,当同轴电缆连接器1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通过外部导体壳体70的大致圆筒部72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的连接,使同轴电缆10的外部导体12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电连接。通过同样的方法,后侧铆接部84铆接于绝缘覆膜11,但当然此处不产生电连接。另外,由图7等可知,在组装完同轴电缆连接器1之后,大致圆筒部72不会在大致圆筒部72的圆筒方向(图2的箭头“β”方向)上具有与同轴电缆10重叠的重叠部分,因此,尺寸不会在外部导体壳体70与外壳40的相对方向上变大,因此,能实现连接器的低高度化。

接着,参照图10至图12,对大致圆筒部72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此处,图10表示图1的H-H线剖视图,图11表示图1的I-I线剖视图,图12是表示图1的J-J线剖视图。

由图可知,大致圆筒部72并非形成为完整的圆筒部,而是成为在其颈部75附近具有不连续部分73的不完整的圆筒部。在与对方连接器进行嵌合时,在该不完整的圆筒部72的内部插入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此时,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卡在不连续部分73、尤其是大致圆筒部72的内周面76处的不连续部分上,其结果是,存在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或自身的大致圆筒部72产生压曲或壳体变形之类问题的危险。

为了消除该问题,在本发明中,在外壳40安装于外部导体壳体70时,将外壳40的主体部46、尤其是设于该主体部46的突出部47配置于不连续部分73来补足不连续部分73、例如大致圆筒部72的内周面76处的不连续部分73,使大致圆筒部72的内径接近更为完整的圆筒形。

但是,不连续部分73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能是在沿着大致圆筒部72的内周面76的圆周方向上不连续,也可能是在沿着与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连接的连接方向的大致圆筒部72的筒方向、即高度方向β上不连续。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补足部47,可消除上述的各种不连续部分。通过配置补足部47,大致圆筒部72的不连续部分73处的内径变得与大致圆筒部72的内径大致相等,并且,大致圆筒部72的不连续部分73处的高度变得与大致圆筒部72的高度大致相等。另外,在补足部47的头部附近的各侧面设置有较大的锥面部47a~47c,因此,在补足部47与大致圆筒部72之间不会形成小间隙,因而即使在对方连接器的圆筒壳体与不连续部分73碰撞时,圆筒壳体也不会嵌入补足部47与大致圆筒部72之间的小间隙。这样,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能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产生的压曲和壳体变形的问题。

由以上说明可以明确,补足部47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由于在与对方连接器嵌合时与对方连接器的一部分发生碰撞等,因此补足部47有产生错位的危险。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大致圆筒部72的径向上在补足部47的外侧,以与补足部47的外侧面47c靠近的状态配置有外部导体壳体70的至少一部分、即前侧铆接部80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是配置有成对的铆接部80A、80B的边缘80c’附近。根据该结构,由于能从大致圆筒部72的外径侧按压补足部47的外侧面,因此能减小补足部47产生错位的可能性,并能提高对抗压曲的强度。另外,前侧铆接部80形成为分别配置在隔着同轴电缆10的配置面85而相对的各侧的成对的铆接部80A、80B,因此,通过将这些成对的铆接部80A、80B朝着相互靠近的一侧铆接,能容易地将成对的铆接部80A、80B的边缘80c’附近在大致圆筒部72的径向上配置于补足部47的外径侧。

图13表示变形例。该图与上述图10对应。此处,不单单使外部导体壳体70的至少一部分靠近补足部47的外侧面47c,而且例如使翼部80c的边缘80c’成为咬入外侧面47c的状态。这样,使外部导体壳体70的至少一部分80c咬入补足部47的外侧面47c,藉此,能从大致圆筒部72的外径侧按压补足部47的外侧面,因此,能提高对抗压曲的强度。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在使边缘80c’咬入外侧面47c时,还能使补足部47靠近大致圆筒部72的中心侧,以提高补足部47相对于大致圆筒部72的位置精度。另外,为了使边缘80c’容易咬入,也可在外侧面47c上设置锥面部。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进行各种变更。因此,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中包括了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进行的各种变形例。例如,端子20和外壳40未必一定需要一体成形,只要端子20设于外壳40即可。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应用于外部导体壳体具有不连续部分的各种同轴电缆连接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