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精确计算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冬率的方法

一种精确计算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冬率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确计算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冬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定区域,在植株冬前休眠期时统计越冬前植株数量,越冬后在植株返青数量达到10%时,统计首次越冬后植株计数,之后每10天计数一次,统计若干次越冬后植株数量;以生态学中的逻辑斯谛方程为模型进行拟合,计算越冬后样段内植株拐点数量,再得出越冬率。本发明的方法根据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自身生长特性和物候期特征,在植株越冬前休眠期和越冬返青后多次定期计数,符合植株生长发育基本规律,再通过生态学常用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寻找返青植株数量增长拐点,计算拐点时间的植株越冬率,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越冬植株返青后的存活比例。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57435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1511030703.X

  • 发明设计人 孙铁军;胡炜;庞卓;阚海明;

    申请日2015-12-31

  • 分类号G06F19/00;

  • 代理机构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文君

  • 地址 100097 北京市海淀区板井村北京农林科学院草业中心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12:1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3-27

    授权

    授权

  • 2016-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9/00 申请日:201512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5-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科技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精确计算多年生禾本 科牧草越冬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禾本科牧草是畜牧养殖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主要饲草料之一,在 我国分布广泛、资源量大,且营养丰富、易加工,便于储藏运输,也 可以与其它成分混合制作不同用途饲料,为畜禽喜食。禾本科牧草抗 逆性强、耐刈割、耐践踏,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庭园绿化、防风固沙及 水土保持的优良植物,在草地农业与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禾本科牧草包括野生和栽培两类,依据寿命长短可以分为一年生、二 年生和多年生,其中,二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在人工草地建植与 牧草栽培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然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寒 冷,冬季少雪,尤其是西北干旱区、河北坝上高原及东北地区,极端 气温可达零下20-40℃,给普通禾本科牧草及国外引进优质多年生禾 本科牧草越冬带来极大挑战,由此,如何确保栽培牧草在寒冷的冬春 季安全越冬存活并返青,便成为生产实践的关键问题。

由牧草栽培学或草地生态学可知,衡量禾本科牧草越冬存活效率 的主要指标是越冬率,即,单位面积上禾本科牧草越冬返青后的存活 数量占越冬前数量的比例,理论上讲,该定义是越冬率的本质含义, 也是生产实际中迫切求知的指标,但该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准确 获得,其主要原因与牧草生长特性有关,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类型多样、 分蘖与新生枝条繁殖方式复杂,且整个生长阶段植株数量始终处于动 态变化状态,即,在进行植株数量统计时,哪一时间点记录的数据才 能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基础数据,将成为越冬率准确计算关键点和难 点,由此,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精准确定越冬前后牧草植株数量统计 的时间点,或者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冬率计算过程中,植株数量统计 均以统一方法进行标准计数,那么,不同种类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 冬率数据之间才可能存在有效的可比性。

2006年10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草品种 审定技术规程”(NY/T1091-2006)中,对禾本科牧草越冬率的描述 是“在小区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段两处,每段长1m,在越冬前及第 二年返青后分别计算样段中植株总数及返青数,便可统计越冬率”, 其中,越冬前及第二年返青后的具体计数时间指定不明,实际测定中 难以操作,其原因是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冬前及第二年返青后物候时 间较长,尤其是第二年返青期有的甚至达到1-2个月,在此期间,植 株数量一直处于变化状态,不同时间点样段内植株数量不同,则选择 不同的时间点计数时,计算结果差异很大,则不同物种或处理间得出 的越冬率缺乏可比性,另外,每个试验处理仅仅取两样段,则不能进 行统计学的方面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再次降低了该试验数据的有效性 和实用性。

2014年7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草品种审定 技术规程”(GB/T30395-2013)中的描述是“在同一区组的小区中随 机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段3处,每段长1m,在越冬前后分别计数样段 中植株数量,计算越冬率”,其中,将2006版中“在小区中选择有代 表性的样段两处”修改为“在同一区组的小区中随机选择有代表性的 样段3处”,避免了差异显著性分析时的统计数据不足,但将“越冬 前及第二年返青后分别计算样段中植株总数及返青数”修改为“越冬 前后分别计数样段中植株数量”,使实际测定时植株计数时间点的选 择更加宽泛和模糊,进一步降低了不同物种或处理间计算结果的可比 性,由此,需要结合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性和物候 特征,选择一种准确性高、可比性强、执行中容易操作的测定方法, 才是解决越冬率计算问题的关键所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冬率计算过程中,植株计数时 间点难以准确选择、越冬率计算结果不唯一、测定数据缺乏有效性和 可比性等主要问题,进一步提高该指标测定中的可操作性及其在生产 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精确计算多年生禾本科 牧草越冬率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精确计算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冬率的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1)选定区域,在植株冬前休眠期时统计越冬前植株数量,越冬 后在植株返青数量达到10%时,统计首次越冬后植株数量,之后每 10天计数一次,共统计M次越冬后植株计数;

2)以步骤1)统计的数据拟合如下方程:

N=K/[1+e(a-rt)]

其中,t为测定日期,首次测定日期在计算公式中可以计数为10, 其余测定日期均为10的倍数,N为测定日计数的植株数量,然后根 据连续若干次的测定日期和植株计数数据,求得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N=f(t);

3)以步骤2)的结果,求函数N的二阶导数等于零时的t值和N 值,即,t是植株计数的测定日期,N是曲线拐点时样段内越冬植株 的拐点数量;

4)以步骤3)所求N值,按如下公式计算越冬率:

越冬率=越冬后样段内植株拐点数量/越冬前休眠期样段植株数 量×100%。

其中,所述M次为5次及以上。

其中,所述选定区域为选1m长的样条。样条宽度以播种后的自 然生长单垄为条宽。

其中,所述选定区域,同一处理设3个重复。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精确计算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冬率的方法在 牧草种植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关键点如下:

1、越冬前后植株计数时间点的确定:越冬前后植株计数是获得 越冬率准确计算结果的基础,其中,越冬前的休眠期,植株形态与生 理变化仅限于正常的生理代谢,数量基本不变,该时间段内测定的数 据相对稳定;另外,越冬返青后,由于植株生长较快,不同时间点测 定的数量差异较大,所以需要多次连续测定,才能最终确定合理的计 算结果。

2、拟合方程式的选择:栽培后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草地,群落 物种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由栽培种构建的单一种群,其种群数量的发 展受到环境资源影响,变化趋势符合生态学常用的连续增长模型—— 逻辑斯谛方程,所以,以该方程为模型,求得方程中的主要参数,即 得植株数量变化公式,这也是栽培牧草返青后的植株数量实际发展轨 迹。

3、函数方程式二阶求导:严格地讲,越冬后计数的植株与越冬 前应该有一定的对应性,是越冬率计算的理论基础,但是,实际环境 中,植株越冬返青后数量的变化一般分为2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越 冬休眠芽在春季返青后生长发育为正常成株,而这一批成株也正是越 冬后应该计入统计数据的植株,第二个阶段是生长发育后的成株产生 新一级分蘖,且新一级分蘖又生长发育,最终成为又一批新的成株, 同时,这两个阶段形成的正常成株在形态上难以区分,从而为植株的 正确选择计数带来很大困难。不过,从高等数学知识可知,对函数求 二阶导数,并使二阶导数为零,即可获得函数曲线的拐点值,也就是 曲线斜率变化的极值,该点对应的自变量是测定日期,对应函数则是 该测定日的植株拐点数量,正常情况下,牧草植株第一阶段与第二阶 段的生长发育存在一定时间间隔,并在整体数量变化规律上表现为连 续性的暂时打破,即为一个转折点,这也符合函数曲线拐点特征,由 此,选择方程式进行二阶求导,并令导数为零,即可获得曲线变化中 的拐点值,这也是越冬植株返青后完成第一阶段生长发育而成为正常 成株关键点,同时也是第二阶段植株分蘖开始生长发育的起点,因此, 由拐点处植株数量值除以越冬前休眠期植株数量值即为准确的植株 越冬率计算结果。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自身生长特性和物候期特征,在植株越冬 前休眠期和越冬返青后多次定期计数,符合植株生长发育基本规律, 再通过生态学常用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寻找返青植株数量 增长拐点,计算拐点时间的植株越冬率,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越冬植 株返青后的存活比例,结果准确、唯一,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该发明 与2006年和2014年颁布实施的农业行业标准及国标相比,虽然在植 株计数次数和计算程序方面有所增加,但有效避免了计算结果的不确 定性,同时,也使不同种类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或不同处理间的植株越 冬率比较成为可能,极大地增强了数据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禾本科牧 草物候观测技术完善及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应用与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河北坝上地区猫尾草越冬率计算

河北坝上高原区海拔1400m,气候干旱,年降雨量仅300mm左右, 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冬季多风寒冷,极端温度可达-35℃以 下,而猫尾草(PhleumpretenseL.)属于禾本科梯牧草属半冬型多年 生牧草,原产于欧亚大陆,虽喜冷凉湿润气候,但耐寒性相对较弱, 因此,如何确保植株安全越冬便成为坝上地区猫尾草种植的主要技术 瓶颈。2000-2001年期间,当地牧场前后2次播种建植猫尾草草地,总 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均因植株越冬失败而绝收。2002年技术发明人 应邀组织攻关该技术难题,在坝上沽源牧场建植猫尾草草地100亩, 并通过一定的播种、灌溉、施肥、刈割等技术管理措施,大大提高了 越冬植株的返青存活率,整个操作过程中,植株越冬率计算便成为衡 量技术措施成败的关键。

2002年底,植株进行冬前休眠期时,在同一区组试验小区内随机 选取3条1m长的样条,并在每个样条两端插地标进行标记,然后计数 每个样条内的全部植株数量。

2003年猫尾草返青后,连续5次计数标定样段内植株数量,然后 套用生态学逻辑斯谛模型,求得猫尾草返青后植株数量变化的曲线方 程,并对函数进行二阶求导,当二阶导数为零时,所得的函数值便是 猫尾草越冬后第一阶段的全部返青植株数量,然后将该数量值除以 2002年越冬前休眠期计数的植株数量值,便可求得植株越冬率,该方 法的应用及时准确地计算出了植株越冬率,由此也成为猫尾草越冬率 计算的重要方法。

实施例2北京昌平地区无芒雀麦越冬率计算

北京昌平地区海拔低,仅50m左右,降雨较为充沛,年降雨量可 达500mm以上,但冬季少雪寒冷,极端温度可达-15℃以下,对多年 生牧草越冬也会产生一定影响。2009-2013年期间,因实际环境所限, 该地区开展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L.)水土 流失防治工作在坡度为15-25°的荒坡地展开,其中,坡度大,土壤 贫瘠、干旱,且草地建植位置处于阴坡地带,日光照射不足,对建植 草种无芒雀麦的植株越冬产生严重影响。

2009年9月,技术发明人在25°阴坡径流试验场播种建植无芒雀 麦人工草地,并于12月初植株休眠期对不同处理小区进行样段标定, 每样段长1m,每个处理3重复,然后计数样段内植株数量。2010年春 季,无芒雀麦返青达到10%时,开始首次计数,之后每10天进行1次, 连续计数6次,然后套用生态学逻辑斯谛模型,求得无芒雀麦返青后 植株数量变化的曲线方程,对函数进行二阶求导,并令二阶导数等于 零,求得函数值,该函数值便是无芒雀麦越冬后的拐点数量值,然后 将拐点数量值除以2009年休眠期植株数量值,即得无芒雀麦植株越冬 率。应用该方法计算出的植株越冬率,可以精确比较荒坡地不同处理 间的植株越冬率大小,对不同处理间的差异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因 此也成为无芒雀麦植株越冬率计算的有效方法。

实施例3北京延庆山区扁穗冰草越冬率计算

延庆县地处北京西北部山区,海拔300-700m,属温带与中温带、 半干旱与半湿润过渡带,受大陆性季风气候控制,无霜期短,155-165d 左右,年降水量少,枯水年不足300mm,昼夜温差大,冬季极端气温 可达-15℃以下。另外,荒滩地是延庆地区退化土地的主要类型之一, 植被稀疏,土壤干旱、贫瘠,尤其是河滩废弃地,土层瘠薄、砾质化 严重,人工草地建植难度大,其中,越冬率是衡量草地建植成败的重 要指标。

2007-2013年期间,该地区建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扁穗冰草 (AgropyroncristatumL.)人工草地,进行荒滩地植被快速恢复与重 建,建植后播种当年植株进入休眠期时,设置不同处理试验小区,标 定样段,样段长1m,每处理标定3条,然后计数样段内全部植株数量, 播种后第2年春季,扁穗冰草返青率达到10%时,对标定样条进行首 次计数,之后每10天进行1次,连续计数5次,然后以逻辑斯谛方程为 模型,求得扁穗冰草返青后植株数量变化的曲线方程,并对函数进行 二阶求导,再令二阶导数为零,求得拐点时的函数值,即,扁穗冰草 返青后的第一阶段全部成株数量值,然后再将拐点成株数量值除以越 冬前休眠期植株数量值,即得扁穗冰草植株越冬率。该方法精确计算 出了不同处理下的植株越冬率,很好地解决了越冬率计算过程中植株 计数时间不统一、处理间越冬率值难以比较的问题,因而成为扁穗冰 草植株越冬率计算的可靠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 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