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公告号CN10551893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原文格式PDF
申请/专利权人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47446.8
申请日2014-06-25
分类号H01R12/58;
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辉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46:18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2020-06-2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1R12/58 授权公告日:20180116 终止日期:20190625 申请日:20140625
专利权的终止
2018-01-16
授权
授权
2016-07-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R12/58 申请日:201406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6-04-20
公开
公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被压入到基板等的通孔中时可得到高保持力的压配合部的压配合端子和连接器以及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普遍使用如下的压配合端子等:具备在与基板等的通孔连接的情况下不进行焊接而利用弹力来连接的压配合部。由于该压配合端子在与基板连接时不进行焊接,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基板的连接,并且能够反复进行压配合端子的拆装。
此外,在压配合端子中,有的利用冲压机将轧制好的板材冲裁而形成,有的使用线材连续地形成。并且,在由线材形成的压配合端子的情况下,由于线材的制造时的轧制方向沿压配合端子的长边方向,因此,与由板材形成的情况相比,在向基板压入时可耐受更高的按压力,因此能够抑制压配合端子损伤。
作为这样的由线材制造压配合端子的技术,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压配合销是电接触用线材料制的压配合销,其具备由上述压配合销的上述材料形成为一体件的至少一个肩部。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压配合销,具有这样的优点:能够利用压入工具容易地支承在肩部上,不必利用压入工具支承压配合销的末端侧,此外,不会损伤压配合销的末端侧,能够更容易地将力从压入工具相对于压配合销沿纵向传递。
此外,压配合端子形成有被压入到形成于基板的通孔中的压配合部。该压配合部在被压入到通孔中时弹性变形并利用其弹力防脱落地被连接。此时,若压配合部的弹力弱,则无法得到足够的保持力,与基板的连接变得不可靠,有可能发生导通不良等不良情况。另一方面,若为了提高保持力而增大压配合部,则有可能在压入时基板破损。因此,需要不使压配合部过大并得到足够的保持力。
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了提高了保持力的压配合端子的发明。在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压配合端子的发明中,在成型压配合端子的开口部时,利用彼此对置的截面为梯形的冲头和冲模将梯形凹部对置地冲压成型,所述梯形凹部随着从与弹性抵接部的挠曲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的两侧朝向中心部而宽度变细,接着通过冲压将因凹部而成为窄宽度的薄壁的底部冲裁,从而形成弹性抵接部挠曲所需最小限的窄宽度的缝隙。根据下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压配合端子的发明,由于该缝隙变成窄宽度,从而可充分地确保弹性抵接部的挠曲方向的高度尺寸,因而可提高弹性抵接部的反作用力。此外,通常,在针眼形状的压配合端子中,通过确保弹性抵接部的挠曲方向的厚度,从而截面二次矩变大,弹性抵接部的反作用力增强,相对于通孔的保持力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05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287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压配合端子的发明是冲裁板体而制造成的。另一方面,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压配合销那样利用线材制造的情况下,与冲裁板体来制造相比,由于被加工的部分的材料有限,因此很难与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压配合端子同样地制造。此外,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压配合销由线材形成,但关于压配合部分的保持力未记载。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压配合端子及使用该压配合端子的连接器、以及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和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所述压配合端子具有压配合部,所述压配合部可由有限的材料形成以提高由线材形成的压配合端子的压配合部的保持力。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由规定长度的线材构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材的一端形成有被插入到基板中的末端部,在所述线材的另一端形成有与对方端子连接的连接部,在所述线材的所述末端部侧形成有被压入到形成于所述基板的通孔中的压配合部,在所述压配合部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所述线材的轴向的纵长的孔,在所述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孔的内侧延伸设置的延设部,在所述延设部的端部,在与所述线材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有规定高度的立设部。
此外,第二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压配合端子中,所述压配合部形成为,所述内周面的厚度随着朝向所述孔的内侧而变薄,在所述内周面的内侧的厚度形成得薄的端部形成有所述延设部和所述立设部。
此外,第三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压配合端子中,在所述压配合部的靠所述连接部侧形成有肩部,在所述肩部上,与所述压配合部的靠所述连接部侧相邻地设置有以能够由工具按压的大小形成的肩部端部。
此外,第四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的压配合端子中,在所述肩部上形成有沿所述线材的轴向的第一加强部。
此外,第五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的压配合端子中,所述第一加强部形成为沿所述线材的轴向呈凸状地延伸设置。
此外,第六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压配合端子中,在所述肩部上,从向所述线材的横向突出的部分的端部起在与所述横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设置有第二加强部。
此外,第七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三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压配合端子中,在所述肩部与所述压配合部之间,将所述肩部和所述压配合部连接起来的接续部与所述肩部和所述压配合部形成为一体。
此外,第八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方式的压配合端子中,所述第一加强部从所述肩部形成至所述接续部。
此外,第九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压配合端子中,在所述末端部和所述连接部上以随着朝向端部而变细的方式形成有锥部,所述末端部的端部的端面和所述连接部的端部的端面具有被扭断的断面。
第十方式的连接器具有壳体,所述壳体由绝缘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多个开口,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开口中安装有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述的压配合端子。
第十一方式的压配合端子连续体的特征在于,在线材上连续地形成有第一至第十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压配合端子,一个所述压配合端子的所述末端部与另一所述压配合端子的所述连接部各自连结。
第十二方式的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的特征在于,是将第十一方式的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为圆状而成的。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的压配合端子,即使是线材那样有限的材料,也可将压配合部的截面积形成得较大,并可形成具有高保持力的压配合部。
此外,根据第二方式的压配合端子,可高效率地使用线材的材料以形成压配合部。
此外,根据第三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由于在压配合端子上设置有肩部,并且该肩部与压配合端子相邻地形成,因此,可缩短抵靠工具的肩部与被压入的基板面之间的距离,能够以沿通孔的中心轴上的方式插入压配合端子,可防止基板损坏及触头破损,可得到稳定的插入力、保持力。此外,压配合端子的肩部可完全地承受来自工具的按压力,并可顺畅地向基板插入。此外,由于肩部端部与压配合部相邻地形成,因此,能够使肩部端部与基板面的距离更近,在将压配合端子向基板插入时,可更高精度地以沿基板孔的中心轴的方式笔直地插入,插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并且还可确保相对于基板的端子保持力。
根据第四方式的压配合端子,可相对于沿肩部的轴向施加的力进行强化,在被工具按压时可抑制肩部的变形及破损。
此外,根据第五方式的压配合端子,可高效率地使用形成肩部的线材的材料来形成牢固的第一加强部。
根据第六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由于形成有第二加强部,因此能够强化肩部本身,并且能够确保被工具按压的范围更宽,能够提高压配合端子向基板插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根据第七方式的压配合端子,通过在肩部与压配合部之间一体地形成连续部,从而与在线材分别形成压配合部与肩部之间的部分相比,能够提高强度。此外,由于可使压配合部与肩部更相邻地形成并使它们一体化,因此可抑制肩部被按压时肩部与压配合部之间的部分的变形而变得牢固。另外,优选的是,连续部的粗细形成为:在设连续部的截面积为S、线材的截面积为A时,连续部的截面积S处于A≥S≥0.9A的范围内。通过这样,可将连续部的粗细形成为与线材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截面积的粗细,因此可更牢固地形成连续部。
此外,根据第八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由于可牢固地形成将肩部和连续部连接起来的部分,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纵弯曲等。
此外,根据第九方式的压配合端子,在从线材的状态分割成单体时,通过将压配合端子扭转来切断,因此,压配合端子的末端部的端部和连接部的端部形成为被扭断的涡旋状的断面,从而能够抑制基于剪切的切断这样的毛刺的产生。
根据第十方式的连接器,能够获得起到第一至第九中的任一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效果的连接器。
根据第十一方式的压配合端子连续体,能够得到连续地形成有可起到第一至第十中的任一方式的效果的压配合端子的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另外,以随着朝向连结末端部和连接部的部分而变细的方式形成锥部,并且形成为连结起来的部分变得最细,由此,在为了从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分割为压配合端子而进行扭断时,在该连结起来的部分处容易分割,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毛刺的产生。
根据第十二方式的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通过使长尺寸的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形成为卷绕体,由此,搬运和保管变得容易、并且能够高效地进行。另外,在形成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时,也能够卷绕于作为芯体的辊或线圈架等筒状部件上。这样,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的搬运和保管变得更加容易,另外,能够高效地进行作业。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压配合端子的俯视图,图1B是后视图,图1C是主视图,图1D是侧视图。
图2A是压配合部的放大图,图2B是沿图2A的IIB-IIB线的剖视图,图2C是沿图2A的IIC-IIC线的剖视图。
图3A是沿图1A的IIIA―IIIA线的剖视图,图3B是沿图1A的IIIB部的放大图。
图4A是沿图3A的IVA―IVA线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3A的IVB―IVB线的剖视图,图4C是沿图3A的IVC―IVC线的剖视图。
图5A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安装前的状态的图,图5B是示出安装后的状态的图。
图6A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使用形态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6B是示出图6A的后续状态的立体图,图6C是示出图6B的后续状态的立体图,图6D是示出图6C的后续状态的立体图。
图7A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压配合端子的另一使用形态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7B是示出图7A的后续状态的立体图,图7C是示出图7B的后续状态的立体图,图7D是示出图7C的后续状态的立体图。
图8A是压配合端子连续体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8B是侧视图,图8C及图8D是用于说明压配合连续体的分割的放大图,图8E是图8D的VIIIE部的放大图。
图9A是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的立体图,图9B是图9A的IXB部分的放大图,图9C是卷绕在筒状部件上的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的立体图,图9D是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举了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压配合端子和使用该压配合端子的连接器以及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并非打算将本发明特定于此,本发明也同样能够应用于权利要求书中包含的其他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压配合端子进行说明。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压配合端子(以下,称作“PF端子”)10,通过冲压加工等在长尺寸的线材11A上以固定的间隔施加PF端子的形状(参照图8A和图8B),然后,分割为规定长度的线材11,由此形成单体的PF端子。该PF端子10在线材11的一端形成有插入到基板中的末端部12,在另一端形成有与对方的端子连接的连接部13。另外,在线材11的末端部12侧形成有被压入到基板中的压配合部(以下,称作“PF部”)14,在该PF部14的上部、即形成连接部13的一侧,与PF部14相邻地形成有肩部16。
另外,线材11是这样的部件:对不锈钢、铁镍合金、铜或铜合金等进行轧制并拉伸,并实施镀层加工而形成长尺寸的线材11A(参照图8A和图8B),然后分割成规定的长度。并且,在形成长尺寸的线材时,PF端子的形状连续地形成(参照图8A和图8B)。并且,通过由线材形成PF端子10,由此,与通过冲压加工由板材形成的情况相比,成为轴向的力较强的压配合端子,从而抑制了因压入时的按压力而导致末端部损伤的情况。另外,实施方式的PF端子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对方形的角进行了倒角的形状(参照图3A),但并不限于此,截面只要是能够形成圆形、椭圆形、矩形等线材的形状即可。以下,对PF端子的结构进行说明。
末端部12是在将PF端子10安装至基板等的通孔时用于将PF端子10可靠地引导至规定的通孔中的部分。因此,末端部12上设置有锥部12a而成为末端细的形状,以便易于插入到通孔中。
连接部13是与对方的端子连接的部分。因此,能够对应于对方的端子形成为任意的形状。在实施方式的连接部13,与末端部12相同地以成为末端细的方式设有锥部13a。
另外,末端部12和连接部13的端部的端面成为涡旋状的剖切面35(参照图8E)。这是因为,在将连续地形成于长尺寸的线材11A上的压配合端子分割时,使要分割下来的一侧的压配合端子相对于线材侧的压配合端子旋转,以扭断的方式分割,因此形成为这样的涡旋状(参照图8C和图8D)。因此,能够抑制进行剪切时那样的毛刺的产生。
此外,也可以在末端部12和连接部13实施金镀层以提高导通性。此时,金镀层既可以设置于末端部12和连接部13这两方,此外,也可以设置于任一方。
如图2A所示,PF部14形成在线材11的末端部12侧,在线材1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纵长的孔15。PF部14向该孔15的侧面方向对称地突出而形成比线材11的宽度大的宽度。此外,PF部14的厚度形成为被压入到通孔中的侧面部分14a与线材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厚度。此外,PF部14的侧面部分14a形成为随着朝向孔15而变薄。通过形成该孔15,从而PF部14可弹性变形。另外,该PF部14形成为与后述的肩部相邻。
此外,如图2B所示,在PB部14的孔15的内周面15a形成有朝向孔15的内侧突出的延设部14b。并且,在该延设部14b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以围绕孔15的方式竖立设置规定高度的立设部14c。该立设部14c在孔15的两面侧沿与线材11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竖立设置而形成。
此外,PF部14如图2B所示地形成为随着朝向孔15而变薄。并且,形成有从孔15的内周面15a的形成得较薄的端部延伸设置的延设部14b,并且在其末端形成有立设部14c。另外,优选的是,立设部14c的高度形成为处于PF部14的侧面部分14a的厚度范围内的程度。此外,立设部的厚度可任意形成。
另外,PF部14的内周面15a形成为朝向孔15的内侧而变薄,但不限于此,孔的内周面也可以平坦地形成。并且,在该情况下,从孔的平坦地形成的内周面形成有延设部和立设部。
这样,由于在PF部14的孔15形成有立设部14c,因此PF部14的截面积变大,截面二次矩也变大,因而可提高压入到通孔中时的保持力。此外,如图2C所示,由于PF部14的轴向的孔15的端部可从线材11集中更多的材料,因此PF部14的外侧部分与立设部14c之间与其它部分相比可形成得较厚。这样,该部分的截面积变大,截面二次矩也变大,从而可得到高的保持力。
另外,通过增厚立设部14c的宽度,从而截面积变大、并且保持力也变大,但需要从PF部14的侧面部分14a等取来相应量的材料,因此,优选的是,形成为考虑了整个PF部14的截面积的宽度。
此外,PF部14的朝向横向的扩展能够通过在要插入的基板上形成的通孔的直径来调整,PF部14的扩展度比通孔的直径大。这样,在PF端子被插入到基板时,由于从基板的通孔受到的压力而使得PF部弹性变形,并借助于弹性变形的弹力将PF部固定并连接于通孔。
并且,在形成PF部14时,不仅在PF部14上形成孔15,而且还以与线材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厚度形成PF部的外表面,且形成为随着朝向PF部的孔而变薄,由此,能够在不使孔形成得较大的情况下高效地形成高强度的PF部。
此外,也可以使PF部14合金化,通过使PF部14合金化,从而在向通孔插入时能够抑制镀层的剥落。另外,可以通过对PF部14照射激光来进行该合金化。
下面,对肩部16进行说明。肩部16形成为相对于线材11的轴线对称地向与PF部14向横向突出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该肩部16是在将PF端子10向基板中压入时从工具等受到按压力的部分,且形成为与上述的PF部14相邻。另外,在肩部16上设置有被工具等按压的肩部端部17,肩部端部17以由该工具等能够按压的大小(面积)形成。另外,由于该肩部16形成为与PF部14相邻,因此,与以往相比,通过使PF部14和肩部相邻地形成,由此使得被工具按压的肩部端部17与基板面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
这样,由于肩部16形成为与PF端子10相邻,因此,能够缩短抵靠工具的肩部与所压入的基板面之间的距离,能够以沿着基板孔的中心轴上的方式插入压配合端子,且能够高精度地以沿着基板孔的中心轴的方式笔直地插入,能够提高插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且还能够充分地确保相对于基板的端子保持力。
另外,肩部16的形状形成为下述这样的大致五边形:肩部端部17的宽度L最大,使该宽度L稍微延伸,使肩部16的与PF部14最邻近的部位变窄。为了在该肩部16的形成中对线材11进行冲压以使其向横向扩展,在肩部16上形成有比线材11的截面更薄地扩展的轧制部20。可是,由于仅通过轧制部20无法确保肩部16的强度,因此,为了获得必要的强度,在肩部16上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加强部18和第二加强部19。
该第一加强部18在肩部16的中央部分沿着线材11的轴向形成为凸状的肋。通过像这样在肩部16上形成有沿着线材11的轴向的第一加强部18,由此能够针对沿肩部16的轴向受到的力进行强化。该第一加强部18形成至后述的接续部22(参照图3B)。另外,第二加强部19是使成为轧制部20的向肩部16的横向突出的端部的部分向与该横向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而形成的。即,形成为截面形状成为“T”字状。这样,由于形成有第二加强部19,因此,能够对肩部自身进行强化,而且,能够确保被工具等按压的范围更宽。
此外,在轧制部20上,以朝向肩部16的形状变窄的方向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部20a。即,朝向横向的突出变小,轧制部20的厚度增加。具体而言,对切断位置不同的图4B和图4C进行比较,图4B的朝向横向突出的宽度W1和图4C的相同的部分的宽度W2满足W1<W2。另外,图4B的第一加强部的宽度X1和图4C的相同的部分的宽度X2满足X1>X2。另外,图4B的第二加强部的宽度L1和图4C的相同的部分的宽度L2满足L1>L2。
此时,由于第二加强部19沿着肩部16的外表面21的形状形成,因此肩部形成得更加牢固。即,由于在肩部16的肩部端部17上受到的按压力沿着PF端子10的轴向传递,因此,在该肩部16的变窄的部分会施加较大的力而容易变形,但是,由于形成有第一加强部18和第二加强部19而变得牢固,从而能够抑制破损或损伤。
另外,在PF部14与肩部16之间形成有接续部22。该接续部22与PF部14和肩部16一起形成为一体,且成为与肩部16的变窄的部分连续的将肩部16和PF部14连接起来的部分。该接续部22形成为接续部22的截面积与线材11的截面积相同或大致相同,由此可以得到高强度。具体而言,在设接续部的截面积为S、且设线材11的截面积为A时,接续部22的截面积S优选处于A≥S≥0.9A的范围内。另外,接续部22与PF部14和肩部16形成为一体,由此,能够获得比它们分别形成的情况高的强度,此外,能够使PF部14和肩部16更加邻近地形成,从而能够使肩部16与基板面之间的距离变近。
这样,通过在肩部16上形成第一加强部18和第二加强部19,由此能够提高PF端子10插入到基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外,能够抑制在被工具按压时肩部的变形和破损。而且,在肩部16上形成的第一加强部18形成为延伸设置到接续部22上。这样,通过跨越连接肩部16和接续部22的部分而形成第一加强部18,能够形成得更加强固,从而能够抑制纵弯曲等。另外,通过在肩部和压配合部之间形成比肩部和压配合部都窄的接续部,由此能够使压配合部的接续部侧变窄,因此,与从肩部的宽度直接形成压配合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压配合部得到充分的弹力。
并且,PF端子的肩部的形状并不限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大致五边形,只要是下述这样的形状即可:在肩部端部具有被工具等按压的大小,且与PF部最邻近的部位的宽度比该肩部端部的宽度窄,例如,能够以下述形成:三角形、或由曲线形成的半圆形状或半椭圆形状、或者具有从肩部端部突出的部分的六角形状或葫芦型的形状等、或者与这些形状近似的形状。即使是这样的形状,也能够形成第一加强部或第二加强部等、或者在PF部与肩部之间形成接续部,从而能够起到上述这样的发明效果。
另外,在PF端子10的连接部13侧形成有压入部23。该压入部23是压入到壳体中等来防脱的部分。因此,压入部23能够与使用的壳体等相应地以任意的大小和形状形成。
接下来,参照图5对实施方式的PF端子相对于基板的安装进行说明。首先,为了将PF端子10安装到基板29上,以与在基板29上形成的通孔30对应的方式配置PF端子10(参照图5A)。然后,将PF端子10的末端部12对准通孔30插入,直至PF部14抵接于通孔30(参照图5B)。并且,由于PF部14形成得比通孔30的直径大,因此,为了将PF部14插入到通孔30中,需要使PF部14变形的大小的按压力。因此,虽然使用工具24来按压PF端子10以将其插入,但是,此时,使工具24抵靠于在PF端子10上形成的肩部16而进行按压,PF部14变形而被压入到通孔30中。
进行该压入直至到达规定的位置,利用因PF部14变形而产生的弹力进行固定和连接(参照图5C)。此时,由于在PF部14的孔15的周围形成有竖立设置的立设部14c,因而PF部14的截面积变大(参照图2A),截面二次矩也变大,因此可得到高的保持力。另外,在图5中,对PF端子10是一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多个PF端子连接于多个通孔。在该情况下,既可以逐根地连接PF端子,也可以一次连接多根。
[应用例1]
接下来,作为实施方式的PF端子的使用形态的应用例1,对使用PF端子10的连接器27进行说明。首先,如图6A所示,准备多根使形成为直线状的PF端子的中央部分大致垂直地弯曲的PF端子10B。同样准备多个形成有贯穿孔28a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28,以便对准备好的多根PF端子10B进行安装,将多根PF端子10B向该壳体28的贯穿孔28a中插入,直至连接部13侧或规定的部位(参照图6B)。
此时,在PF端子10B的连接部13侧形成的压入部23被压入到壳体28的贯穿孔28a中,由此实现了防脱。相对于该壳体28的插入可以逐根地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多根。通过以上步骤,完成了具备PF端子10B的连接器27的组装。这样,能够形成具备实施方式的PF端子的连接器。并且,安装有PF端子的壳体能够形成为各种形状,能够对应于连接器的使用形态来选择,因此能够得到通用性高的连接器。
接下来,将完成的连接器27与基板29连接。如图6C所示,使连接器27对准基板29,在该基板29上形成有与安装于连接器27上的多个PF端子10B的数量对应的多个通孔30,将各个PF端子10B的末端部12向各通孔30中插入。然后,使用工具等将PF端子10的PF部14压入到通孔30中,在规定的位置之间进行该压入,由此完成连接器27与基板29的连接(参照图6D)。
[应用例2]
另外,对另外的PF端子10的使用形态的应用例2进行说明。作为应用例2,首先,使与实施方式相同的多根PF端子10与基板29的通孔30连接。该连接是将多根PF端子10对准并配置于在基板29上形成的多个通孔30中(参照图7A)。然后,使用工具等将多个PF端子10压入到通孔30中进行连接(参照图7B)。此时,在应用例2中,PF端子10采用了直线状的PF端子,也可以采用弯曲的PF端子。另外,也能够将PF端子10与基板29连接的状态作为单元31来流通。
接下来,将壳体28A安装于使该PF端子10与基板29连接的单元31上(参照图7C)。该壳体28A的安装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将PF端子10的连接部13插入到在壳体28上形成的贯穿孔(未图示)中,并压入压入部23(参照图7D)。这样来进行PF端子10和壳体28的安装。由此,能够广泛地使用PF端子。
[实施方式2]
接下来,作为实施方式2,对使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PF端子10在线材上连续形成的压配合端子连续体(以下,称作PF端子连续体)32进行说明。并且,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8A和图8B所示,PF端子连续体32是使实施方式1的PF端子10连续地形成于长尺寸的线材11A上的状态,是将上述这样的实施方式1的PF端子10分割成单体的前一阶段的状态。
此时,PF端子连续体32形成为使一个PF端子10的末端部12和另一个PF端子10的连接部13各自的端部连结的一根线状部件。并且,该末端部12和连接部13连结起来的部分成为连结部25,在该连结部25上,通过使在末端部12和连接部13形成的锥部12a、13a的部分连结,由此,中央部分成为最凹陷的部分26。另外,该最凹陷的部分26是在将PF端子10分别分割时被扭断的部分。通过以扭断的方式分割,由此,能够抑制在剖切面上产生进行剪切时那样的毛刺(参照图8C~图8E)。通过这样地形成一根线材的PF端子连续体32,在该PF端子连续体32上形成有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PF端子10,由此,在对多个PF端子10进行输送或搬运、搬入等时,容易进行操作。
另外,通过使PF端子连续体32形成为如图9A和图9B所示这样卷绕成比较大的直径的圆形的PF端子连续体卷绕体33,或者形成为如图9C和图9D所示这样将PF端子连续体32卷绕于作为芯体的辊或线圈架等筒状部件34上的PF端子连续体卷绕体33A,由此,更容易进行操作。此外,在将该PF端子连续体32安装至用于连续地压入基板或壳体的压入装置上时,也能够将该线圈架等设置在压入装置上。并且,还能够在将PF端子连续体卷绕于该线圈架等的PF端子连续体卷绕体33A的状态下进行运输或销售。
标号说明
10、10B:压配合(PF)端子;
11:线材;
11A:长尺寸的线材;
12:末端部;
12a:锥部;
13:连接部;
13a:锥部;
14:压配合(PF)部;
14a:外侧部分;
14b:延设部;
14c:立设部;
15:孔;
15a:内周面;
16:肩部;
17:肩部端部;
18:第一加强部;
19:第二加强部;
20:轧制部;
20a:倾斜;
21:外表面;
22:接续部;
23:压入部;
24:工具;
25:连结部;
26:凹陷的部分;
27:连接器;
28、28A:壳体;
28a:贯穿孔;
29:基板;
30:通孔;
31:单元;
32:压配合端子连续体;
33,33A:压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
34:筒状部件;
35:剖切面。
机译: 压入配合端子,使用该端子的连接器,压入配合端子连续体,压入配合端子连续体卷绕体
机译: 压入配合端子,使用该端子的连接器,压入配合端子连续体,压入配合端子连续体绕组体
机译: 压配合端子,使用其的连接器和压配合端子连续体以及压配合端子连续绕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