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

一种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具体涉金丝键合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金丝键合方式除两端固定外,无其它固定方式,金丝处于相对活动状态,当金丝被拉拽时,易出现焊点松动甚至脱落现象的不足。该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包括金丝角度定位件,金丝角度定位件上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穿丝通道,穿丝通道包括入线直道和出线直道,入线直道的外端口为入线口,出线直道的外端口为出线口,入线口的进线方向与出线口的出线方向形成90°夹角,穿丝通道内穿入金丝,在穿丝通道与金丝之间的缝隙注入非导电胶。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10-17

    授权

    授权

  • 2016-04-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L23/49 申请日:201510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3-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丝键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微带连接采用金丝键合方式,金丝键合后,金丝除两端固定点外,无其它固定方 式,金丝处于活动状态,无法保证键合角度的稳定,当金丝被拉拽时,易出现焊点松动甚至 脱落现象,稳定性和可靠性低,容易导致断路或短路,后果严重。

在微波传输线及微波器件中,需要金丝进行电路连接及接地,由于空间及键合位置的要 求,金丝需要弯曲90度才能保证正确的连接。现有的金丝在键合后,直接裸露于空间内。当 键合第二端点,以及装配时,均易使金丝受力拉拽,导致金丝被拉直,需求角度消失;或者 出现金丝相互接触,发生短路;同时易出现金丝焊点松动甚至脱落,通信断路,严重时脱落 的金丝或者焊料搭接到其它电路,导致器件的烧毁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金丝键合方式除两端固定外,无其它固定方式,金丝处于相 对活动状态,当金丝被拉拽时,易出现焊点松动甚至脱落现象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对键合金 丝进行固定,保证了连接需求角度,增强了连接的可靠性的一种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 构。

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包括金丝角度定位件,所述金丝角度定位件上设有 多个相互独立的穿丝通道,所述穿丝通道包括入线直道和出线直道,所述入线直道的外端口 为入线口,所述出线直道的外端口为出线口,所述入线直道与出线直道相互垂直连接,所述 入线口的进线方向与出线口的出线方向形成90°夹角。

优选地,所述穿丝通道内穿入金丝,在所述穿丝通道与金丝之间的缝隙注入非导电胶。

优选地,所述金丝角度定位件为圆柱体,多个所述穿丝通道沿圆柱体长度均匀排列。

优选地,所述金丝角度定位件为长方体,多个所述穿丝通道沿长方体长度均匀排列。

优选地,所述穿丝通道的入线口与出线口分别位于长方体的两相邻直角面上。

优选地,所述金丝角度定位件的外表面上设置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附着有一层用于粘 合固定的非导电胶层。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该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进行金丝键合后,保证 金丝连接弯曲角度的稳定,保证金丝的稳定、牢固,在拉拽键合金丝的两端时,有效避免了 对键合点的牵拉,从而降低焊点松动脱落的风险,增强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主视图;

图2为一种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侧视图;

图3为金丝在金丝固定结构中固定示意图。

其中,1为金丝角度定位件,2为入线直道,3为出线直道,4、入线口,5、出线口,6、 安装面,7、非导电胶层,8、金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金丝键合的金丝固定结构,采用非导电材料或者采用非导电、 非金属材料制成,包括金丝角度定位件1,金丝角度定位件1的材料为聚醚酰亚胺,金丝角 度定位件1上设有多个相互独立的穿丝通道,金丝角度定位件1的长度及穿丝通道的数量, 可根据金丝数量及空间尺寸进行调整,图1中所示,为针对4条金丝8的设计,包括4个穿 丝通道。穿丝通道包括入线直道2和出线直道3,入线直道2的外端口为入线口4,出线直道 3的外端口为出线口5,穿丝通道的入线口4与出线口5分别位于长方体的两相邻直角面上。 入线直道2与出线直道3相互垂直连接,入线口4的进线方向与出线口5的出线方向形成90° 夹角,穿丝通道内穿入金丝8,在穿丝通道与金丝8之间的缝隙注入非导电胶。

金丝角度定位件1为圆柱体,多个穿丝通道沿圆柱体长度均匀排列,或者金丝角度定位 件1为长方体,多个穿丝通道沿长方体长度均匀排列。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 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