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热连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自学习方法

一种热连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自学习方法

摘要

一种热连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自学习方法,它主要包括以下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1、收集轧机参数、轧制工艺参数以及换热系数当前值;2、对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空冷换热系数、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进行寻优。本发明通过对五个换热系数在较大区间进行整体寻优,再固定各个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在较小区间进行寻优的方法,维持了换热系数之间相对的定性关系,保证了自学习之后的换热系数在不失去物理意义的前提下更加准确的预报带材温度。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4936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燕山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398450.5

  • 发明设计人 王东城;张威;吴燕林;刘宏民;

    申请日2015-07-08

  • 分类号B21B3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3116 石家庄一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崔凤英

  • 地址 066004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54:5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8-08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 IPC(主分类):B21B37/00 专利号:ZL2015103984505 登记号:Y2023520000037 登记生效日:20230719 出质人:贵州莹聚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质权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水城区支行 发明名称:一种热连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自学习方法 申请日:20150708 授权公告日:20170405

    专利权质押合同登记的生效、变更及注销

  • 2022-11-01

    专利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B21B37/00 专利号:ZL2015103984505 登记生效日:20221020 变更事项:专利权人 变更前权利人:蚌埠景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贵州莹聚恒新材料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涂山东路1757投资大厦15层1518室 变更后权利人:553040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董地街道贵州水城经济开发区贵州省六盘水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厂内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7-04-05

    授权

    授权

  • 2016-0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1B37/00 申请日:201507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轧制金属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连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自学 习方法。

背景技术

带钢温度是热连轧的一项重要参数,对变形抗力有直接影响,进而会影响 到轧制力与有载辊缝形状,同时带材温度场还是精确计算轧辊热变形的边界条 件,而有载辊缝形状与轧辊热变形的精确计算是板形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就 板形控制而言,精确预报带材温度场是必需的。此外带材温度还会影响机组负 荷分配、产品组织性能,是热连轧精轧设定的重要前提。精确的换热系数是实 现带材温度场精确预报的先决条件,虽然温度场计算原理十分简单,但热连轧 过程带材的换热状态灵活多变,与周围介质的换热系数很难通过理论公式准确 计算。

目前关于带材温度场的研究很多,主要研究方法为有限差分法和解析法。 其中有限差分法具有计算精度高、计算速度快的优点,应用最为普遍。无论采 用哪种方法计算带材温度场,最终的预报精度主要由边界换热系数的准确程度 决定。由于热连轧过程带材换热边界条件十分复杂,很难给出各种边界换热系 数的理论表达式,一般采用经验数据,然而不同热连轧机组的实际换热条件也 相互差别很大,因此同一套经验数据很难适用于所有机组。只有通过不断地在 线自学习才能获得准确的换热系数,从而准确预报带材温度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热连轧机带材温度预报精确度的热连 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自学习方法。本发明主要是根据以热连轧机精轧入口实测温 度与精轧出口实测温度为依据,综合考虑除鳞水冷却、机架间水冷、空冷、轧 辊与带材之间接触换热、变形热等多种因素,通过在线实测的工艺参数对各个 区域的换热系数进行在线自学习。

本发明的热连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自学习方法包括以下由计算机执行的步 骤:

a、收集轧机参数、轧制工艺参数以及换热系数当前值,具体包括:

a1、收集轧机参数包括:热连轧机机架数n、精轧入口测温仪距离第一机架 间距LM01、机架间距LM12~LM(n-1)n、末机架距离精轧出口测温仪间距LMn(n+1)、除鳞 箱中心至精轧入口测温仪间距LT0、各机架后水冷节点至该机架中心间距 LT1~LTn、除鳞箱喷洒覆盖区间长度LC0、各机架后水冷节点喷洒覆盖区间长度 LC1~LCn、各机架后水冷节点是否喷水的状态变量Bu1~Bun,取值0或1,取0表 示不存在或者不喷水,取1表示正常喷水,各机架工作辊半径D1~Dn

a2、收集轧制工艺参数包括:当前卷带钢各机架轧制速度v1~vn、当前卷带 钢来料宽度B、当前卷带钢来料平均厚度与各机架出口平均厚度当前卷 带钢各机架摩擦系数μ1~μn、当前卷带钢各机架轧件轧制压力P1~Pn、当前卷带 钢精轧入口测温仪实测温度Tin、当前卷带钢精轧出口测温仪实测温度Tout、冷却 水温度Tc、空气温度Ta

a3、收集换热系数当前值包括: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机架间水冷对流 换热系数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空冷换热系数轧件与轧 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

b、采用行向量表示轧机参数,即:

U=(n,LM01,LM12,...,LM(n-1)n,LMn(n+1),LT0,LT1,...,LTn,LC0,LC1,...,LCn,Bu1...,Bun,D1...,Dn);

采用行向量表示轧制工艺参数,即:

V=(v1...,vn,B,h0,...,hn,μ1,...,μn,P1,...,Pn,Tin,Tc,Ta);

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带材温度场,表示为:

Toutcal=Toutcal(U,V,α1,α2,α3,α4,α5),

式中:α12345为给定的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空冷换热系数、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 热系数;

根据收集的参数对换热系数进行自学习,具体包括:

b1、对换热系数进行大区间整体寻优,具体包括:

b1(1)、令mine=1.0e10,i=0,x1op=α1cur,x2op=α2cur,x3op=α3cur,x4op=α4cur,x5op=α5cur;

b1(2)、令x1=α1cur+α1cur(i-10)/20,x2=α2cur+α2cur(i-10)/20,x3=α3cur+α3cur(i-10)/20,x4=α4cur+α4cur(i-10)/20,x5=α5cur+α5cur(i-10)/20,采用有限 差分法计算带材出口温度计算精轧出口测温仪实测 温度与计算温度之差

b1(3)、判断e<mine是否成立,如果e<mine成立,令mine=e,记录当前最 佳的换热系数值x1op=x1,x2op=x2,x3op=x3,x4op=x4,x5op=x5,转入b1(4),否则直 接转入b1(4);

b1(4)、判断i=20是否成立,如果i=20成立,转入b2,否则令i=i+1,转入 b1(2);

b2、固定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具体包 括:

b2(1)、令mine=1.0e10,i=0;

b2(2)、令x2=α2op+α2op(i-10)/100,x3=α3op+α3op(i-10)/100,x4=α4op+α4op(i-10)/100,x5=α5op+α5op(i-10)/100,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带材出口温 度计算精轧出口测温仪实测温度与计算温度之差 e=|Toutcal-Tout|;

b2(3)、判断e<mine是否成立,如果e<mine成立,令mine=e,记录当前最 佳的换热系数值x1op=x1,x2op=x2,x3op=x3,x4op=x4,x5op=x5,转入b2(4),否则直 接转入b2(4);

b2(4)、判断i=20是否成立,如果i=20成立,转入b3,否则令i=i+1,转入 b2(2);

b3、固定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具 体包括:

b3(1)、令mine=1.0e10,i=0;

b3(2)、令x1=α1op+α1op(i-10)/100,x3=α3op+α3op(i-10)/100,x4=α4op+α4op(i-10)/100,x5=α5op+α5op(i-10)/100,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带材出口温 度计算精轧出口测温仪实测温度与计算温度之差 e=|Toutcal-Tout|;

b3(3)、判断e<mine是否成立,如果e<mine成立,令mine=e,记录当前最 佳的换热系数值x1op=x1,x2op=x2,x3op=x3,x4op=x4,x5op=x5,转入b3(4),否则直 接转入b3(4);

b3(4)、判断i=20是否成立,如果i=20成立,转入b4,否则令i=i+1,转入 b3(2);

b4、固定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 具体包括:

b4(1)、令mine=1.0e10,i=0;

b4(2)、令x1=α1op+α1op(i-10)/100,x2=α2op+α2op(i-10)/100,x4=α4op+α4op(i-10)/100,x5=α5op+α5op(i-10)/100,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带材出口温 度计算精轧出口测温仪实测温度与计算温度之差 e=|Toutcal-Tout|;

b4(3)、判断e<mine是否成立,如果e<mine成立,令mine=e,记录当前最 佳的换热系数值x1op=x1,x2op=x2,x3op=x3,x4op=x4,x5op=x5,转入b4(4),否则直 接转入b4(4);

b4(4)、判断i=20是否成立,如果i=20成立,转入b5,否则令i=i+1,转入 b4(2);

b5、固定空冷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具体包括:

b5(1)、令mine=1.0e10,i=0;

b5(2)、令x1=α1op+α1op(i-10)/100,x2=α2op+α2op(i-10)/100,x3=α3op+α3op(i-10)/100,x5=α5op+α5op(i-10)/100,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带材出口温 度计算精轧出口测温仪实测温度与计算温度之差 e=|Toutcal-Tout|;

b5(3)、判断e<mine是否成立,如果e<mine成立,令mine=e,记录当前最 佳的换热系数值x1op=x1,x2op=x2,x3op=x3,x4op=x4,x5op=x5,转入b5(4),否则直 接转入b5(4);

b5(4)、判断i=20是否成立,如果i=20成立,转入b6,否则令i=i+1,转入 b5(2);

b6、固定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 间寻优,具体包括:

b6(1)、令mine=1.0e10,i=0;

b6(2)、令x1=α1op+α1op(i-10)/100,x2=α2op+α2op(i-10)/100,x3=α3op+α3op(i-10)/100,x4=α4op+α4op(i-10)/100,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带材出口温 度计算精轧出口测温仪实测温度与计算温度之差 e=|Toutcal-Tout|;

b6(3)、判断e<mine是否成立,如果e<mine成立,令mine=e,记录当前最 佳的换热系数值x1op=x1,x2op=x2,x3op=x3,x4op=x4,x5op=x5,转入b6(4),否则直 接转入b6(4);

b6(4)、判断i=20是否成立,如果i=20成立,转入b7,否则令i=i+1,转入 b6(2);

b7、通过指数平滑法对换热系数进行更新,令α2cur=βα2cur+(1-β)x2op,α3cur=βα3cur+(1-β)x3op,α4cur=βα4cur+(1-β)x4op,其中β为指数平滑因子,自学习结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对五个换热系数在较大区间进行整体寻优,再固定各个换热系数对其 它换热系数在较小区间进行寻优的方法,维持了换热系数之间相对的定性关系, 保证了自学习之后的换热系数在不失去物理意义的前提下更加准确的预报带材 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计算总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图1所示的热连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自学习方法计算总流程图中,结合某7 机架热连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进行自学习过程的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在步骤a中,收集轧机参数、轧制工艺参数以及换热系数当前值, 具体包括:

a1、收集轧机参数包括:热连轧机机架数7,精轧入口测温仪距离第一机架 间距14650mm,机架间距均为5800mm,末机架距离精轧出口测温仪间距 4990mm,除鳞箱中心至精轧入口测温仪间距8690mm,各机架后水冷节点至该 机架中心间距均为2295mm,除鳞箱喷洒覆盖区间长度2620mm,各机架后水冷 节点喷洒覆盖区间长度均为800mm,第一至第四机架后均开启了冷却水,第五 至七机架后均没有开启冷却水,第一至第四机架工作辊直径均为710mm,第五 至第七机架工作辊直径为665mm;

a2、收集轧制工艺参数包括:当前卷带钢各机架轧制速度分别为980mm/s, 1830mm/s,2860mm/s,4320mm/s,5980mm/s,7660mm/s,8930mm/s,当前卷 带钢来料宽度1203mm,当前卷带钢带钢来料平均厚度45mm,各机架出口平均 厚度分别为25.45mm,13.83mm,8.93mm,5.94mm,4.38mm,3.42mm,3.00mm, 当前卷带钢各机架摩擦系数均为0.3,当前卷带钢各机架轧件轧制压力分别为 19794kN,19669kN,16275kN,15962kN,12530kN,10117kN,6990kN,当前 卷带钢精轧入口测温仪实测温度1055摄氏度,当前卷带钢精轧出口测温仪实测 温度867.3摄氏度,冷却水温度20摄氏度,空气温度20摄氏度;

a3、收集换热系数当前值包括: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10004W/(m2·K)、 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6456W/(m2·K)、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5586W/(m2·K)、空冷换热系数0.0002516W/(m2·K)、轧件与轧辊之间接 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1024W/(m2·K);

随后,在步骤b中,对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空冷换热系数、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 热系数进行寻优,具体如下:

b1、对换热系数进行大区间整体寻优,寻优结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 系数0.00135054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871560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754110 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339660W/(m2·K)、最佳轧件与轧辊之间 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138240W/(m2·K);

b2、固定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寻优结 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135054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流换 热系数0.000888991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769192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346453W/(m2·K)、最佳轧件 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141005W/(m2·K);

b3、固定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寻 优结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135054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 流换热系数0.000888991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769192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346453W/(m2·K)、最佳轧件 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141005W/(m2·K);

b4、固定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 寻优结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135054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 对流换热系数0.000888991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769192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346453W/(m2·K)、最佳轧件 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141005W/(m2·K);

b5、固定空冷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寻优结束后有 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133703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880101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761500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346453W/(m2·K)、最佳轧件 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139595W/(m2·K);

b6、固定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 间寻优,寻优结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133703W/(m2·K)、最佳机 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880101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 系数0.000761500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346453W/(m2·K)、最佳 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139595W/(m2·K);

b7、取指数平滑因子为0.8,得到最终的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 0.00106773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692500W/(m2·K)、 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599180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 0.000270571W/(m2·K)、最佳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 0.0109839W/(m2·K),计算结束。

实施例2

结合某6机架热连轧机带材换热系数进行自学习过程的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在步骤a中,收集轧机参数、轧制工艺参数以及换热系数当前值, 具体包括:

a1、收集轧机参数包括:热连轧机机架数6,精轧入口测温仪距离第一机架 间距13000mm,机架间距均为5500mm,末机架距离精轧出口测温仪间距 5000mm,除鳞箱中心至精轧入口测温仪间距7600mm,各机架后水冷节点至该 机架中心间距均为2700mm,除鳞箱喷洒覆盖区间长度2620mm,各机架后水冷 节点喷洒覆盖区间长度均为800mm,第一至第五机架后均没有开启冷却水,第 一至第四机架工作辊直径均为710mm,第五至第六机架工作辊直径为665mm;

a2、收集轧制工艺参数包括:当前卷带钢各机架轧制速度分别为 1026.28mm/s,1906.21mm/s,3048.91mm/s,4443.22mm/s,5847.94mm/s, 6896.64mm/s,当前卷带钢来料宽度1224mm,当前卷带钢带钢来料平均厚度 32.43mm,各机架出口平均厚度分别为14.19mm,7.85mm,4.89mm,3.40mm, 2.67mm,2.33mm,当前卷带钢各机架摩擦系数均为0.3,当前卷带钢各机架轧 件轧制压力分别为22360kN,24446kN,19391kN,13864kN,12690kN,8680kN, 当前卷带钢精轧入口测温仪实测温度1027.8摄氏度,当前卷带钢精轧出口测温 仪实测温度867.4摄氏度,冷却水温度20摄氏度,空气温度20摄氏度;

a3、收集换热系数当前值包括: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10004W/(m2·K)、 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6456W/(m2·K)、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5586W/(m2·K)、空冷换热系数0.0002516W/(m2·K)、轧件与轧辊之间接 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1024W/(m2·K);

随后,在步骤b中,对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空冷换热系数、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 热系数进行寻优,具体如下:

b1、对换热系数进行大区间整体寻优,寻优结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 系数0.00095038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61332W/(m2·K)、 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53067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 0.00023902W/(m2·K)、最佳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 0.009728W/(m2·K);

b2、固定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寻优结 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095038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流换 热系数0.000625586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541283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2438W/(m2·K)、最佳轧件与 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0992256W/(m2·K);

b3、固定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寻 优结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095038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 流换热系数0.000625586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541283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2438W/(m2·K)、最佳轧件与 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0992256W/(m2·K);

b4、固定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 寻优结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095038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 对流换热系数0.000625586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541283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2438W/(m2·K)、最佳轧件与 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099256W/(m2·K);

b5、固定空冷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间寻优,寻优结束后有 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0940876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 数0.000619331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 0.000535871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2438W/(m2·K)、最佳轧件与 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0982333W/(m2·K);

b6、固定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对其它换热系数进行小区 间寻优,寻优结束后有最佳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0.000940876W/(m2·K)、最佳 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619331W/(m2·K)、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 热系数0.000535871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0.0002438W/(m2·K)、最佳 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0.00982333W/(m2·K);

b7、取指数平滑因子为0.6,得到最终的除鳞区对流换热系数 0.000970638W/(m2·K)、最佳机架间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632465W/(m2·K)、 最佳带材两侧边水冷对流换热系数0.000547235W/(m2·K)、最佳空冷换热系数 0.0002477W/(m2·K)、最佳轧件与轧辊之间接触热传导换热系数 0.0100317W/(m2·K),计算结束。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