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及施工方法,该导水系统包括由多个导水管组成的导水单元、用于封堵导水管上端开口的导水盖,所述导水管包括上导水管和下导水管,上导水管设有多个下端支管,下端支管分别与下导水管相连通,上导水管的上端开口连接导水盖,上导水管和下导水管组装在一起形成导水单元。该施工方法为平整地面,铺设天然砂砾垫层铺设好碎石子层后在碎石子层上放置该导水系统,然后浇灌混凝土,在混凝土未干时将导水系统的导水盖拿下,形成多条排水凹槽,雨水汇聚在凹槽内通过导水单元回流至地下,可以防止水沿硬化地面流失,并加速雨水下渗,防止路面积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13371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赵玉清;赵传龙;赵传印;

    申请/专利号CN201510605943.1

  • 发明设计人 赵玉清;赵传龙;赵传印;

    申请日2015-09-22

  • 分类号E03F3/02;E03F3/04;E03F3/06;

  • 代理机构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李桂存

  • 地址 250013 山东省济南市正觉寺小区二区5号楼3单元502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35:4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3-08

    授权

    授权

  • 2016-0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3F3/02 申请日:201509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水系统及施工方法,具体的说,是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雨水主要通过排水设施排走,无法渗透到地下,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及施工方法,透水性好,结构稳固,可以减少路面积水和雨水随排水设施排走,达到充分回收雨水的效果。

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包括由多个导水管组成的导水单元、用于封堵导水管上端开口的导水盖,所述导水管包括上导水管和下导水管,上导水管设有多个下端支管,下端支管分别与下导水管相连通,上导水管的上端开口连接导水盖,上导水管和下导水管组装在一起形成导水单元。上导水管与下导水管形成稳定的架子形状,具有结构稳定下水快速,防止堵塞的效果。

本发明所述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所述上导水管包括三脚管和四脚管,三脚管包括1个向上扩展的第一立管和3个与第一立管下端相连通的且向斜下方扩展的第一支管,第一立管上端与导水盖相连接,第一支管连接下导水管;四脚管包括1个向上扩展的第二立管和4个与第二立管下端相连通的且向斜下方扩展的第二支管,第二支管连接下导水管。上导水管包括三脚管和四脚管,三脚管和四脚管分别位于导水单元的不同位置,第一立管、第二立管与多个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形成多个下水通道,下水速度快。三脚管和四脚管与立管为固定连接或活动连接方式。

本发明所述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所述下导水管为Y形管,下导水管上端设有两个向斜上方扩展的第三支管和一个与第三支管下端连通的向下扩展的第三立管,下导水管的第三支管与三脚管或者四脚管的支管相连通。Y形管分别插接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上,使上导水管和下导水管形成一个结构稳定的方形结构,防止了混凝土填埋时造成结构变形。

本发明所述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所述三脚管位于导水单元的外层,所述四脚管位于导水单元的内层。

本发明所述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所述导水盖包括多个封堵导水管上端开口的凸块以及将凸块连接在一起的脊条,所述脊条为具有一定厚度的长方体条。导水盖可以防止混凝土浇灌时混凝土进入导水管内,对导水管造成堵塞,影响了导水管的透水效果。

本发明所述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透水混凝土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上导水管之间通过第一固定架连接。第一固定架将导水管形成组状,方便了导水管的铺装。

本发明所述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下导水管之间通过第二固定架连接,第二固定架位于下导水管的分叉处以下。第二固定架将导水管形成组状,方便了导水管的铺装。

本发明所述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所述导水管、导水盖、固定架采用塑料材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生态透水混凝土地面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多个导水管的上导水管和下导水管组装在一起形成导水单元,然后将导水盖的凸块插到导水管的上端开口,将其封堵住;

2)、平整地面,铺设天然砂砾垫层,然后在砂砾垫层上铺设一层碎石子,形成碎石子层;

3)将组装好的导水系统铺放在碎石子层上;

4)在碎石子层上往导水系统上浇灌混凝土,混凝土高度与导水盖上边缘平齐;

5)混凝土未干前喷洒混凝土染色剂;

6)拆除导水盖并清理碎屑;

7)喷洒养护剂,铺设完成。

本发明所述生态透水混凝土地面的施工方法中,在用导水盖将导水管的上端开口封堵以后,在Y形管的分叉处以下安装固定架,固定架上设有孔,使导水管的管体位于孔中并保持垂直对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导水系统包括导水管和导水盖,导水管安装在混凝土层里,可以使雨水汇聚进入导水管,雨水通过导水管再进入碎石层、地基层,从而回流至地下,本发明的导水管包括上导水管和下导水管,上导水管和下导水管组装后形成多个Y形的分流管道,汇聚雨水效果好,且Y形坚固,容易安装,本发明所述导水系统的施工方法可使路面有效引导积水而达到充分回收雨水的效果,另外喷洒的混凝土染色剂可以路面展现出色彩,具有美丽的视觉效果。本发明所述导水系统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沿硬化地面流失;加速雨水下渗,防止路面积水;储蓄地下水源,改善空气干燥问题;采用可再生废旧塑料制造,经济环保;塑料支架与混凝土相互补强,承载能力强;坚固耐用,图形、色彩款式多样,美观大方;不易损坏,后期维护费用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所述导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导水管组装成的导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三脚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三脚管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四脚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四脚管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Y形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导水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水盖,2、导水单元,3、第一固定架,4、上导水管,5、下导水管,6、三脚管,7、第一立管,8、第一支管,9、四脚管,10、第二立管,11、第二支管,12、Y形管,13、第三支管,14、第三立管,15、凸块,16、脊条,17、孔,18、第二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和限定。、

如图1所示,应用于海绵城市生态地面系统中的导水系统,包括由多个导水管组成的导水单元2、用于封堵导水管上端开口的导水盖1,所述导水管包括上导水管4和下导水管5,上导水管4设有多个下端支管,下端支管分别与下导水管5相连通,上导水管4的上端开口连接导水盖1,上导水管4和下导水管5组装在一起形成导水单元,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管的上半部分包括三脚管6和四脚管9,如图3、4所示,三脚管包括1个向上扩展的第一立管7和3个与第一立管7下端相连通的且向斜下方扩展的第一支管8,第一立管7上端与导水盖1相连接,第一支管8连接下导水管5;四脚管包括1个向上扩展的第二立管10和4个与第二立管10下端相连通的且向斜下方扩展的第二支管11,第二支管11连接下导水管5。所述下导水管5为Y形管12,下导水管4上端设有两个向斜上方扩展的第三支管13和一个与第三支管13下端连通的向下扩展的第三立管14,下导水管5的第三支管13与三脚管6或者四脚管9的支管相连通。

如图2所示,组装时,首先组装最外面的一行,用三脚管6的第一支管7连接Y形管12的第三立管14,本实施例中,三脚管6的3个第一支管8中有两个第一支管的外缘平齐,组装时,两个平齐的第一支管8朝向外面,两个三脚管6之间连接一个Y形管1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导水单元的列数,本实施例中,列数为3;接着在三脚管6朝向里面的第一支管8上安装新的Y形管12,然后在Y形管12的另一个第二支管11上安装三脚管6或者四脚管9形成第二行(最外面的一列Y形管12上安装三脚管6,其他的安装四脚管9),以此类推,直至完成所需要形状的导水单元。组装完成后,所述三脚管6位于导水单元2的最外层,所述四脚管9位于导水单元2的内层。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盖1包括多个封堵导水管上端开口的凸块15以及将凸块15连接在一起的脊条16,凸块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也可是上宽下窄的锥形,所述脊条16为具有一定厚度的长方体条。因导水盖1和固定架3的不同样式,可形成不同的透水路面图形样式。

本实施例中,上导水管4之间通过第一固定架3连接,下导水管5之间通过第二固定架18连接,第二固定架18位于下导水管5的分叉处以下。第一、第二固定架分别将将上、下导水管形成组状,方便了导水管的铺装。固定架3上设有孔17,导水管嵌设于孔17中并保持垂直对位。作为改进,也可将导水管和固定架设计为一体式。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水管、导水盖1、固定架3采用塑料材质,经济环保。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种上述生态透水混凝土地面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多个导水管的上导水管4和下导水管5组装在一起形成导水单元2,然后将导水盖1的凸块15插到导水管的上端开口,将其封堵住;

2)、平整地面,铺设天然砂砾垫层,然后在砂砾垫层上铺设一层碎石子,形成碎石子层;

3)将组装好的导水系统铺放在碎石子层上;

4)碎石子层上方往导水架构上浇灌混凝土,混凝土层高度与导水盖上边缘平齐;

5)混凝土层未干前喷洒混凝土染色剂;

6)拆除导水盖1并清理碎屑;

7)喷洒养护剂,铺设完成。

本实施例所述导水系统的施工方法中在用导水盖2将导水管的上端开口封堵以后,在Y形管12的分叉处以下安装固定架3,固定架3上设有孔,使导水管的管体位于孔中并保持垂直对位。

施工完成后,将导水盖1拆除,导水盖1的脊条在混凝层上形成多条凹槽,下雨时,雨水汇聚在凹槽内,并通过导水管回流至地下,防止水沿硬化地面流失,并加速雨水下渗,防止路面积水。

以上仅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人员可以根据上述描述作出许多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