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的结构通式如式Ⅱ所示: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06128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河南科技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485695.1

  • 申请日2015-08-10

  • 分类号C07D209/12;A01P3/00;

  • 代理机构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牛爱周

  • 地址 471003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4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2:16:2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2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07D209/12 授权公告日:20180629 终止日期:20190810 申请日:20150810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06-29

    授权

    授权

  • 2016-04-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D209/12 申请日:201508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1-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同时还涉及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吲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HIV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几年来已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且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化学研究者的重视,随着研究的深入合成有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Fan等报道了N-苯磺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在抗HIV-1活性方面的研究(Ling-lingFan,Wu-qingLiu,HuiXu,etal.Anti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1(HIV-1)agents3:Synthesisandinvitroanti-HIV-1activityofsomeN-arylsulfonylindoles.Chemical&PharmaceuticalBulletin.2009,57(8):797-800.)。Ran等报道了N-苯磺酰基-3-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在抗HIV-1活性方面的研究(Jun-qiangRan,NingHuang,HuiXu,etal.AntiHIV-1agents5:Synthesisandanti-HIV-1activityofsomeN-arylsulfonyl-3-acetylindolesinvitro.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Letters.2010,20:3534-3536.),等等。

近年来,3-酰基吲哚类化合物因其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它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比如治疗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但是,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在抗菌活性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最后,本发明还提供一种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的应用。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其结构通式如式Ⅱ所示:

式Ⅱ中:R1选自H、6-Me或5-CN,R2选自p-Me、p-Et、m-NO2、p-Cl或p-OMe。

优选的,式Ⅱ中:R1选自H、6-Me或5-CN,R2选自p-Et、m-NO2、p-Cl或p-OMe。

更优的,式Ⅱ中:R1选自H、6-Me或5-CN,R2选自m-NO2、p-Cl或p-OMe;或者R1为5-CN,R2为p-Et。

最优的,式Ⅱ中:R1选自H、6-Me或5-CN,R2为p-OMe;或者R1为6-Me,R2为m-NO2

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以N-取代苯磺酰基吲哚类衍生物为原料反应制备,反应通式如下:

式Ⅰ中:R1选自H、6-Me或5-CN;R2选自p-Me、p-Et、m-NO2、p-Cl或p-OMe;

式Ⅱ中:R1选自H、6-Me或5-CN;R2选自p-Me、p-Et、m-NO2、p-Cl或p-OMe。

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AlCl3加入溶剂中,再加入丙酰氯室温下反应;

2)反应完毕,加入上述式Ⅰ化合物室温下反应,即得。

步骤1)中AlCl3与丙酰氯的摩尔比为2:1。

步骤1)中反应时间为10~15min。

步骤1)中溶剂为二氯甲烷等。

步骤2)中式Ⅰ化合物与AlCl3的摩尔比为1:3,式Ⅰ化合物与AlCl3、丙酰氯的摩尔比为1:3:1.5。

步骤2)中反应时间为1.5~2h。

步骤2)中反应完毕,可加水终止反应,再纯化产物。纯化操作为:先加入溶剂(如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再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干燥(如无水硫酸钠),浓缩,分离(如采用薄层硅胶),即得纯化产物。

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的应用,具体为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在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方面的应用,或者其在制备植物病原真菌抑菌剂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鉴于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而具有吲哚骨架类化合物也往往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加上各种N-取代苯磺酰基吲哚又是众多药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因此,本发明以N-取代苯磺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和丙酰氯为原料合成一系列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并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能够用于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或者制备植物病原真菌抗菌剂。

本发明中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是以取代吲哚为原料,先通过氮位磺酰化,进一步在C-3位丙酰化制备得到,其工艺简单,易操作,适于规模化生产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2中化合物2的氢谱;

图2为化合物2的ESI质谱;

图3为化合物2的HPLC谱;

图4为实施例2中化合物7的氢谱;

图5为化合物7的ESI质谱;

图6为化合物7的HPLC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仅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在结构通式Ⅰ、通式Ⅱ中,按下表1对应选取取代基R1和R2,可以得到N-取代苯磺酰基吲哚类衍生物16~30及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1~15。

表1化合物1~30对应取代基R1和R2

实施例1

化合物16: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6-甲基吲哚(1mmol)、对甲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16,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1。

由化合物16制备化合物1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16,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使用GF254薄层层析硅胶制备20cm×20cm的薄层层析板,并将浓缩物(即粗产物)用少量的二氯甲烷溶解后上样于薄层层析板,展开、分离得到化合物1。

化合物1的理化性质如下:

1)、棕褐色固体,熔点112~114℃,产率为71%。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19(d,J=8.5Hz,1H),8.14(s,1H),7.81(d,J=8.0Hz,2H),7.72(s,1H),7.27(s,2H),7.16(d,J=8.0Hz,1H),2.93(q,J=7.0Hz,2H),2.46(s,3H),2.35(s,3H),1.24(t,J=7.5Hz,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42。

实施例2

化合物17: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5-氰基吲哚(1mmol)、对甲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2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17,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2。

由化合物17制备化合物2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17,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2。

化合物2的氢谱、ESI质谱、HPLC谱见图1、2、3。

化合物2的理化性质如下:

1)、白色固体,熔点118~120℃,产率为82%。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73(d,J=1.0Hz,1H),8.29(s,1H),8.02(d,J=8.5Hz,1H),7.84(d,J=8.5Hz,2H),7.60-7.62(m,1H),7.33(d,J=8.5Hz,2H),2.96(q,J=7.5Hz,2H),2.39(s,3H),1.27(t,J=7.5Hz,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51。

化合物2的HPLC谱数据见下表2。

表2化合物2的HPLC谱数据

实施例3

化合物18: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6-甲基吲哚(1mmol)、对乙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18,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3。

由化合物18制备化合物3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18,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3。

化合物3的理化性质如下:

1)、棕褐色固体,熔点92~94℃,产率为99%。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19(d,J=8.0Hz,1H),8.16(s,1H),7.85(d,J=8.5Hz,2H),7.75(s,1H),7.29(d,J=8.5Hz,2H),7.16(d,J=8.0Hz,1H),2.94(q,J=7.5Hz,2H),2.66(q,J=7.5Hz,2H),2.47(s,3H),1.24(t,J=7.5Hz,3H),1.19(t,J=7.5Hz,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56。

实施例4

化合物19: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5-氰基吲哚(1mmol)、对乙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2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19,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4。

由化合物19制备化合物4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19,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4。

化合物4的理化性质如下:

1)、白色固体,熔点118~120℃,产率为93%。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73(s,1H),8.29(s,1H),8.04(d,J=8.5Hz,1H),7.86(d,J=8.5Hz,2H),7.62(dd,J=8.5Hz,1.5Hz,1H),7.35(d,J=8.5Hz,2H),2.96(q,J=7.5Hz,2H),2.71(q,J=7.5Hz,2H),1.27(t,J=7.5Hz,3H),1.22(t,J=7.5Hz,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65。

实施例5

化合物20: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6-甲基吲哚(1mmol)、对甲氧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0,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5。

由化合物20制备化合物5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0,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5。

化合物5的理化性质如下:

1)、棕褐色固体,熔点112~114℃,产率为75%。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19(d,J=8.0Hz,1H),8.14(s,1H),7.87(d,J=9.0Hz,2H),7.72(s,1H),7.16(dd,J=8.5Hz,1.0Hz,1H),6.92(d,J=9.0Hz,2H),3.79(s,3H),2.93(q,J=7.5Hz,2H),2.47(s,3H),1.25(t,J=7.5Hz,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58。

实施例6

化合物21: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5-氰基吲哚(1mmol)、对甲氧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2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1,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6。

由化合物21制备化合物6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1,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6。

化合物6的理化性质如下:

1)、白色固体,熔点192~194℃,产率为92%。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3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73(s,1H),8.29(s,1H),8.03(d,J=8.7Hz,1H),7.90(d,J=8.7Hz,2H),7.62(d,J=8.7Hz,1H),6.98(d,J=9.0Hz,2H),3.84(s,3H),2.90-2.97(m,2H),1.23-1.28(m,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69。

实施例7

化合物22: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6-甲基吲哚(1mmol)、间硝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2,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7。

由化合物22制备化合物7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2,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7。

化合物7的理化性质如下:

1)、棕褐色固体,熔点124~126℃,产率为69%。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78(s,1H),8.41-8.43(m,1H),8.23(d,J=8.0Hz,1H),8.18(d,J=8.0Hz,1H),8.13(s,1H),7.71-7.74(m,2H),7.19(d,J=8.0Hz,1H),2.96(q,J=7.5Hz,2H),2.49(s,3H),1.22-1.25(m,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73。

化合物7的HPLC谱数据见下表3。

表3化合物7的HPLC谱数据

实施例8

化合物23: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5-氰基吲哚(1mmol)、间硝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2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3,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8。

由化合物23制备化合物8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3,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8。

化合物8的理化性质如下:

1)、白色固体,熔点220~222℃,产率为80%。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80(t,J=2.0Hz,1H),8.75(d,J=1.0Hz,1H),8.50-8.51(m,1H),8.26-8.28(m,2H),8.07(d,J=8.5Hz,1H),7.81(t,J=8.0Hz,1H),7.69(dd,J=8.5Hz,1.5Hz,1H),2.98(q,J=7.5Hz,2H),1.25(s,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82。

实施例9

化合物24: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6-甲基吲哚(1mmol)、对氯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4,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9。

由化合物24制备化合物9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4,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9。

化合物9的理化性质如下:

1)、棕褐色固体,熔点124~126℃,产率为92%。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19(d,J=8.5Hz,1H),8.11(s,1H),7.86(dd,J=7.0Hz,2.0Hz,2H),7.70(s,1H),7.44(dd,J=7.0Hz,2.0Hz,2H),7.18(d,J=8.5Hz,1H),2.94(q,J=7.5Hz,2H),2.47(s,3H),1.22-1.25(m,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62和364。

实施例10

化合物25: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5-氰基吲哚(1mmol)、对氯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2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5,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10。

由化合物25制备化合物10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5,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10。

化合物10的理化性质如下:

1)、白色固体,熔点240~242℃,产率为83%。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74(d,J=0.5Hz,1H),8.25(s,1H),8.02(d,J=9.0Hz,1H),7.89(d,J=9.0Hz,2H),7.64(dd,J=8.5Hz,1.5Hz,1H),7.52(d,J=8.5Hz,2H),2.96(q,J=7.5Hz,2H),1.24-1.27(m,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71和373。

实施例11

化合物26: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吲哚(1mmol)、对甲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6,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11。

由化合物26制备化合物11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6,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11。

化合物11的理化性质如下:

1)、白色固体,熔点108~110℃,产率为84%。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34(d,J=7.5Hz,1H),8.22(s,1H),7.93(d,J=8.0Hz,1H),7.82(d,J=8.5Hz,2H),7.31-7.37(m,2H),7.25(d,J=3.0Hz,2H),2.95(q,J=7.5Hz,2H),2.34(s,3H),1.25(t,J=7.5Hz,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26。

实施例12

化合物27: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吲哚(1mmol)、对甲氧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7,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12。

由化合物27制备化合物12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7,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12。

化合物12的理化性质如下:

1)、白色固体,熔点138~140℃,产率为84%。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32-8.34(m,1H),8.22(s,1H),7.91-7.92(m,1H),7.88(dd,J=7.0Hz,2.0Hz,2H),7.31-7.37(m,2H),6.91(dd,J=7.0Hz,2.0Hz,2H),3.78(s,3H),2.95(q,J=7.5Hz,2H),1.22-1.25(m,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44。

实施例13

化合物28: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吲哚(1mmol)、对乙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8,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13。

由化合物28制备化合物13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8,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13。

化合物13的理化性质如下:

1)、白色固体,熔点91~93℃,产率为90%。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3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33-8.40(m,1H),8.24(s,1H),7.96(d,J=7.5Hz,1H),7.87(d,J=8.1Hz,2H),7.27-7.39(m,4H),2.91-2.98(m,2H),2.68(q,J=7.5Hz,2H),1.07-1.29(m,6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42。

实施例14

化合物29: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吲哚(1mmol)、对氯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29,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14。

由化合物29制备化合物14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29,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14。

化合物14的理化性质如下:

1)、白色固体,熔点126~128℃,产率为92%。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33-8.35(m,1H),8.19(s,1H),7.89-7.91(m,1H),7.85-7.87(m,2H),7.44(dd,J=7.0Hz,2.0Hz,2H),7.33-7.39(m,2H),2.96(q,J=7.5Hz,2H),1.26(t,J=7.5Hz,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48和350。

实施例15

化合物30:

其制备方法为:

称取吲哚(1mmol)、间硝基苯磺酰氯(1.2mmol)、氢氧化钠(1.8mmol)和TEBA(0.1mmol)于50mL烧瓶中,加入二氯甲烷(5mL),室温反应1.5h,TLC跟踪检测至反应完全,加水(10mL)终止反应,用(20mL×3次)二氯甲烷萃取,合并有机相,有机相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得到化合物30,不用分离,直接用于制备化合物15。

由化合物30制备化合物15的反应式为:

其制备方法为:

将3mmol的AlCl3加到50mL烧瓶中并加入5mL二氯甲烷,室温下再加入1.5mmol的丙酰氯,反应15min后(即反应液澄清后)滴加用二氯甲烷溶解的化合物30,滴毕室温反应2h,TLC检测反应完全后加入10mL水终止反应,并用二氯甲烷(20mL×3次)萃取,合并有机相并依次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10mL)和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浓缩并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同实施例1)得到化合物15。

化合物15的理化性质如下:

1)、黄色固体,熔点146~148℃,产率为62%。

2)、该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谱(1HNMR,500MHz)特征:

以氘代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物,其中各峰归属为:δ:8.78(s,1H),8.41-8.43(m,1H),8.33(d,J=7.5Hz,1H),8.23-8.25(m,1H),8.21(s,1H),7.95(d,J=8.0Hz,1H),7.70-7.74(m,1H),7.34-7.42(m,1H),2.98(q,J=7.5Hz,2H),1.23-1.26(m,3H)。

3)、该化合物的ESI-TRAP源质谱(MS)图特征:其[M+H]+峰为359。

试验例

1、RP-HPLC检测纯度

使用ShimadzuLC-15C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纯度,检测器型号为SPD-15C,紫外检测范围UV-VIS为190~700nm,反相色谱柱型号为HypersilODSC18column(5μm4.6×150mm),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比例为(甲醇:水=5:1)。

对上述实施例制备的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1~15进行RP-HPLC(reversephase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检测,所有被检测化合物均在紫外吸收波长为260nm下测定,纯度均高于95%(见下表4)。

表4化合物1~15的HPLC检测结果

化合物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面积化合物16.3081001678498.592化合物24.436176232199.125化合物33.8341151689899.066

化合物43.899173756797.866化合物55.7631530670499.487化合物64.2011814908699.714化合物75.5851077537097.749化合物83.805130523396.632化合物95.7651734209897.887化合物101.598930260999.592化合物111.451218656796.023化合物122.4041175796999.454化合物134.7051735200199.440化合物145.418851792198.821化合物154.5131440486198.633

2、抗菌活性测定试验

(1)供试植物病原真菌(共15种):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sorokiniana(Sacc.)Shoem]、小麦茎基腐病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Fpg]、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oryzaeCav.]、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etSuggs]、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maydisNisik&Miy]、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urrularialunata(Boed)Wakker]、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烟草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f.sp.nicotianae(Johns.)SnyderetHansen]、烟草疫霉病菌[PhytophoranicotianaeBredadeHaanTuker]、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aKeissler]、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iumf.sp.VasinfectumsynderetHansen]、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iumf.spcucumerinumOwen]、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cinereaPers.]、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brassicaeSacc.],均由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植保系实验室提供。

(2)供试样品及试剂:市售抗菌剂恶霉灵(阳性对照),实施例1~15制备的化合物1~15,丙酮(分析纯)。

(3)生测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

培养基:V8培养基(其配比为:V-8蔬菜汁160mL、琼脂15g、蒸馏水1500mL)和PDA培养基(其配比为:去皮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化合物1~15对1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室内毒力,以恶霉灵作为阳性对照。将化合物1~15和恶霉灵用丙酮溶解,待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65℃时分别与化合物1~15和恶霉灵混合,充分混匀后制成含有100ppm(100μg/mL)带药培养基,以不加药剂的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设三个重复。待培养基充分冷却后,接种生长活力一致,直径7mm的供试病原菌菌片,于25±1℃恒温培养96h后调查。调查时,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用下述公式计算出各个样品对所测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结果见下表5、表6。

(4)试验结果

表5化合物1~15及恶霉灵对供试菌株的抑菌效果

表6化合物1~15及恶霉灵对供试菌株的抑菌效果

结果表明,上述实施例制备的N-取代苯磺酰基-3-丙酰基吲哚类衍生物1~15对所测1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6对14种供试菌株(除水稻稻瘟病菌外)的抑菌活性均高于市售抗菌剂恶霉灵;另外,化合物5~7和化合物12对油菜菌核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均超过恶霉灵,其抑制率均高于70%。

实施例16

化合物6在制备植物病原真菌抑菌剂方面的应用,具体为:将化合物6与填充剂淀粉按照10wt%:90wt%的比例混合均匀,包装,即得。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取化合物5、7、12等用于制备植物病原真菌抑菌剂。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