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有机配体和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方法

有机配体和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有机配体和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方法。为了增加冠醚类化合物的稳定性,我们利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合成技术,用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以金属为节点的金属环状硫杂冠醚型超分子。并且为了合成的冠醚型超分子结构更加稳固,我们选用了以螯合配位官能团为端基开链冠醚型有机配体,与Cu(I)离子成键关环,合成方法简单,易操作,收率高且产物单一,易于分离。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03734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山东师范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278638.6

  • 发明设计人 马建平;吴万福;吴祥雯;尹诗;

    申请日2015-05-27

  • 分类号C07D413/14;

  • 代理机构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崔苗苗

  • 地址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88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1:52:2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5-1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07D413/14 授权公告日:20180202 终止日期:20180527 申请日:2015052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02-02

    授权

    授权

  • 2015-12-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7D413/14 申请日:201505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1-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机配体和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 方法。

背景技术

冠醚类化合物是主客体化学中的一类重要的人工合成受体,对于该类受体化合物的研 究一直是化学领域中最具生命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在配位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 物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农业化学、理论物理化学、光化学等方面有着广 泛的应用。硫杂冠醚是其中的一类更具特色的超分子,该类化合物与金属离子配位更容易 且能够形成更稳定的配位络合物,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冠醚类化合物都是纯有机的大环分子 结构,在稳定性方面比无机化合物差了很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 成方法。为了增加冠醚类化合物的稳定性,我们利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合成技术,用自 组装的方法合成了以金属为节点的金属环状硫杂冠醚型超分子。并且为了合成的冠醚型超 分子结构更加稳固,我们选用了以螯合配位官能团为端基开链冠醚型有机配体,与Cu(I)离 子成键关环,合成方法简单,易操作,收率高且产物单一,易于分离。

本发明提供了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其分子式为Cu(C10H5N3O4)(BF4)2,结构式如下:

上述的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方法,采用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 丁二硫醚为有机配体,与Cu(ClO4)2或Cu(BF4)2配位聚合反应制得。

具体合成过程如下:

将Cu(ClO4)2或Cu(BF4)2溶于甲醇,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醚溶于二 氯甲烷,于10~15℃下,将Cu(ClO4)2或Cu(BF4)2的甲醇溶液铺在2-(5-(2-喹啉基恶二唑 基)-1,4-丁二硫醚上,铺层后静置3-14天,得到黄色块状晶体,即Cu(I)离子的Cu(I)双金 属硫杂冠醚大环。

优选的是,所述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醚L、二氯甲烷、甲醇、Cu(ClO4)2或Cu(BF4)2的投料摩尔比为1:(3500-4000):(5600-6300):2。

优选的是,所述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醚,其化学结构式如下:

优选的是,所述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醚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 骤:将5-(2-喹啉基)-3-巯基-1,3,4-恶二唑、K2CO3、丙酮和1,4-二溴丁烷,按 摩尔比:1:(2.4~2.6):(60~70):1.1混合,常温搅拌24h,用CH2Cl2硅胶柱层析,得白色产 品,即为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醚。

优选的是,所述铺层处理在规格为20×200mm的硬质玻璃试管中进行。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合成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有机配体,其化学命名为2- (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醚,其化学结构式为:

其核磁数据为:1HNMR(300MHz,DMSO,25℃,TMS,ppm):8.50-8.48(d,2H,-C5H2N), 8.11-8.08(d,2H,-C6H4),8.04-8.02(d,2H,-C6H4),7.85-7.82(t,2H,-C6H4),7.57-7.53(t,2H, -C6H4),7.48-7.45(d,2H,-C5H4N),3.17-3.15(t,4H,-CH2-),2.14-2.11(m,2H,-CH2-)。

其红外数据为:IR(KBr,pellet,cm-1):3117(w),1596(w),1461(s),1198(s),1071(s),829(s), 754(s),474(m).

其元素分析为:calcdforC25H18N6O2S2:C60.22,H3.64,N16.86;found:C60.19,H3.65, N16.85.

该用于合成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有机配体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5- (2-喹啉基)-3-巯基-1,3,4-恶二唑、K2CO3、丙酮和1,4-二溴丁烷,按摩尔比: 1:(2.4~2.6):(60~70):1.1混合,常温搅拌24h,用CH2Cl2硅胶柱层析得白色产品,即2- (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醚。

用于合成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有机配体,其化学命名为2-(5-(2-喹啉基恶二 唑基)-1,4-丁二硫醚,其化学结构式为:

其核磁数据为:1HNMR(300MHz,DMSO,25℃,TMS,ppm):8.50-8.48(d,2H,-C5H2N), 8.11-8.08(d,2H,-C6H4),8.04-8.02(d,2H,-C6H4),7.85-7.82(t,2H,-C6H4),7.57-7.53(t,2H, -C6H4),7.48-7.45(d,2H,-C5H4N),3.17-3.15(t,4H,-CH2-),2.14-2.11(m,2H,-CH2-)。

其红外数据为:IR(KBr,pellet,cm-1):3117(w),1596(w),1461(s),1198(s),1071(s),829(s), 754(s),474(m).

其元素分析为:calcdforC25H18N6O2S2:C60.22,H3.64,N16.86;found:C60.19,H3.65, N16.85.

该用于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有机配体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体L1的合成:

取中间体A5-(2-喹啉基)-2-巯基-1,3,4-恶二唑2.29g,(10mmol)和K2CO36.9g (50mmol)置于30ml丙酮中常温搅拌15min,后加入2.16gg(5mmoL)1,4-二溴丁烷, 常温搅拌24h,用二氯甲烷柱层析得白色产品L13.43g,产率为67.0%.

一种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其结构式为Cu2(C25H18N6O2S 2)2(BF4)2·0.5CH2Cl2·MeOH和Cu2(C25H18N6O2S2)2(ClO4)2·CH2Cl2·MeOH。

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方法,采用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 醚为有机配体,与Cu(BF4)2以及Cu(ClO4)2配位反应制得。

具体合成过程如下:

Cu(BF4)2或者Cu(ClO4)2溶于甲醇,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醚溶于二 氯甲烷,在室温下,于反应容器中,将Cu(ClO4)2铺在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 二硫醚上,铺层后3-14天,得到黄色块状晶体,即为Cu(I)离子的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 环;其中,2-(5-(2-喹啉基恶二唑基)-1,4-丁二硫醚L、二氯甲烷、甲醇和Cu(ClO4)2的 投料摩尔比为1:(3500-4000):(5600-6300):2。

其红外数据为(BF4-):IR(KBr,pellet,cm-1):3380(w),3225(w),2997(w),1596(w),1499(s), 1462(s),1423(m),1191(m),1118(s),1071(m),1019(w),969(w),828(s),760(s),478(w).

其红外数据为(ClO4-):IR(KBr,pellet,cm-1):3375(w),3206(w),2988(w),1492(s),1471(s), 1423(m),1191(m),1118(s),1019(w),825(s),754(s),470(w).

经X-射线单晶衍射解析其结构如下:该大环化合物结晶在一个三斜晶系中,属于P-1 点群。Cu(I)处于变形四面体{CuN4}的配位环境中。(图5)在固态下,该聚合物表现为Cu(I) 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

所述反应容器为20×200mm的硬质玻璃试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提供一种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方法。利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合成技 术,用自组装的方法合成了以金属为节点的金属环状硫杂冠醚型超分子,增加了冠醚类化 合物的稳定性。

2.选用了以螯合配位官能团为端基开链冠醚型有机配体,与Cu(I)离子成键关环,合成 的冠醚型超分子结构更加稳固,且合成方法简单,易操作,收率高且产物单一,易于分离。

3.本合成反应的原理是基于螯合型端基的恶二唑类半刚性有机配体与Cu(ClO4)2及 Cu(BF4)2的配位化合反应。

4.在制备该超分子过程中存在Cu(II)-Cu(I)的变价行为,伴随着Cu的降价过程,必然 存在某种元素的升价过程。对后续研究自组装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有着重要的 指导意义。同时,鉴于双金属大环的依然存在为参与配位的杂原子,保留了继续参与自组 装反应的潜在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构建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有机配体的红外图;

图2是构建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有机配体的核磁图;

图3是实施例1中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红外图;

图4是实施例2中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红外图;

图5是实施例1中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单晶结构。

图6是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结构式,其对应的分子式为Cu(C10H5N3O4)(BF4)2

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仅是为 了解释本发明,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

实施例1:高氯酸根为平衡阴离子的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

在室温下,将溶有Cu(ClO4)2(33.6mg,0.0704mmol)的甲醇溶液缓慢铺在8mL溶有配体 L(10mg,0.0352mmol)的二氯甲烷溶液上,密封静置两周得黄色块状晶体16.9mg。产率76% (按配体的量计算)。

如图5所示,化合物的单晶结构中包含一个Cu金属中心,一个2-(5-(2-喹啉基恶二唑基) -1,4-丁二硫醚配体,一个高氯酸根离子,一个二氯甲烷分子和一个甲醇分子。在固态下, 该Cu(I)化合物表现为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图5)。

其红外数据为(BF4-):IR(KBr,pellet,cm-1):3380(w),3225(w),2997(w),1596(w),1499(s), 1462(s),1423(m),1191(m),1118(s),1071(m),1019(w),969(w),828(s),760(s),478(w).

经X-射线单晶衍射解析其结构如下:该大环化合物结晶在一个三斜晶系中,属于P-1 点群。Cu(I)处于变形四面体{CuN4}的配位环境中。(图5)在固态下,该聚合物表现为Cu(I) 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

实施例2:四氟硼酸根为平衡阴离子的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合成

在室温下,将8mL溶有Cu(BF4)2(33.6mg,0.0704mmol)的甲醇溶液缓慢铺在8mL溶 有配体L(10mg,0.0352mmol)的二氯甲烷溶液上,密封静置两周得黄色块状晶体13.43mg。 产率74%(按配体的量计算)。

其红外数据为(BF4-):IR(KBr,pellet,cm-1):3380(w),3225(w),2997(w),1596(w),1499(s), 1462(s),1423(m),1191(m),1118(s),1071(m),1019(w),969(w),828(s),760(s),478(w).

本实施例得到的产物在经与实施例1相同的实验表明,与实施例1的产物为异质同晶 结构(只有阴离子不同)。

附表1.本发明的Cu(I)双金属硫杂冠醚大环的晶体数据表

表I

表II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 限制,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 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