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至少一个主动侧和一个从动侧的扭转减振器

具有至少一个主动侧和一个从动侧的扭转减振器

摘要

为了进一步开发扭转减振器,本发明建议了一种扭转减震器。该扭转减震器具有至少一个主动侧和一个从动侧,它们以能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方式安装,该扭转减震器还具有在主动侧和从动侧之间作用的弹簧阻尼器装置,它包括至少一个具有两侧的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在至少一个与其两侧中的第一侧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至少一个与其两侧中的第二侧接触的第二接触部之间起弹性作用,并且该螺旋弹簧在两侧经由螺旋弹簧定位件安置。其中,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在周向上借助桥接螺旋弹簧的支撑装置安置在与螺旋弹簧定位件相对的接触部处。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00876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乌尔里希·罗斯;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12511.3

  • 发明设计人 乌尔里希·罗斯;

    申请日2014-03-05

  • 分类号F16F15/123(20060101);F16F15/134(20060101);

  • 代理机构11372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吴大建;刘华联

  • 地址 德国迪伦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1:42: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8-31

    授权

    授权

  • 2016-02-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16F15/123 申请日:201403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0-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其具有至少一个主动侧和一个从动侧,它们以 能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方式安装,并且其还带有在主动侧和从动侧之间作用的弹簧 阻尼器装置,它包括至少一个具有两侧的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在至少一个与它 两侧中的第一侧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至少一个与它两侧中的第二侧接触的第二 接触部之间发挥弹性作用,并且该螺旋弹簧在两侧经由螺旋弹簧定位件进行安 置。

背景技术

在例如国际专利申请WO2005/100817A1中,这种扭转减振器被描述为带有 主动质量体、弹簧系统和从动质量体的双质量飞轮。为了降低在双质量飞轮的能 相对于彼此移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振动,在双质量飞轮的能相对于彼此移动的部 件的携带件之间布置了各个弹簧。这些携带件是飞环的组成部件,这些飞环以能 相对于彼此移动的方式布置在主动质量体和从动质量体之间,并且提供双质量飞 轮的能相对于彼此移动的部件。设置的弹簧与所提及的能相对于彼此移动的部件 一起作用来降低主动质量体和从动质量体之间的振动。在此,所采用的弹簧借助 螺旋弹簧定位件安置在主动质量体和从动质量体的对面。对此,两个螺旋弹簧定 位件分别对应于螺旋弹簧的轴向端部,其中第一飞环的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与一 个螺旋弹簧的第一轴向端部接触,并且另一个飞环的另一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与该 螺旋弹簧的第二轴向端部接触。这种放置方式可以很好地确保该螺旋弹簧的端 部避免危险的径向移动,从而避免了弹簧本身在高的转速下在径向靠外相邻的部 件处发生摩擦和避免了导致由此而引起的摩擦噪音,以及避免了弹簧通过这种在 极短的时间内的摩擦而损坏的风险。然而,由于弹簧安装在两个彼此分开且可独 立地相对于彼此移动的螺旋弹簧定位件处,因此需要以较高的构造费用和构造空 间为代价来实现弹簧的可靠安装。

在公开文本DE19729669A1中描述了另一个方案,螺旋弹簧的端部以转速安 全的方式放置在扭转减振器的主动质量体和从动质量体之间。为了降低关于一起 待放置的螺旋弹簧的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的构造费用,螺旋弹簧安装在一起与从 动质量盘一体式构造成型的两个对立的螺旋弹簧定位件处。通过这种构造措施, 可以实现构造费用较低的螺旋弹簧定位件,然而其中仍然需要两个独立成型的且 彼此相对的接触部,它们必须分别包括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一个,并且必须 布置在共同的部件上。在专利文献DE4201370C1中公开了类似的装置。

例如,在专利DE102008063015Al、DE102010032536Al、DE102012210406Al 或DE 19810500Al中还公开了,这些螺旋弹簧定位件包括螺旋弹簧座圈,然而, 其中在此各螺旋弹簧式的部件还分别设置螺旋弹簧座圈、螺旋弹簧定位件和螺旋 弹簧座圈向其挤压的接触部,其分别包括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一个,并且布 置在共同的部件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照以下方式进一步开发扭转减振器上的已知的螺旋弹簧 定位件,即避免昂贵的费用和高的构造费用以及由此伴随而来的缺点,并且仍然 可以将相应安置的弹簧串接起来。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一种扭转减振器来实现,其具有至少一个主动侧和一个从 动侧,它们可以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方式安装,并且其还带有在主动侧和从动侧之 间作用的弹簧阻尼器装置,它包括至少一个具有两侧的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在 至少一个与它的两侧中的第一侧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至少一个与它的两侧中的 第二侧接触的第二接触部之间弹性式地发挥作用,并且该螺旋弹簧在两侧上经由 螺旋弹簧定位件进行安置。其中,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 沿着周向借助桥接螺旋弹簧的支撑装置进行安置,该支撑装置设置成自由地支承 在与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对立的接触部处。

通过借助桥接螺旋弹簧的支撑装置引导上述螺旋弹簧,可以在扭转减振器上 或者在扭转减振器中实现极其节省空间的螺旋弹簧定位件。尤其是,不再需要在 设置于主动侧的接触部处设置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和在设置于从动侧的接触部 处设置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相反,可以将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安放在第二接触 部处,其中尽管螺旋弹簧可以以其两个轴向的端部可靠地安装在两个螺旋弹簧定 位件处。

与此相关地,另一个变化的实施例可以设置成,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第 一螺旋弹簧定位件布置在作为支撑装置的优选大致上穿勾螺旋弹簧的臂部的自 由端部处。由此实现了在螺旋弹簧定位件处以最小的构造空间安全地引导螺旋弹 簧的可能性。即达到以下目的,当桥接螺旋弹簧的支撑装置放置于螺旋弹簧的内 部时,在扭转减振器的结构中(尤其是对于安装使用了轴向端部的螺旋弹簧而言) 能够特别地节省空间,使得设置在扭转减振器上的螺旋弹簧的构造空间体积得到 最好的利用。

由此,当穿勾式的臂部具有在螺旋弹簧内部作用的用于螺旋弹簧的离心力保 险件时,对于螺旋弹簧定位件可以进一步地节省空间。通过上述离心力保险件可 以避免,尤其是螺旋弹簧腹部自己在高转速时由于扭转减振器的旋转的部件而径 向向外地偏移危险的距离。

为了使得螺旋弹簧在其内侧不会长久地完全地与穿勾螺旋弹簧的臂部接触, 有益的是,臂部具有径向向内的空隙。通过这种方式,在挤压螺旋弹簧的过程中, 当弹力将相应的绕组向着相应的接触部挤压和通过这种方式安置弹簧时,能够避 免弹簧摩擦。相反,在高转速和低负载时,仍然可以充分地阻碍弹簧腹部或者弹 簧的中心径向外移。

另一个有利的实施例设置成,臂部(优选在其与其自由端部相对的端部处) 支承或者具有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由此,借助简单的 措施可以确保,螺旋弹簧在两侧安全地保持在仅仅一个螺旋弹簧定位件处,并且 由此可以选择性地安装弹簧。

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第一螺旋弹簧定位 件在各螺旋弹簧的侧面径向靠外地支撑在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绕组处,并且两个 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径向靠内地支承在螺旋弹簧的至少一 个内置的绕组处。通过这种方式,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 的桥接螺旋弹簧的支撑装置可以通过螺旋弹簧和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第二 螺旋弹簧定位件形成。通过外部布置一个螺旋弹簧定位件和内部布置另一个螺旋 弹簧定位件,螺旋弹簧可以一如既往地无阻碍地压缩,并且仍然向外支撑抵抗离 心力作用,虽然它是支撑装置的部件。

与此相关地,建议一个以相反方式实施的替代方案,即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 中的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在各螺旋弹簧的侧面径向靠内地支撑在螺旋弹簧的至 少一个绕组处,并且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径向靠外地支 承在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内置的绕组处,使得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中的第一螺旋 弹簧定位件的桥接螺旋弹簧的支撑装置可以通过螺旋弹簧和两个螺旋弹簧定位 件中的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形成。

与此相关地,“内置的绕组”的概念是指各螺旋弹簧的不在各螺旋弹簧的端 部处,并且能够与可能的接触部、飞件或者类似部件撞击接触的绕组。

与支承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的至少一个绕组相比,如果支撑第一螺旋弹簧定 位件的至少一个绕组布置成不会进一步远离螺旋弹簧的与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 相对的一侧,那么结构上使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确保,至少一个绕组既可以由第 二螺旋弹簧定位件支撑,也可以由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支撑。这导致整个支撑装 置会有非常稳定的结构。

为了保护螺旋弹簧定位件和螺旋弹簧之间的接触区域,有利的是至少一个螺 旋弹簧定位件包括螺旋弹簧座圈。这种螺旋弹簧座圈可以根据磨损情况进行简单 的更换,而不必在此对现有的螺旋弹簧定位件进行更换。尤其是,这种螺旋弹簧 座圈在必要时还可以相应地构造成从一开始就比例如接触部或者螺旋弹簧更加 稳定。

当螺旋弹簧座圈从内部抵在螺旋弹簧上时,螺旋弹簧的周边或者环绕螺旋弹 簧的四周可以很小。此外,螺旋弹簧座圈可以以结构特别简单的方式在螺旋弹簧 定位件和螺旋弹簧之间发挥作用。

有利的是,累加地或者替代地,螺旋弹簧座圈从外部抵在螺旋弹簧上。由此, 可以在扭转减振器的螺旋弹簧与例如主动侧或者从动侧之间设置有利的接触部。

另外有利的是,螺旋弹簧座圈抵在螺旋弹簧相应的一侧上。由此可以确保, 螺旋弹簧和螺旋弹簧座圈之间的力可以特别均匀地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从一个元 件向另一个元件传递。

当螺旋弹簧座圈布置在作为支撑装置的大致上穿勾螺旋弹簧的臂部的自由 端部上时,螺旋弹簧座圈可以一方面在螺旋定位件和螺旋弹簧之间很好地发挥作 用,另一方面在螺旋弹簧和穿勾螺旋弹簧的臂部之间有利地形成接触面。如果螺 旋弹簧座圈设置成例如作为用于螺旋弹簧的支撑装置的补充,那么螺旋弹簧可以 很好地安装在螺旋弹簧定位件上。

在此,当螺旋弹簧构造成直线时,螺旋弹簧可以特别均匀地受力。此外,构 造成直线的螺旋弹簧可以将其弹性特性或者减振特性特别均匀地传给扭转减振 器的部件。由此,扭转减振器整体上获得更好的响应特性。

尤其是,直线的螺旋弹簧还可以例如通过飞件(其同样也可以布置在飞环上) 串联连接,以便可以后期形成更长的弹簧。尤其是,还可以后期形成弯曲的弹簧, 其本身在实现上述直线弹簧的特性方面不是很有利,并且在其它方面也比较昂 贵。

如果与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相对的接触部设置在以既可以基于主动侧又可 以基于从动侧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的飞环处,那么弹力或者阻尼力能够特别有利 地在扭转减振器的多个飞环和接触部之间发挥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通过一种扭转减振器(尤其是还额外地带有截止目前 所述的任意一项技术特征的扭转减振器)来实现,其具有至少一个主动侧和一个 从动侧,它们以能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方式安装,并且还具有在主动侧和从动侧之 间作用的弹簧阻尼器装置,它包括至少一个具有两侧的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在 与它两侧中的第一侧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与它两侧中的第二侧接触的第二接触 部之间发挥弹性作用,并且该螺旋弹簧在两侧经由螺旋弹簧定位件进行放置,其 中该扭转减振器特征在于,两个螺旋弹簧定位件设置在共同的飞件上,该飞件优 选地(尤其是与其他的飞件一起)布置在飞环上。有利的是,由此螺旋弹簧鉴于 其两个端部完全地保持在一个飞件的螺旋弹簧定位件处。由此可以放弃主动侧和 /或从动侧处的螺旋弹簧定位件,它们可能必须交替地发挥保持作用。这对进一步 地减小构造空间再次起到特别有利的作用。

此外,在这种装置中可以大大地降低可能发出的噪音。

当飞环以既基于主动侧又基于从动侧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时,可以进一步的 提高扭转减震器的运行静音或者进一步地降低扭转减震器的运行噪音。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或者在其它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技术特征在必要时还可以 相互组合,以便能够累积地实现相应的优点。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优点、目的和特性借助下面的实施例的描述来说明,其中示 例性地示出了扭转减振器,其带有不同结构的螺旋弹簧定位件,并且带有不同结 构的桥接式的支撑装置。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螺旋弹簧定位件的扭转减振器的横向剖面,螺旋弹 簧定位件部分包含了桥接螺旋弹簧并且弯曲的支撑装置;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螺旋弹簧定位件的细节图,螺旋弹簧定位件各自带有桥 接螺旋弹簧的支撑装置;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螺旋弹簧定位件的扭转减振器的另一个细节图,螺 旋弹簧定位件部分包含了桥接螺旋弹簧的替代形式的支撑装置;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螺旋弹簧定位件的扭转减振器的另一个细节图,螺 旋弹簧定位件部分包含了桥接螺旋弹簧的弯曲程度较弱的支撑装置;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螺旋弹簧定位件的扭转减振器的另一个细节图,螺 旋弹簧定位件部分包含了桥接螺旋弹簧的几乎不弯曲的支撑装置:

图6示意并示例性地示出了带有三个相互作用的飞环的扭转减振器的纵向剖 面;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带有螺旋弹簧定位件的替代的扭转减振器的横向剖面, 螺旋弹簧定位件带有布置在螺旋弹簧外部和内部的螺旋弹簧座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细节图)中所示的扭转减振器1具有主动侧2和从动侧3,它 们以能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主动侧2和从动侧3之间布置有弹簧阻尼 器装置4,借助其扭转减振器1的振动能够衰减。

在此,弹簧阻尼器装置4由第一弹簧阻尼器单元5、第二弹簧阻尼器单元6 和第三弹簧阻尼器单元7组成,其中弹簧阻尼器单元5、6和7布置成依次同心 地围绕着扭转减振器1的中央法兰8。所有弹簧阻尼器单元5、6和7具有相同的 结构。每个弹簧阻尼器单元5、6和7布置在为此设置的扭转减振器1的螺旋弹 簧容纳空间9、10和11中。

在此,第一螺旋弹簧容纳空间9在第一主动侧凸起12和第二主动侧凸起13 之间延伸。相应地,第二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在第二主动侧凸起13和第三主动 侧凸起14之间延伸,第三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在第三主动侧凸起14和第一主 动侧凸起12之间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这三个弹簧阻尼器单元5、6和7中的每一个单元都包括第 一螺旋弹簧15、第二螺旋弹簧16、第三螺旋弹簧17和第四螺旋弹簧18,其中第 一螺旋弹簧15和第四螺旋弹簧18以及第二螺旋弹簧16和第三螺旋弹簧17分别 构造成相同的结构。尤其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只对第一螺旋弹簧容纳空间9标示 螺旋弹簧15、16、17和18。

此外,在三个螺旋弹簧容纳空间9、10和11中的每一个空间内放置第一飞 环20的第一飞件19、第二飞环22的第二飞件21和第三飞环(在此未示出)的 第三飞件23。所有飞环,即第一飞环20、第二飞环22和图中未示出的第三飞环 (参见图6,标号55)布置成以能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方式同心地围绕着中央法兰 8。

第一飞件19由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24、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25和第三螺旋 弹簧定位件26形成。螺旋弹簧定位件24、25和26采用不同的设计。

相反,第二飞件21大致上由两个相同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7(第四螺旋弹簧 定位件)和28(第五螺旋弹簧定位件)形成,与之相反的是,第三飞件23再次 由三个不同的螺旋弹簧定位件形成,即,第六个螺旋弹簧定位件29、第七螺旋弹 簧定位件30和第八螺旋弹簧定位件31。

第一飞件19的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24借助桥接螺旋弹簧15的支撑装置32 在第一飞件19上以特别节省空间的方式实现。桥接式的支撑装置32将第一螺旋 弹簧定位件24直接与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25连接,其中桥接式的支撑装置32 可以视为第一飞件19的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25的延长部。

有利的是,桥接式的支撑装置32在螺旋弹簧15内延伸,由此螺旋弹簧15 的第一端部33一方面安全地、另一方面以特别节省构造空间的方式处在与第一 螺旋弹簧定位件24直接相对的主动侧的接触部34和/或从动侧的接触部35上。

由此有利的是,可以不采用浪费构造空间的,可能直接与接触部34和35一 体式构造的螺旋弹簧定位件。

第一或者主动侧的接触部34属于扭转减振器1的主动侧2,并且第二或者从 动侧的接触部35属于扭转减振器1的从动侧3。

螺旋弹簧15的另一端部37借助第一飞件19的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25安全 地安置于装置弹簧25在另一个接触部36的前面。

由于飞件19和飞件23具有相同的结构1并且为了避免复述,省略对飞件23 的进一步说明。

借助螺旋弹簧定位件24至31可以禁止,各螺旋弹簧15、16、17和18,尤 其是以它们的轴向端部33、37(仅示例性地标示)但也以它们的中央区域,大体 上由于离心力而在各螺旋弹簧容纳空间9、10或11内径向地向中央法兰8以依 赖转速的方式移动危险的距离,并且在不利的情况下撞上主动侧2,摩擦并由此 而迅速损坏。而这对于布置在两个飞件19和21或者21和23之间的螺旋弹簧 16、17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因为最后所说的螺旋弹簧16、17分别安置和固定在 两个相对的并且朝向彼此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5和26或者27和28处。

对于螺旋弹簧容纳空间9的布置成分别靠近主动侧凸起12和13的外部螺旋 弹簧15和18,不希望像例如对于螺旋弹簧16那样,安装在两个相对的螺旋弹簧 定位件26和27处,以便能够以节省空间的方式构造。

由于这个原因,螺旋弹簧定位件25具有大致上穿勾螺旋弹簧15的臂部38 作为桥接式的支撑装置32。

按照第一飞件19构造飞件23。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24处有利地保持和引导螺旋弹 簧15的第一端部33,穿勾式的臂部38朝向中央法兰8弯曲,从而在底部形成 空隙39。通过这种方式,在大致上挤压螺旋弹簧15的过程中,当离心力将相应 的绕组向着相应的接触部34、35或36挤压并以此方式安置螺旋弹簧15时,可 以避免螺旋弹簧15有不希望的摩擦。相反,在高转速和低负载时,可以充分地 防止可能在此情况下产生的螺旋弹簧腹部或者螺旋弹簧15的中心径向移出。

此外,减小了第一螺旋弹簧15的第一端部33可从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24 处容易滑脱的风险。

有利的是,在其中有稍多的构造空间可供使用的螺旋弹簧容纳空间9、10和 11的区域中,在螺旋弹簧定位件25、26、27、28、29和30处设置螺旋弹簧座圈 40(为清楚地显示,整体上只标示一次)。显然,借助各螺旋弹簧座圈40,螺旋 弹簧15、16、17和18可以尤其与螺旋弹簧定位件25、26、27、28、29和30更 好地配合作用,这是因为借助各螺旋弹簧座圈40,螺旋弹簧15、16、17和18可 以实现更多的绕组。由于螺旋弹簧座圈40优选地以松散或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 各螺旋弹簧定位件25、26、27、28、29和30处,因此各螺旋弹簧15、16、17 和18相对于螺旋弹簧定位件25、26、27、28、29和30的可移动性不受限制或 者只有非关键性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在借由桥接式的支撑装置32提供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4和31 处也可以不采用这种螺旋弹簧座圈40,即使桥接式的支撑装置32的各个穿勾式 的臂部38沿着螺旋弹簧15和18延伸。

此外,一方面可以由此以非常节省空间的方式提供直接安置在接触部34和 35(仅示例性地标示)对面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4和31,另一方面螺旋弹簧定位 件24和31使得螺旋弹簧15和18充分地保持在螺旋弹簧容纳空间9内。

根据图2所示的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细节图,在主动侧凸起12处的第一螺 旋弹簧容纳空间9中的飞件19与在第三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中的具有相同结构 的另一个飞件23“相对。一方面由于飞件19和23以及与之结构相同的飞件,它 们用‘(第二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或它们用“(第三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标 示,另一方面由于弹簧阻尼器单元5、6和7相同,因此可以不必进一步说明这 些标示的部件,以避免进一步重复。

此外,用‘或“标示的部件指扭转减振器1的相同的或功能上相同的部件或 组件。

在根据图3所示的第一主动侧凸起12的另一个细节图51中,扭转减振器1 具有替代的第一飞件19A和相应替代的另一个飞件23“A,它们相对于之前所述 的第一飞件19和第三飞件23的特征在于替代性设置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4A(仅 对飞件19A标示)。与之前所述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4相比,螺旋弹簧定位件24A 较弱地朝向中央法兰8弯曲。

尽管由此决定了构造得较弱的空隙39A,但是这样设计的螺旋弹簧定位件 24A使得螺旋弹簧15的第一端部33能够特别好地保持在螺旋弹簧容纳空间9 内,使得螺旋弹簧15能够安全地位于接触部34和35的前面。但是,不仅图3 中所示的细节图51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4A设计成不同于图1和2中所描述的扭 转减振器1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4,而且与之相关的桥接式的支撑装置32A的穿 勾式的臂部38A也不相同。穿勾式的臂部38A设计得较短。

在图4的细节图52中说明了另一个替代的第一飞件19B,其中替代的飞件 19B的特征在于,进一步伸展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4B或直线伸展的穿勾式的臂部 38B。相应地,与之相关的桥接螺旋弹簧15的支撑装置32B替代性地用其穿勾螺 旋弹簧15的臂部38B来构造。通过这样设计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4B和这样设计 的穿勾式的臂部38B,由于设置了不再形成如此强的空隙39B,螺旋弹簧15可以 在螺旋弹簧容纳空间9内进一步向外移动。然而,螺旋弹簧定位件24B和穿勾式 的臂部38B仍然可以提供充分地引导,使得可以通过足够的措施来抵抗螺旋弹簧 腹部危险的形成。

替代的飞件23“B采用相同的结构并因此不做进一步的说明。

同样地,可以借助在另一个细节图53中所示的螺旋弹簧定位件24C(图5) 来抵抗这种螺旋弹簧腹部的形成,虽然在穿勾式的臂部38C的区域中,空隙39C 构造得比图4中的实施例的穿勾式的臂部38B的空隙39B还弱。

螺旋弹簧定位件24C也是借助穿勾螺旋弹簧15的支撑装置32C而布置在飞 件19C上,使得主动侧的接触部34或者从动侧的接触部35不必设计成自身带有 螺旋弹簧定位件。

由此,像在图2、3和4的细节图50、51和52中之前所述的实施例那样, 扭转减振器1也能够紧凑地构造。

在图6中示出了扭转减振器1的另一个视图。在此可以很好地看到,第一飞 环20、第二飞环22和第三飞环55如何轴向地依次地布置在扭转减振器1中。还 可以识别与中央法兰8共同作用的主动侧2和从动侧3。在穿勾式的臂部38的区 域中可以看到第一螺旋弹簧15。

在图7中示出了另一个扭转减振器60的实施例,其在主动侧61外部具有齿 轮62。此外,扭转减振器60具有从动侧63。主动侧61和从动侧63能相对于彼 此转动并且一起形成螺旋弹簧容纳空间64和65。此外,第一飞件66和第二飞件 67布置在两个螺旋弹簧容纳空间64和65内。在此,第一飞件66经由第一螺旋 弹簧内座圈68与第一螺旋弹簧70以及经由第二螺旋弹簧内座圈69与第二螺旋 弹簧71操作式连接。至少第二螺旋弹簧71具有布置在第二螺旋弹簧71和扭转 减振器60的主动侧61或从动侧63之间的螺旋弹簧外座圈72。

相应地,在另一个螺旋弹簧73和第二飞件67之间设置另一个螺旋弹簧内座 圈74,并且在螺旋弹簧73和主动侧61或从动侧63之间设置额外的螺旋弹簧外 座圈75。另一个螺旋弹簧76借助于螺旋弹簧内座圈77安装在第二飞件67处。

当螺旋弹簧座圈由硬质的耐磨材料制成时,螺旋弹簧座圈68、69、72、75 和77,螺旋弹簧70、71、73和76可以有利地与两个飞件66或67连接。此外, 因为良好的支承性力得以有利地传递。

如在图7中可看到的那样,螺旋弹簧内座圈69或74凸起,直到进入各弹簧 71或73中,使得两个螺旋弹簧外座圈72、75延及各自的螺旋弹簧内座圈69、 74,这样作为支撑装置的组成部件的螺旋弹簧71、73的至少一个绕组支承各自 的螺旋弹簧外座圈72、75,其自身再次用作螺旋弹簧定位件。

像前面已经说明的实施例那样,在该装置中飞件66、67分别布置在飞环上。

附图标记:

1     扭转减振器

2     主动侧

3     从动侧

4     弹簧阻尼器装置

5     第一弹簧阻尼器单元

6     第二弹簧阻尼器单元

7     第三弹簧阻尼器单元

8     中央法兰

9     第一螺旋弹簧容纳空间

10    第二螺旋弹簧容纳空间

11    第三螺旋弹簧容纳空间

12    第一主动侧凸起

13    第二主动侧凸起

14    第三主动侧凸起

15    第一螺旋弹簧

16    第二螺旋弹簧

17    第三螺旋弹簧

18    第四螺旋弹簧

19    第一飞件(Flieger)

19A   第一飞件

19B   第一飞件

19C   第一飞件

20    第一飞环(Fliegerring)

21    第二飞件

22    第二飞环

23    第三飞件

23”  另一个飞件

23”  另一个飞件

23”B 另一个飞件

23”C 另一个飞件

24  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

24A 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

24B 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

24C 第一螺旋弹簧定位件

25  第二螺旋弹簧定位件

26  第三螺旋弹簧定位件

27  第四螺旋弹簧定位件

28  第五螺旋弹簧定位件

29  第六螺旋弹簧定位件

30  第七螺旋弹簧定位件

31  第八螺旋弹簧定位件

32  桥接式的支撑装置

32A 桥接式的支撑装置

32B 桥接式的支撑装置

32C 桥接式的支撑装置

33  第一端部

34  第一或主动侧的接触部

35  第二或从动侧的接触部

36  另一个接触部

37  另一端部

38  穿勾式的臂部(durchgreifender Arm)

38A 穿勾式的臂部

38B 穿勾式的臂部

38C 穿勾式的臂部

39  空隙

39A 空隙

39B 空隙

39C 空隙

40  螺旋弹簧座圈

50  第一个细节图

51  另一个细节图

52  另一个细节图

53  另一个细节图

55  第三飞环

60  另一个扭转减振器

61  主动侧

62  齿环

63  从动侧

64  第一螺旋弹簧容纳空间

65  第二螺旋弹簧容纳空间

66  第一飞环

67  第二飞环

68  第一螺旋弹簧内座圈

69  第二螺旋弹簧内座圈

70  第一弹簧螺旋

71  第二弹簧螺旋

72  螺旋弹簧外座圈

73  第一螺旋弹簧

74  另一个螺旋弹簧内座圈

75  附加的螺旋弹簧外座圈

76  另一个螺旋弹簧

77  螺旋弹簧内座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